(共24张PPT)
导入
唐朝前期形势图
北宋形势图
对比唐宋形势图,你有何发现?
第9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一.辽的建立
1.兴起:( )是我国北方的古老民族之一。
契丹族
“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田猎是生涯。”
游牧、打猎
一.辽的建立
2.崛起: 9世纪后期,契丹逐渐从事( )。
农耕
隋唐时期,契丹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唐朝末年,北方汉人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
一.辽的建立:
3.成立:(1)时 间: (2)民族:
(3)建立者: (4)都城:
916年
上京
耶律阿保机
契丹族
唐末,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于后梁开平元年(907年)即可汗位,神册元年称帝,国号契丹,大同元年(947年)辽太宗改国号为辽, 统和二年(984年)又改称大契丹;咸雍二年(1066年)复号辽。
3.辽的建立
4.发展:阿保机建国后,创制( )国力不断增强。
文字
天朝万岁
契丹文字是采用汉字加以简化或增添笔划而成的。无论是契丹大字还是契丹小字都是拼音文字。辽成为中国北方统一的政权。契丹王国强盛,其疆域东自大海,西至流沙,南越长城,北绝大漠。
一.西夏建立:
1.兴起: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的( ),原属羌人的一支。
党项
党项族是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之一,属西羌族的一支据载,羌族发源于青海省东南部黄河一带。隋唐时,经过隋文帝和武则天时期两次内迁,党项逐渐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仍以分散的部落为主。
一.西夏建立:
2.崛起:( )时,党项与中原文化的接触渐多,社会生
产有所发展。
唐朝
唐末黄巢起义时,党项族宥州刺史拓跋思恭出兵,唐僖宗赐拓跋思恭为“定难军节度使”,后被封为夏国公,赐姓李。辖境包括夏、银、绥、宥、静等五州之地,握有兵权,成为名副其实的藩镇。
二.西夏建立:
3.时 间: 4.民族:
5.建立者: 6.都城:
兴庆府
1038年
党项族
元 昊
北宋宝元元年10月11日,李元昊称帝,建国号大夏。西夏建国后,党项族的势力不断发展,其疆域方圆二万余里,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
二.西夏建立:
7. 发展:
(1)定立官制、军制和法律。
(2)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
(3)创制西夏文字。
贞观宝钱
李元昊改宋明道年号为显道。立文武班,规定官民服侍,定兵制,立军名。北宋景祐三年(1036),仿汉字创制西夏文。
936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契丹耶律德光出兵扶植其建立后晋,938年,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使得辽国的疆域扩展到长城沿线。
三.辽与北宋的和战:
1.背景:辽太宗,契丹从后晋石敬瑭中得到( )
燕云十六州
2.经过:
(1)( )时,宋辽保持友好关系。
(2)( )时,向辽发动战争遭到失败,转向防御。
宋太祖
宋太宗
宋太宗赵光义979年灭北汉后,乘胜进攻幽州,辽军与宋军大战于高梁河(今北京),宋军大败,赵光义仅以身免。986年,宋太宗趁辽朝皇帝年弱,再一次发兵攻辽,结果又一次惨败。
2.经过:
(3)( )时,辽大举攻宋,双方发生( )
宋真宗
澶州之战
1004年秋,辽朝萧太后与辽圣宗耶律隆绪率军南下,直逼澶州,威胁北宋都城开封。宋廷部分官员主张南逃,但宰相寇准力主抵抗,最终说服宋真宗亲征至澶州督战 。
3.结果: 1005年,宋辽议和,签订( )。
澶渊之盟
宋军军头张绬在前线以伏驽准确射死辽军统帅萧挞凛,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宋真宗派曹利用谈判,只要不涉及领土割让,即便支付一百万贯白银也在所不惜。
1.宋辽双方约为兄弟之国。
2.以白沟河为界,双方撤兵,各守疆界。
3.宋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4.在边境开设榷[què]场,开展互市贸易。
材料二: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北宋)苏辙:《栾城集》
终结唐末以来中原与北方游牧政权的长期冲突,维持宋辽约120年和平 。北宋以经济代价避免战争损耗。辽国则通过岁币巩固国力,双方实现战略妥协 。
4.影响:
宋辽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雄州榷场
四、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四.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1.背景:( )称帝后,率军队进攻北宋。
元昊
1038年,元昊脱宋自立,自称皇帝,宋仁宗于当年六月下诏削去李元昊官爵,并悬赏捉拿。长达三年之久的第一次宋夏战争全面爆发。
四.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2.经过:
1044年,北宋与西夏订立和约。
北宋在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定川寨之战等大规模战役中,宋军屡战屡败,损失惨重。西夏在军事上屡屡获胜,连年的战争造成很大损失,人民困苦。
四.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3.结果:( )向宋称臣,宋给西夏钱物,称为( )
元昊
岁赐
西夏天授礼法延祚五年(1042年)六月,元昊派遣西夏皇族李文贵前往宋朝京城东京议和,宋仁宗表示愿意接受西夏议和建议,并将谈判的全权交给太师庞籍。
四.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4.影响:
宋夏虽时有战事,但关系较为稳定。
宋夏战争断断续续,仁宗时为第一次宋夏战争,英宗时期为第二次宋夏战争,神宗时期为第三次宋夏战争,哲宗时期为第四次宋夏战争,宋徽宗时期为第五次宋夏战争 。
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战争性质是什么?
北宋与辽、西夏战争,只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内部的兄弟之争,不是侵略和反侵略的战争。
1125年
916年
辽建立
1005年
澶渊之盟
金灭辽
960年
北宋建立
金灭北宋
西夏建立
1038年
1127年
宋夏和议
1044年
【时空观念】
根据时间轴呈现的重要史实,分析辽、西夏与北宋民族交往的主要特征。
政权并立,有战有和,但和平交往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和平交往120年
和平交往83年
北宋与辽并立165年
北宋与西夏并立89年
自主学习
知识拓展:辽、西夏与北宋的民族交往
【历史解释】
北宋与辽、西夏订立合约,
对社会经济和民众生活有什么影响?
宋辽、宋夏议和后,边境场贸易迅速发展,北宋政府用香料、犀角、象牙茶叶、瓷器、稻米和丝织品等,与其交换羊马、骆驼等牲畜,民间贸易很发达。
——陶晋升《宋辽关系史研究》
契丹人为使某些瓜果能较长时间保存和易于携带,便根据辽地的自然条件,用不同的方法制成干果、冻果和果脯等......契丹人的食冻果之法,一直被东北地区的汉人所沿用,如冻梨。
—张国庆《契丹族文化对汉族影响刍论》
社会经济:
民众生活:
促进了的贸易与开发,有利于经济的交流和发展。
加强了各族友好关系,促进民族交融。
课堂小结
政权名称 民族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关系
辽
北宋
西夏 议和 影响 积极 消极 契丹族
916年
耶律阿保机
上京
汉族
960年
赵匡胤
兴庆府
党项族
1038年
元昊
东京
澶州之战
“澶渊之盟”
宋夏和议
使双方边境相对和平稳定,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加强了各族友好关系,促进民族交融。
宋给辽、西夏岁币,加重了民众的赋税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