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
教学目的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背诵课文并加以赏析。
2.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
3.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教学重难点
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背诵课文并加以赏析。
课时: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天孙,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张岱曾有《自题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覆瓮,比喻著作毫无价值,只可以作盖酱罐用,多用为谦词。作者在自嘲中讽世骂时,显示自己的卓然独立。
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用(一,二,……标出段落层次),用(1,2,……标出)段内层次,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一、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
更(ɡēnɡ)定???毳(cuì)衣???雾凇(sōnɡ)??沆砀(hànɡdànɡ)??一芥(jiè)
俱:都。
绝:消失。
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定,完了,结束。
拏(ná):同“桡”,牵引。撑(船)。一作“挐”。
强(qiǎng)饮:尽情喝。强,尽力,勉力,竭力。一说,高兴地,兴奋地。
大白:大酒杯。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也泛指一般的酒杯,这里的意思是三杯酒。
莫:不要。
相公:原意是对宰相的尊称,后转为对年轻人的敬称及对士人的尊称。
更:还。
二、整体理解
第一段:看西湖中雪景。
第二段:湖心亭的奇遇
第二步,细读课文,梳通文意
1.检查学生翻译情况
2.强化对重点语句的理解
白话译文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三天,湖中游人、飞鸟的声音都听不到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细毛皮衣,抱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欣赏雪景。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和云和山和水,天色湖光全是白皑皑的。湖上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船上的人两三个罢了。
我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着毡席,相对而坐,一个小童正在烧酒,酒炉中的酒正在沸腾。(他们)看见我,十分惊喜地说:“湖中哪里还有这样赏雪的痴情人!”便邀请我一同喝酒。我勉强喝了三大杯酒后告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迷于西湖雪景,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迷的人啊!”
第三步,背诵课文并加以鉴赏
一、背诵第一自然段,然后思考
1.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为什么要用明朝的年号?
明确:对故国的留恋。
2.天寒地冻他为什么要清晨看雪而且是独自一人。他很在乎雪景吗?
明确: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而一人独行于茫茫的雪夜,顿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的人生彻悟之感。他脱俗喜欢宁静,遗世独立。不随流俗的性情。
3.“独往湖心亭看雪”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否矛盾?
明确:自命清高,洁身自好,不愿意与那些俗人为伍。在作者眼里这些人并不存在。
二、背诵第二自然段,然后思考
1.“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这两句话表达了哪些内容?
明确:舟子说作者“痴”,体现了俗人之见。
作者借舟子的一个“痴”字点题,表现他特有的感受,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浊孤独的独特个性。
三、个性解读
1.对作者我们有何评价
可取的地方:品德高尚,洁身自好,不与腐朽的官场为伍。性情高雅,娱情山水,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绝妙奇文。
不可取的地方:消极避世,一方面可以抵抗统治阶级,可是另一个方面他们没有为当时的现实社会作出自己应该有的贡献。独善其身,使杰出才干没有了社会的价值。
2.你对本文还有哪些与众不同的见解?
?
3.学了本文你有哪些收获?
总结固趣
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淡雅致的西湖雪景,白描手法的运用娴熟老练,浑然天成;写景、叙事、抒情水乳交融,浑化无迹;文中所展示的作者高雅脱俗的情怀,颇让我们这些生活在都市忙碌不堪的人唏嘘感叹。如此精美绝伦、形神兼备的小品文,学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但是不容忽视的一点就是对作者这种消极避世的意绪,还应该批判地对待。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研讨与练习第三题。
有关的教学资料
张岱简介
张岱(1597年~1679年)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明末清初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
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精于茶艺鉴赏,明亡后不仕,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披发入山”著书以终。张岱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其最擅长散文。他的小品文,多为描写江南山水风光,风俗民习和自己过去的生活,常追忆往昔之繁华,从中流露出对亡明的缅怀。文笔干练,丰神绰约,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等绝代文学名著。被称为“都市诗人”。
高祖天复,官至云南按察副使,甘肃行太仆卿。曾祖张元汴,隆庆五年(1571)状元及第,官至翰林院侍读,詹事府左谕德。祖父张汝霖,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官至广西参议。父张耀芳,副榜出身,为鲁藩右长史。张岱的出身,是书香门第,家学渊源。先辈均是饱学之儒,精通史学、经学、理学、文学、小学和舆地学。被舅父夸为“今之江淹”。天复、元汴父子曾撰修《绍兴府志》《会稽志》及《山阴志》,“三志并出,人称谈迁父子。”(《家传》)(下引张岱诗文及评论出自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出版、夏咸淳点校的《张岱诗文集》者,均只注篇名。)祖父汝霖,“幼好古学,博览群书。”(同上)至老,手不释卷。曾积三十年之精神,撰修《韵山》,后因与《永乐大典》类同而辍笔(《陶庵梦忆韵山》)。
张氏三世藏书,岱“自垂髫聚书四十年,不下三万卷。”(《陶庵梦忆三世藏书》)顺治三年(1645)避兵入山,仅携带数箧书籍而行。而所存者为清兵所居,日裂以炊烟;又用图书做甲盾,以当箭弹。40年所积,荡然无遗。
?
张岱西湖梦寻
张岱的出身,还是一个文艺之家。祖孙几代都工诗擅文,咸有著述。天复有《鸣玉堂稿》,元汴有《不二斋稿》,汝霖有《石介园文集》,耀芳“善歌诗,声出金石。”(《家传》)张氏从汝霖起,自蓄声伎,讲究此道。耀芳“教习小蹊,鼓吹戏剧。”(《家传》)到张岱这辈,则“主人精赏鉴,延师课戏,童手指千。蹊童到其家,谓‘过剑门’,焉敢草草。”(《陶庵梦忆过剑门》)他拜师学琴,习曲三十余首,指法“练熟还生,以涩勒出之。”(同上《绍兴琴派》)并“结丝社,月必三会之。”(同上《丝社》)张岱仲叔联芳,“能写生,称能品”,与沈周、文征明、董其昌、李流芳辈“相伯仲”。又好古玩,富收藏,精鉴赏,“所遗尊?、卣彝、名画、法锦,以千计。”(《附传》)张岱耳濡目染,亦自手眼不低,所作种种文物古玩之题铭,诸多磁窑铜器之品评,确为行家里手。
张岱生活于明朝末年。明中叶以后,宦官擅权,佞臣当道,特务横行,党争酷烈,内忧外患,愈演愈烈。贤能忠直,或被贬逐,或遭刑戮。与此同时,思想界涌现了一股反理学、叛礼教的思潮。以王艮、李贽为代表的王学左派,公开标榜利欲、欲为人之本性,反对理学家的矫情饰性,主张童心本真,率性而行。这无疑是对传统礼教的反叛,对程朱“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的挑战。在这种思潮的推动下,文人士子在对社会不满之余,纷纷追求个性解放:纵欲于声色,纵情于山水,最大程度地追求物质和精神的满足。他们一方面标榜高雅清逸,悠闲脱俗,在风花雪月、山水园林、亭台楼榭、花鸟鱼虫、文房四宝、书画丝竹、饮食茶道、古玩珍异、戏曲杂耍、博弈游冶之中,着意营造赏心悦目、休闲遣兴的艺术品味,在玩赏流连中获得生活的意趣和艺术的诗情;另一方面他们在反叛名教礼法的旗号下,放浪形骸,纵情于感官声色之好,穷奢极欲,焚膏继晷,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人情以放荡为快,世风以侈靡相高。”(张瀚《松窗梦语》卷七)如果说前者主要表现他们的避世玩世的话,那么后者主要发泄他们的傲世愤世。在张氏祖孙的交游中,不乏这样的文人名士。如徐渭、黄汝亨、陈继儒、陶望龄、王思任、陈章侯、祁彪佳兄弟等,正是这样的家庭出身,这样的社会思潮、人文氛围,造就了张岱的纨绔习气和名士风度,决定了他的《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和《琅嬛文集》的主要内容。
?
《湖心亭看雪》的三意境
浙江省建德市寿昌初中 唐正富
?
张岱《湖心亭看雪》一文选自《陶庵梦忆》这部书。简单来看,该文只是写了作者少年时期的一次游山玩水而已。这正如有人初读后的感受──因为搬用生活经验来理解,欣赏湖山全白的雪景,不也是一件乐事吗?因此,有人凭此或许会断言,本文表现了作者无比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思想感情。笔者总觉得有些欠妥当,但作者似乎纯客观地写景写事并没作评论,又该怎么品悟呢?愚以为引入诗歌的“意境”大致能合理地解读本文而更接近创作者的原意。
黑与白
张岱是在夜晚“更定矣(更定,夜深更深。古代夜间计时分为五更。意思是众人都入睡的时候,大约晚上九、十点钟。)”才出外去“赏”雪的。故理解为“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说法,可判为错误。因为白天才看得更远、更清楚啊!再则,又不是不会再天亮了,完全可以等到第二天的白天再去看呀!因为“大雪三日”的厚雪不见得在一个晚上就融化尽了。细究起来,这种行为可以理解为作者这个明朝遗老怕在白天外出碰上熟人会触发亡朝之痛呢!另则,也可以理解为张岱百无聊赖心情苦闷才不顾寒冷在雪夜去赏景聊以消遣呢。有人会说,这种理解是误读。因为明朝是“崇祯十三年灭亡的”,而文章明明是写于“崇祯五年”呀。这我们可以如此回答:请责难者对照《陶庵梦忆》书名去理解吧!因为作者是中青年时写少年时的事。另外,就算作者是实写,至多也只是在实写忆旧呀!可我们认为,本文忆旧的触发点是“现在时”,或者也可以这样说,作者实在是在写“现在时”的“崇祯十三年或之后”的事,却假托“崇祯五年”的事,这没什么大不了。似乎比写现在还更好呢。在作者看来,表现了自己想表现的主题就行了,“年代”只是一种形式,没什么要紧。夜黑可以避开士大夫在亡国后火辣辣脸烧的尴尬,“黑”当然也是作者阴暗心情的真实写照,“白”当然也是作者“落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大悲大痛。“黑夜”、“白雪”并不是指美景,而是指伤怀物。单独“黑”是悲,单独“白”也是悲,“黑”、“白”交融的意境更是指向一种巨悲。
小与大
文中“湖心亭一点”、“长堤一痕”、“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都极言小,而湖是阔湖、雪中湖因与“天与云与水上下一白”更是阔“湖”。一面是以小如盆景点出了人的渺小,一面又是以湖、湖天之大渲染了冰“冷”之深白“伤”之大。也即以“小景”与“大景”来对比更突出主景、主人之小及狂虐物风雪之凶和大。就是说文中“小景”是写孤独,“阔景”也是写作者愁绪无边。一句话,“小”与“大”都蕴涵作者那看似几近淡淡无迹却实在具有绵绵辽阔无边的哀愁。“小景”与“大景”本是客观存在,可在伤怀的作者眼里看来却是著有作者伤情的文中物。也即“小景”、“大景”因其辽阔,让我们感觉具有“作者不是作者,湖天不是湖天;湖天又是作者,作者又是湖天”的无我之境。惟其如此,作者惨痛之情弥漫了整个湖山,密布了整个天地。
多与少
本来只是写出作者一个人也就写出了爱国者的孤独。作者却反其道而用之,借船夫之口说出了“莫道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这样的话。在深夜雪地游湖时互相引为知己举杯喝酒,可以纯粹看作为游兴大,更可以看作他们都是具备亡国痛恨的读书人,他们寄托愁绪的形式也与众不同。但是,笔者却认为作者在此处不是要写悲国者的占多数,而是恰恰要表现痛国者的寥寥。以皮里阳秋的笔法在诉说具有亡国痛情绪的人们少而又少。如果“独往湖心亭看雪”表示悼国怀痛之人的寡合,那么与客雪夜同赏湖心亭表示怀旧者实在屈指可数,从该意义层面上可以说更是一种沉痛。
以“小”来显示“小”这种意境是直白,以“多”来显示“小”这种意境是含蓄。即与“黑”、“白”皆悲曲笔及无我之境含蓄一样,这三种意境使行文含蓄、晦涩、曲折,如果不详细甄别,那么确实就较难于把握。而这是作者为避招来清庭之祸故意运用的笔法(还有假托“崇祯五年”隐晦说法),我们阅读时就应该要还它们以本来面目,才不致迷失方向。我们认为,借用诗歌意境理解法来参悟本文,较为管用。
?
西湖七月半
张 岱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只可看看七月半之人。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还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呜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列俟岸上。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轿夫叫船上,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吾辈始舣舟近岸。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共饮。此时月色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颒(huǐ)面,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抗与同坐。韵友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发。月色茶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白话译文
西湖七月半的时候,没有什么可看的,只可以看看七月半的人。
看七月半的人,可以分五类来看。其中一类,坐在有楼饰的游船上,吹箫击鼓,戴着高冠,穿着漂亮整齐的衣服,灯火明亮,优伶、仆从相随,乐声与灯光相错杂,名为看月而事实上并未看见月亮的人,可以看看这一类人。一类,也坐在游船上,船上也有楼饰,带着有名的美人和贤淑有才的女子,还带着美童,嘻笑中夹着打趣的叫喊声,环坐在大船前的露台上,左盼右顾,置身月下但其实并没有看月的人,可以看看这一类人。一类,也坐着船,也有音乐和歌声,跟著名歌妓、清闲僧人一起,慢慢喝酒,曼声歌唱,箫笛、琴瑟之乐轻柔细缓,萧管伴和着歌声齐发,也置身月下,也看月,而又希望别人看他们看月,这样的人,可以看看这一类人。又一类,不坐船不乘车,不穿长衫也不带头巾,喝足了酒吃饱了饭,叫上三五个人,成群结队地挤入人丛,在昭庆寺、断桥一带高声乱嚷喧闹,假装发酒疯,唱不成腔调的歌曲,月也看,看月的人也看,不看月的人也看,而实际上什么也没有看见的人,可以看看这一类人。还有一类,乘着小船,船上挂着细而薄的帏幔,茶几洁净,茶炉温热,茶铛很快地把水烧开,白色瓷碗轻轻地传递,约了好友美女,请月亮和他们同坐,有的隐藏在树荫之下,有的去里湖逃避喧闹,尽管在看月,而人们看不到他们看月的样子,他们自己也不刻意看月,这样的人,可以看看。
杭州人游西湖,上午十点左右出门,下午六点左右回来,如怨仇似地躲避月亮。这天晚上爱虚名,一群群人争相出城,多赏把守城门的士卒一些小费,轿夫高举火把,在岸上列队等候。一上船,就催促船家迅速把船划到断桥,赶去参加盛会。因此二鼓以前人声和鼓乐声恰似水波涌腾、大地震荡,又犹如梦魇和呓语,周围的人们既听不到别人的说话声,像聋子一样,又无法让别人听到自己说话的声音,像哑巴一样;一会儿兴致尽了,官府宴席已散,由衙役吆喝开道而去。轿夫招呼船上的人,以关城门来恐吓游人,使他们早归,灯笼和火把像一行行星星,一一簇拥着回去。岸上的人也一批批急赴城门,人群慢慢稀少,不久就全部散去了。
这时,我们才把船靠近湖岸。断桥边的石磴也才凉下来,在上面摆设酒席,招呼客人开怀畅饮。此时月亮像刚刚磨过的铜镜,光洁明亮,山峦重新整理了容妆,湖水重新整洗面目。原来慢慢喝酒、曼声歌唱的人出来了,隐藏树荫下的人也出来了,我们这批人去和他们打招呼,拉来同席而坐。风雅的朋友来了,出名的歌妓也来了,杯筷安置,歌乐齐发。直到月色灰白清凉,东方即将破晓,客人刚刚散去。我们这些人放船在十里荷花之间,畅快地安睡,花香飘绕于身边,清梦非常舒适。
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