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雪?
一、教学目标
1.积累、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的寓意。
2.?领会作者在对南北不同雪景描绘中寄寓的精神追求,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的寓意。
教学设想
1.指导收集有关南北的雪景图和描写雪景的诗文。
2.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2.让学生分别找出描写南方的雪与北方的雪的句子,探究它们的不同含义。
3.指导学生课外阅读《野草》中《秋夜》《好的故事》《腊叶》等,让学生感受自然描写中写实与象征的不同。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语言。
2.基本理解课文。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一九二四年岁暮,北方降雪。十二月卅一日鲁迅在日记中写道:“雨雪。……下午霁,夜复雪。”翌日,天放晴而有风,《鲁迅日记》又载:“大风吹雪盈空际。”十七天后,写成了散文诗《雪》。
《雪》与前后发表的《希望》、《风筝》、《好的故事》四篇散文诗被评论家称为是鲁迅“寻找那逝去的青春”的青春组诗。
同学们,见过下雪吗?见过雪后的景象吗?面对寻后银白的世界,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课文《雪》,去感悟鲁迅笔下的雪景。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在文中圈点勾画出描写南方、北方雪的语句,用“一,二,……”标出意义段,用“1,2……”标出段内层,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一、在阅读过程中积累词语,校正读音:
磬口(qìng)????忙碌(lù)????脂粉奁(Iián)???灼灼(zhuó)????嘻笑(xī)????褪尽(tuì)??朔方(shuò)????凛冽(lǐn liè)???
博识:学识广博。?????????????????美艳:色彩光泽鲜明好看。
目光灼灼:形容目光明亮。?????????消释:消溶。
褪尽:全脱落了。??????????????????弥漫:充满,布满。
凛冽:刺骨的寒冷。????????????????升腾:(火焰、气体等)向上升起
天宇:这里指天空。宇,上下四方。??精魂:精灵,魂灵。
二、整体感知
㈠概括大意:
1.(1~3段)描写江南雪的优美,抒发渴望美好生活的感情。
⑴(1)充满生机的江南柔雪。
⑵(2~3)孩子们塑雪罗汉的情景。
2.(4~6段)描写朔方雪的壮美,表现对冷酷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⑴?(4)朔方飞雪的气势。
⑵(5~6)朔方飞雪的精神。
㈡课堂探究
1.?本文在构思上有何特点?
明确:先写再写江南之雪,北方之雪,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中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一部分作者满怀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回忆江南雪冬的自然美景。虽是回忆,却是展望。虽是冬天,却已听到春天的脚步声。在苦寂中,作者回忆儿时的生活。因为儿童是人类的春天,写儿童不怕严冬,朝气蓬勃,更加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殷切期待与热烈呼唤。行文虽未免流露寂寞的心情,但却闪烁着理想的光芒。
文章第二部分作者虽流露孤军奋战的心绪与深受黑暗的重压之感,但主导思想是积极的、战斗的。
张开想像的翅膀,从眼前的飞雪联想到江南的雪景,思绪在回忆与现实中翻腾,最后终于将一腔情思作化绝妙的南、北雪景图。
2.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明确:本文通过对江南与北方不同雪景的对比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朔方的雪的热爱之情。
3.本文突出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明确:“优美”与“壮美”完美统一。
作者将江南的雪景写得晶莹娟秀,绚丽多姿,体现了“优美”的特点。“滋润美艳”四字准确地概括了江南雪的特质,再用“隐约着青春的气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两个一虚一实的比喻,描绘出了“隔雾看花”的朦胧美景,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思。雪野中──一片洁白的背景下,点缀着宝珠山茶的血红,单瓣梅花的浅青,蜡梅花的深黄色和杂草的冷绿,描绘出了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将江南雪的“美艳”进一步具象化了。最后两句,写蜜蜂在花丛中纷飞与喧腾,用“记不真”说明“仿佛看见”,以记忆的模糊反衬眼前景物的鲜明,非常自然、真切,整个画面因这想像中的蜜蜂的存在充满了生机,隐约着的“青春的气息”。
写江南雪景,他正是着力于静态美的描绘,多用暖色调的形容词,笔致绵密、舒缓,给人以平和、安谧之感;而蜜蜂的纷飞喧闹和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更渲染出田园牧歌式的恬淡气氛。
作者将北方的雪描绘成了苍凉悲壮、雄浑峻伟的图景,体现了壮美的特点。这带有艺术夸张的描写,是作者胸中澎湃的激情的形象抒发。
作者写朔方雪景,则重在动态的表现。朔雪的“如粉,如沙”,似乎孤独、寂寞,然而其“决不粘连”,已经暗含动感和趋向。
?“优美”与“壮美”截然不同,作者在本文中却做到了和谐统一,形成了互补。作者写江南雪的优美,正是为了衬托出朔雪的壮美。
总结固趣
?
布置作业
深入理解课文,完成课后练习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语言中的寓意。
2.?领会作者在对南北不同雪景描绘中寄寓的精神追求,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钱理群先生在《心灵的探寻》一文中指出:(鲁迅)之所以要呼唤自然本性的野性与爱,正是为了给人间的现实战斗注入生命的活力。因此,他一再地表示,他所强调的是“用自力克服一切困难,并非真劝人都到山里去”;他自己更是绝不愿意躲到“鹤唳一声,白云郁然而起”的田园诗中去,他要“活在人间”,即使是遭到人们的孤立,排挤,也仍然不离开“人海”,让生命的“沉钟”永远“深深地在人海的底里寂寞地鸣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鲁迅宣称,他“对于自然美,自恨并无敏感,所以即使恭逢良辰美景,也不甚感动”,却念念不忘记载着人间奋斗历史的“遗迹”。鲁迅本质上是一个社会感与历史感都极强的思想斗士,离开了社会人生的自然及自然美,对于他是没有意义的。他赞赏自然和自然美,完全着眼于从中发现社会和发现自己。
从这样的审美观点出发,鲁迅喜爱的自然美是“人们和天然苦斗而成的景物”,即从中可以发现社会和人生斗争精神的深沉雄大、壮阔古拙的力的美。
李欧梵先生在《铁屋中的呐喊》一文中写道:“《野草》集子中写得最好的抒情篇章或许是《雪》,这里抒情场景围绕着南方和北方两种雪的对比而给以启示:雪的两种形象,成为诗人往昔青年时代和当前的他的隐喻。”
问:从钱理群与李欧梵两位先生的阐述中,我们可可以获得怎样的信息?
明确:鲁迅喜爱的自然美是“人们和天然苦斗而成的景物”。
雪的两种形象,成为诗人往昔青年时代和当前的他的隐喻。
小结:从两位先生的论述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自然的审美取向,而它所写的“雪”是有隐喻的。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就是为了理解文中的隐喻之意,理解作者为什么更喜欢朔方之雪。
探究生趣
第二步,精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体会语言的寓意
1.第一自然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细致地描写了江南的雪?
明确:作者从四个方面细致地描写了江南的雪。
⑴以暖国的雨和“单调”反衬雪花的“灿烂”。
⑵直接写雪的质地、颜色。
⑶以雪野中花的血红、深黄、自中隐青和草的冷绿,映衬雪的洁白,使柔雪显得更为明艳。
⑷幻想蜜蜂在雪野中“忙碌地飞着”,“嗡嗡地闹着”。这一“飞”一“闹”煞时使整个雪野活跃起来,呈现出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
2.在第二至三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描写孩子们塑雪罗汉的动作与神情的词语?它们有什么作用?
明确:作者通过“呵”、”偷”、“访问”、“拍手”、“点头”、“嘻笑”这些充满活力的词,描绘了一幅儿童塑雪罗汉的水墨画,为了进一步扩展雪野的意境,使江南的雪富有生命力,刻画了儿童特有的动作与神情,反映了他们天真活泼、纯洁的心灵,真切、传种、热闹、有趣。
3.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是用什么写法来描绘朔方飞雪的?
明确:一是与上文形成对比。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江南和朔方冬景的不同特点,而且使文章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产生了内在联系。
二是如实描写朔方严冬的景象并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而且和它们相伴的是失去了生命力的枯草。
三是情景交融,以炽烈的感情,豪放的语言,刚劲的笔力,描绘朔方飞雪磅礴的气势,让读者受到激励,产生联想:在恶劣的环境下,朔方飞雪并不安于孤独凄凉的境遇,因此“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读者从朔方飞雪冲破酷寒的压迫,自由驰骋于太空的壮举,自然联想到当时作者及进步人士所作的种种不屈斗争,作者也借朔方飞雪奋飞的情景,抒发他那不畏艰险,渴望战斗的豪情。
4.你是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的含义?
明确:最后两段,作者从雪与雨的关系上,进一步深化朔方飞雪蓬勃奋飞的意境,与篇首相呼应。严寒使雨死掉,“雨的精魂”变成雪,但雪不屈于严寒。“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旋转、升腾。这里包含的诗人的感情,是对寒冷环境的反抗,也是对不屈的、斗争的品格的歌颂,有荷戟独彷徨的孤寂之感,也有永不停息战斗的倔强精神。鲁迅在孤独的心境中,以磅礴的语言,抒发了自己同凛冽的严冬一样的社会勇猛奋战的激情。滋润美艳的“南方的雪”,寄托了鲁迅对美好理想的炽热追求,这旋转飞腾的“朔方的雪”则蕴蓄了鲁迅反抗冷酷的现实社会的斗争品格。在这两幅鲜明对立的图景中。贯穿着鲁迅一个共同的哲理:要用战斗来创造一个春天般美好的世界。
5.?作者为什么对朔方的雪情有独钟?
明确:因为暖国的雨,在博识的人们眼中是单调的,有着丰富多彩之美的江南的雪江南的雪固然美丽,但在鲁迅眼中,这种美未经磨练,并不能保持长久。只有朔方的雪花是以孤独不妥协的姿态向世界宣告它的存在的。它“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在孤独寂寞之中,北方的雪谱写了一曲最为动人的乐章:“凛冽的天宇”下,北方的雪俨然是一个斗士,它“蓬勃地奋飞”,弥漫于太空中,“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像是一个奔放的挑战者。
鲁迅先生喜欢朔方的雪与他的精神气质有关。鲁迅更为看重的是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这种精神也正是鲁迅一以贯之的前行动力,就像他在一篇文章中说到的,“站在沙漠上,看看飞沙走石,乐则大笑,悲则大叫,愤则大骂,即使被沙砾打得遍身粗糙,头破血流,而时时抚摩自己的凝血,觉得若有花纹”。在文章中,北方的雪“决不粘连”,“奋飞”,“旋转”,“升腾”,正是这种精神最为形象的体现。
在奋飞之际,北方的雪似乎也有点儿振臂一呼却应者寥寥的寂寞,但正是这种寂寞,更凸现出坚守自身的可贵,这也是鲁迅不同于一般作家的地方:甘于不被理解,义无反顾,决意向死而生,“从无所希望中得救”。
6.理解语句含义(结合课文理解下列语句,探究括号里的问题)
⑴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
明确:这里以“暖国的雨”的单调衬托了江南雪花的娇艳明媚,同时对“暖国的雨”提出问题,又为后文写朔方飞雪埋下伏笔,反衬出朔方的雨被凝成雪的不幸。
⑵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分别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点?)
明确:作者赞美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它蕴含着“青春的消息”,它如同那“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这些富有感彩的语言。不仅说明了江南雪花的特点,也表露了作者对江南柔雪充满怀念与喜爱的感情。
⑶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明确:雨是雪的初始阶段,雪是雨的升华。作者用肯定的语气,赞扬了朔方飞雪追求自由的精神,同时对它不幸的遭遇寄寓了深切的同情,作者赞颂朔方的飞雪是“雨的精魂”,也就是说它仍然保持了雨的自由活泼的精神,这个结尾耐人寻味。
7.《雪》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雪》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最为明朗的一篇。它的景物描写细致生动,用词准确。文章描写了江南与北方的雪景,并在对比中体现出作者的倾向。江南的雪是美的,但它是温润的美,相比而言,最值得称赞的还是在孤单的境遇下独自抗争的北方的雪。这一情感取向,阅读时需要仔细辨析。
2.鲁迅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例如,在描写完江南的雪之后,用了一个峻急的“但是”,转入对“朔方的雪”的描述。看似并不需要转折,可加上这个“但是”之后,情感的倾向性更加明显了。这一点需细细体会。
第三步,选读课文,个性解读
1.联系鲁迅的生平,探究他为什么更喜欢朔方的雪?
明确:鲁迅之所以要呼唤自然本性的野性与爱,正是为了给人间的现实战斗注入生命的活力。因此,他本质上是一个社会感与历史感都极强的思想斗士,离开了社会人生的自然及自然美,对于他是没有意义的。他赞赏自然和自然美,完全着眼于从中发现社会和发现自己。
2.你喜欢江南的雪还是北方的雪,为什么?
?
3.你对本课还有哪些与众不同的理解?
?
4.学习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
?
总结固趣
《雪》是<野草>中最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一篇。作者细致生动地描写了江南的雪景与北方的雪景,并在比较中表现了自己的倾向。作者更为欣赏“朔方的雪”,因为“朔方的雪决不粘连”、“奋飞”、“旋转”、“升腾”。体现了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这种精神也是作者一以贯之的前行动力。
与课文有关的趣味教学资料
心灵的探寻(节选)(钱理群)
(鲁迅)之所以要呼唤自然本性的野性与爱,正是为了给人间的现实战斗注入生命的活力。因此,他一再地表示,他所强调的是“用自力克服一切困难,并非真劝人都到山里去”;他自己更是绝不愿意躲到“鹤唳一声,白云郁然而起”的田园诗中去,他要“活在人间”,即使是遭到人们的孤立,排挤,也仍然不离开“人海”,让生命的“沉钟”永远“深深地在人海的底里寂寞地鸣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鲁迅宣称,他“对于自然美,自恨并无敏感,所以即使恭逢良辰美景,也不甚感动”,却念念不忘记载着人间奋斗历史的“遗迹”。鲁迅本质上是一个社会感与历史感都极强的思想斗士,离开了社会人生的自然及自然美,对于他是没有意义的。他赞赏自然和自然美,完全着眼于从中发现社会和发现自己。
从这样的审美观点出发,鲁迅喜爱的自然美是“人们和天然苦斗而成的景物”,即从中可以发现社会和人生斗争精神的深沉雄大、壮阔古拙的力的美。在《野草》里,鲁迅也曾描绘过江南明丽的风光,如《好的故事》,他所着重的依然是从“永是生动,永是展开”的“美的人和美的事”中去捕捉“飞动”的美,从而感到一种生命力的存在。但总的说来,他对秀丽的江南风景,“并无敏感”,他直截了当地表示:“我不爱江南。秀气是秀气的,但小气”。他批评杭州的风景“显得小家子气,气派不大”,以为“北方风景,是伟大的,倘不至于日见其荒凉,实较适于居住”。在《野草?雪》里,“与滋润美艳之至”的“江南的雪”相比较,他显然更醉心于“朔方的雪花”──
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这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也是人的精魂,鲁迅的精魂──奋斗的,向上的,闪光的。
鲁迅终于在博大的、运动着的“自然”中,发现与肯定了人与自己。
(节选自《心灵的探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铁屋中的呐喊(节选)(李欧梵)
《野草》集子中写得最好的抒情篇章或许是《雪》,这里抒情场景围绕着南方和北方两种雪的对比而给以启示:雪的两种形象,成为诗人往昔青年时代和当前的他的隐喻。对南方雪景的描写是色彩丰富的:血红的山茶花,白中隐青的梅花,深黄的蜡梅,冷绿的杂草,以及作为中心形象的、孩子们堆塑起来的有着鲜明色彩的雪罗汉。但是诗人现在居住在那里的北方的雪,却是没有色彩的,如粉、如沙,决不粘连。这些描写可以说都是实景,但是在雪化为雨时,所写的景物就是不那么现实主义的了: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在这些抒情诗里,自然景象的描写似乎已经浸透了幻想的、隐喻的意象。这不仅赋予鲁迅的散文以诗意,而且由于大胆地离开了中国古诗中自然意象的运用,决定了鲁迅散文诗的“现代性”。普实克曾论证鲁迅的散文诗读来很像波德莱尔的《散文小诗》。如果说,鲁迅的小说虽有许多象征主义的属性,却仍然是立足于现实主义的。他的散文诗却绝对地属于象征主义的结构,再加上许多小说和戏剧的手法,似乎是在讲述一个梦或寓言领域内的虚构的“故事”。
(节选自《铁屋中的呐喊》,岳麓书社1999年版)
中国的大文豪鲁迅访问记
申彦俊
鲁迅———中国生产的一位“东洋大文豪!”虽久闻其大名,但从未得到一个会面的机会。从他的文章、他的小说中得到的对他的印象是一个“冷酷的人”,或是一个“古怪的人”。他好像是一位握着手术刀,给每个遇到的人(当然,这些人都是患者)连麻药都不施就直接解剖其患部的怪医生。我知道,他看起来是那样的无情、怪异,但他的解剖术却是锐利、大胆的,是具有清醒理智的。他施行的解剖虽冷酷无情,但他那尖锐的手术刀所刺破的患处是,既疼痛又使人感到痛快的。我对这位怪人一向怀有好奇心,早已渴望能见他一面。5月19日,笔者拜托朱兄,前往中央研究院拜见他。……好不容易被约于22日在他的秘密住处会面。这样,笔者得以见到了久已想见的文豪鲁迅的面。
青服敝履的老农装束
我一来到鲁迅隐居的房子,先是由房子的主人,某日本人夫妇出来引见。当我走上鲁迅先生居住的二楼时,便有一位像仆人模样的老人迎接了我。他穿的衣服是乡村穷农们通常穿用的蓝色棉布衣裤,穿的鞋是用旧布缝制的,乍看上去像一位纯粹的乡村老农民。其蓝色布衣是褪了色的,头发则不知是好久没理的缘故,还是他的习惯原来就如此,已长至把耳根都给盖住,好像还落有灰尘,且又散乱。胡子也没有刮。觉得他是一位全然不顾修饰身子的人。他的寝具也是质素的中国式,连床上的被褥、帐子同样都是棉制品。他所使用的器皿也与中国下层人的一模一样,值钱的贵重品则一件也看不到。他的生活,已完全是无产阶级式的。他不仅用口、用笔为无产阶级呐喊,而且他自己的身体、自己的生活即已无产阶级化了。据说,仅从上海各书店领得的其著作的稿费,每月就有二千元,欧美各国翻译他的小说所得的酬金,每月也达三四千元。像他这样一个作为中国唯一最高收入的作家,要想使他自己过一个豪华的生活并不会是很难的。然而,他却过着乡村老农式的生活。听说,他把自己的收入全都捐献给了文化运动团体。看来他居住的房间既是卧室和客厅,又是研究室和编辑室,而且还兼用生火做饭的厨房。卧床前摆着一张饭桌,其周围放有七把椅子,除此之外满屋都是书,筑成了一个书城。背对着黑黑的书城,他与我面对面坐了下来。
他那满是皱纹的额头,深深凹进去的双颊,已是半白的花白头发,刻画着其波澜重重的前半生。他的身材是连五尺都不到的矮个,他的胡子是只看一眼就能记住的,在中国人当中是少有的浓重的美髯。他在肉体上是一个很平凡的人,找不出任何特别的地方。只不过是五尺高的这位矮个,就是大文豪鲁迅。
我不是什么文士
笔者按中国式的礼节,以赞扬其文才的语调,开始了谈话。结果,他第一句话就回答说:“我不是什么文士,只不过是偶尔拿起笔写写文章罢了,不是什么文士。”
问:先生,您是怎样写起小说来的?
答:我在18岁那年,抱着建设中国海军的愿望,考入了南京水师学堂。那时,英美各国都用海军侵略着中国。目睹这些,我的青春的热血就激起了海军热。可是半年后,我就退出水师学堂,转入了矿务学堂。当时我想,国家的当务之急,首先是开发矿业,而不是建设海军。毕业后我又想,要使中国变成强国,首先得改良人种,把中国人变为强种人。于是,我到日本开始学医了。那时我又想,日本的维新就是从发展医学开始的。但是两年后,我在一部幻灯片里看到了一个中国人因为当了侦探而被枪毙的情景。这时我又想,必须提倡新文学,只有从精神上使中国复活才行。我抱着这种想法,又放弃医学,转向一边研究文艺,一边开始试写小说了。
问:那么,先生您认为文学具有伟大的力量吗?
答:是的,我认为它对唤醒大众是最为必要的技术之一。
问:先生您的创作方法是?答:我是写实主义者。只是把所见到的和所听到的如实地记述下来罢了。
问:听别人说,先生您是人道主义者,是这样吗?
答:不过,我是绝对地反对像托尔斯泰、甘地那样的人道主义的。我是主张战斗的。
????……
?
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