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期末考试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只有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活作为自己作品的内容” 说法过于绝对,材料一强调革命的文
学家艺术家要联系群众、表现群众,把自己当作群众的忠实代言人,并非仅仅以群众生活为
作品内容,还包括立场、情感等多方面与群众的联系。
B.“只能通过是否产生优秀作品衡量,其他的方面都无足轻重、无关紧要”表述绝对,材料二
“优秀文艺作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所以,我们必须把创作
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只是说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
但并没有说其他方面无足轻重。
C.“都与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相关”过于绝对,材料二提到的文艺创作问题还有创作者自身浮
躁等原因。 故选 D。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及作用的能力。
B.“龙文百斛鼎,笔力可独扛”意在强调要创作出有力量、高质量的优秀作品,而不是强调文
艺作品的风格特点。 故选 B。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既突出了当前文艺创作中存在不良现象的原因”错,材料二第三段几个“有的”运用排比主
要是列举当前文艺创作中存在的不良现象,而不是突出原因。
故选 C。
4.【答案】①群众是文艺创作的根基,艺术价值应以群众利益为衡量标准;②文艺对群众
具有引导与提升作用,文艺需要在普及中提高群众审美。 (每点 2 分,共 4 分)
5.【答案】①针对的是不同时期的不同问题,(1 分)前者针对的是延安时期文艺创作脱离
群众的问题,(1 分)后者针对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如何创作出优秀的文艺作品。(1 分)②针
对的是不同时期人民群众的不同的需求,(1 分)延安时期欣赏水品较低,(1 分)改革开放
以来审美需求多样。(1 分)(每点 3 分,其中角度 1 分,分析部分两则材料各占 1 分,共 6
分)
6.【答案】C
【解析】 C.“老兵对我的关心是全面而周到的”错误。从文本一第 5 段“学校工作这老兵像是
漠不关心的。他最关心的是我的生活”可知,老兵对“我”的关心并不“全面而周到”。
故选 C。
7.【答案】B
【解析】 B.“说明他有追求时尚美的心”错误。选项中所提到的老兵把买来的旧灯“擦得罩子
非常清洁,把灯头剪成圆形”这一细节,只能说明他做事认真,有求美之心,不能简单地将追
求美理解为追求“时尚美”。
故选 B。
8.【答案】①以细节结尾,意味深长,增强艺术效果,有力地表现了人物与主题; ②老兵的“红脸”是他对“我”无限关爱的诚心的体现,凸显了他的形象; ③灯是老兵的象征,扭熄电灯,点燃煤油灯,体现了“我”对老兵的铭心不忘,强化主题。
(答对 1 点得 2 分,答对 2 点得 3 分,答对 3 点得 4 分)
9.【答案】①以刻画老兵这一主要人物为重心,次要人物“我”、简省的环境描写等都为之服
务,做到了以人物为主导;
②在“我”对老兵的亲近、体谅、感念、怀思中融注了作者对笔下人物的情感态度,这正是心
贴人物的体现;
③不以故事讲述者“我”这一知识分子的口吻展开叙述,而是紧扣老兵管家身份的特点,用质
朴浅近的语言叙写。
(答对 1 点 2 分,共 6 分) 10.【答案】DEH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秦国用他的力量攻打他所夺不到手的地方,只能是因倦而归。大王您又把因他力不足
而夺取不到的地方送给他,这是资助秦国使赵国自己攻打自己。
“攻其所不能取”为动宾结构,故应在 D 处断开;
“王”作“又以其力之所不能攻以资之”的主语,故应在“王”前 E 处断开;
“是助秦自攻也”为判断句,“是”的前面 H 处应断开。
故选 DEH。
11.【答案】B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小”,均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小的方面。句意:小的就得到邑镇。/小的方面倒要学习,
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
B.“举:全,都”错。“举”,拿;/攻下;/尽。句意:拿它送给别人。/函谷关被攻下。/杀人惟
恐不能杀尽。
C.“厚”,优待,看重;/增强,变雄厚。句意:说明他对尊长者情薄而对妇人情深啊。/邻国
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D.“对”,都是“回答”的意思。句意:所以,我不敢回答。/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 故选 B。
12.【答案】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从而更好地为赵国出谋划策,使得赵国在与秦国打交道时立于不败之地”错,楼缓想以此
打消赵王对自己的猜疑,从而更好地为秦国谋利。 故选 C。
13.【答案】
(1)想想他们死去的祖辈父辈,冒着霜露,斩断斩棘,才有了一点土地。
(厥:他们的;先:已故的,死去的;祖父:祖辈父辈;暴:冒着。每点 1 分)
(2)如今秦国和赵国结怨,天下人都很高兴,所以还不如尽快割地向秦求和,而使天下产
生疑虑,让秦国的贪心得到满足。
(“构难”,结怨;“亟”,急忙,赶快;“疑”,使……产生疑虑;“慰”,安抚,使……满足。每点 1
分)
14.【答案】①用土地贿赂秦国相当于帮助秦国来攻打自己;②让其他诸侯更加产生疑虑, 也不可能满足秦国的贪欲;③向天下人昭示赵国弱小,日后将难以立足。
(每点 1 分,共 3 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六国灭亡,不是因为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向秦国割地求和。向秦国割
地求和,自己的实力就亏损,这是灭亡的原因。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都是因为向秦国割
地求和吗?回答说:不向秦国割地求和的国家由于向秦国割地求和的国家而灭亡。因为失去
了其他国家强有力的援助,不能单独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向秦国割地求和啊。
秦国除用攻战获取土地之外,(还收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得到邑镇,大的就得到城
市。把秦国通过割让而获得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这实际上多达百倍;六国因
贿赂而丧失的土地,与战败而丢失的土地相比较,那实际上也多达百倍。那么,秦国最大的
欲望,六国诸侯最大的忧患,的确就不在战争了。想想他们死去的祖辈父辈,冒着霜露,披
荆斩棘,才有了一点土地。子孙对待土地却不很爱惜,拿它送给别人,好像丢弃小草一样。
今天割让五座城,明天割让十座城,然后才能得到一夜的安睡。待起来一看四方边境,秦国
的军队又到了。既然如此,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没有满足之时,诸侯送
给秦国土地越多,秦国侵略诸侯就越急迫。所以,不用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已经判然
分明了。六国终于灭亡,是理所当然的。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好像抱着柴去救火,
柴不烧完,火不会熄灭。”这话说对了。
(节选自苏洵《六国论》)
材料二
秦国向赵国的长平进攻,大破赵军,然后带领队伍回秦。秦国趁机派人向赵国求割六
城作为讲和的条件。赵王与楼缓商议此事说:“给秦城怎么样?不给秦城又会怎么样?”楼
缓说:“大王您也听说过那公甫文伯的母亲吧?公甫文伯在鲁国做官,病死了,在房中为他
殉情而自杀的妇人有十六人。他的母亲听到他死了,却不肯哭。管家说:‘哪里有儿子死了
而做母亲的不哭呢?’公甫文伯母说:‘孔子,是贤人啊。他从鲁国出走,这劣子不随从。
他今日死了,为他殉情而死的女人就有十六个。像这样,说明他对尊长者情薄而对妇人情深
啊。’所以,从做母亲的角度来说,公甫的母亲是贤母;但如从妻子的角度来说,她就免不
了是妒妇了。因此,本来是同样的话,但说的人不同,它的心意也就有所变化了。现在我刚
从秦国来,如果说不给秦国割城,又不是好的办法;如果说给秦割城,又恐怕大王认为我是
为了秦国。所以,我不敢回答。不过,让我替大王考虑这事,不如给秦割城为好。”赵王说:
“好吧。”
虞卿听到了这件事,进宫去拜见赵王,说:“这是诡辩的言辞。秦国用他的力量攻打
他所夺不到手的地方,只能是因倦而归。大王您又把因他力不足而夺取不到的地方送给他,
这是资助秦国使赵国自己攻打自己。到明年秦国再次进攻您,您就没有解救的办法了。”楼
缓听说后,又进宫去拜见赵王说:“不是他说的那样,虞卿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今秦国
和赵国结怨,天下人都很高兴,所以还不如尽快割地向秦求和,而使天下产生疑虑,让秦国
的贪心得到满足。”虞卿听到后,又进去见赵王说:“诡辩啊,楼先生是为秦国的啊。赵国的
军队被秦国打败,又割让土地去求和,这就更使天下心生疑虑,这又怎能满足秦国的贪心呢?
这岂不是向天下明白地显示了赵国的软弱吗?况且我说不给秦城,并不只是不给他就算了;
秦国向大王索取六城,大王可以用五城去贿赂齐国。齐国是秦国最大的仇敌,得到了这五城,
就会与诸侯一起合力向西击秦,齐国听从大王的计策,不等话说完就会答应了。这样就是大
王在齐国方面损失了而从秦国方面取得了补偿,一举与三国结为友好,而与秦国不同路了。”
赵王说:“很好。”于是就派遣虞卿向东去见齐王,与齐国共同商议对付秦国的计策。虞卿还
没有从齐国返回,秦国恐齐国和赵国交好,就急忙派使臣到赵国来议和了。楼缓听说后,就
逃离了赵国。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三》) 1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词人听到《霓裳羽衣曲》后……”不当,应该是词人将波涛声想象成水晶宫里在演奏《霓裳
羽衣曲》。
故选 C。
16.【答案】①拟人:“波神留我”赋予“波神”人性,将阻船的江风浪涛拟作“波神”的热情挽留,
增强词作的奇幻色彩。
②比喻:“鳞鳞细浪”以鱼鳞喻波涛,淡化风浪的险恶;“水晶宫里奏霓裳”将波涛声比作龙宫的 “霓裳”仙乐,表现了词人丰富的想象力。
③夸张:“千里秋江”极言江面壮阔,为后文的神话想象设置背景。
④用典:“霓裳”暗指唐玄宗月宫闻仙乐的传说,将现实的涛声与神话音乐嫁接;“岳阳楼”呼应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唤起“先忧后乐”的政治联想。 (答对 1 点 2 分,满分 6 分)
17.(1)春光融融 风雨凄凄 (2)斯用兵之效也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3)人习于苟且非一日 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18.【答案】A
【解析】甲处,与“用眼睛看,用心想”、“余音在耳”呼应,应该是“还要用耳朵细听品味”。
乙处,由下文比较晴雯与王熙凤的语言风格的异同,应填“虽然与晴雯相似”。
19.【答案】B 【解析】文中加点词语“三手”仿造“二手”而成,属于仿词修辞手法,A 项“九分”仿“十
分”,C 项“科盲”仿“文盲”,D 项“开大差”仿“开小差”. 而 B 项“有晴”与“有情”是同音词,属于谐音双关。
20.【答案】:①生活化,“老刘”“老母猪”等来自生活口语,而非造作的文词,通俗浅显,
明白如话,符合刘姥姥村妇的身份;②性格化,以“牛”“猪”设喻,体现出刘姥姥质朴、风
趣、豪爽的性格,诙谐有趣,生动形象;③有深意(暗含思想情感),以“食量大如牛”"吃
个老母猪”等夸张幽默的言语逗乐,背后潜藏着朴实的刘姥姥讨好贾母等人的心思。【结合
前文材料给定的三个要点作答,答对一点 2 分,两点 4 分,三点 5 分。】
21.【答案】①“铜浇铁铸”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描写北坡岩石像铜水铁水浇铸而成,;②写
出岩石连成一体,像铜铁一般的质地、光泽,凸显天山北坡巍然矗立的特征;③既形象精当,
又浓缩精炼,让人感受到雄浑壮阔得森然情调,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答对一点得 2 分,
共 6 分。】
22.亦——抑 银——垠 延——沿
23.【参考立意】:①不要因为“不为”而说“不能”。②我们应该有所为。③勇担重任,将“不能” 变成“能”。④“不能”是客观限制,“不为”是主观逃避。
试题分析:这是一则引语式材料作文题。题目由三则材料组成。材料一引用了《齐桓晋
文之事》中的一句话,意思是(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北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确
实是做不到。向老者折腰行鞠躬礼,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
材料二指出,疟疾威胁人类长达数千年,有人认为人类不能战胜疟疾,可是屠呦呦却带领了
自己的团队经过长期的努力,甚至亲身试药,最终拯救了亿万人的生命。材料三中,习近平
总书记号召新时代的青年生逢其时,要勇担使命,施展才华。三则材料看似关联不大,实际
上综合起来就体现“不能”与“不为”的辩证关系,可见本题考查的是考生的思辨能力。从材料
一来看,“不能”指的是客观能力上做不到,“不为”指的是主观意愿上不肯做。这二者有着本质
的区别,“不为”蕴涵着“能为”,选择“不为’实际上体现了人性中“恶”的倾向。“不能”,表达的是
一种客观能力的制限。“不为”传达的是人的态度、修养、文明与习惯养成的问题,它的存在
与发生,反映了一个社会教化与风尚高下的分野。一个人唯有从小受到良好的道德文明的熏
陶与感化,才有可能克服“不为”的现象发生。从材料二来看,人们认为不能战胜的疟疾难题,
却最终被屠呦呦带领的团队攻克了。可见,只要不惧艰难,勇于挑战,有时“不能”者亦可以
变成“可能”者。这只是要看主观意愿上“为”还是“不为”。材料三中,习近平主席对青年人提
出来的希望,亦包含了这样的意思:鼓励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勇于承担新时代赋予的使命,时
代给了一个无比广阔的舞台,我们不要以“不能”为借口,而要摒弃“不为”,而努力大有作为。
文体是议论文,考生可以运用并列式结构谈“不能”与“不为”的辩证关系,也可以运用层进式
结构谈何为“不能”何为“不为”,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观点要明确脉络要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