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预习衔接.提高卷 数学好玩 看图找关系
一.选择题(共3小题)
1.妈妈从家去超市买东西,在路上遇到朋友谈了一会儿,然后就去超市买了一些日用品回家。下面( )能够准确的反映妈妈的活动?
A. B. C.
2.有两个相关联的量,它们的关系如图所示,这两个量有可能是( )
A.一个人的身高与他的年龄
B.路程一定时,行驶速度和行驶时间
C.一本书的总页数一定,已看的页数和未看的页数
D.《小学生数学报》的单价一定,订阅的总价和数量
3.某天早晨,小明从家骑自行车去上学,途中因自行车发生故障而维修,如图所示的图象反映了他骑车上学的整个过程,则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A.小明修车花了15分钟。
B.小明家距离学校2100米。
C.小明修好车后花了25分钟到达学校。
D.小明修好车后骑行的速度是110米/分钟。
二.填空题(共3小题)
4.折线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 ,根据数量的多少 各点,然后把各点用 顺次连接起来的统计图。
5.小明骑车到6km外的风景区游玩。从折线统计图中,可以看出。
(1)小明在风景区玩了 小时。
(2)返回时,小明骑车的速度是 千米/小时。
6.下图是某地今年1~5月降水量统计图。
(1) 月份降水量最多, 月份降水量最少,相差 毫米。
(2) 月和 月之间的降水量变化最大。
三.判断题(共2小题)
7.根据统计表画折线统计图,要先根据数据描点,再顺次连线.
8.折线统计图便于直观了解数据的大小及不同数据的差异.
四.应用题(共2小题)
9.琪琪把某天神木市的气温变化情况画成如图所示的统计图。
(1)琪琪每隔几时测一次气温?这天12:00神木市的气温是多少摄氏度?
(2)这一天神木市8:00~12:00的气温是如何变化的?
10.老王和小李在一条笔直的道路上相向而行,老王骑自行车从8.5距离(千米)A地到B地,小李驾车从B地到A地,他们分别以不同的速度匀速行驶。已知老王先出发4分钟后,小李才出发,在整个过程中,两人的距离与老王出发的时间之间的关系如图。
(1)小李的速度是每分钟多少千米?
(2)当小李到达终点A后,老王还需要多少分钟到达终点B?
预习衔接.提高卷 数学好玩之2看图找关系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3小题)
1.妈妈从家去超市买东西,在路上遇到朋友谈了一会儿,然后就去超市买了一些日用品回家。下面( )能够准确的反映妈妈的活动?
A. B. C.
【考点】单式折线统计图.
【专题】应用意识.
【答案】A
【分析】根据题意可知,在路上遇到朋友谈了一会儿,然后就去超市买了一些日用品,应该有两次路程不变时间变化,据此解答即可。
【解答】解:A:选项能够表示两次路程不变时间变化,符合题意。
B:选项只有一次路程不变,时间变化,不符合题意。
C:选项只有一次路程不变,时间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根据问题从折线统计图中找出所需要的信息。找出符合题意的选项,即可解答。
2.有两个相关联的量,它们的关系如图所示,这两个量有可能是( )
A.一个人的身高与他的年龄
B.路程一定时,行驶速度和行驶时间
C.一本书的总页数一定,已看的页数和未看的页数
D.《小学生数学报》的单价一定,订阅的总价和数量
【考点】单式折线统计图.
【专题】数据分析观念.
【答案】D
【分析】由图可知,这两个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关系,据此解答即可。
【解答】解:A.一个人的身高与他的年龄比值不一定,乘积也不一定,所以一个人的身高与他的年龄不成比例;
B.速度×时间=路程(一定),路程一定,即乘积一定,所以行驶速度和行驶时间成反比例;
C.已读的页数+未读的页数=总页数(一定),和一定,所以已读的页数和未读的页数不成比例;
D.订阅的总价÷数量=单价(一定),即比值一定,所以订阅的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
故选:D。
【点评】此题属于辨识成正、反比例的量,就看这两个量是对应的比值一定,还是对应的乘积一定,再作判断。
3.某天早晨,小明从家骑自行车去上学,途中因自行车发生故障而维修,如图所示的图象反映了他骑车上学的整个过程,则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A.小明修车花了15分钟。
B.小明家距离学校2100米。
C.小明修好车后花了25分钟到达学校。
D.小明修好车后骑行的速度是110米/分钟。
【考点】简单的行程问题.
【专题】统计数据的计算与应用;应用意识.
【答案】C
【分析】由图可知,小明7:00出发去上学,图像表现为时间和路程都在增加,此时离家1000米;7:05自行车发生故障,图像表现为时间在增加,而路程没有变化;7:20修好自行车继续往学校走,图像表现为时间和路程都在增加;7:30到达学校,图像表现为小明家到学校的距离是2100米;根据路程÷时间=速度,求出小明修好车后骑行的速度;据此解答。
【解答】解:A.7时20分﹣7时5分=15分钟
答:小明修车花了15分钟。原说法正确。
B.有图像可知小明家距离学校2100米。原说法正确。
C.7时30分﹣7时20分=10分钟
答:小明修好车后花了10分钟到达学校。原说法错误。
D.(2100﹣1000)÷10
=1100÷10
=110(米/分钟)
答:小明修好车后骑行的速度是110米/分钟。原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折线统计图的应用,明确小明骑车上学的整个过程中时间、路程的变化是解题的关键。
二.填空题(共3小题)
4.折线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 数量 ,根据数量的多少 描出 各点,然后把各点用 线段 顺次连接起来的统计图。
【考点】单式折线统计图.
【专题】统计图表的制作与应用;数据分析观念.
【答案】数量,描出,线段。
【分析】折线统计图: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数量,用折线的上升或下降表示数量的多少和增减变化,容易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绘制统计图时描点、连线:根据数量的多少,在纵、横轴的恰当位置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序连接起来。
【解答】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在纵、横轴的恰当位置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的统计图。
故答案为:数量,描出,线段。
【点评】本题考查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5.小明骑车到6km外的风景区游玩。从折线统计图中,可以看出。
(1)小明在风景区玩了 1 小时。
(2)返回时,小明骑车的速度是 12 千米/小时。
【考点】单式折线统计图.
【专题】数据分析观念;应用意识.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由统计图观察可知,小欣在9:00到达风景区,10:00离开,所以他在风景区玩了(10时﹣9时)。
(2)根据路程除以时间就可以求出速度,小明从风景区到家用了30分钟即0.5小时,可用6除以0.5进行计算即可。
【解答】解:(1)10时﹣9时=1(小时)
答:小明在风景区玩了1小时。
(2)30分钟=0.5小时
6÷0.5=12(千米/时)
答:返回时,小明骑车的速度是12千米/小时。
故答案为:1;12。
【点评】本题考查单式折线统计图,考查学生能不能运用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6.下图是某地今年1~5月降水量统计图。
(1) 5 月份降水量最多, 1 月份降水量最少,相差 45 毫米。
(2) 4 月和 5 月之间的降水量变化最大。
【考点】单式折线统计图.
【答案】5,1,45;4,5。(两空答案顺序可互换)
【分析】(1)仔细观察统计图,可知5月份降水量最多,1月份降水量最少,相差(70﹣30)毫米;
(2)4月和5月之间的降水量变化最大,据此解答。
【解答】解:(1)5月份降水量最多,1月份降水量最少,相差75﹣30=45(毫米);
(2)4月和5月之间的降水量变化最大。(两空答案顺序可互换)
故答案为:5,1,45;4,5。(两空答案顺序可互换)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折线统计图问题,细观察统计图获取准确信息是解答关键。
三.判断题(共2小题)
7.根据统计表画折线统计图,要先根据数据描点,再顺次连线. √
【考点】单式折线统计图.
【专题】统计图表的制作与应用.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根据折线统计图的含义:折线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进行解答即可.
【解答】解:根据统计表画折线统计图,要先根据数据描点,再顺次连线.
故答案为:√.
【点评】此题考查了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方法.
8.折线统计图便于直观了解数据的大小及不同数据的差异. √
【考点】单式折线统计图.
【专题】统计图表的制作与应用.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条形统计图能很容易看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不仅容易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扇形统计图能反映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由此根据情况选择即可.
【解答】解:根据统计图的特点可知:
折线统计图便于直观了解数据的大小及不同数据的差异,所以本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点评】此题应根据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各自的特点进行解答.
四.应用题(共2小题)
9.琪琪把某天神木市的气温变化情况画成如图所示的统计图。
(1)琪琪每隔几时测一次气温?这天12:00神木市的气温是多少摄氏度?
(2)这一天神木市8:00~12:00的气温是如何变化的?
【考点】单式折线统计图.
【专题】应用意识.
【答案】(1)琪琪每隔1时测一次气温这天12:00神木市的气温是26摄氏度。
(2)这一天神木市8:00~12:00的气温是呈现逐渐上升趋势。
【分析】(1)将统计图时间轴上相邻的时间相减,即可取出间隔测量的时间。
(2)根据折线上温度的变化,进行解答即可。
【解答】解:(1)9时﹣8时=1时
答:琪琪每隔1时测一次气温这天12:00神木市的气温是26摄氏度。
(2)这一天神木市8:00~12:00的气温是呈现逐渐上升趋势。
【点评】本题考查折线统计图的认识。
10.老王和小李在一条笔直的道路上相向而行,老王骑自行车从8.5距离(千米)A地到B地,小李驾车从B地到A地,他们分别以不同的速度匀速行驶。已知老王先出发4分钟后,小李才出发,在整个过程中,两人的距离与老王出发的时间之间的关系如图。
(1)小李的速度是每分钟多少千米?
(2)当小李到达终点A后,老王还需要多少分钟到达终点B?
【考点】简单的行程问题.
【专题】数据分析观念;应用意识.
【答案】(1)1千米分;
(2)21.5分米。
【分析】(1)提供观察统计图可知,王老师4分钟骑车行驶的(8.5﹣7.5)千米,根据速度=路程÷时间,可以求出王老师平均每分钟骑行的速度;设小李每分钟行驶的速度为x千米,根据路程、速度、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列方程求出小李的速度。
(2)根据相遇前老王行驶的路程除以小李行驶的速度,可得小李到达A需要的时间,相遇前小李行驶的路程除以老王行驶的速度,可得老王到达B站需要的时间,相减可得答案。
【解答】解:(1)设小李每分钟行驶的速度为x千米。
(8.5﹣7.5)÷4
=1÷4
=0.25(千米/分)
(10﹣4)x+10×0.25=8.5
6x+2.5=8.5
6x+2.5﹣2.5=8.5﹣2.5
6x=6
x=1
答:小李是速度是1千米/分。
(2)老王和小李相遇时,老王所行驶的路程为:10×0..25=2.5(千米),小李所行驶的路程为:(10﹣6)×1=6(千米);
相遇后小李到达A地还2.5÷1=2.5(分钟),相遇后老王到达B地还需6÷0.25=24(分钟);
∴当小李到达终点A时,老王还需242.5=21.5(分钟)到达终点B。
答:当小李到达终点A后,老王还需要21.5分钟到达终点B。
【点评】此题考查的目的是理解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及作用,并且能够根据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