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国家”二字常被我们挂在嘴边,可“国家”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阶段,逐渐发展成为早期国家。这一过程充满了变革与挑战,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成为了人类社会进化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三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学习目标
1.通过良渚遗址、陶寺都城遗址,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
2.了解华夏族的形成,理解禅让制的含义;
3.认识到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一、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
疆域
人口
土地
军队
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国家形成的标志为:一是阶级的存在,二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早期国家的形成
早期国家的形成
农业、畜牧业大发展
剩余产品出现
私有制产生
统治阶级
阶级
矛盾
被统治阶级
早期国家产生
贫富不均,阶级分化
阅读课本15页,同桌合作,思考国家是如何产生的?
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中国境内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
良渚古城
陶寺古城
牛河梁遗址
二、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
1、良渚古城
距今年代:
生活地区:
古城结构:
历史地位:
阶级分化:
意 义:
浙江余杭
距今5300-4300年
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
古城规模在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水利系统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社会的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
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良渚古城及外围水利系统结构示意图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
阅读课本16页,同桌合作,找到以下知识点。
材料一:内城长1900米,宽1700米,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外城面积
约630万平方米,规模在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古城背面丘陵地带
一个延绵20余千米的外围水利系统,由人工修建的水坝和自然水体组成,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内城中部,有一个人工堆筑、高十几米、总面积达30万平方米的高台,上面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附近还出土了20万千克碳化稻谷。
材料二:良渚文化的玉器上普遍刻画一种神人兽面纹,其主体由天空中飞翔的神兽和骑在神兽身上的羽冠神人形象组成,考古发现表明,各地良渚文化玉器上刻画的神人兽面纹的各类元素相当统一。
材料三:“第一等级以大量玉礼器随葬的墓为代表;第二等级既随葬少量玉礼器,又有生产工具随葬的;第三等级仅以少量陶器和石器随葬为代表;第四等级以无随葬品的殉葬墓为代表。”——姜军《神巫的世界·良渚文化综述》
小组合作:根据材料,分析良渚古城文化的特点。
①良渚社会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统治者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
②良渚人很可能已经形成统一的崇拜对象。
③社会的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
良渚古城复原图
神人兽面纹
王权或军事统帅权的象征物——玉钺
2、陶寺古城
距今年代:
生活地区:
古城结构:
阶级分化:
意 义:
山西襄汾
距今4300-4000年
城内有围墙环绕的宫城
阶级分化严重
陶寺古城遗址的发现,表明当时黄河中游地区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
陶寺古城平面图
阅读课本17页,找到以下知识点。
根据材料,分析陶寺古城文化的特点。
陶寺遗址部分贵族墓地发现用人殉葬的现象
材料一:
陶寺古城遗址出土的器物
材料二:
①阶级分化严重。
②各地文化因素汇聚中原。
③发现了带有书写符号的陶壶。
陶寺都城平面布局简图
陶寺观象台距今4100年左右,是迄今考古发现世界最早的观象台遗址。观象祭祀台由13根柱子,12道观测缝和一个观测点组成。陶寺观测者身子直立立足于观测点核心圆上,透过石柱间缝,观测早上日切于崇峰山巅时是否在缝正中。从观测点可观测到冬至—夏至—冬至一个太阳回归年的20个时节。
陶寺观象台
三、远古的传说
1、炎帝、皇帝
黄帝,姓公孙,号轩辕氏。五帝之首,被尊祀为“人文初祖”。建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也有人称之为“帝鸿氏”。史载黄帝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黄帝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作《黄帝内经》等 。
炎帝姓姜,号神农氏。传说姜姓部落的首领由于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称为炎帝。相传炎帝亲尝百草,发展用草药治病;他发明刀耕火种创造了两种翻土农具,教民垦荒种植粮食作物;他还领导部落人民制造出了饮食用的陶器和炊具。
阪(bǎn)泉之战
炎帝部落 VS 黄帝部落
炎帝战败,归顺黄帝
炎黄部落联盟
炎黄联盟想象图
阪泉之战想象图
涿(zhuō)鹿之战
炎黄部落 VS 蚩尤部落
蚩尤战败
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
蚩尤,传说中制造兵器的人,又传为主兵之神,与黄帝、炎帝并称“中华三祖”。 一说为东方九黎部落首领,有兄弟八十一人,相传以金属(铜)为兵器,后与黄帝战于涿鹿(今河北涿鹿东南),失败被应龙所杀。
传说中远古部落分布图
黄帝
炎黄联盟
华夏族
炎帝
蚩尤
阪泉之战
涿鹿之战
汉族
华夏族
炎黄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
炎黄二帝像
思考: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
材料: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华夏族由错居杂处的众多民族,在不断地交往、交流过程中逐渐融合而成的。
陕西黄陵县黄帝陵庙
2、尧舜禹
尧帝像
尧生活简朴,克己爱民,他鼓励人们发展生产,得到人民的爱戴。
舜帝像
舜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派禹治水,解除水患。
治水有功,得到民众爱戴,被尊称为“大禹”。
禅让
禅让原则:贤德
实质:原始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
禅让
大禹像
大禹治水
阅读课本19页的学史崇德,并思考:大禹采用什么方法治水?你能感受到大禹有什么样的精神?
方法: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
精神:不屈不挠、坚持不懈、无私奉献
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通过部落联盟会议民主推举出贤德之人。
课堂小结
1.早期国家的产生
2.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
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
1.良渚古城的基本概况和特点
2.陶寺都城的基本概况和特点
良渚古城和陶寺都城
1.炎黄联盟
2.尧舜禹的禅让
远古的传说
中华文明的起源
阪泉之战
逐鹿之战
华夏族的形成
禅让制
尧舜禹的事迹
随堂练习
1.新石器时代晚期,在长江下游的良渚遗址、黄河中游的陶寺遗址中,发现了城址城壕、专用玉石兵器、有大量随葬品的显贵大墓及专用的贵族墓地,以及散见于遗址内的非正常死亡遗骸等,这些发现可以用来证明( )
A.阶级分化和斗争加速国家出现 B.玉器是进入文明时期的标志
C.中国华北地区最早出现了国家 D.当时中国南北联系日益加强
2.五六千年前,黄河流域出现的华夏族逐渐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其首领被后人尊奉为“人文初祖”的是( )
A.黄帝和蚩尤 B.炎帝和蚩尤 C.黄帝和炎帝 D.尧、舜、禹
3.据《史记》记载:“(他)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而不敢入”,终于消除水患,这位传说中的治水英雄是( )
A.尧 B.舜 C.禹 D.黄帝
C
C
A
下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