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学案(含答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学案(含答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19 11:22: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隋唐王朝的鼎盛局面,认识其制度演进、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发展等新的成就。
【重、难点】
重点:科举制度的创立、三省六部制的确立、租庸调制的进步作用和两税法的特点
难点:汉唐间赋税制度的变化
【时空坐标】
【必备问题】
一、九品中正制创立时间、特点;科举制创立的背景、过程、影响?
(一)九品中正制
(1)创立时间:曹魏时期。
(2)特点
①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_九_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
②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重视家世 、道德 和才能 ,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 。
影响:①初期将评议人物的权力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②后期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士族 特权的工具。
(一)科举制
(1)背景
随着士族 的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
(2)创立与完善过程
①隋朝建立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 的方式选拔官员。
②隋炀帝 时,始建进士科 ,科举制度形成。
③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 和明经 两科为主。
④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 武举 和殿试 。
⑤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3)影响
①积极: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 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加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 文化素质 ,加强了中央集权 。
②消极:考试内容以儒学经义为主,禁锢思想,扼杀创造性,成为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明清八股取士,文化专制加强,束缚人们才能与个性的发展。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省制度的确立;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职权特点、地位。
1.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省制: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它们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
2.隋唐时期: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1)正式确立:隋文帝时期。
(2)职权特点
①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
②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
③唐太宗时常给品位较低 的官员以宰相 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
④宰相议事的地方称为政事堂,后叫中书门下 。政事堂的设立,在机构分工上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
(3)影响
①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②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魏晋时期赋税制度的特点;唐朝租庸调制的内容、影响,两税法实行的背景、目的、特点、评价?
赋税制度
1.魏晋时期
(1)开始实行 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2)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 ,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 为调,受田农民承担定额 租调 。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
2.唐初:租庸调制
(1)内容
①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59 岁的成年男子。
②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_庸。
(2)影响: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财政收入 也有了保障。
3.唐朝后期的两税法
(1)背景
①天宝年间,土地兼并盛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
②政府财政收入锐降。
(2)目的、时间、实施者:为了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
(3)内容
①每户按 人丁 和 资产 缴纳 户税,按 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②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4)评价
①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②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重难突破】合作探究:两税法的影响
材料一 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
——陆贽《翰苑集》
材料二 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 ——陆贽:《陆宣公奏议》
材料三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挖)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缲丝未盈斤。吏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 ——白居易《重赋》
材料四“桑拓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杜荀鹤《山中寡妇》
阅读材料并结合两税法的内容,分析两税法的影响。
【当堂达标】
1.两汉时的察举制,地方官推举人才主要参考乡闾评议;魏晋时九品中正制由中正官品评人才等级,中正官须为中央任职的官员;隋唐以来科举制选官由中央部门主持,有时皇帝还亲自参与人才的选考。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反映了
A.才学成为选官的唯一标准 B.科研人才大量涌现
C.官员选拔的标准完全不同 D.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2.唐开元年间,政事堂虽设在中书省,但自成机构,后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对口分理各项行政事务。凡一切政令,包括皇帝诏令,必须经政事堂会议正式通过,并加盖印章方能生效颁行。由此可知,唐代政事堂制度
A.实现了对皇权的有效制衡 B.加强了对各级官吏的监督
C.废除了尚书省及下属六部 D.有利于提高行政办事效率
3.唐代李逢吉作科举主考官时,一次性录取的几十位进士,均为出身贫寒的士子。他的政敌李德裕亦“颇为寒素开路”,以致被贬谪时,“八百孤寒齐下泪”。由此可知唐代科举
A.加强了君主集B.促进了阶级流动 C.消除了门第观念 D.激化了政治矛盾
4.《文献通考·田赋考》在谈及唐代中期的社会状况时说:“今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悖谬!”导致材料中的现象产生的社会原因是
A.两税法实行,百姓规避赋税现象严重 B.商人对社会财富的大量侵占
C.战乱频仍,政府控制的户籍减少 D.唐朝执行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
5.据统计,在东晋权力中心的录尚书事、侍中、中书兼令、尚书令仆等职位中,任官者162人次,其中士族127人次;荆、扬、徐几个重要都督区的都督,也基本上由当权士族担任。由此可知,东晋时期
A.皇权走向衰落 B.士族把持政权
C.相权威胁皇权 D.举贤不及士族
6.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授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15岁以上)负责一定的徭役。唐初,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59岁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帛或布代役,称为庸。这一调整( )
A.加重了农民的徭役负担 B.加强了政府对人民的控制
C.旨在推动工商业的发展 D.保证农民有足够生产时间
7.唐朝租庸调制规定男子除租、调外,还可以纳绢或布代役;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国家废除了长期以来的人丁税 B.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
C.政府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D.小农经济不断发展的结果
8.唐前期,继续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公元780年,唐朝改行两税法。这一变化表明唐代中期
A.赋税改革能够有效缓解土地兼并 B.土地制度变化影响赋税制度变化
C.抑制兼并是政府增收的主要途径 D.赋税制度变化影响土地制度变化
9.三省制的演变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逐渐成为权力中枢: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到隋唐之际三省共同构成宰相权力系统。这一演变主要说明了
A.相权逐渐从内朝走向外朝 B.相权结构完善削弱了皇权
C.君主专制日渐强化的趋势 D.君相权共存机制逐渐完善
【当堂达标】
DDBDB/DBBC
【重难突破】两税法的影响
积极:①简化了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②改变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消极:土地兼并严重,官吏盘剥等原因,两税法在执行过程中并没有减轻农民的负担。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