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乐山市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乐山市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17 09:30: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四川省乐山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国的建筑体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它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世代经验的累积所创造的。考古学家所发掘的殷代遗址证明,至迟在公元前15世纪,这个独特的体系已经基本上形成了,它的基本特征一直保留到了最近代。3500年来,中国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发展了这个体系的特长,不断地在技术上和艺术上把它提高,达到了高度水平,取得了辉煌成就。
中国建筑特点很多,但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我们可以叫它作中国建筑的“文法”。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赋、小说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付对子,纯粹作点缀装饰用的。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
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它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它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它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由这“文法”和“词汇”组织而成的这种建筑形式,既经广大人民所接受,为他们所承认、所喜爱,虽然原先是从木材结构产生的。但它们很快地就越过材料的限制,同样运用到砖石建筑上去,以表现那些建筑物的性质,表达所要表达的情感。这说明为什么在中国无数的建筑上都常常应用原来用在木材结构上的“词汇”和“文法”。
(摘编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
材料二:
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上有:“北方诸苑囿,在布置取材方面,多以明末清初江南诸园为蓝本。”那么明清园林建筑的总体风格是什么?笔者以为“写意”二字便可扼其大要。所谓写意,与绘画之“写意”相通,是以审美性为主导,表现为“纳须弥于芥子”,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要有审美性之含蓄表达,目的是塑造一个特定的富有审美性的意境。《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无疑也深受南方园林的影响,下面举例来说明大观园建筑的典范意义。
“贾政先秉正看门。只见正门五间,上面桶瓦泥鳅脊,那门栏窗,皆是细雕新鲜花样,并无朱粉涂饰,一色水磨群墙,下面白石台矶,凿成西番草花样。左右一望,皆雪白粉墙,下面虎皮石,随势砌去,果然不落富丽俗套,自是欢喜。遂命开门,只见迎面一带翠嶂挡在前面。众清客都道:‘好山,好山!’贾政道:‘非此一山,一进来园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则有何趣。’众人道:‘极是。非胸中大有邱壑,焉想及此。’说毕,往前一望,见白石崚嶒,或如鬼怪,或如猛兽,纵横拱立,上面苔藓成斑,藤萝掩映,其中微露羊肠小径。”这是典型的“开门见山”的建筑风格,正如贾政所言,点在一个“趣”字上,中国人更爱含蓄美,这从诗经离骚到唐诗宋词元曲都一脉相承,构成了我们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山的“写意”效果主要表现在为整座园林创造出一种趋向自然野致的意态和趣味,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把审美者的情感引入与园林及宇宙和谐相融的境界之中。
“只见佳木茏葱,奇花灼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俯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这是描写了大观园中的水源。我们知道一个园林,没有水是不行的。水是连接各个建筑的纽带,在《红楼梦》中也是一种独特的象征,一方面“女儿是水做的骨肉”,有一种柔美和纯洁的象征;另外,它又有滋润“芳”的功用,所以宝玉将此处命名为“沁芳”,实在是极为恰当。抛开《红楼梦》,从园林的普遍意义上来说,水也是一种“上善”“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象征,也能很好地体现出民族文化心理。
题额对园林景观的升华之功用如同诗句中“诗眼”的作用,题额甚至能赋予建筑独特的性格。譬如宝玉的住处里面有海棠有芭蕉,所以有“怡红快绿”的题额。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以文字为载体的题额在园林中是最富有写意性的,它能赋予亭台楼阁各种意义,能表达建筑主人的品格和审美。只言片语,一联一对即可将人们对人生和宇宙的理解与周围的园林景观融为一体。
总之,在大观园中,“写意”的实例触目皆是,它们的具体表现虽千差万别,但作用却都是通过激发审美者的心理活动,包括艺术想象而突破园林景观在时空等方面受到的限制,从而把园林审美引入更深广的境界。
(摘编自王小梅《透过建筑园林,读懂〈红楼梦〉的诗意空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的建筑不管在技术上还是在艺术上都达到了高度水平,取得了辉煌成就,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据一席之地。
B.中国建筑多样化的风格和手法是世世代代劳动人民在劳动中积累和提炼出来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
C.贾政等人对园林的设计赞不绝口,其原因在于这种建筑的手法跟“开门见山”式的文章写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D.在古代园林的建造中“水”的利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带给观者以感官享受,往往还有独特的象征意义。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举“殷代遗址的考古发现”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中华民族的古代建筑艺术历史悠久,成就辉煌。
B.材料一将中国建筑的风格及手法与写文章进行类比论证,目的在于说明中国建筑具有灵活性多样性的特征。
C.材料二引用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中的语言,说明《红楼梦》大观园中的建筑深受南方建筑艺术的影响。
D.材料二运用《红楼梦》大观园中的多个实例,意在说明大观园中建筑的写意特征,具有中国建筑的典范意义。
3.根据材料二画横线句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薰一架书”,突显书斋主人郁郁不得志的心境。
B.“院中种植有芭蕉和梧桐,且这三间屋子并不曾隔断”,这是贾探春居住的秋爽斋,从中可见她雅洁爽快的个性。
C.“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是陶渊明不慕名利、淡泊宁静的人生追求的写照。
D.“一所清凉瓦舍,一色水磨砖墙,清瓦花堵”,这是薛宝钗的居所衡芜苑,表现了她低调内敛、藏愚守拙的性格。
4.请根据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用简明的语言将以下表格信息补充完整。
中国建筑的风格、手法 效果
“词汇”“文法” 从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考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 ①
“写意” 如,《红楼梦》大观园的建筑注重写意,通过审美性的含蓄表达,塑造特定的审美性意境。 以山写意 ②
③ 象征柔美纯洁的个性;具有滋润万花的功用。
以题额写意 ④
5.《红楼梦》第十七回对潇湘馆的描写是:“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请结合《红楼梦》和材料内容,分析曹雪芹在潇湘馆布置“千百竿翠竹”的意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524
张宇弛
接到好友叶博士的信息一周后,我按时来到她所在的机器人研究所。如果不是休息日,我差点忘记了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毕竟那些关于“年”的记忆只会出现在影像资料中,或者我的论文参考文献里。想着自己近期关于五百年前“年味”的相关研究,看看眼下街道上的冰凉气氛,我不由心生感慨。这个节日现如今只是日历上的一小行备注,毫不起眼。
研究所内,我问叶博士:“什么样的节目值得您提前一周通知我?用超级全息投影不能实现沟通吗?”说着,我忽然有些激动:“难道技术上又出现了重大突破?”叶博士站在玻璃幕墙外:“也许现场看更有感触吧。”
幕墙内,演播大厅坐满了机器人。我看向舞台:“您的杰作?”叶博士摇摇头:“它们的杰作。”这是我从未见过的舞美设计———放弃了一切电子屏幕,舞台正上方一条红色横幅拉得笔直,写着:研究所2524年春节联欢晚会。
“看吧。”叶博士说。
两台机器人并排站立,身前放着一张小桌,桌子上铺着红布。其中一台机器人略眼熟,那是叶博士的杰作。“另一台也是你设计的吗?”我问。叶博士耸耸肩:“它设计的。”
叶博士设计的第一台AI机器人名字非常有趣,叫“鱼头粉”。鱼头粉进化出了自我研发能力后,自行设计制造了另一台机器人,就是站在它左手边那一台。鱼头粉给自己的处女作起了同样有趣的名字:“娘酒鸡”。
台上,鱼头粉向观众拱手作揖:“各位观众朋友们,大家过年好!”娘酒鸡附和一声:“过年好!”
鱼头粉:“我是鱼头粉。”
娘酒鸡:“我是娘酒鸡。”
鱼头粉:“今天我们给大家带来一段原创相声———《四合院》。五百多年前,人类怀疑咱们AI没有能力完成文艺创作。今天我们就用这段相声来说说五百多年前人类的故事。”
娘酒鸡:“您说。”
鱼头粉:“北京,首都,有种老房子,叫四合院。五百多年前,北京城一处四合院中,东南西北,住了四户人家。户主的名字好记:赵一,钱二,孙三,李四。不过,四个人的祖籍可不太好记。”
娘酒鸡:“怎么说?”
鱼头粉:“赵一,上海人,住东房。钱二,客家人,住南房。孙三,四川人,住西房。李四,辽宁人,住北房。”
娘酒鸡:“嚯,天南海北,各不相同。”
鱼头粉:“大人们相安无事,可四家的小孩在一起久了难免磕磕碰碰。”
娘酒鸡:“人类的成长过程,不可避免。小朋友的情绪,控制不住。”
鱼头粉:“那天,孩子们在院子里下棋。下着下着,打起来了,四个小孩打着罗圈架,一个个哭哭啼啼,最后不欢而散,各找各妈。”
娘酒鸡:“回家后怎么说?”
鱼头粉:“人类嘛,那个年代,自家孩子哪能受委屈?有错都是别人的。赵一说,他们都是小赤佬。钱二说,他们都是得人孬。孙三说,他们都是匪头子。李四说,他们都是傻狍子。”
娘酒鸡:“嚯,不使用大数据,我是一句听不懂。”
鱼头粉:“小孩学话,当属骂人的话学得最快。第二天,四个孩子又聚在院子中央,你一句‘小赤佬’,我一句‘得人孬’。结果呢?”
娘酒鸡:“结果怎么着?快说啊,您别藏着掖着,观众朋友们等着听呢。”
鱼头粉:“结果,互相听不懂,谁都没当回事。”
娘酒鸡:“得,我还等着看戏呢。没了!”
鱼头粉:“别价,话没说完。”
娘酒鸡:“您接着说。”
鱼头粉:“四个孩子互相骂了一通,骂完挺高兴,都以为对方在向自己道歉。‘道歉’之后,孩子们和好如初,在院子中间摆上棋盘下飞行棋。”
娘酒鸡:“玩过,这玩意儿靠运气,下围棋我厉害。”
鱼头粉:“谁问你围棋了!别打岔。话说那四个孩子坐一块下棋,有输有赢。最后一合计,数李小四输得最惨,末游。末游负责收拾棋盘。其他三个孩子各自回家吃午饭。赵小一说:‘下下侬,载喂。’钱小二说:‘正来料。’”
娘酒鸡:“等会儿啊,甭用大数据,依我猜,都是再见的意思。”
鱼头粉:“李小四没听懂啊,以为别人嘲笑他。到最后……”
娘酒鸡:“最后怎么着?”
鱼头粉:“又打起来了。”
娘酒鸡:“蛖!”
“很精彩。”我鼓起了掌,“没想到机器人相声这么有趣。可惜那些方言我听不懂。”
叶博士轻触玻璃幕墙,呆呆地看着自己的作品,好久才说:“可笑的人类啊,居然需要反过来向机器人学习方言。”
我无奈地笑了,打趣道:“是啊,机器人还分产地呢。”
叶博士点点头:“的确。五百年前有句谚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那天,鱼头粉对我说,尽管它不断学习,不断自我迭代,可有些东西,它永远无法感知。它特别想知道娘酒鸡是什么味道,就像我特别想知道鱼头粉是什么味道。我知道你正在做这方面的研究……”
听到这话,我好像接过了一副担子。我语气坚定地说:“放心,等我研究出鱼头粉,第一时间联系你。”
叶博士将我送到门口:“你是上海人吧?‘下下侬,载喂’。对了,新年快乐!”
“新年快乐!‘正来料’。”
【注】娘酒鸡,客家特色名菜;鱼头粉,湖南特色美食。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叶博士邀请“我”到机器人研究所看2524春节联欢晚会,意在脱离全息投影,感受真实现场。
B.相声《四合院》中孩子们的故事反映了地域文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展示出机器人对人类文化的再现力。
C.文中叶博士感叹人类“居然需要反过来向机器人学习方言”,表明人类已经完全失去对方言的掌握。
D.结尾“我好像接过了一副担子”指“我”意识到这项研究肩负着理解和传承人类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第一人称叙事,借“我”之眼见证机器人创作的相声,暗示人工智能的发展必然阻断文化延续。
B.故事展开过程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从多个角度呈现出人类传统文明的发展变化,颇具讽刺意味。
C.《四合院》的相声设计中融入大量方言、俚语,是为了丰富文章的语言风格和加深读者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D.文章运用大量的对话、动作描写来刻画机器人,既生动有趣,又暗含了对人工智能文明过度发展的警觉。
8.文中提到“鱼头粉”和“娘酒鸡”的味道,有何意义?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9.“《2524》以春晚舞台为镜面,倒映出文明断代的荒诞寓言”是对本文的评价。作者通过哪些内容展现了未来社会遭遇的“文明断代”危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上厉精求治,数引魏征入卧内,访以得失;征知无不言,上皆欣然嘉纳。
闰月,乙卯,上宴近臣于丹霄殿,长孙无忌曰;“王珪、魏征,昔为仇雠,不谓今日得同此宴。”上曰:“征、珪尽心所事,故我用之。然征每谏,我不从,我与之言辄不应,何也?”魏征对曰:“臣以事为不可,故谏;若陛下不从而臣应之,则事遂施行,故不敢应。”上曰:“且应而复谏,庸何伤!”对曰:“昔舜戒郡臣:‘尔无面从,退有后言。’臣心知其非而口应陛下,乃面从也,岂稷、契事舜之意邪!”上大笑曰人言魏征举止疏慢我视之更觉妩媚正为此耳!征起,拜谢曰:“陛下开臣使言,故臣得尽其愚,若陛下拒而不受,臣何敢数犯颜色乎!”
四月,己卯,魏征上疏,以为:“人主善始者多,克终者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盖以殷忧则竭诚以尽下,安逸则骄恣而轻物;尽下则胡、越同心,轻物则六亲离德,虽震之以威怒,亦皆貌从而心不服故也。人主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将兴缮则思知止,处高危则思谦降,临满盈则思挹损,遇逸乐则思撙节,在宴安则思后患,防壅蔽则思延纳,疾谗邪则思正己,行爵赏则思因喜而僭,施刑罚则思因怒而滥,兼是十思,而选贤任能,固可以无为而治,又何必劳神苦体以代百司之任哉!”戊辰,征薨,上登苑西楼,望哭尽哀。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有删改)
材料二:
夫谏官职在谏矣。谏者,谏君者也,征声逐色,奖谀斥忠,好利喜功,狎小人,耽逸豫,一有其几而必犯颜以诤;大臣不道,误国妨贤,导主贼民,而君偏任之,则直纠之而无隐。若夫群执事之修坠,则六官之长核其成,执宪之臣督其失,宰相与天子总大纲以裁其正,初不藉谏官之毛举鸷击、搜剔苛求、以矜辨察;老成熟虑之讦谟,非繁称曲说、矫举异同于俄顷者,所可诧风裁以决定者也。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十)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上大笑A曰B人言C魏征D举止E疏慢F我G视之更觉妩媚H正为此耳!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伤,妨害,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曰:‘何伤乎?’”的“伤”意思相同。
B.谢,感谢、致谢,与《鸿门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谢”意思不同。
C.“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与《六国论》“与战胜而得者”中的两个“而”用法相同。
D.薨,指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或者封王的贵族。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太宗励精图治,多次把魏征召入内室询问治国得失,魏征知无不言,太宗欣然采纳,展现出良好的君臣关系。
B.太宗大宴近臣时提到,魏征每次进谏,太宗如不听从,魏征就不应答。魏征认为臣子不可以当面顺从,背后却说另一套。
C.魏征认为君主若能做到知足、知止、谦降等十思,并选贤任能,就可以无为而治,不必使自己劳神苦体,代臣下管理事务。
D.王夫之认为谏官需要直谏君主之失,“直纠”无道之臣,并且核查监督各具体办事官吏的得失,宰相天子总览大纲而公正裁决。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及课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臣不道,误国妨贤,导主贼民,而君偏任之,则直纠之而无隐。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
14.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谏官的职责。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金陵怀古(其四)
王安石
忆昨天兵下蜀江,将军谈笑士争降。
黄旗已尽年三百,紫气空收剑一双。
破堞自生新草木,废宫谁识旧轩窗。
不须搔首寻遗事,且倒花前白玉缸!
15.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回顾战事起笔,描述将士们在投降之际却在谈笑,对兵败被俘、国家将亡毫不在意,诗人为此痛心疾首。
B.中间两联从怀古幽思回到现实,“空”“自”二字,有“徒劳、枉自”之意,描绘出金陵变迁、荣光不再的景象。
C.本诗借咏叹史实、凭吊古迹来感慨兴怀、寄托情思,语言委婉含蓄,尾联隐含了诗人对历史兴亡的独特感受。
D.本诗在押韵上一韵到底,音韵和谐;景物描写远近交错,虚实结合,浓淡相宜,呈现出雄健、壮阔的风格。
16.本诗尾联与《桂枝香·金陵怀古》最后一句“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谏逐客书》中以太山设喻,强调只有胸襟博大开阔,才能广罗人才的句子是“ , ”。
(2)在《六国论》中,齐国不曾割地求和,却也随着五国灭亡的原因是“ ”;而燕国虽小却最后灭亡的原因是“ ”。
(3)古人写诗词善于从大自然取材,常以“星”与“月”作为重要意象来营造特定意境或寄寓感情,如“ , ”。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塔克拉玛干沙漠不同区域风、沙、尘的源区和路径、气象、水文条件各不相同,当地遵循“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荒则荒”原则,分类施策,科学治沙。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南缘的和田地区民丰县,人们在沙地里铺设草方格。这是一种用来阻挡流沙扩散的方形矮草沙障,将芦苇扎进沙土,下埋15至20公分,露出20公分,铺设成方格状的“篱笆墙”。貌似简易的草方格,却是沙区摸索出的“治沙神器”。根据沙地性质和原材料来源等,不同地区因地制宜有不同的技术标准,用树枝、麦草、芦苇等材料,在流动沙丘上扎设出方格状的沙障。在民丰县,当地人经过无数次试验,在材料中选择了芦苇,实践证明其成本低、施工快、效果好。
塔克拉玛干沙漠绿色阻沙防护带全面锁边‘合龙’,将有效阻止沙漠继续向外移动。这不仅能防护沙漠周边的农田、牧场和人居环境,也有利减轻京津冀沙尘暴发生频率和强度。这道柔软而韧性十足的绿篱,能够强力制止流沙肆虐,将绿洲与黄沙、生命与死亡分隔。
18.请结合材料内容,给“草方格”下一个简要定义,不超过50个字。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答题卡上,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打扮得漂漂亮亮地去看弹唱会。人真多啊。人群里,我跟着一个手臂上高高架着驯鹰的老头儿走了很远。这会儿赛马还没有开始,摔跤的赛场又挤不进去——挤的人都骑着马在挤呢,堵得又高又结实。驯鹰的老头挤入赛场,眨眼就寻不住人。正着急的时候,在马腿缝里绕来绕去寻找突破口——这时,一扭头,就看到架鹰的老头过来了。他也高高地骑着马,慢条斯理地走在草地上。他留着那种过去年代才有的嘴角两边各一撇并夸张地往上翘的胡子。他又高又大的旧式帽子破旧却隆重,狐狸皮和翻过来的金红色和银绿色相间的缎面闪闪发光。最后的驯鹰纹丝不动地立在这最后的猎人手臂上,铁铸一般,目不斜视,稳稳当当。还那么骄傲,仿佛在期待一道命令,随时做好准备冲向目标。但是它真的老了,羽毛蓬松稀落,爪子都扭曲变形了。
那些猎人和鹰之间,和这片追逐狩猎的大地之间的古老感人的关系,到了今天,真的就什么也不曾留存下来吗?总觉得眼前这架鹰的老人,太不真实了——作为正在消失的古老事物之一,他周围的那圈空气都与我们所能进入的空气断然分离着,并且还有折射现象。
20.请将文中画横线句子改成三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1.下列句子中的“都”字与文中加点的“都”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一丈青大娘有一双长满老茧的大手,种地、撑船、打鱼都是行家。
B.这清香远不是花香可比,若静日静夜或清早半夜细领略了去,那一股香比是花儿都好闻呢。
C.曾经风光无限的“凤辣子”最终却落得悲惨结局,很大程度上都是她咎由自取。
D.天都黑了,雨都停了,可马蹄的声音始终还未响起,等待的人也都迟迟未到。
22.赏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有人说:“文明的枝叶越伸向未来,越需要深扎传统的根系。”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四川省乐山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C 2.D 3.A 4. 能构成不同体形,表达不同情感,解决不同问题,创造不同类型的建筑 为园林创造自然野致的意态和趣味,使审美者与园林、宇宙和谐相融 以水写意 赋予建筑意义,表达主人品格和审美,将人生与宇宙理解与景观融合 5.翠竹象征林黛玉高洁、坚韧的品格;翠竹遮映营造出清幽雅致的意境,符合黛玉的气质;体现中国建筑“写意”风格,通过景物含蓄表达人物个性和审美,增强园林的文化内涵。
6.C 7.D 8.①鱼头粉、娘酒鸡代表特定地域的文化记忆,其“味道”象征人类需亲身体验才能理解的文化内涵。
②机器人虽能复现方言和故事,却无法感知“味道”背后的情感与体验,凸显人类文化传承中感官经验的重要性。 9.①节日文化消亡:春节沦为“日历上一小行备注”,人类对“年味”仅存于文献研究,现实氛围“冰凉”。
②方言传承断裂:人类需向机器人学习方言,且相声中的方言需依赖“大数据”解读。
③传统认知缺失:未来人类对自身民俗的理解,竟由机器人通过相声“科普”。
文化符号空洞化:“鱼头粉”“娘酒鸡”作为美食符号,其味道已被遗忘,沦为机器人名称,失去文化根基。
10.BFH 11.C 12.D 13.(1)大臣行为不端,贻误国家,阻碍贤才,诱导君主残害百姓,而君主偏袒信任他,(谏官)就应直接纠正而不隐瞒。
(2)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哪里用得着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14.劝谏君主改正过失;纠正无道大臣的错误;不干预具体官吏的事务,不苛求细节。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皇上励精图治,多次将魏征召入寝宫,咨询治国得失;魏征知无不言,皇上都欣然采纳。
闰月乙卯日,皇上在丹霄殿宴请近臣。长孙无忌说:“王珪、魏征当年曾是太子建成的党羽,与陛下为敌,没想到今日能同赴此宴。”皇上说:“魏征、王珪尽心辅佐其主,所以我重用他们。但魏征每次进谏,若我不听从,再与他谈论此事时他就沉默不答,这是为何?”魏征答道:“臣认为某事不可行才进谏;若陛下不听而臣仍附和,事情就会付诸实施,所以不敢应答。”皇上说:“暂且应承后再谏,又有何妨!”魏征说:“昔日舜告诫群臣:‘你们不要当面顺从,背后议论。’臣若心知不对却口头应允,就是表面顺从,这岂是稷、契侍奉舜的本意!”皇上大笑道:“人们说魏征举止粗疏傲慢,我却觉得他格外可爱,正是为此啊!”魏征起身,致谢说:“陛下广开言路,臣才敢畅所欲言;若陛下拒不纳谏,臣怎敢屡次犯颜直谏呢!”
四月初八,魏征上疏认为:“君主善始者多,善终者少,难道是取天下易而守天下难吗?实因忧患时能竭诚待下,安乐时便骄奢放纵;竭诚待下则胡越各族同心,骄奢放纵则至亲也会离心,即便以威怒震慑,臣民也只是表面顺从内心不服。君主若能见到心爱之物就想到知足,兴建工程就想到适可而止,身处高位就想到谦逊,面临满盈就想到减损,享受逸乐就想到节制,安享太平就想到后患,防止蒙蔽就想到纳谏,痛恨谗言就想到正己,行赏时考虑因喜而逾制,施罚时考虑因怒而滥刑,兼顾这‘十思’,再选贤任能,便可垂拱而治,又何必劳神费力代行百官之职呢!”五月十七日,魏征去世。皇上登苑西楼遥望哭丧,哀痛不已。
材料二:
谏官的职责在于进谏。所谓进谏,就是规劝君主,如果君主沉溺声色,奖赏阿谀之人、排斥忠良,贪图利益、好大喜功,亲近小人,贪图享乐,只要有一点苗头,谏官就必须敢于冒犯威严直言劝诫;大臣行为不端,贻误国家,阻碍贤才,诱导君主残害百姓,而君主偏袒信任他,(谏官)就应直接纠正而不隐瞒。至于具体政务的执行情况,则由六部长官考核成效,监察官员监督过失,宰相与天子总揽大政方针来裁定是非,本就不需要谏官去吹毛求疵,苛刻挑剔,以显示自己的明察;真正成熟周密的治国方略,岂是那些夸夸其谈、巧言诡辩、在短时间内搬弄是非的人,能够靠标榜风骨来决断的呢。
15.A 16.
①本诗尾联表达了历史更替具有必然性的客观规律,表达出作者的心胸开阔的通达之情。
②《桂枝香·金陵怀古》最后一句表达出对六朝竞逐奢靡而相继灭亡的悲叹之情,同时提醒北宋统治者要奋起变革,才可避免重蹈覆辙。
17. 太山不让土壤 故能成其大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斯用兵之效也 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18.
草方格是用树枝、麦草、芦苇等材料在流动沙丘上扎设的,用于阻挡流沙扩散的方格状矮草沙障。 19.这不仅能保护沙漠周边的农田、牧场和人居环境,也有利于降低京津冀沙尘暴发生的频率和强度。
20.他留着那种过去年代才有的胡子,嘴角两边各一撇,夸张地往上翘。 21.D 22.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将鹰比作“铁铸一般”,写其“骄傲”“期待命令”,生动形象地表现鹰的状态;“羽毛蓬松稀落,爪子扭曲变形”细节描写,暗示鹰的衰老,与“最后的猎人”呼应,营造苍凉氛围,引发对古老事物消失的感慨。
23.例文:
让文明之树常青于传统沃土
“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万物生长皆有来处,文明的枝叶若想触碰到未来的星辰,必须让根系深扎在传统的沃土之中。作为站在时代交汇点的青年,我们唯有读懂传统与现代的共生密码,方能让文明之树在岁月风雨中常青不凋。
传统从不是博物馆橱窗里蒙尘的古董,而是流淌在民族血脉中的文化基因,是刻在精神图谱上的文明坐标。去年深秋探访故宫,太和殿的鎏金宝顶在夕阳下泛着温润的光泽,那些咬合精密的斗拱如飞鸟展翼,历经六百年风霜依然托举着巍峨殿宇。古人没有钢筋水泥,却以“因材施用”的智慧,让木与木的榫卯成为跨越时空的默契对话。如今北京冬奥会的“雪如意”跳台,正是将这种“天人合一”的美学基因注入现代建筑,让晶莹的雪道与山峦曲线共舞,向世界展示着传统美学在当代的璀璨绽放。这让我懂得,传统是永不枯竭的灵感泉眼,总能为现代困境提供柳暗花明的解法。
有人将传统与现代视作非此即彼的对立面,这实在是对文明演进的误读。故宫文物医院的修复师们用CT扫描检测青铜器的裂纹,用3D打印技术复刻缺失的构件,让商周时期的青铜鼎在现代科技中重焕光彩。若没有对传统的敬畏之心,科技不过是冰冷的工具;若缺乏现代技术的赋能,那些文物或许只会在库房中默默老去。
青年与传统的相遇,从来都该是场充满创造力的对话。校园汉服社的姑娘们,用翩跹水袖演绎《诗经》里的“蒹葭苍苍”,让两千年前的月光照进今日的排练厅;机器人社团的少年们,将榫卯结构的力学密码写入机械臂设计,让古老的建筑智慧在钢铁齿轮间转动。传承传统不必亦步亦趋,其生命力正在于能生长出适应时代的新形态。
但传承绝非复古的执念,更不是困在历史的琥珀中。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如朗月当空,后世书家却在其光影下开创出颜筋柳骨的新境界;苏州园林的“移步换景”启迪着当代建筑,却催生出“留白天地宽”的新中式美学。对待传统,我们应如淘金者在沙海中筛拣真金,既淘洗出真正的精神内核,又用时代刻刀赋予其崭新的形态。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让我们以敬畏之心守护传统的根脉,用创新之志开拓文明的疆域,让文明之树既深扎于历史的沃土,又舒展枝叶触碰未来的天光,在时间的旷野上,生长成永远葱郁的风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