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设计及备课资料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设计及备课资料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10 19:41: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目的
1.积累有关的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了解物候知识。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
2.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教学重难点
1.积累有关的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了解物候知识。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
教学设想
扩展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物候知识,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积累有关的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了解物候知识。
2.从整体上理解课文。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但大自然
( http: / / www.21cnjy.com )也有“语言”吗?如果有,人类通过它能了解些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竺可桢先生《大自然的语言》,或许能从中学到许多关于物候的知识。
《大自然的语言》是根据竺可桢发表在《科学大
( http: / / www.21cnjy.com )众》1963年第1期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改写的。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地理学家。他的代表作有:《远东台风的新分类》(1924)、《中国气候区域论》(1930)、《东南季风与中国之雨量》(1934)、《物候学》(1963,与宛敏渭合著)、《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1972)。
竺可桢(1890.3.7--1974.2.
( http: / / www.21cnjy.com )7),又名绍荣,字藕舫,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人(今属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东关街道)。1909年考入唐山路矿学堂(现西南交通大学)学习土木工程,学习成绩居全班第一。当代著名地理学家、气象学家和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曾任浙江大学校长。1921年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南京大学)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地学系,1929年到1936年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1936年到1949年担任了13年的浙江大学校长,抗战期间他带领浙大师生进行了文军长征,使得当时的浙大成为了一所世界名校,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誉为“东方剑桥”,竺可桢也因此成为浙大历史上最伟大的校长,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竺可桢被公认为中国气象、地理学界的“一代宗师”。
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说明文的写作的对象,用横线标出文章的说明点,用序号标出意义段,用波浪线标出说明对象的特点,批注自己的阅读理解,列出不懂之处。
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
次第(cì
dì):①次序。②排场,有气派。③情形,景况。④依次,按照顺序或依一定顺序,一个接一个地。这里指的是④。
翩然(piān
rán) :形容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育(yùn
yù):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生事物。
销声匿迹(xiāo
shēng

( http: / / www.21cnjy.com )jì):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这里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销:通“消”,消失。匿:隐藏。迹:踪迹。
衰草连天(shuāi
cǎo
lián
tiān):形容荒草遍地,极其凋敝的样子。衰草:枯草。连天:形容远望山水、光焰等与天空相接。
风雪载途(fēng
xuě
zài
tú):一路上都是风雪交加,形容旅途艰难。载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草长莺飞(cǎo
zhǎng
yīng
fēi):形容江南暮春,生机盎然,万物复苏的景色。莺:黄鹂。
生机盎然(shēng

àng
rán):万物复苏的景色。
一、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
㈠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1~3):
说明了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 ): 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 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㈡质疑问难
1.本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请结合课文简要分析:
明确:逻辑顺序。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对说明对象作具体阐释,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
2.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者把决定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
( http: / / www.21cnjy.com )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从主要到次要,依次排列,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这样安排使文章条理清晰。
3.课文的中心是什么?
明确:文章通俗生动地介绍了物候学研
( http: / / www.21cnjy.com )究的对象,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大丰收。
总结固趣
本文所写的大自然的语言实际上指的是自然界的各
( http: / / www.21cnjy.com )种物候现象,作者先以优美的描述性的语言勾勒了四季周而复始的物候变化图,再按逻辑顺序从主要到次要地介绍有关物候学知识,最后简要介绍物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并出正确的运用方法。采用了分类别、举例子、列数据、打比方、作对比等一系列说明方法,有理有序地介绍了物候学的一般知识,生动有趣。
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
2.搜集三则以上的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第2课时
教学目的
研讨课文,深入理解课文。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竺可桢先生是我国物候学研究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创始者。他从1921年起就观察记录物候。1963年和宛敏渭合著《物候学》出版。内容丰富,文字通俗,普及了物候学知识,提倡因地制宜,利用物候规律安排农事活动。此书一出就迅速销售一空。
他也是我国现代物候学发展的推动者,物候学是他呕心沥血做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我国现代物候学的每一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开的。
他是我国现代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组织起统一的、严格的物候观测网,是现代物候学发展的重要标志。
他“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知
( http: / / www.21cnjy.com )”作为自己的精神,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作为自己的处世原则。本节课我们将通过研读语言,深入理解课文,也理解其中表现的科学精神。
第二步,精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这一句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采用拟人的修辞格写春天到了,很形象,为下文的描写定了基调。
2.开头两段,是怎样做到语言生动形象的?
明确:善于运用富有形象感的词语。如“冰
( http: / / www.21cnjy.com )雪融化,草木萌发”的“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况;如“繁花次第开放”,“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如“叶子渐渐变黄”,“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如“簌簌地落下”,“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如“风雪载途”,“载”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3.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
( http: / / www.21cnjy.com )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三个例子说明什么道理?)
明确:说明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那里,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4.请举例说明本文是如何做到语言准确、严谨的?
明确:如第三段中“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一句中的“许多”一词说数量,有范围,不一概而论,措词严谨。
5.请举例说明本文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
明确:列数字,如“南京桃花要比北京
( http: / / www.21cnjy.com )早开20天”。 举例子,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下定义,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
6.交流搜集的农谚,并说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总结固趣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文章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
布置作业:
预习《奇妙的克隆》,要求基本读懂课文,列出不懂之处。

有关的趣味教学资料

竺可桢简介
竺可桢是毕生为国“求是”的气象事业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物候学的开拓者,1890年3月7日出生于浙江绍兴。竺可桢1908年入上海复旦公学求学,1909年,竺可桢考入唐山路矿学堂(现唐山交通大学,今西南交通大学)学习土木工程,学习成绩居全班第一。1910年公费留美入伊利诺伊大学农学院学习。1913年夏毕业后转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地理系专攻气象,获博士学位。1920年秋应聘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7年任国立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
1933年4月,竺可桢与翁文灏、张其昀
( http: / / www.21cnjy.com )共同发出成立中国地理学会的倡议,学会于翌年成立。1936年4月,他担任浙江大学校长,历时13年,其中他带领浙大师生进行了文军长征,使得浙大成为一所世界名校,故此成为浙大最为伟大的校长,他也因此成为民国四大校长之一。为了婉拒蒋介石赴台湾的邀请,而辞去了浙大的所有职务。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他还当选为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并于1962年光荣地参加中国共产党。他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及变迁等,对地理学和自然科学史都有深刻的研究。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物候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造诣很深,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作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我国现代物候学的每一个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开的。他始终从科学的视角,关注着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先觉先行者。2008年在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组织的评选中,与袁隆平、茅以升等一起获评中国十大科技传播优秀人物。
竺可桢的故事
1
竺可桢幼时聪明好学,从2岁开始
( http: / / www.21cnjy.com )认字,在家庭的影响下,他从小就在私塾里读书,学习十分勤苦。中学阶段(15岁始),读书于上海澄衷学堂(现澄衷高级中学)和复旦公学,后到唐山路矿学堂(今西南交通大学前身)读书。他身材瘦弱,被同班同学,日后著名文学家胡适讥笑说他活不过20岁。竺可桢闻此话后下决心锻炼身体,风雨无阻。后来他的身体始终健康。
2
1936年4月,他担任浙江大学校长,历
( http: / / www.21cnjy.com )时13年。他以“求是”为校训,明确提出中国的大学,必须培养“合乎今日的需要”的“有用的专门人才”的进步主张。1937年,浙江大学为躲避战事、继续学业,举校西迁。竺可桢带领633人四度迁徙,途经浙、赣、湘、粤、桂、黔六省,行程26000多公里,最终于1940年初,抵达贵州遵义──遵义地处黔北山区(湄潭,永兴),远离炮火和敌机的干扰。史称“文军长征”。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他一面组织师生上课,一面以实际行动支援抗战,并为当地群众服务。在民主爱国的学潮中,他始终站在进步学生一面,保护浙大师生的爱国正义行动。办学中,他十分重视学生的入学教育和毕业教育,注意培养学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广博的知识,注重学生的实践训和智能培养,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
1949年4月杭州解放前夕,竺可桢领导浙大
( http: / / www.21cnjy.com )师生,积极准备迎接解放。同时电告国民党政府,坚决拒绝迁往台湾。他一个人隐居上海,闭户谢客,迎接解放。解放后,他高兴地出席了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积极投身新中国的建设。新中国成立后,竺可桢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同时兼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地学部主任、综合考察委员会主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气象学会名誉理事长、全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等职务。还被选为历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大常委会委员。
作为新中国地学界的组织者和教
( http: / / www.21cnjy.com )育家,他倡导建立了许多新的研究机构,并培养了大批地学骨干力量。强调地理学一定要摆脱单纯描述,用最新的科学成果和仪器设备,进行定位观测,建立实验室,采用现代化的工作方法,综合运用生物、物理、化学、数学等基础科学方面最新的理论来进行研究论证。
竺可桢于1956年领导创建了中国科学院
( http: / / www.21cnjy.com )综合考察委员会,并一直兼任主任职务。他多次指出:要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发展国民经济,必须进行大规模的综合考察工作。综合考察应为国家和地方编制国民经济计划提供科学依据。其任务首先是调查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与数量、质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的科学方案。早在解放初期,他就急国家之所急,积极投身于海南岛、雷州半岛和广西南部以发展橡胶为目的的地理调查研究工作。1951年又组织筹建了西藏工作队。为治理黄河,他主持组织了黄河中游水土保持综合考察队。此后,中科院专门成立了综合考察委员会,组织开展了四项重大考察任务。其一是西藏高原和康滇横断山区研究;其二是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地区的考察研究;其三是热带地区特种生物资源的研究;其四是主要河流水利资源的考察研究。在他的支持下。仅 1956—1957年两年间,就先后建立了6个综合考察队。它们是:黑龙江综合考察队,新疆综合考察队,华南与云南热带生物资源综合考察队。长江、黄河流域土壤调查队,柴达木盐湖科学考察队等。此外,还组织了治沙考察队,南水北调考察队等。到他去世时为止,在他领导下,中科院先后组织了25年规模不同的综合考察队,参加工作的达100多个单位,1万多人次。积累了大批珍贵资料,取得了丰硕科研成果。
3
现存的竺可桢日记从1936年到1974
( http: / / www.21cnjy.com )年2月6日,连续38年一天未断,共计800多万字。他去世前一天,还用颤抖的笔记下了当天的气温、风力等在科学研究中,竺可桢一丝不苟,喜欢事事躬亲。抗战期间,浙江大学几次迁移。虽条件极其艰苦,每到一地竺可帧总不忘收集资料,开展科研。学生们都知道,竺校长随身总带着四件宝:照相机、高度表、气温表和罗盘。他71岁时,还参加了南水北调考察队,登上海拔4000多米的阿坝高原,下到险峻的雅砻江峡谷。他严谨的学风,深受广大学者推崇。
竺可桢自幼秉性温和,做事勤勤恳恳,有一种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和韧劲。他年轻时即掌握了英、法、德三种外语。解放后,年过六十的竺可桢根据工作需要又开始学习俄语,一直坚持到70岁,终于能阅读俄文资料。
从1917年在哈佛大学读书时开始,竺可桢养成了记日记的习惯,其中又主要记录了气象研究的各种资料。由于战乱,只保存1936年到1974年2月6日的日记,共计38年37天,其间竟然一天未断!这些日记页页蝇头小楷,一笔不苟,共计800多万字,令人叹为观止。直到他去世前一天,还用颤抖的笔在日记本上记下了当天的气温、风力等数据。 1972年增补、修订了《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一文,基本上解决了国际上100多年的争论,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他的事例已被选入小学课本。
促进气象事业统一发展。独立自主地发布国土上的天气预报,被认为是国家的主权之一。但是在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中国的天气预报却操纵在帝国主义者手里。

竺可桢论教育
论教育目的
大学教育之目的,在于养成一国之领导人材,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方提倡人格教育,一方研讨专门知识,而尤重于锻炼人之思想,使之正大精确,独立不阿,遇事不为习俗所囿,不崇拜偶像,不盲从潮流,惟其能运用一已之思想,此所以曾受真正大学教育者之富于常识也。
教育的目的,不但是在改进个人,还要能影响于社会。
大学的最大目标是在蕲求真理,要蕲求真理,必得锻炼思想,使人人能辨别真伪是非。
大学之最大目标是求真理。这可以说是理知的,但亦可以说是道德的,所以道学问,即是尊德性。
一般人以为大学之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得专门之智
( http: / / www.21cnjy.com )识与技能,以为将来个人到社会中,从事谋生立业之基础,而为国家着想,则系造就领袖人才,领导群众以发展事业。
大学毕业生不当以钱为目的,要当以服务为主旨。
论大学办学
大学是培养未来各界领袖人才的地方。
大学因为包涵万流,所以成其为大。
大学之使命有三:其一,希望造就完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完人必具智仁勇三达德,而涵濡于六艺之中。仁者爱人,故其上者必其有所成仁,而忠恕次之。……其二,学有专长,而于大学中植其基。大学学生对各项基本知识,固应多所明了……其三,养成自己能思想之人,而勿蕲教师逐字释义。
教授是大学的灵魂,一个大学学风的优劣,全视教授人选为转移。
一个学校实施教育的要素,最重要的不外乎教授的人选,图书仪器等设备和校舍建筑。这三者之中,教授人才的充实,最为重要。
教育的发达,学风的优良,在人不在屋,所谓“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若侧重应用的科学,而置纯粹科学、人文科学于不顾,这是谋食而不谋道的办法。
若是一个大学单从事于零星专门知识的传授,既乏学术研究的空气,又无科学方法的训练,则其学生之思想难收到融会贯通之效。
要使大学生能担当得起日后建国的重任,单教他们具有专门技术是不够的。
以人民为前提原则之下,大学无疑的应具有学术自由的精神。
在大学内通才教育与技术教育,理应并重。
论大学精神
据吾人的理想,科学家应取的态度应该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不盲从,不附和,一以理智为依归。如遇横逆之境遇,则不屈不挠,不畏强御,只问是非,不计利害。(二)虚怀若谷,不武断,不蛮横。(三)专心一致,实事求是,不作无病之呻吟,严谨整饬,毫不苟且。
科学的目标是在求真理。真理所在,虽蹈危履险以赴之,亦所不释。
科学家的态度,应该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丝毫不能苟且。
科学精神就是“只问是非,不计利害”。这就是说,只求真理,不管个人的利害,有了这种科学的精神,然后才能够有科学的存在。
科学可以左右一个社会的环境,同时一个社会的环境也可以影响科学的存亡盛衰。
所谓求是,不仅限于埋头读书或是实验室做实
( http: / / www.21cnjy.com )验。求是的路径,中庸说得最好,就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单是博学审问还不够,必须审思熟虑,自出心裁,独著只眼,来研辨是非得失。既能把是非得失了然于心,然后尽吾力以行之,诸葛武侯所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败利钝,非所逆睹。
研究科学之目的,固在探求真理,并非专重应用。但应用科学方法,利用厚生,至国家之富强之境,固亦不可忽视。
浙大的精神,可以把“诚”“勤”两字来表示。……学生不浮夸,做事很勤恳,……风气朴实。这种风气,希望诸位把它保持。
浙大之前身为求是书院,希望诸位离校以后,莫忘了母校“求是”的精神。
论人才培养
毕业同学,应以学业为重,虽在社会上工作,亦应勿可忘记学习。
盖大自然即是一册完好教本,一粒花种种入于地,由发芽而至成长、开花、结子,若日日注意考察其生长状况,则所得何尝不胜读一册自然教本也。
国家既如此优待诸君,诸君决不能妄自
( http: / / www.21cnjy.com )菲薄,忽视所以报国之道。国家给你们的使命,就是希望你们每个人学成,以将来能在社会服务,做各界的领袖分子,使我国家能建设起来成为世界第一等强国,日本或是旁的国家再也不敢侵略我们。诸位,你们不要自暴自弃说负不起这样重任。

求是精神
“求是”是浙江大学的前身“求是书院”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院名,也是竺可桢为浙大制定的校训。早在1936年的9月18日,竺可桢在对学生讲话时,就把浙大精神概括为“诚”和“勤”两个字,“浙大的前身是求是书院和高等学堂,一脉相传,都可以诚勤两字代表它的学风”。1938年11月,在一次校务会议上,竺可桢正式提议将“求是”定为浙大校训。在他的心目中,“求是”的精神应包括:(1)不盲从,不附和,一切以理智为依归。如遇横逆之境遇,则不屈不挠,不畏强御,只问是非,不计利害。(2)虚怀若谷,不武断,不蛮横。(3)专心一致,实事求是,不作无病呻吟,严谨整饬毫不苟且。他对科学精神的提倡、对学术自治的坚持、对大学生人格理想的阐释以及与之相关的学校系科的调整,均源于此。
在这三条中,竺可桢又特别强调第一条,他
( http: / / www.21cnjy.com )说:“科学精神是什么 科学精神就是‘只问是非,不计利害’。这就是说只求真理,不管个人的利害。有了这种科学的精神,然后才能够有科学的存在。”他常常举布鲁诺、伽利略等人为例:“当时意大利的布鲁诺倡议地球绕太阳而被烧死于十字架;物理学家伽利略以将近古稀之年亦下狱,被迫改正学说。但教会与国会淫威虽能生杀予夺,而不能减损先知先觉的求是之心。结果开普勒、牛顿辈先后研究,凭自己之良心,甘冒不韪,而真理卒以大明。”
由此,竺可桢又进一步引申出他
( http: / / www.21cnjy.com )关于大学生人格理想的论述。他明确地提出大学教育的目标:“决不仅仅是造就多少专家如工程师医生之类,而尤在乎养成公忠坚毅,能担当大任,主持风尚,转移国运的领导人才。”而“唯有求真理心切,才能成为大仁大勇,肯为真理而牺牲身家性命。”“凡是有真知灼见的人,无论社会如何腐化,政治如何不良,他必独行其是。”国难当头,匹夫有责,大学生应发扬先哲为真理而斗争的精神,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他经常用孟子“天降大任于斯人”的名言来激励学生担当起民族复兴的重任,去做各界的领袖。
1936年4月25日,竺可
( http: / / www.21cnjy.com )桢在全校学生大会上第一次发表讲话,表明了他办学思想的主旨。他指出:“办中国的大学,当然须知道中国的历史,洞察中国的现状。我们应凭借中国的文化基础,吸收世界文化的精华,才能养成有用的专门人才;同时也必须根据本国的现势,审察世界的潮流,培养成的人才才能合乎今日需要。”他一再强调“大学教育的目的,决不仅是造就多少专家如工作师、医生之类,而尤在乎养成公忠坚毅、能担当大任、主持风气、转移国运的领导人才。”
他为“领导人才”提出了四项条件:
(1)肯牺牲自己,努力为国,以天下为已任的精神;
(2)清醒而富有理智的头脑和深思熟虑,不肯盲从的习惯;
(3)明辨是非,而不恂利害的气概;
(4)健全的体格。
为了培养这样的人才,竺校长对学生要求严格,
( http: / / www.21cnjy.com )对新入学的学生注重人生观教育。他在和新生谈话时提醒大家:“诸位在校,有两个问题应该自己问问,第一,到浙大来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做什么样的人?”竺可桢为这两个问题提出了答案。他说:“诸君到大学里来,万勿存心只要懂了一点专门技术,以为日后谋生的地步,就算满足,而是要为拯救中华做社会的砥柱。”在竺可桢看来,当时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应该是能“转移国运的领导人才”,要能担负起“拯救中华”的重任。竺可桢教育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此。
科学精神
在竺可桢的心目中,具备“求是”品质的英才除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要爱国以外,还必须具备以下三方面的素质:一要具有“清醒而富有理智的头脑”,养成“缜密深沉”的思考习惯。他指出,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最需要的不是科学技术本身,而在于国人是否拥有科学的头脑。“若是一般国人无科学头脑,则虽满街引擎,遍地电气,科学还是不能发达”。二要具有“明辨是非而不恂利害”的气概、“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知”的精神,不盲从、不附和。竺可桢认为科学的目的在于追求真理,而追求真理的人必须要突破常人之所见、所识、所思,不为习俗所惑,不随大势所趋,一切以理智为依归,敢于向传统的权威提出质疑与挑战,就象西方近代的科学先驱者布鲁诺、伽利略、达尔文、赫胥黎那样,即便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三要具有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在竺可桢看来,“大学所施的教育,本来不是供给传授现成的知识,而重在开辟基本的途径,提供获得知识的方法,并且培养学生研究批判和反省的精神,以期学者有主动求知和不断研究的能力。”

《竺可桢全集》出版研讨会
2014年4月28日,由《竺可桢全集》编辑委
( http: / / www.21cnjy.com )员会、国家图书馆和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主办的《竺可桢全集》出版研讨会在国家图书馆举行。相关领导、专家、媒体到会,充分研讨《竺可桢全集》的学术价值和在当前如何弘扬竺可桢先生的“求是”精神。会上,《竺可桢全集》编辑委员会主任路甬祥向国家图书馆等单位捐赠新出版的《竺可桢全集》,国家图书馆馆长韩永进代表国家图书馆接受捐赠并颁发捐赠证书。
韩永进在致辞中表示,《竺可桢
( http: / / www.21cnjy.com )全集》不但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具有极其珍贵的史料价值。国家图书馆是国家总书库,文献捐赠是国家图书馆馆藏建设的重要来源。国家图书馆将妥善保存《竺可桢全集》等捐赠文献,并深入挖掘其价值,服务广大读者。

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
猪衔草,天气潮。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早秋闻蝉叫,晚秋迎雨场。
麻雀囤食要落雪,蚂蚁垒窝要落雨。
鱼跳水,有雨来。
猪衔草,寒潮到。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就来到。
清明早,小满迟,谷雨种棉正当时。麦到芒种谷到秋,寒露才把豆子收。
立夏勿下雨,犁耙倒挂起。
五月端午晴,烂稻刮田膛。
寒露无青稻,霜降一齐老。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麦秀寒,冻煞看牛囝。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日落胭脂红,无雨必有风。
日落西北满天红,不是雨来就是风。
日出猫迷眼,有雨不到晚。
东方日出白,就要有风发。
月着蓑衣,天要下雨。
半夜无星,大雨快临。
要知明天热不热,就看夜星密不密。
乌云接日头,半夜雨稠稠。
日落乌云洞,明朝晒得背皮痛。
天上起了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
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棉花云,雨快淋,缸爿云,晒死人。
东南风,干松松;东北风,雨祖宗。
东风急溜溜,半夜雨稠稠。
西风刹南脚,泥头晒勿白。
立夏东南百草风,几日几夜好天公。
小暑起燥风,日日夜夜好天公。
五月南风落大雨,六月南风海要枯。
虹高日头低,明朝着蓑衣;虹低日头高,明日晒得背皮焦。
东虹日头西虹雨。
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雷打惊蛰后,低地好种豆。
南天霍西(闪电)火门开,北天霍西有雨来。
东霍霍(闪电),西霍霍,明朝仍旧干卜卜。
小暑一声雷,黄梅倒转来。
早雾一散见晴天,早雾不散是雨天。
雾里日头,晒破石头。
六月里迷露,要雨到白露。
三朝雾露发西风,若无西风雨不空。
早晨落雨饭后停,饭后下雨不得晴。
雨前麻花(小雨)落勿大,雨后麻花落勿停。
一落(下雨)一个泡,落过就好跑;一落一个钉,落煞落勿停。
蛇过道,大雨到;蛇上树,有大雨。
鸡啁风,鸭啁雨,蚂蚁拦路要落雨。
蜻蜓成群绕天空,不过三日雨蒙蒙。
河底泛青苔,必有阵雨来;烟囱不出烟,一定阴雨天。
正月八,二月八,小猫小狗全冻煞。(寒潮来临)
八月南风二日半,九月南风当日转,十月南风转一轮。
清明有雨正黄梅,清明无雨少黄梅。
端午落雨还好熬,初六落雨烂脱瓦。
夏至三朝雾,出门要摸路。(多雨)
正月二十不见星,沥沥拉拉到清明。
雨打黄梅头,四十五天无日头,雨打黄梅脚,车水车断黄牛脚。
雨打清明节,干到夏至节。
清明早,小满迟,谷雨种棉正适时。
清明刮了坟头土,沥沥拉拉四十五。
清明要晴,谷雨要淋。谷雨无雨,后来哭雨。
清明晴,六畜兴;清明雨,损百果。
谷雨有雨兆雨多,谷雨无雨水来迟。
立夏不下,桑老麦罢。
立夏东风到,麦子水里涝。
立夏到小满,种啥也不晚。
立夏刮阵风,小麦一场空。
小满前后,种瓜种豆。
小满暖洋洋,锄麦种杂粮。
过了小满十日种,十日不种一场空。
芒种不种,过后落空。
芒种麦登场,秋耕紧跟上。
芒种刮北风,旱断青苗根。
夏至无雨三伏热,处暑难得十日阴。
夏至无雨,囤里无米。
夏至未来莫道热,冬至未来莫道寒。
夏至有风三伏热,重阳无雨一冬晴。
夏至进入伏里天,耕田像是水浇园。
夏至刮东风,半月水来冲。
小暑不种薯,立伏不种豆。
小暑风不动,霜冻来的迟。
大暑到立秋,积粪到田头。
立秋无雨,秋天少雨;白露无雨,百日无霜。
立秋处暑云打草,白露秋分正割田。
立秋有雨样样有,立秋无雨收半秋。
立秋雨淋淋,来年好收成。
处暑种高山,白露种平川,秋分种门外,寒露种河湾。
头秋旱,减一半,处暑雨,贵如金。
白露天气晴,谷子如白银。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秋分不割,霜打风磨。
秋分谷子割不得,寒露谷子养不得。
粮食冒尖棉堆山,寒露不忘把地翻。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瑞雪兆丰年。
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二十四节气名称的意义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立”是即将开始的意思,表示春、夏、秋、冬四季即将来临。
夏至、冬至:古称“日北至”和“日南至”,表示盛夏和寒冬已经到了。
春分、秋分:“分”是平分的意思,表示这两天昼夜相等,正好处在夏至和冬至中间。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增多。
惊蛰:开始打雷,气温上升,冬眠的动物开始活动。
清明:天气晴朗,万物滋生。
谷雨:雨量增多,谷物茁壮生长。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尚未成熟。
芒种:麦类有芒作物成熟,晚季作物抢种时期。
小暑、大暑:“暑”是炎热的意思,表示这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
处暑:“处”在这个词里是终止的意思,表示暑天结束,气温开始下降。
白露:气温降低,出现露水。
寒露:天冷,露水很凉。
霜降:开始下霜。
小雪、大雪:开始下雪,至大雪时形成积雪。
小寒、大寒:一年中最冷的季节。

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