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礼记》
“大道”、“大同”、“大道之行也”分别指什么?
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大道之行也 》
选自《礼记 礼运》,儒家经典之一。
该书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文章中提出一个著名的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并给它定名为“大同”。请注意理解“天下为公”这个关键词,理清课文的层次,然后分析“大同” 社会的基本特征。
给下面红颜色的字注音。
1、?选贤与能
2、?男有分,女有归
3、?货恶其弃于地也
(jǔ)
(fèn)
(wù)
朗读课文,注意停顿划分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梳理文章结构:
全文可分三层:
一层(第1句话)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二层(第2、3句话)“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1 .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三层(第4句话)总结全文,指出美好的前景。
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政权归属)
(领导者的产生和标准)
(社会成员间的关系)
物质生活
——思想观念
谋闭而不兴
盗窃乱贼而不作
外户而不闭
安定、和平
“大同”
社会的特征的
1、人人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天
下
为
公
天
下
无
恶
“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整齐)。
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鸡犬相闻。
黄发(老人)垂髫(小孩),并怡然自乐
世外桃源应该是根据“大同”社会体制构想出来的。这两篇文章都反映了古人对人类美好社会的追求。
(与“老有所终,幼有所养”相对应。)
归纳主旨
本文通过阐述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特征,表达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人类理想的社会形式是?
拓展与延伸:
“大同”是一个儒家的理想的社会,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是不可能成为现实的,但两千多年以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所向往的目标。你知道有哪些历史人物为此而呼吁过、奋斗过吗?
孟 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生于战国时代,代表作《孟子》。他被公认为孔子儒家学说最具影响力的继承人,被誉为“亚圣”。
极力主张王者以仁义治理天下,认为使百姓得以温饱与教育才是国家强盛之本。提出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对“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解说 。
洪秀全领导了近代史
上最大的农民起义。
“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田同耕,有钱同使;无处不保暖,无处不均匀。 ——洪秀全
康有为的大同梦
康有为的《大同书》,力主“以新知益旧学”的他,用一个19世纪末先知先觉者全部的想象力描绘了一个中国的“大同梦”——即财产公有,按劳分配,人人劳动,人人平等。无邦国,无帝王,人人相亲,天下大同。
孙中山:自1905年11月《民报》问世,孙中山开始系统宣传资本主义民主革命的思想,他自己也在创刊号上提出了由民族、民权、民生构成的“三民主义”,正式完成了他对“民主梦”的一个比较完满的构想。
莫 尔
《乌托邦》的作者,16世纪英国的大法官,乌托邦描绘了一个公社式的社会,它并不强求一致,但却通过明显可见的公正制度而达到全体一致”,财产公有,人人平等,这是《乌托邦》的一个基本观点,正如正义是贯穿《理想国》的内在精神,公平则是《乌托邦》的核心理念, 莫尔以公平的理念构筑乌托邦的社会制度。
圣西门
圣西门,法国19世纪上半叶第一位空想社会主义者。
社会制度被实业制度所代替。实业制度的唯一目的就是尽善尽美地运用科学、艺术和工业所取得的成就,以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并尽快地改善无产阶级的物质和精神状况。在这种制度下,人人参加劳动,有计划地组织生产,采取按才能和贡献进行分配的原则 。
马克思
马克思伟大的思想家他和思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提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的理想的社会形式。
中国共产党章规定:党的最终目标,是实行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认为资本主义最后必然发展为共产主义社会。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的基本概念。
“大同”与“小康”的区别。
如今国家也提出先要领导人民实现“小康”水平。
小康"一词,出自《礼记》,据传乃孔子所言。其中《礼运》篇,描述西周初期的社会景象,表达了孔子的社会理想。这一篇,孔子提出了两个相互关联的概念,一个是"大同",一个是"小康"。比较起来,"大同"理想里说的是"古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亲"和"子"而又"不独",因此是全社会都要共同关心的对象;而"小康",则只是"各亲其亲,各子其子",以家庭为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