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改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差不多先生传》课堂实录

文档属性

名称 京改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差不多先生传》课堂实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课改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10 19:42: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差不多先生传》课堂实录
王益民
师:我们来学习胡适先生的一篇文章(生:“差不多先生传”)大家都预习过了吧?我来请一位同学评价下“差不多”这个人。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生:不很清楚、不很分明、不很讲究、不很精明、不很细密,总之是个马马虎虎的人。
师:既然“差不多”是个马马虎虎的人,又为什么称他为“先生”?“先生”是一种尊称呀!
生:应该是一种讽刺的手法吧。
师:准确的说,是“反讽”的手法。
反讽,也就是用反语进行讽刺。从语言技巧运用的角度反讽可以用夸大叙述、正话反说等方式。
师:课文是在为“差不多先生”立“传”,既然是“传”,就得有人物事迹,课文记叙了差不多先生几件事?
生:五件事。
师:我来请五位同学分别读前四件事,我来读最后一件。
(生读第一件事)
师:既然是“反讽”,你读的时候就要有点反
( http: / / www.21cnjy.com )讽的味道,夸张一点,像点“唐唐老鸭”(范读)。其实,还可以用镇江话来读。(一生用镇江话读,毕,掌声。)
(生依次读第二、三、四件事;师读第五件事,毕,掌声。)
师:第一件事,哪位同学来概括下?
生:他小的时候买糖,买错了,买了白糖回来。他妈骂他,他说“红糖白糖差不多”。
师:你这不是“概括”,是“复述”,概括只要交代好什么人、什么时候、在哪里、干了什么事就行了,不要细节。21cnjy.com
生:小时候,差不多先生买错了糖。(师:更简洁点,3个字,试试?)
生:“买错糖!”
师:“买错糖”是什么不分?时间、还是色彩?(颜色不分)
师:现在我们就按照这样的句式:“买错糖——颜色不分”,给另外四件事做概括。
(生概括,约一分钟后,组对交流,再一分钟后,学生汇报,最后老师出示ppt)
1.买错糖——颜色不分 2.答错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东西不管 3.写错字——多少不清 4.不守时——早晚不分 5.寻错医——生死不明
师:大家看这五件事,它们的排列有什么密码?
生:从小时候写起,最后到老了死去。(师:更简洁的说是从小……生:到大。)
生:因为小时候“颜色不分”,才导致最后“生死不明”。(师:这是内在的因果关系。从轻……生:到重。)
师:为什么不全部写“颜色不分”,而是还有“东西不管”“多少不清”“早晚不分”“生死不明”?
生:多角度为差不多先生立传,增加了人物的“真实性”,让人物更加立体。
师:看来这五件事的排列有三组密码:从小到大、从轻到重、从一元到多元。有人拟了一幅对联
上联:不分红白、不分东西、不分十千、不分时
( http: / / www.21cnjy.com )间、不分生死,谁说你是圆通;下联:不很清楚、不很分明、不很讲究、不很精明、不很细密,原来是个懒人。横批:差得多www.21-cn-jy.com
——但是,差不多先生身上的这些劣根性(板书:劣根)是他个人的,还是整个民族的?(板书:个人、民族)
生:民族的。
师:我们一起来从文本中寻找依据。请大家在文中找找,并批注。(生找,约1分钟后,出示ppt 文本1、2段)【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生:说差不多先生“是各省各
( http: / / www.21cnjy.com )县各村人氏”,还有“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可以看出,胡适不仅是在批判差不多,更是在指出这是整个民族的劣根。(出示3、4段)21·世纪
教育网
生:这段中“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是在说,“差不多先生”随处可见。(出示第11段)
生:这一段有“牛医王大夫”,说明“差不多先生”已经影响到别人。
师:“牛医王大夫”的错误在于……(生:不该“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
师:医生这个职业的特点是……(生:最谨慎、小心的职业)也是最不能……(生:差不多的职业)否则就是……(生:草菅人命!)21教育网
师:这一段还出现了一个人物……(生:家人)你是如何理解这个人物的出现?
生:“家人”和“差不多先生”具有亲情关
( http: / / www.21cnjy.com )系,应该最懂得人命关天,但“却把西街牛医王大夫请来了”,由此可见,差不多先生的劣根性已经“深入人心”,超越了亲情、超越了生死!www-2-1-cnjy-com
师:太棒了!差不多先生终于死了,他
( http: / / www.21cnjy.com )用自己的生命为代价给了这个世界以警示,但是,大家接受教训了吗?我们一起来读读最后两段。(生读)大家看看,这两段哪些地方体现了民族的劣根性?2-1-c-n-j-y
生:“大家都很称赞”他,“大家都说他”“有德行”,还“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最后“都学他的榜样”。
师:我们来看看刚才找到的关键词和短
( http: / / www.21cnjy.com )语,这些无一不在正话反说或夸大叙述,也就是……(生:“反讽”)的手法。那么,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表面上胡适先生在反讽差不多先生身上的“差不多”的劣根,其实是在讽刺国人身上“差不多”的劣根以及对于“差不多劣根性”的浑然不觉。 正如鲁迅在《呐喊·自序》中同样指出的一样  21
cnjy
com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也只能做
( http: / / www.21cnjy.com )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来源:21cnj
y.co
m】
师:今天为我们揭示国人劣根性的作家是——胡适,我们来看简介——
胡适(1891~1962),安徽绩溪人,现代学者,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2·1·c·n·j·y
胡适先生同期还写了一些揭示劣根性的文章,其中有一篇《苟且》同样著名(ppt)——
我这“白话”的第三篇,说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苟且。这苟且二字,便是随随便便的意思,说得深一层,便是上海人说的撒烂污,呀呀糊。唉!我想起这苟且二字,在我们中国真可以算得一场大瘟疫了。这一场瘟疫,不打紧,简直把我们祖国数千年来的文明,数千年来的民族精神,都被这两个字瘟死了。唉!好不伤心呵!……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最后两段,大家发现我少了一句……(生:“——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为一个懒人国了。”)大家想想,这一句有什么作用?
生:突出主题、点明题旨。
师:这种回答有点贴标签的意思,要关注原句并结合全文来回答。
生:这句指出了危害,要成为“懒人国”,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师:还有吗?)全文都是反讽,很搞笑,这一句很严肃;亦庄亦谐吧。(师:很好!)
师:王老师再补充一点:如果没有这句话,就是一篇“传”,人物传记;有了这句话,文章就成了“小品文”,或者说是“寓言”了。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反讽
( http: / / www.21cnjy.com )、概括、多事件的排列密码、抓关键词解读等方法;更透视出了胡适先生的良苦用心。胡适先生台北去世后,他的好友毛子水先生为他题写了《墓志铭》——21·cn·jy·com
这是胡适先生的墓,生于中华民国纪元前二
( http: / / www.21cnjy.com )十一年,卒于中华民国五十一年。这个为学术和文化的进步,为思想和言论的自由,为民族的尊荣,为人类的幸福而苦心焦思,敝精劳神以致身死的人,现在在这里安息了!我们相信形骸终要化灭,陵谷也会变易,但现在墓中这位哲人所给予世界的光明,将永远存在。
最后,送大家一幅书法,胡适先生的墨宝——
“不苟且”
师:下课——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