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秋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期中阶段综合提优卷A(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秋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期中阶段综合提优卷A(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2.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19 23:37: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年秋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期中阶段综合提优卷A
范围:第一至四单元
考试时间:60分钟 满分:100+10分 成绩:
一、选择括号里正确的读音或汉字,打“√”。(4分)
1.在薄(báo bó)雾中,我隐(yǐng yǐn)约看见了花圃(fǔ pǔ)中的花。
2.被蒙上眼睛的蝙(biān biǎn)蝠可以避开系(jì xì)着铃铛的绳子。
3.笼罩在(暮 幕)色里的小山村十分宁静,偶尔有几只麻雀(qiǎo què)扑扇着翅膀落在电线杆上,久久(注 驻)足。
二、读语段,根据拼音写字词。(9分)
本学习阶段,我们在课本中旅行,增长了不少见识。旅途中,我跟随作者来到盐官镇,登上海塘大dī( ),领略漫天卷地而来的钱塘江大cháo( )的浩荡气势;和小伙伴qiān( )着手走在铺满é luǎn( )石的小道上,欣赏月下的zhuāng jia( )地;了解到科学家经过反复yán jiū( )发明出的雷达;观察到爬山虎那长在jīng( )上叶bǐng( )处反面的脚爬墙的整个过程;还认识了用fǔ( )头pī( )开天地,并用身躯顶住天地,最后lèi( )得
jīng pí lì jié( )而倒下化身万物的巨人盘古……
三、选择正确的答案。(填序号)(10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梅雪争春未肯降(服输) B.为学患无疑(忧虑)
C.只缘身在此山中(缘故) D.以堙于东海(填塞)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他的房间很整洁,书桌上横七竖八地摆放着课本和学习文具。
B.课间,两位同学因为一道数学题的解法而大声争论,真是人声鼎沸。
C.乘坐飞机时,看着窗外层层叠叠的云,我真有一种腾云驾雾的感觉。
D.他就是这样一个随遇而安的人,凡事都不想落后。
3.下列句子不是自问自答形式的一项是( )
A.尊老爱幼不值得提倡吗 值得提倡,它是我们的传统美德。
B实现中国梦关系到每个人吗 关系到每个人,需要每个人努力奋斗。
C.红色旅游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这背后是什么原因呢
D.小学生如何做到保护环境呢 那就要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
4.读下面的观察日记,填人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
2025年9月5日 星期五 晴
天渐渐暗了,鸟儿归 了,月亮升起来了,洒下皎洁的月光。阵阵秋风送来凉爽,真的是“ , 。”
A.洞 立了秋,把扇丢 B.窝 二八月,乱穿衣
C.巢 立了秋,把扇丢 D.穴 二八月,乱穿衣
5.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走月亮》一文以“走”为线索,写出作者途中看到的景物及联想,带给读者诗情画意般的感受。
B.《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这篇童话故事告诉我们要用自己的生命创造价值,给别人带来幸福。
C.《爬山虎的脚》一文中,“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这段话表明作者不但观察仔细,还连续观察了一段时间。
D.《呼风唤雨的世纪》一文中提到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描写的是春天梨花盛开的壮丽景色。
四、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9分)
1.春天来了,竹林里的小竹笋们纷纷钻出地面,窥探这美丽的世界。(用相同的修辞手法写句子)(2分)
2.月光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仿写句子)(3分)
月光照亮了 , , 。
3.黄山云海变化多端,这让我想起了看火烧云的经历。瞧,那云朵刚刚还是一只凶猛的狮子: (用上“转眼”“一会儿工夫”把景象写清楚)(2分)
4.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2分)
(1)刺骨的寒风完全几乎把我的手冻僵了。
(2)他很早就对天文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五、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3分)
1.在游历中成长。我们看到钱塘江汹涌澎湃:“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
,变粗, 。再近些,只见 ,形成 。”
我们感受到月夜家乡的美丽温馨:“细细的溪水,流着 的香味,流着。”我们欣赏到白居易笔下“ ,半江瑟瑟半江红”这样美丽的江景。
2.在阅读中成长。韩愈曾说:“ ,孰能无惑 ”因此我们有了疑惑要敢于向他人提问,善于向他人请教。王充的名句“智能之士, ”告诉我们有智慧和才能的人,不学习就不会有所成就,不提问就不会获得知识。苏轼用“ , ”告诉我们“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卢钺用“ ,雪却输梅一段香”告诉我们事物各有所长,要懂得取长补短。
六、四年级(1)班举办了“爱护眼睛,保护视力”的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与。(5分)
某小学学生2024年视力检查情况调查表
近视情况(各年级近视学生所占比例)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21.8% 25.2% 32.0% 33.6% 47.1% 51.3%
近视原因(各类近视原因所占比例)
玩电子产品 看电视 看书 书写姿势 遗传 其他
23% 20% 21% 15% 9% 12%
1.阅读上面的表格,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3分)
(1)该小学学生近视率最高的是一年级,近视率最低的是六年级。( )
(2)该小学学生的近视情况随着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 )
(3)从近视的原因看,造成该小学学生近视最主要的原因是玩电子产品。( )
2.现在各学校学生眼睛近视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对此你也感到很担忧,请你向同学们提出两条合理建议。(2分)
七、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完成练习。(8分)
【材料一】中国科技馆常设展厅一共四层,第一层为华夏之光展厅;第二层为探索与发现展厅;第三层为科技与生活展厅;第四层为挑战与未来晨厅。
【材料二】走进科技馆一楼展厅,墙壁上恐刻着两句名人名言: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陆九渊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
【材料三】《嫦娥奔月》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经典之一,凝结着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然而,如今,嫦娥已经不再是神话中的仙女,而是中国航天员和科学家们的代表,背负着探索太空的使命。21世纪初,中国开展了“嫦娥探月”工程。2007年,中国成功发射“嫦娥一号”,这是中国首次探测月球。随后,“嫦娥二号”“嫦娥三号”等探测器相继发射,成功完成了月球表面、背面着陆、采样等任务。中国的“嫦娥探月”工程不仅仅是一次科学探索,更是国家崛起和科技创新的象征。这一系列成就也激励着更多的青年学子追求科学梦想。
【材料四】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心怀梦想、不懈追求……盘古开天、女娲补天、神农尝百草、夸父逐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我国古代神话故事深刻反映了中国人民勇于追求和实现梦想的执着精神。中国人民相信,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
1.小语很想了解华夏文明成就对于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文明进步起到的重要作用,结合材料一,你会建议他先到科技馆第 层参观;小文特别想了解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与挑战,以及科技创新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人类对未来生活的畅想,你会建议她在科技馆第 层多参观一会儿。(2分)
2.材料二中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小语认为这是因为对事物的探究一般是始于(2分)( )
A.作出假设 B.解决问题 C.实验答案 D.发现并提出问题
3.通过本册教材第二单元的学习,我们学会了如何提问。可以针对文章内容提问,可以针对文章写法提问,还可以联系生活经验提问。针对材料三或材料四,选择一个角度提出一个你认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并尝试解答。(2分)
4.结合材料三和材料四,下列对神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神话通常气魄宏大,充满了神奇的想象。
B.我国古代神话深刻反映了中国人民勇于追求和实现梦想的执着精神。
C.古人创造了许多神话故事,来表达他们对世界的认识。
D.神话都是古代的人们编出来的,他们看到什么就编什么,是虚假没有意义的。
八、阅读短文,完成练习。(12分)
故乡的炊烟
①常在心里飘飘袅袅的,是故乡的炊烟。
②故乡的炊烟,总是最早欢迎黎明最后送走黄昏。早起的母亲踏着第一缕晨曦,忙碌在通红灶门前,那长长的竹制吹火筒,在母亲口中吹出古老的乡韵,被稻米惹得香喷喷的。
③当夕阳西坠的时候,劳累了一天的父亲,扛着锄头,吆喝着牛儿,蹒跚在苍茫暮色里,迎着最后一缕炊烟晚归。
④故乡的炊烟是我童年的歌。清晨,迎着飘荡的炊烟,我和小伙伴们早早背着书包上学了。下午放学后,我们就背着竹篓,腰挂木制的手枪,吹着桐树皮制成的号角,以割猪草为名,一路嬉笑打闹,走进村庄后山的树林里打仗儿。当村子上空最后一缕炊烟袅袅升起时,我们才洋溢着满足的微笑回村。
⑤日子一点一点地流逝,炊烟下的所有幻想都被岁月风化。而今,长大成人的我生活在他乡,那小巧的背篓,那亲爱的伙伴和留在树林里那一串串欢笑,变成了一个遥远的童话。
⑥只有清晨,只有黄昏,总有一缕炊烟,飘袅在记忆的天空,仍然那么淡,那么直。
1.作者深情回忆了故乡炊烟里的哪些画面 请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2分)
2.阅读第②自然段,你的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美好画面 请把它描述出来。(2分)
3.第③自然段画“ ”的句子中,“蹒跚”一词本义是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你认为用在这里恰当吗 为什么 (3分)
4.短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是什么意思 说说你的理解。(2分)
5.在你的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家乡场景是什么 试着描述它,并说说它为什么让你印象深刻。(3分)
九、习作。(30分)
一个人,一处景,一段文字……都会令人感到温暖。生活中,你发现了哪些美好呢 是热心助人的同学,是一处美丽的风景,还是细致观察后的发现 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习作。语句通顺,情感真实。题目自拟,不少于350字。
参考答案
一、1.bó yǐn pǔ 2.bān jì 3.暮 què 驻
二、堤 潮 牵 鹅卵 庄稼 研究 茎 柄 斧劈 累 精疲力竭
三、1.C 2.C 3.C 4.C 5.D
四、1.示例:夏夜的池塘里,青蛙们争先恐后,纷纷唱起了歌儿。
2.示例:静静的荷塘 照亮了沉睡的村庄 照亮了远方的田野
3.示例:转眼间,它就变成了一匹奔腾的骏马;一会儿工夫,它又化作一群悠闲散步的绵羊,缓缓飘向远方。
4.(1)删去“完全”。(2)将“发生”改为“产生”。
五、1.逐渐拉长 横贯江面 白浪翻滚 一堵高高的水墙 山草和野花 月光 一道残阳铺水中
2.人非生而知之者 不学不成 不问不知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梅须逊雪三分白
六、1.(1)×(2)√(3)√
2.示例:①控制用眼时间,不长时间玩电子产品。②保持正确的用眼距离,不近距离看电视。③保持正确的看书,写字姿势。④定期做眼保健操。(答出两条即可)
七、1.一 四 2.D
3.示例一:中国探月工程为什么取名为“嫦娥” 中国探月工程取名为“嫦娥”,主要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用“嫦娥”命名体现了中国航天事业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寄托了中华民族探索宇宙、逐梦星辰的美好愿景。示例二: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反映了什么精神 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反映了中国人民勇于追求和实现梦想的执着精神。
4.D
八、1.黄昏,父亲扛着锄头,吆喝着牛儿,迎着最后一缕炊烟晚归“我们”迎着清晨的炊烟上学,伴着最后一缕炊烟回村
2.示例:清晨,天刚蒙蒙亮,母亲弓着身子在通红的灶门前忙碌。她手持长长的竹制吹火筒,对着灶膛轻轻吹气,火星跳跃,炊烟随即袅袅升起。不久,在炊烟的催促下,稻米的香气渐渐弥漫整个厨房。窗外,炊烟与晨曦交织,仿佛在演奏一首古老而温暖的乡间乐曲。
3.恰当。“蹒跚”一词在这里生动地表现出父亲劳累一天后走路不稳、疲惫的状态,体现了父亲劳作的辛苦,也让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乡村生活的质朴与艰辛。
4.炊烟在记忆中的“淡”和“直”,象征故乡的质朴与纯粹。无论时光如何流逝,故乡的炊烟始终清晰而坚定地留存在作者心中,代表着作者对童年和故乡深深的怀念,也暗含游子对故乡无法割舍的情感。
5.示例:在我的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家乡场景是夏天的傍晚,奶奶在院子里摇着蒲扇,给我讲童话故事。那时天空布满星星,蝉鸣声和奶奶的声音混在一起,让我感到特别安心。让我印象深刻是因为那是我童年里最快乐的时光,每次回想起来,心里都暖暖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