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 声与听觉(第1课时)(同步课件 42张PPT)--2025-2026学年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2.1 声与听觉(第1课时)(同步课件 42张PPT)--2025-2026学年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5.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7-17 11:08: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第2节 声与听觉
(第1课时)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
第1章 对环境的察觉
01 声音的产生
02 声音的传播
目 录
科学观念:了解声音产生的原理和声音传播的方式、途径,知 道影响声速的因素,建立科学观念。
科学思维:能利用声音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强化科学思维。
探索实践:通过实验探究进行分析,总结出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的条件。
态度责任:通过实验验证假设,尊重客观数据,避免主观臆断。
学习目标
重点: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了解声音需要通过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难点:
学会通过实验发现声音产生和传播的规律。
教学重难点
树叶沙沙,鸟鸣啾啾,流水潺潺,琴声瑟瑟……天籁之声给人以享受。那么,各种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又是如何传播的 人们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课堂导入
PART 01
声音的产生
新知讲解
物体发声的现象真是太多、太普遍了。请说说生活中的一些发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
1.用一根橡皮筋、一个笔套和一把钢尺,试着使它们发出声音。
2.将手指轻轻放在咽喉处,让手指感受讲话时声带是否在振动。找一找,我们身体的哪些部位会因振动而产生声音
3.总结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实验探究1 实验探究2
实验 过程 把一根橡皮筋套在椅子背的一角,用手将 它拉紧,拨动橡皮筋。仔细倾听橡皮筋发 出的声音,同时仔细观察橡皮筋的振动情 况。推测橡皮筋的振动与听到的声音之间 有什么联系 将手指轻轻放在自己 的咽喉处然后发出 “啊——”的声音,体 会手指的感觉
实验 图示
实验 现象 当橡皮筋振动时,它就会发出声音;当橡皮 筋停止振动时,它就停止发出声音 当发出声音时,手指可 以感觉到声带在振动; 停止发声,振动停止
实验 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 停止,发声也停止 转换法
科学中常将一些无法直接感知或不易观察到的现象转换成人们可以感 知或容易观察到的现象,这种方法就是转换法。例如,观察鼓面的振动 时,鼓面的振动不易直接观察到,我们可以在鼓面上放一些纸屑或泡沫 塑料颗粒,鼓面振动时会引起纸屑或泡沫塑料颗粒跳动,可由纸屑或泡 沫塑料颗粒是否跳动来反映鼓面是否在振动。
一、声音的产生
撞击引起钟振动,停止撞击后 钟还在振动,因而钟声会持续 一段时间,只有钟停止振动 时,发声才会停止
一、声音的产生
蜜蜂的“嗡嗡”声是双翅根部 两粒比油菜籽还小的“黑点” 振动发出的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说话时,声带在振动;树叶沙沙响,树叶在振动;琴声瑟瑟,弦在振动。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作声源(source ofsound)。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作为声源。
一、声音的产生
(1)概念:正在发声的物体叫作声源。
(2)能成为声源的物体: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成为 声源。如:敲打桌子时,桌子振动发出声音;小溪的水流因振动而 发出声音;吹笛子时,空气在笛子内振动发出声音。
一、声音的产生
一个物体能够发声,但它并没有发声,就不能称为声源
蝉又名知了。自古以来,人们对蝉最感兴趣的莫过于它的鸣声。那么,蝉是怎样发声的呢
蝉是通过腹部的发声器官振动来发声的。
例题:某次同学会上,李欢同学首次听到葫芦丝演奏乐曲,很感兴趣,听得如痴如醉!李欢不禁思考这么一个问题:这么婉转 动听的声音是怎样发出的呢 ( )
A. 葫芦丝本身振动发声
B. 葫芦丝中的空气柱振动发声
C. 吹奏者的声带振动发出声音
D. 吹奏者口腔内的空气柱振动发出声音
课堂例题
解析:吹奏者在吹葫芦丝时,通过手指控制葫芦丝的不同孔发出 不同的声音,此时改变的是葫芦丝中空气柱的长度,葫芦丝发出 的声音是由葫芦丝中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 答案:B
PART 02
声音的传播
新知讲解
当我们专心地听,便会听到一些物体振动所发出的声音。那么,声音是怎样传到人耳的呢
二、声音的传播
1.把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一名同学轻轻敲桌面,另一名同学把耳紧贴在另一张桌面上倾听,能听到敲击声吗
2.将两张课桌移开一条小缝,重复以上实验,这时还能听到敲击声吗
3.如图1.2-4所示,将两块铁块或石块在玻璃缸里的水中互相撞击,能听到撞击声吗
实验图示 实验过程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把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一名同学轻敲桌面,另一名同学把耳朵紧贴在另一张桌面上倾听;将两张课桌移开一条小缝,重复以上实验 两张课桌紧紧挨在一起,可以听到清晰的敲击声;两张课桌移开一条小缝,听到的 声音很小,甚至听不到。说明第一次听到的声音是通过课桌传播的 声音能在固 体中传播
将两块铁块或石块放 在玻璃缸内的水中互 相撞击 可以听到撞击声 声音能在液 体中传播
二、声音的传播
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声音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那么,声音在空气中可以传播吗
二、声音的传播
1.将一只小电铃放在密封的玻璃罩内,接通电源使电铃发声,逐渐抽去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听声音有什么变化。
2.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声音又有什么变化
实验图示 实验过程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将一只小电铃放在密封的玻璃罩内,接通 电源使电铃发声,逐 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 气,听听声音的变化; 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 璃罩内,听听声音的 变化 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 空气,听到的声音逐 渐变小,最后几乎听 不见声音;再让空气 逐渐进入玻璃罩内, 听到的声音逐渐变大 声音能在气体中传播;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二、声音的传播
实 验 结 论: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二、声音的传播
教材深挖
“真空铃”实验中实验推理法的应用
1.在抽空气的过程中,玻璃罩内的空气越来越少,听到的铃声越来越小。 于是,我们可推测:如果能把玻璃罩内抽成真空,那么我们就听不到铃声了。这种在实验的基础上经过概括、推理得出结论的研究方法,叫作实验推理法。
2. 不管怎样向外抽玻璃罩内的空气,离实验装置很近的同学还是能听到微弱的铃声,这是因为玻璃罩内很难真正抽成真空状态,总会有稀薄的气体可以传声。另外,不管用什么方法固定小电铃,小电铃总能通过与其相互接触的物体传出少量声音,但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声音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科学上把这样的物质叫作介质(medium)。
空气是传播声音的介质。我们周围充满着空气,它使我们能够听到各种奇妙的声音。假如没有空气,我们就无法正常交流。月球上没有空气,航天员们面对面大喊也听不见彼此说的话,他们只能通过无线电设施进行交流。
二、声音的传播
2 . 声音传播的条件
(1)介质:声音传播需要物质,科学上把这样的物质叫作介质。
(2)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声的介质既可以是气体、固体,也可以是液体。真空不能传声。
二、声音的传播
我们在观看科幻电影时,可能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太空中有飞行器发生了爆炸,附近飞行器里的人立即看到并听到了爆炸。这样的场景合理吗
不合理。因为太空中没有空气,即没有传播声音的介质,所以人听不见爆炸声。
1.在两个纸杯底各钻一个小孔,将一根长棉绳的两端分别穿过两个杯底的小孔,再将绳端绕在一根细木条上,并用胶带将细木条粘在杯底上,这样,一个“土电话”就制成了。
2.两名同学各拿一个纸杯,相隔一定距离站立,拉紧棉绳。当一名同学对着纸杯讲话时,另一名同学将纸杯罩在耳朵上,这时能听到同学的说话声音吗
例题:小科同学利用如图所示完全相同的两个音叉进行实验,并将系在细线上的轻质小球靠近乙音叉来探究声现象。小科用小锤敲击甲音叉时,能听到声音,这说明声音可以在___中传播;同时看到小球被乙音叉弹起,说明发声的物体在______,这里用到的研究方法是_______。
课堂例题
解析:物体的振动有时用眼睛无法直接看到,通过小球是否被弹起判断音叉是否在振动,这种方法叫作转换法。
答案:空气振动 转换法
PART 03
课堂总结
课堂总结
声音
PART 06
练习与应用
手掌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消失了,原因是手(  )
A.使鼓面停止了振动 B.吸收了声波
C.改变了鼓面的振动频率 D.把声音反射回去了
练习与应用
解析:敲鼓时鼓面振动发出声音,手掌按住鼓面,鼓面停止振动,因此鼓发声停止,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025春 余姚市期中)以下与声现象有关的几个实验中,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
实验:①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在抽取钟罩内的空气的过程中,铃声逐渐减小;
②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轻插入水里,看到水花飞溅;
③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④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练习与应用
练习与应用
解析:解:①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抽去钟罩内的空气,铃声逐渐减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来传播,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②使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轻插入水里,水面溅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③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会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说明音调与频率有关,说明音的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快慢(频率)有关;
④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让笔尖在纸上迅速滑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故②④符合题意,①③不合题意。
故选:B。
科学课上小慧设想未来的太空音乐会却被老师认为是不可能实现的,这是因为(  )
A.太空中物体振动的频率较低
B.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太快
C.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声
练习与应用
练习与应用
解析: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但真空中没有介质,声音无法传播。太空处于真空状态,即使乐器在太空中振动发出声音,也无法传播出去,人们无法听到声音,所以在太空中无法举办音乐会。A选项中,太空中物体振动频率不一定低;B选项,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而不是传播速度太快;C选项,声音不只是能在空气中传播,在其他介质中也能传播。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小兰用牙签在两个纸杯的底部各扎一个小孔,接着把棉线的两端分别穿过这两个小孔,并在细线的末端打上死结,确保中间的棉线绷直,就制成一个“纸杯电话”。她在卧室轻声说话时爷爷听不见,但她对着“纸杯电话”轻声说话时爷爷听见了。以下关于“纸杯电话”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纸杯电话”能通话,传声介质主要是空气
B.“纸杯电话”能通话,传声介质主要是棉线
C.若将中间的棉线松弛,传声效果会更好
D.若将中间的棉线换成铜线,传声效果会变差
练习与应用
练习与应用
解:AB.“纸杯电话”能通话,传声介质主要是棉线,故A错误,B正确;
C.若将中间的棉线松弛,传声效果将降低,故C错误;
D.若将中间的棉线换成铜线,传声效果会变好,故D错误;
故选:B。
如图所示实验中,是为了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的是(  )
实验①: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
实验②:敲击鼓沿
实验③:将手指轻轻放在喉咙发声
实验④:用自制的土电话传声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练习与应用
练习与应用
解析: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我们听到的声音会越来越小,这是在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敲击鼓沿和将手指轻轻放在喉咙发声是在探究声音的产生;用自制的土电话传声这是在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故符合条件的是①④。
故选:D。
PART 07
提升训练
如图所示,这是探究“真空不能传声”的实验装置。玻璃罩内悬挂着正在发声的音乐卡带,用抽气机不断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此过程中我们听到音乐卡带发出的声音的响度越来越小,但始终都能听到声音。请分析说明始终能听到音乐卡带发出的声音的原因。
提升训练
【解答】答:始终能听到芯片振动发声的原因有:(1)玻璃罩内始终有少量空气,可传播声音。(2)声音可以通过悬线和塞子传播。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