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9张PPT)
第5节 透镜和视觉
(第2课时)
第1章 对环境的察觉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2024浙教版)
学习目录
凸透镜成像规律
1
放大镜、投影仪和照相机
2
学习目标
科学观念
科学思维
探索实践
态度责任
掌握凸透镜所成像的性质,并学会凸透镜的一些应用实例,建立完整的光科学观念。
利用凸透镜成像实验总结、归纳凸透镜成 像规律,建立和提升解题思维,并能用凸透镜成像 规律解释相关的实际问题;
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提升学生动手、动脑、观察、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培养尊重客观数据、严谨的态度责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两种透镜的特点以及凸透镜成像规律
凸透镜成像规律
课堂导入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用过放大镜?试试用放大镜对着课本上的字,慢慢移动放大镜,观察字的大小和正倒有什么变化?
请一位同学到讲台前操作,其他同学观察现象。
课堂导入
当放大镜离课本很近时,字是放大的、正立的;
但慢慢把放大镜移远后,字会变得倒立,甚至模糊——这是为什么?
总结:凸透镜(放大镜)能成像,但像的大小、正倒会随位置变化,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索其中的规律!
PART 01
凸透镜成像规律
新知讲解
如图1.5-5所示,在桌上放一块凸透镜,在凸透镜的一侧点燃一支蜡烛,调节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使蜡烛在光屏上得到倒立的像。
在光屏上所成的像,是来自蜡烛的光通过凸透镜会聚而形成的,这样的像叫作实像(real image)。凸透镜成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来承接,实像和蜡烛分别位于凸透镜的两侧,如图1.5-6所示。
一、凸透镜成像规律
图1.5-6凸透镜成像光路
我们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时,看到的像跟物体位于凸透镜的同一侧。这是因为通过凸透镜射出的光没有会聚成像,只是人眼逆着射出光的方向看去,能看到像,如图1.5-6所示,这样的像叫作虚像。
一、凸透镜成像规律
图1.5-6凸透镜成像光路
物距:我们把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叫作物距(subject distance),用字母u表示。
像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叫作像距(image distance),用字母v表示。
一、凸透镜成像规律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特点
凸透镜能够成倒立的实像,像和蜡烛分别位于凸透镜的两侧。放大镜其实是凸透镜,用放大镜观察种子的结构,能够看到一个正立、放大的像。那么,物体经凸透镜所成的像有什么规律可循 让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凸透镜
1.探究问题。
物体经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正倒、虚实跟物距有什么关系
2.设计实验。
对探究问题,物距是自变量,实验中需要改变物距。我们可以把物体放在距凸透镜比较远的位置开始实验,然后逐渐减小物距,观察物体所成像的情况。由于凸透镜对光的会聚程度跟它的焦距有关系,我们可以重点观察物距小于、等于或大于1倍焦距、2倍焦距……时,物体成像的情况。
3.进行实验。
选择一块焦距f= 的凸透镜,用点燃的蜡烛烛焰做物体,用白色硬纸板做光屏来承接蜡烛烛焰的像,研究蜡烛烛焰所成的像。
把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调节它们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处于同一高度。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做
使蜡烛的像呈现在光屏中央
三者中心大致处于同一高度
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较远的位置上,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蜡烛烛焰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测出物距u和像距v。
将蜡烛逐次移近凸透镜,重复上面操作。
当蜡烛移近凸透镜,在光屏上观察不到蜡烛烛焰的像时,撤去光屏,试着从光屏一侧向凸透镜方向观察,能否观察到蜡烛烛焰的像 像的大小、正倒怎样 像的位置在哪里
4.记录实验数据。
把实验中测得的数据记录在表1.5-1中。
像的性质 实验序号 物距/cm 像距/cm
倒立、缩小的像 1
2
倒立、等大的像 1
1
倒立、放大的像 2
正立、放大的像 1
2
物距u与焦 距f的关系 物距 u/cm 像距 v/cm 像的性质 像的变化情况
u>2f 60 15 倒立、缩小 的实像 物距变小时,像距 变大,像(相对之前 的像,下同)变大
48 16 u=2f 24 24 倒立、等大 的实像
f15 60 u=f 12 不成像
u
6
5.分析与论证。
像的正倒。什么条件下蜡烛烛焰经凸透镜成倒立的像 什么条件下成正立的像
像的虚实。什么条件下蜡烛烛焰经凸透镜成实像 什么条件下成虚像
像的大小。什么条件下蜡烛焰烛经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 什么条件下成放大的实像 能否成缩小的虚像
6.实验结论。
当u_时,蜡烛烛焰在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_____像。
当f___u__2f时,蜡烛烛焰在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___像。
当______时,蜡烛烛焰在光屏上成正立、放大的___像。
物距 像的性质 像距 物、像位 置关系
正倒 大小 虚实 u>2f 倒立 缩小 实像 f u=2f 倒立 等大 实像 v=2f 与物异侧
f2f 与物异侧
u=f 不成像 u实验注意事项
一、凸透镜成像规律
(1)光具座的长度有限,做实验时最好选用焦距较小的凸透镜;
(2)凸透镜最好放在光具座的中间位置,便于调节物距和像距;
(3)调整光屏时不可再调整凸透镜的位置,否则会引起物距改变;
(4)判断烛焰的像是否最清晰的方法:光屏在某位置时,向前或向
后移动光屏,像都会变模糊,则此位置即为像最清晰的位置。
拓展
一、凸透镜成像规律
利用凸透镜的两条特殊光线探究成像规律(为方便作图,用 表示凸透镜),如下所示。
u >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拓展
一、凸透镜成像规律
u =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f拓展
一、凸透镜成像规律
u=f时,折射光线是一束平行光线,不相交,不成像
u巧学妙记
一、凸透镜成像规律
一倍焦距分虚实;
二倍焦距分大小,
实像分居两侧倒,
虚像位于同侧正;
物近像远像越大,
物远像近像越小。
教材深挖
一、凸透镜成像规律
实验中无论如何移动光屏都找不到像的几种原因
(1)若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烛焰的像将成在光屏
的上方或下方,甚至不在光屏上。
(2)当烛焰在凸透镜一倍焦距以外,但非常靠近焦点时,虽然能成实像,但
所成的像很大,像距也很大,而光具座长度和光屏的大小有限,光屏不能
承接到像。
(3)物距等于一倍焦距时,不成像。
(4)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成虚像,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课堂练习
若空中有一竖直放置的大凸透镜,在主光轴位置上拉一根钢丝,一个小杂技演员从很远的地方沿着钢丝向焦点处匀速走来(始终保持u>f)。下列叙述:①小演员每走一步,像也走一步;②像的脚步始终比小演员大;③像大时脚步大,像小时脚步小,即“大像”走大步,“小像”走小步;④像总朝远离小演员的方向运动,好像在逃离。其中正确的是( )
A.只有②③正确 B.只有①③正确
C.只有①②④正确 D.只有①③④正确
课堂练习
【解析】解:因将物体从较远处接近凸透镜焦点的移动时,物距变小,所以像距变大,实像也变大。所以一个小杂技演员从很远的地方沿着钢丝向焦点处匀速走来,①②③像大时脚步大,像小时脚步小,即“大像”走大步,“小像”走小步;故①③正确、②错误;④因为物距越小,像距越大,像总朝远离小演员的方向运动,好像在逃离,④正确。
故选:D。
PART 02
放大镜、投影仪和照相机
新知讲解
1.放大镜
二、放大镜、投影仪和照相机
实质:放大镜是 一种焦距较小的凸透镜
原理:u使用方法:使用放大镜时,把放大镜放在被观 察物体的上方,使物体在凸透镜1 倍焦距以内,并通过调节放大镜与 物体的距离来改变放大倍数
2.投影仪
二、放大镜、投影仪和照相机
实质:投影仪上 有一个相当于凸透 镜的镜头
原理:当把物体(投影片)放在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
并距投影仪镜头比较近的位置时,来自物体(投影片)
的光,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在屏幕上,形成放大、倒立
的像。
使用方法:投影仪与电脑 相连接,将电 脑上的图文或 视频通过投影 仪放大
3.数码照相机
二、放大镜、投影仪和照相机
实质:数码照相机 的镜头相当 于一个凸透镜,影像传感器相当于 光屏
原理:景物在镜头(凸透镜)2倍焦距之外时,能在影
像传感器上成一个清晰的倒立、缩小的实像
使用方法:让景物在照相机 镜头的二倍焦距 以外,按下快门 后,来自景物的光 线经过镜头聚集 到影像传感器上
当按下照相机的快门后,来自景物的光线经过镜头聚集到影像传感器上,影像传感器会将这些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然后将电信号转变成数字信号,数字信号经过处理器处理,形成特定的图像文件,保存到存储器中。这样,一张数码相片就拍摄完成了。
二、放大镜、投影仪和照相机
归纳总结
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二、放大镜、投影仪和照相机
用硬纸板做两个直径相差很小的纸筒,使一个纸筒刚好能够套入另一个纸筒内,并能前后滑动,如图1.5-12。在一个纸筒的一端嵌上一个焦距为5~10cm的凸透镜,另一个纸筒的一端蒙上一层半透明薄膜。这样就做成了照相机模型。在较暗的室内,把凸透镜对着明亮的室外,拉动纸筒,改变透镜和薄膜间的距离,就可以在薄膜上看到室外景物清晰的像。如果把薄膜换成感光胶片,就可以得到照相底片了。观察时,薄膜上的景物是不是倒立的
显微镜
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靠近眼睛的一组凸透镜叫作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一组凸透镜叫作物镜。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放大的实像。目镜的作用则像一个普通的放大镜,被物镜放大后的像再由目镜放大一次,这样,经过两次放大,我们就能看见肉眼看不见的小物体。
望远镜
如图所示为折射望远镜,它由两组凸透镜(目镜和物镜)组成。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件成实像,目镜的作用是把这个实像再放大。望远镜物镜的口径比我们眼睛的瞳孔大得多,它可以会聚更多的光。这样的结构在天文观测中非常重要。现代天文望远镜都力求把物镜的口径加大,以便观测到更暗的天体。
光学仪器的发展
光学仪器的发展已经改变了我们观察周围世界的方式,导致了一系列重大的科学发现。
眼镜
意大利工匠制作圆形玻璃片,装在框上,可戴在眼睛前,辅助阅读。
1609年
望远镜
伽利略自制望远镜,现察天体。
1826年
照相机
法国人达盖尔
制成的单孔照
相机。
1960年
激光
美国人梅曼用红宝石制造了第一台激光器。
2012年
郭守敬望远镜
我国建成世界上口
径最大的大视场望
远镜——郭守敬望
远镜正式巡天。
举例说明在生活中凸透镜还有哪些用处。
生活中用到凸透镜的地方 比较多,如智能手机的镜 头、城市中的各种监控的镜 头、各种投影仪、望远镜、各 种显微镜等,这些工具给我 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课堂练习
如图所示是小华同学制作的模型照相机。通过调整内外纸筒的相对距离,可以在半透明膜上看到远处景物倒立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看到远处景物的像的虚像
B.凸透镜与半透明膜之间的距离相当于凸透镜的焦距
C.使用时,应把内纸筒朝明亮的室外,凸透镜朝较暗的室内
D.看近景时,她应把内纸筒向右拉一些
课堂练习
【解析】解:A、根据远处景物的像能成在光屏上,根据实像与虚像的区别,可以确定这是实像,故A错误。
B、凸透镜与半透明膜之间的距离即镜头与像之间的距离,这是像距,不是凸透镜的焦距,故B错误;
C、要使室外远处或者近处的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像在半透膜上,所以,使用时应使凸透镜明亮的室外,故C错误。
D、看近景时,物体靠近镜头,即物距减小,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物近像远像变大,所以要把内筒向右拉,使像距增大,故D正确。
故选:D。
PART 02
课堂总结
课堂总结
PART 03
练习与应用
小丽利用水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此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等大的像。接着小丽向水透镜中注水使其变厚(水透镜越厚,焦距越小),然后保持水透镜和蜡烛的位置不变,移动光屏使屏上再次出现一个清晰的像。关于第二次所成像的大小及光屏的移动情况,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像一定是放大的 B.像可能是等大的
C.光屏靠近水透镜 D.光屏远离水透镜
练习与应用
解:小丽向水透镜中注水使其变厚,此时水透镜凸度变大,焦距变小,对光的会聚能力变强,会将光线提前会聚成像,光屏应靠近水透镜才能成清晰的实像;由于此时像距变小,因此像变小,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某校开展“投影灯的设计和制作”活动,如图甲为投影灯结构,包括光源、透明图标、凸透镜,通过凸透镜将透明图标上的图案呈现在地面上。由于图标本身不发光,需要光源照射到图标上。图乙为图标所成的像,则图标的放置方式为( )
练习与应用
A
B
C
D
解:投影仪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原理工作的,像与物体,上下、左右都相反,观察各图可知,C选项中的图标与乙图中的像符合此特点,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如图所示的“梦想成真”是投影灯中图片在地上所成的像。当图片处于凸透镜一倍焦距和两倍焦距之间时,地面上所成像的性质为倒立、 的实像。人们能从各个方向看见粗糙地面上的像,这是因为光发生了 (填光的反射类型)。
练习与应用
解:(1)由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知,当图片处于凸透镜一倍焦距和两倍焦距之间时,地面上所成像的性质为倒立、放大的实像
(2)反射分为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人们能从各个方向看见粗糙地面上的像,这是因为光发生了漫反射。
故答案为:放大;漫反射。
PART 04
提升训练
如图所示,平面镜水平放置且镜面朝上,在镜面上方竖直放置一凸透镜,在凸透镜左侧主光轴上两倍焦距处有一点光源S,则该点光源在该光具组中可以成 个虚像, 个实像。
提升训练
(1)由题知,凸透镜主光轴上两倍焦距处有一点光源S;首先可以确定点光源S在凸透镜右侧两倍焦距处可以成一个等大的实像S1,这个实像又可以通过平面镜成一个虚像S2(平面镜成像)
(2)点光源S通过平面镜可以成一个虚像S3,形成的这个虚像S3(相当于一个发光点)又可以通过凸透镜再成一个等大的实像S4(因S3在两倍焦距处的正下方,且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由于通过S4的光线不能被平面镜反射(或不能再射向平面镜),所以S4不能在平面镜中再成一个虚像;
所以,会出现两个实像,两个虚像,即S能成四个像。如下图所示:
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