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声与听觉(第2课时)
目录
题型分组练 2
题型01 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 2
题型02 声速的测量 3
题型03 回声的利用 5
题型04 耳的结构及功能 6
题型05 听觉的形成 7
创新拓展练 8
新题速递 11
题型分组练
题型01 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
1.小樱同学将耳朵贴在长长的铁质自来水管的一端,然后让另外一位同学在自来水管另一端敲一下,小樱能听到三次敲打声。请按先后顺序判断三次敲打声分别是通过哪三种介质传播到人耳的( )
A.铁管、水、空气 B.水、空气、铁管
C.水、铁管、空气 D.空气、水、铁管
【答案】A
【解答】解:声音会分别沿着铁管、水、空气向另一端传播,由于声音在三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即在固体中最大,其次是液体,再次是气体;所以在另一端的人先听到由铁管传来的声音,其次是通过水传来的声音,最后是通过空气传来的声音,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有一段长为18米的装满水的铁管,将耳朵贴在装满水的铁管一端,在另一端敲击一下,能听到几次声音?(已知:声音在铁、水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依次为5200米/秒、1500米/秒和340米/秒。人耳能分清前后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要大于0.1秒。)( )
A.1次 B.2次 C.3次 D.4次
【答案】A
【解答】解:声音在铁、水、空气中传播18m所用的时间分别为:
t10.003s;
t20.012s;
t30.053s。
由三次时间比较可以看出,相差不到0.1s,所以人耳是分辨不出来的,只能听到混在一起的一次声音。
故选:A。
3.如表列出了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的密度及声音在其中传播的速度,根据表中提供的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物质 空气 氧气 铝 铁 铅
物质的密度(kg/m3) 1.29 1.43 2700 7900 11300
声音传播的速度(m/s) 330 316 6420 5960 2160
A.声音传播的速度随着物质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B.声音传播的速度随着物质密度的增大而减小
C.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随着金属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D.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大于它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
【答案】D
【解答】解:A、空气的密度小于氧气的密度,而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氧气中的传播速度,不符合题意;
B、空气的密度小于铝的密度,而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在铝中的传播速度,不符合题意;
C、铁的密度小于铜的密度,而声音在铁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铜中的传播速度,不符合题意;
D、声音在固体(金属)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气体(空气和氧气)中的传播速度,符合题意;
故选:D。
题型02 声速的测量
4.如图1所示为一声速测量仪器的实验装置图和使用说明书,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若把铜铃放在甲、乙的中点,则液晶显示屏的示数为0
B.若将铜铃放到甲的左边,并与乙在一条直线上,则铜铃离甲越远,液晶显示屏的数值越小
C.若想验证温度越高,声速越大,把铜铃固定放在甲的左边,然后加热甲、乙之间的空气,则液晶显示屏的数值将越大
D.若把铜铃放在甲、乙的中点,则液晶显示屏的示数最大
【答案】A
【解答】解:AB、如果铜铃在甲、乙中点,则铜铃与甲的距离和与乙的距离是相等的,且由于声速相同,所以声音从铜铃到达甲、乙的时间相同,因液晶屏显示甲、乙接收到信号的时间差,故液晶屏的示数为0,故A正确,D错误;
B、因为铜铃与甲、乙在一条直线上,所以铜铃离乙的距离总是比甲正好远甲、乙间的距离,由于乙比甲远的距离是一定的,所以声音传到乙和甲的时间差是不变的,即液晶显示屏的数值不变,故B错误;
C、甲和乙之间的距离一定,由于温度越高,声速越大,所以声音传播到甲和乙的时间都会减少,所以时间差也会减少,即液晶显示屏的数值将变小,故C错误。
故选:A。
5.声速测量器仪可测量声波在不同环境中的传播速度,使用时,将A、B两个声波采集器和发射器放在同一条直线上,当声波发射器发出声波时,通过调节图中S的距离,声波到达两个采集器的时间就会不同,声速测量仪器上的显示屏则能显示出声波到达两个采集器的时间差,显示屏上显示的时间单位为ms,(1ms=10﹣3s)。下图是声速测量仪器某次在教室里测量声速时的情景,其中S=34cm,液晶显示器上显示的时间差为1ms,下列对此过程说法错误的是( )
A.这次测量声波先被A采集器接收到
B.保持上图距离不变,测量声速时教室的温度为15℃,则A、B间的距离为102cm
C.若声速增大,则液晶显示器上显示的时间差会变小
D.若声波发射器逐渐靠近A,则液晶显示器上显示的时间差逐渐变小
【答案】D
【解答】解:A、声波采集器A、B在一条直线上,它们之间的距离不变,所以按图示A距离声波发射器近一些,接受信号比B早,故A正确;
B、声音在15℃空气中速度是340m/s,10﹣3s,则s1=68cm,则A、B间的距离为102cm,故B正确;
C、根据B中的计算分析,当声速增大时,因为AB距离声波发声器距离不变,时间差值会相应减小,故C正确;
D、如果声波发生器距离A更近一些,距离B就更远一些,时间的差值就会变大,故D错误。
故选:D。
6.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v1,在钢轨中的传播速度为v2,有人用锤子敲了一下钢轨的一端,另一人在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为t,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沿钢轨从一端传到另一端时间为
B.声音沿钢轨从一端传到另一端时间为
C.钢轨的长度为
D.钢轨的长度为(v2﹣v1)t
【答案】C
【解答】解:(1)设钢轨的长度为L,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时间t1;
声音在钢轨中传播的时间为t2;
时间间隔t=t1﹣t2;
所以钢管的长度L;故C正确,D错误;
(2)声音从钢轨从一端传到另一端所用时间为t2t;
故AB错误;
故选:C。
题型03 回声的利用
7.一辆汽车以36km/h的速度向四明山驶去,在司机鸣笛后4s听到了回声。求:(当时气温为15℃,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1)汽车在4s内行驶的距离。
(2)声音在4s内传播的距离。
(3)鸣笛时汽车到高山的距离。
【答案】(1)汽车在4s内行驶的距离为40m;
(2)声音在4s内传播的距离为1360m
(3)鸣笛时汽车到高山的距离为700m。
【解答】解:(1)汽车的速度v车=36km/h=10m/s,
由v可得汽车在4s内行驶的距离:
s车=v车t=10m/s×4s=40m;
(2)声音在4s内通过的距离:
s声=v声t=340m/s×4s=1360m;
(3)鸣笛时汽车到高山的距离:
。
答:(1)汽车在4s内行驶的距离为40m;
(2)声音在4s内传播的距离为1360m
(3)鸣笛时汽车到高山的距离为700m。
8.一辆汽车以某一速度正对山崖匀速行驶,司机在距山崖355m处鸣笛后2s听到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求:
(1)从司机鸣笛到听到回声,声音所走过的总路程s1。
(2)司机听到回声时距山崖的距离s2。
(3)汽车的速度v。
【答案】(1)从司机鸣笛到听到回声,声音所走过的总路程为680m;
(2)司机听到回声时距山崖的距离为325m。
(3)汽车的速度 15m/s。
【解答】解:(1)由v得,声音传播的距离:
s声=v声t=340m/s×2s=680m;
(2)车走过的距离:
s车=2s﹣s声=2×355m﹣680m=30m,
司机听到回声时距山崖的距离:
s2=355m﹣30m=325m;
(3)汽车的速度:
v15m/s。
答:(1)从司机鸣笛到听到回声,声音所走过的总路程为680m;
(2)司机听到回声时距山崖的距离为325m。
(3)汽车的速度 15m/s。
题型04 耳的结构及功能
9.如图为人耳的结构示意图。当遇到巨大声响时,应迅速捂紧双耳或张嘴,防止损伤的结构是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A
【解答】解:当听到巨大声响时,空气震动剧烈导致耳膜受到的压力突然增大,容易击穿鼓膜。这时张大嘴巴,可以使咽鼓管张开,因咽鼓管连通咽部和鼓室。这样可保持鼓膜内外大气压的平衡,以免振破鼓膜。如果闭嘴同时用双手堵耳也是同样道理,这样就避免了压强的突然改变对鼓膜的影响。所以当遇到巨大声响时,要迅速张开嘴巴并用双手堵耳,目的是保护图中的结构①鼓膜。
故选:A。
10.2023年春节戏曲晚会上,温州市永嘉昆剧团将我国最古老的舞蹈泰顺仕水碇步桥搬上舞台,让碇步的韵律与美感带到了大众眼前,让人如同置身在江南水境中。为避免现场声音干扰,舞蹈演员往往戴着耳机听清歌曲的伴奏,那么听觉的形成部位在( )
A.鼓膜 B.大脑 C.耳蜗 D.前庭
【答案】B
【解答】解: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听觉中枢),人就产生了听觉。所以,听觉的形成部位在大脑皮层中的听觉中枢。
故选:B。
11.如图为耳的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听小骨上有位听神经
B.②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
C.③鼓膜可以感受声波形成听觉
D.④半规管与口腔相连,使儿童易患中耳炎
【答案】B
【解答】解:A、位听神经,也被称为前庭蜗神经,是人的第8对脑神经,它主要由蜗神经和前庭神经两部分组成。因此,①听小骨上没有位听神经,错误;
B、②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可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正确;
C、③鼓膜的作用是当声波传送来时产生振动,听觉是在大脑皮层内形成的,错误;
D、咽鼓管与口腔相连,儿童的咽鼓管短,因此,儿童易患中耳炎,错误。
故选:B。
题型05 听觉的形成
12.“倒车,请注意!”路人听见提示音后,可以及时躲避车辆,避免事故的发生。听觉形成过程路径正确的是( )
①听神经
②鼓膜
③耳蜗
④外耳道
⑤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
⑥听小骨
A.①→②→⑥→③→④→⑤ B.④→③→①→②→⑥→⑤
C.④→①→②→⑥→③→⑤ D.④→②→⑥→③→①→⑤
【答案】D
【解答】解: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④外耳道传到②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⑥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③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①听神经传递到⑤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因此听觉形成过程的正确途径是:④外耳道→②鼓膜→⑥听小骨→③耳蜗→①听神经→⑤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
故选:D。
13.“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是辛弃疾留下的千古名词。人们听到蛙声的听觉形成于( )
A.鼓膜 B.耳蜗 C.听小骨 D.大脑皮层
【答案】D
【解答】解: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所以人们听到蛙声的听觉形成于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ABC不正确,D正确。
故选:D。
创新拓展练
14.骨传导耳机深受广大运动爱好者的喜爱,如图所示,使用时,将耳机紧贴骨头,利用骨传导技术,声波直接通过骨头传至听神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骨传导过程中,耳蜗起到了放大振动的作用
B.听觉产生的部位在大脑
C.若鼓膜受损,则佩戴骨传导耳机无法听见声音
D.骨传导耳机能治疗各种听力障碍
【答案】B
【解答】解:A、不论是利用骨传导还是空气传导制作的耳机,最后都是要通过耳蜗中的毛细胞振动才能形成听觉,耳蜗不能起到放大振动的作用,A错误;
B、据分析可见:听觉形成部位在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B正确;
C、使用骨传导耳机是通过声波引起颅骨振动,直接将声音信号传递到听小骨,声波不需要经过鼓膜,所以鼓膜受损,佩戴骨传导耳机也能听见声音,C错误。
D、骨传导耳机不能治疗各种听力障碍,比如听神经不能传递信息等所致的听力障碍。D错误。
故选:B。
15.温州鼓词悦耳动听,观众的这种感觉形成于( )
A.听小骨 B.耳蜗 C.大脑皮层 D.听神经
【答案】C
【解答】解: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
故选:C。
16.每年的3月3日是国际“爱耳日”,提醒全球人类注意爱护自己的耳朵。下列生活中有关对耳朵的保护措施及其目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游泳时戴上泳帽盖住耳朵预防耳内进水,防止①外耳道发炎
B.减少戴耳机听音乐的时间和减小音量,保护②鼓膜免受损伤
C.谨慎用药,防止药物破坏③,使其不能接受刺激,导致耳聋
D.上呼吸道感染后及早治疗,防止病菌通过咽鼓管进入鼓室引发中耳炎
【答案】C
【解答】解:A、防耳内进水,防止①外耳道发炎,A正确;
B、长时间戴耳机听音乐,会对鼓膜造成损伤,如果骨膜受损,会使听力下降,因此减少戴耳机听音乐的时间,可保护②鼓膜,B正确;
C、谨慎用药,防止药物破坏④耳蜗不能接受刺激,导致耳聋,C错误;
D、上呼吸道感染后及早治疗,因为病菌可通过咽鼓管进入鼓室引发中耳炎,D正确。
故选:C。
17.助听器的主要作用( )
A.传导声音 B.修补人的耳部结构
C.增大声音的响度 D.获得声音的立体效果
【答案】A
【解答】解:骨导式助听器主要是利用骨传声的原理制成的,所以是把声音传给头骨和颌骨,达到听声音的目的。
故选:A。
18.“爆竹声声辞旧岁”,新年燃放爆竹,在一旁观看时最好张开嘴,或闭嘴堵耳,这种做法主要为了( )
A.保护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
B.防止听觉神经受损
C.使咽鼓管张开,保护听小骨
D.保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
【答案】D
【解答】解:当听到巨大声响时,空气振动剧烈导致鼓膜受到的压力突然增大,容易击穿鼓膜。这时张大嘴巴,可以使咽鼓管张开,因咽鼓管连通咽部和鼓室。这样口腔内的气压即鼓室内的气压与鼓膜外即外耳道的气压保持平衡。如果闭嘴同时用双手堵耳也是同样道理,这样就避免了压强的突然改变,对鼓膜的影响。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9.坐过山车是一项非常刺激的活动,很多人乘坐时因为害怕而闭上眼睛,但仍能感觉到过山车的翻滚、左右转;加速和减速,那么人体身上与这种感觉有关的结构是( )
A.视网膜和角膜 B.鼓膜和听小骨
C.咽鼓管和鼓膜 D.前庭和半规管
【答案】D
【解答】解:前庭和半规管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坐过山车时,闭上眼睛,但仍能感觉到过山车的翻滚、左右转动,是前庭和半规管的作用。
故选:D。
20.有一段长为68米的装满水的铁管,将耳朵贴在装满水的铁管一端,在另一端敲一下,能听到几次声音?(已知:15℃时声音在铁、水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依次为5200米/秒、1500米/秒和340米/秒。人耳能分清前后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要大于0.1秒)( )
A.1次 B.2次 C.3次 D.4次
【答案】B
【解答】解:声音在铁、水、空气中传播68m所用的时间分别为:
t10.013s;
t20.045s;
t30.2s;
由三次时间比较可以看出,在铁和水中传播的时间相差不到0.1s,所以人耳是分辨不出来的,只能听到混在一起的一次声音,但是在水和空气中传播的时间相差大于0.1s,人耳能分清这两次声音,所以能听到两次声音。
故选:B。
21.在一根长钢管的一端重敲一下,在长钢管的另一端的人会听到二次声音,其道理是( )
A.这是回声的原因
B.这是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比在铁中快的原因
C.这是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比在铁中慢的原因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答案】C
【解答】解: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因此先听到是从钢管传来的,后听到的是从空气传来的,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21.一人站在平行的峡谷之内,当他击掌时,分别在0.3秒和0.7秒后听到回声,若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30米/秒,则此峡谷的宽度是( )
A.165米 B.198米 C.221米 D.330米
【答案】A
【解答】解:因为击掌后经0.3s听到一边山的回声;
所以这边山到人所经历的时间为:
t10.3s=0.15s,
由v得,人到近处峡谷的距离:
s1=vt1=330m/s×0.15s=49.5m;
同理,经0.7s听到另一边山的回声,
即人到另一边山的单程所用的时间为:
t20.7s=0.35s,
人到远处峡谷的距离:s2=vt2=330m/s×0.35s=115.5m,
则峡谷的宽度为:
s=s1+s2=49.5m+115.5m=165m。
故选:A。
新题速递
22.(2024春 浙江期中)在《梦溪笔谈》里记载:行军宿营的士兵枕着牛皮制成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士兵们感知声音的途径是( )
A.大地—头骨—听觉神经 B.空气—头骨—听觉神经
C.大地—耳膜—咽鼓管 D.空气—耳膜—咽鼓管
【答案】A
【解答】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马蹄声通过地面传给箭筒,箭筒的振动引起头骨的振动,头骨的振动传给听觉神经,士兵利用声音在固体传播速度比在气体中快的特点,可以提前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做好准备,故士兵们感知声音的途径是大地—头骨—听觉神经—大脑,可见A正确。
故选:A。
23.(2025春 义乌市校级期中)已知声音在铁、水、空气中传播速度为5200米每秒、1500米每秒、340米每秒,人耳能分辨前后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大于0.1秒。有一段长18米的铁管装满水。将你的耳朵贴在装满水的铁管一端,请人在另一端敲击一下,你能听到的敲击声的次数是( )
A.1次 B.2次 C.3次 D.4次
【答案】A
【解答】解:
声音在铁、水、空气中传播18m所用的时间分别为:
t10.003s;
t20.012s;
t30.053s;
由三次时间比较可以看出,相差不到0.1s,所以人耳是分辨不出来的,只能听到混在一起的一次声音。
故选:A。
24.(2025春 诸暨市月考)已知两次声音到达人耳的时间超过0.1秒,人耳才能把两次声音分开。甲同学将耳朵贴在一根20m长的铁管的一端,铁管内装满水,乙同学在另一端用力敲一下铁管,甲同学能听到(空气中声速为340m/s,水中声速为1500m/s,铁中声速为5200m/s)( )
A.1次敲击声 B.2次敲击声 C.3次敲击声 D.4次敲击声
【答案】A
【解答】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在固体传播最快,而在气体中传播最慢;
当乙同学在一端用力敲一下铁管,甲同学将耳朵贴在一根铁管的另一端时,声音会传播三次,即第一次是通过铁管这一固体传播过来的,另一次是通过水传播过来的,还有一次通过铁管周围的空气传播;
铁管长20m,由v可知:
声音通过铁管传播的时间:t10.00385s;
声音通过水传播的时间:t20.0133s;
声音通过空气传播的时间:t30.0588s,
分析上述数据,可知声音通过空气、水和铁管的传播时间之差小于0.1s,所以此时人耳朵是不能区分开这三次声音的,故只能听到一次敲击声。
故选:A。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声与听觉(第2课时)
目录
题型分组练 2
题型01 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 2
题型02 声速的测量 2
题型03 回声的利用 3
题型04 耳的结构及功能 4
题型05 听觉的形成 4
创新拓展练 5
新题速递 6
题型分组练
题型01 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
1.小樱同学将耳朵贴在长长的铁质自来水管的一端,然后让另外一位同学在自来水管另一端敲一下,小樱能听到三次敲打声。请按先后顺序判断三次敲打声分别是通过哪三种介质传播到人耳的( )
A.铁管、水、空气 B.水、空气、铁管
C.水、铁管、空气 D.空气、水、铁管
2.有一段长为18米的装满水的铁管,将耳朵贴在装满水的铁管一端,在另一端敲击一下,能听到几次声音?(已知:声音在铁、水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依次为5200米/秒、1500米/秒和340米/秒。人耳能分清前后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要大于0.1秒。)( )
A.1次 B.2次 C.3次 D.4次
3.如表列出了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的密度及声音在其中传播的速度,根据表中提供的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物质 空气 氧气 铝 铁 铅
物质的密度(kg/m3) 1.29 1.43 2700 7900 11300
声音传播的速度(m/s) 330 316 6420 5960 2160
A.声音传播的速度随着物质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B.声音传播的速度随着物质密度的增大而减小
C.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随着金属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D.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大于它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
题型02 声速的测量
4.如图1所示为一声速测量仪器的实验装置图和使用说明书,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若把铜铃放在甲、乙的中点,则液晶显示屏的示数为0
B.若将铜铃放到甲的左边,并与乙在一条直线上,则铜铃离甲越远,液晶显示屏的数值越小
C.若想验证温度越高,声速越大,把铜铃固定放在甲的左边,然后加热甲、乙之间的空气,则液晶显示屏的数值将越大
D.若把铜铃放在甲、乙的中点,则液晶显示屏的示数最大
5.声速测量器仪可测量声波在不同环境中的传播速度,使用时,将A、B两个声波采集器和发射器放在同一条直线上,当声波发射器发出声波时,通过调节图中S的距离,声波到达两个采集器的时间就会不同,声速测量仪器上的显示屏则能显示出声波到达两个采集器的时间差,显示屏上显示的时间单位为ms,(1ms=10﹣3s)。下图是声速测量仪器某次在教室里测量声速时的情景,其中S=34cm,液晶显示器上显示的时间差为1ms,下列对此过程说法错误的是( )
A.这次测量声波先被A采集器接收到
B.保持上图距离不变,测量声速时教室的温度为15℃,则A、B间的距离为102cm
C.若声速增大,则液晶显示器上显示的时间差会变小
D.若声波发射器逐渐靠近A,则液晶显示器上显示的时间差逐渐变小
6.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v1,在钢轨中的传播速度为v2,有人用锤子敲了一下钢轨的一端,另一人在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为t,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沿钢轨从一端传到另一端时间为
B.声音沿钢轨从一端传到另一端时间为
C.钢轨的长度为
D.钢轨的长度为(v2﹣v1)t
题型03 回声的利用
7.一辆汽车以36km/h的速度向四明山驶去,在司机鸣笛后4s听到了回声。求:(当时气温为15℃,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1)汽车在4s内行驶的距离。
(2)声音在4s内传播的距离。
(3)鸣笛时汽车到高山的距离。
8.一辆汽车以某一速度正对山崖匀速行驶,司机在距山崖355m处鸣笛后2s听到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求:
(1)从司机鸣笛到听到回声,声音所走过的总路程s1。
(2)司机听到回声时距山崖的距离s2。
(3)汽车的速度v。
题型04 耳的结构及功能
9.如图为人耳的结构示意图。当遇到巨大声响时,应迅速捂紧双耳或张嘴,防止损伤的结构是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10.2023年春节戏曲晚会上,温州市永嘉昆剧团将我国最古老的舞蹈泰顺仕水碇步桥搬上舞台,让碇步的韵律与美感带到了大众眼前,让人如同置身在江南水境中。为避免现场声音干扰,舞蹈演员往往戴着耳机听清歌曲的伴奏,那么听觉的形成部位在( )
A.鼓膜 B.大脑 C.耳蜗 D.前庭
11.如图为耳的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听小骨上有位听神经
B.②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
C.③鼓膜可以感受声波形成听觉
D.④半规管与口腔相连,使儿童易患中耳炎
题型05 听觉的形成
12.“倒车,请注意!”路人听见提示音后,可以及时躲避车辆,避免事故的发生。听觉形成过程路径正确的是( )
①听神经
②鼓膜
③耳蜗
④外耳道
⑤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
⑥听小骨
A.①→②→⑥→③→④→⑤ B.④→③→①→②→⑥→⑤
C.④→①→②→⑥→③→⑤ D.④→②→⑥→③→①→⑤
13.“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是辛弃疾留下的千古名词。人们听到蛙声的听觉形成于( )
A.鼓膜 B.耳蜗 C.听小骨 D.大脑皮层
创新拓展练
14.骨传导耳机深受广大运动爱好者的喜爱,如图所示,使用时,将耳机紧贴骨头,利用骨传导技术,声波直接通过骨头传至听神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骨传导过程中,耳蜗起到了放大振动的作用
B.听觉产生的部位在大脑
C.若鼓膜受损,则佩戴骨传导耳机无法听见声音
D.骨传导耳机能治疗各种听力障碍
15.温州鼓词悦耳动听,观众的这种感觉形成于( )
A.听小骨 B.耳蜗 C.大脑皮层 D.听神经
16.每年的3月3日是国际“爱耳日”,提醒全球人类注意爱护自己的耳朵。下列生活中有关对耳朵的保护措施及其目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游泳时戴上泳帽盖住耳朵预防耳内进水,防止①外耳道发炎
B.减少戴耳机听音乐的时间和减小音量,保护②鼓膜免受损伤
C.谨慎用药,防止药物破坏③,使其不能接受刺激,导致耳聋
D.上呼吸道感染后及早治疗,防止病菌通过咽鼓管进入鼓室引发中耳炎
17.助听器的主要作用( )
A.传导声音 B.修补人的耳部结构
C.增大声音的响度 D.获得声音的立体效果
18.“爆竹声声辞旧岁”,新年燃放爆竹,在一旁观看时最好张开嘴,或闭嘴堵耳,这种做法主要为了( )
A.保护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
B.防止听觉神经受损
C.使咽鼓管张开,保护听小骨
D.保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
19.坐过山车是一项非常刺激的活动,很多人乘坐时因为害怕而闭上眼睛,但仍能感觉到过山车的翻滚、左右转;加速和减速,那么人体身上与这种感觉有关的结构是( )
A.视网膜和角膜 B.鼓膜和听小骨
C.咽鼓管和鼓膜 D.前庭和半规管
20.有一段长为68米的装满水的铁管,将耳朵贴在装满水的铁管一端,在另一端敲一下,能听到几次声音?(已知:15℃时声音在铁、水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依次为5200米/秒、1500米/秒和340米/秒。人耳能分清前后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要大于0.1秒)( )
A.1次 B.2次 C.3次 D.4次
21.在一根长钢管的一端重敲一下,在长钢管的另一端的人会听到二次声音,其道理是( )
A.这是回声的原因
B.这是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比在铁中快的原因
C.这是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比在铁中慢的原因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21.一人站在平行的峡谷之内,当他击掌时,分别在0.3秒和0.7秒后听到回声,若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30米/秒,则此峡谷的宽度是( )
A.165米 B.198米 C.221米 D.330米
新题速递
22.(2024春 浙江期中)在《梦溪笔谈》里记载:行军宿营的士兵枕着牛皮制成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士兵们感知声音的途径是( )
A.大地—头骨—听觉神经 B.空气—头骨—听觉神经
C.大地—耳膜—咽鼓管 D.空气—耳膜—咽鼓管
23.(2025春 义乌市校级期中)已知声音在铁、水、空气中传播速度为5200米每秒、1500米每秒、340米每秒,人耳能分辨前后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大于0.1秒。有一段长18米的铁管装满水。将你的耳朵贴在装满水的铁管一端,请人在另一端敲击一下,你能听到的敲击声的次数是( )
A.1次 B.2次 C.3次 D.4次
24.(2025春 诸暨市月考)已知两次声音到达人耳的时间超过0.1秒,人耳才能把两次声音分开。甲同学将耳朵贴在一根20m长的铁管的一端,铁管内装满水,乙同学在另一端用力敲一下铁管,甲同学能听到(空气中声速为340m/s,水中声速为1500m/s,铁中声速为5200m/s)( )
A.1次敲击声 B.2次敲击声 C.3次敲击声 D.4次敲击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