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单元质量评估试题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经典物理学所面临的危机,终于在20世纪初被物理学发展史上的两场伟大的革命所解决。这两场革命使人类(
)
A.拥有了研究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理论体系
B.放弃了经典物理学的思想方法和科学理论
C.否定了此前物理学取得的一系列成果
D.转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社交方式
2.互联网方兴未艾,但它是一把双刃剑,下列各项属于弊的方面的有(
)
①人们可以上网议论时政
②青少年上网成瘾
③互联网欺诈贸易
④利用互联网,迅速传递信息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3.中国迈入航天国家行列的标志是(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D.“神舟”五号发射成功
4.我国科技发展战略分别经过了从“向科学进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再到“科教兴国”和“科学发展自主创新”战略,中国科技发展在半个多世纪里完成了西方科技数百年的发展历史。这说明中国科技
(
)
A.违背历史发展规律
B.符合中国实际国情
C.攻坚重点始终不变
D.苏联模式影响较大
5.新中国成立后,从“大庆精神”到“‘两弹一星’精神”到“特区精神”再到“载人航天精神”,反映了我国(
)
A.工业化建设成就
B.“双百”方针的执行情况
C.改革开放的实践
D.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与成就
6.著名史学家胡绳说:“我们根本否定‘文化大革命’,但那十年间也有不属于‘文化大革命’的成就。科技方面的成就,外交方面的成就,这些都是大家看到的。”下列哪些史实能论证这一观点(
)
①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③中日建交
④中美建交
⑤杂交水稻“南优2号”
⑥“银河—Ⅰ”型计算机诞生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③④⑤
D.②③⑤
7.下图是中国邮政发行的一个纪念首日封,图中所示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是(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B.粉碎“四人帮”后,拨乱反正工作正在进行
C.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
D.国家“863”计划开始实施
8.1958年8月22日,著名的“大跃进”典型县徐水县县委草拟了《关于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迈进的规划草案》,提出1959年,30岁以下的文盲都消灭,到1963年,达到高小以上文化程度;再过5年,30岁以下的人都达到高等专科以上的文化程度,成为专家。根据以上材料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
A.徐水县的经济发展水平居全国之首
B.徐水县的教育发展程度居全国之首
C.徐水县是较早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县
D.徐水县当时的教育思想存在“左”的倾向
9.1977年,邓小平同志提出让高中学生参加高考,不再搞群众推荐,从此拉开了恢复高考的序幕。其最重要的现实意义是(
)
A.否定了群众推荐制度
B.实现了“学而优则仕”
C.提供了平等竞争的权利
D.为下乡知识青年提供出路
10.从1872年到1876年,中国共有120人渡洋深造,是中国最早的官派留学生。从1978年到2004年,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已经超过了80万。材料中两个时期中国留学教育作用的主要相同点是(
)
A.有利于新式人才培养
B.改变了旧的制度
C.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
D.标志近代化起步
11.毛泽东在1972年曾对当时的文化局面感叹道:“连百花齐放都没有了!”这一文化局面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经济建设重于文化建设
B.科教落后影响文化发展
C.政治斗争影响文化建设
D.人才缺失导致文化断层
12.开始于1958年的“新民歌运动”,是我国新诗歌发展史上一种非常奇特的历史现象。据统计……全国诗集出版量远远超出了五四运动以来几十年的总和。这一历史现象反映了(
)
A.新中国的成立促进了诗歌的发展与繁荣
B.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群众创作热情高涨
C.“双百”方针调动了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
D.“左”倾思想蔓延并影响到文学艺术领域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据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一书统计,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基本的发明创造,几乎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如下表:
材料二
英国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中国曾保持令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技术水平,那时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
材料三
开国元勋毛泽东说,“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材料四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为支柱的一系列高新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和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人类的生活。科学技术日益渗透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活跃的因素。并且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
——江泽民《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序言(1994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古代中国取得哪些“令西方望尘莫及”的科技成果。
(8分)
(2)材料三中毛泽东的愿望是哪一年实现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核技术有了什么新发展?(6分)
(3)根据材料四,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科技的发展有何新特点。为此,党和政府作出了怎样的战略决策?(6分)
14.(2012·武汉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迈向近代化的过程中,清政府曾试图对教育体制进行改革。1903-1906年,在京师大学堂设立进士馆,通过融入西学对即将入仕的新进士进行再教育,并提供机会赴日留学,在近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进士馆学科程度及每星期教授时刻表(第二学年)
注:除以上各科目外,尚有东文、西文、算学及体操,均作为随意科目,愿习与否均听其便。
材料二
下表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状况。
(1)据材料一指出进士馆课程设置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影响。(8分)
(2)概括材料二的图表所反映的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信息形成的原因。(12分)
【备选习题】
1.20世纪20年代,郑贞文的独幕话剧《爱之光》曾经在中国风行一时。剧中有4位人物:理学博士、泰谟(Time,男)、石佩姒(Space,女)和光神。全剧描写理学博士(实为爱因斯坦化身)借“光神”(实为光速)之助,撩开了泰谟和石佩姒的面纱,发现他们二人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此话剧创作的最重要的历史背景是爱因斯坦(
)
A.提出了光量子假说
B.解释了光电效应问题
C.创立了量子力学体系
D.创立了相对论
2.有研究者认为,近代中国出现过五次大的留学热潮,①②③处的初衷应该是(
)
A.富国强兵、实业救国、建设国家
B.实业救国、建设国家、富国强兵
C.建设国家、实业救国、富国强兵
D.实业救国、富国强兵、建设国家
3.2011年10月18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毛泽东提出了“双百”方针。该方针提出的历史背景是(
)
A.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B.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
C.“文化大革命”期间
D.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答案解析
1.【解析】选A。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现代科学革命。这两场革命分别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普朗克的量子理论,分别使人们对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认识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规律方法】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1)主要内容:1905年提出了狭义相对论,认为时间和空间都与物质的运动有关,随着物质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1916年提出广义相对论,阐述了四维时空和物质的分布相联系的重要思想。
(2)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上的巨大贡献,促进了核能的开发利用。但核能是一把双刃剑,合理地利用核能将极大地造福人类,否则将会威胁世界和平甚至整个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至今仍有许多国家违背国际公约,大搞核实验,威胁着世界和平。
【变式备选】(2012·浙江学业水平测试)在一次天文观测后,英国皇家学会会刊发表了题为《1919年5月日全食观测证实太阳引力场对光线的偏折作用》的报告,《纽约时报》也以“光线在宇宙中弯曲”为标题进行了报道,这次天文观测结果支持的科学理论是(
)
A.太阳中心说
B.自由落体定律
C.电磁感应定律
D.广义相对论
【解析】选D。广义相对论认为,空间和时间的性质不仅取决于物质的运动情况,还取决于物质本身的分布状态。材料中描述的“光线在宇宙中弯曲”即体现了这一理论。
2.【解析】选B。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注意题干设问“下列各项属于弊的方面的有”,根据所学,可以判断①④属于互联网的优点,而②③则是互联网带来的弊端。答案为B。
3.【解析】选C。本题考查新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属于航天事业的是C、D。其中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是在1970年,“神舟”五号发射成功是在2003年,故选C。
4.【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材料解析能力。中国科技发展战略是党和政府根据中国国情制定出来的,由于国情与时代不同,中国科技发展战略有自己的特点,改革开放前重点发展国防科技,目的是巩固新生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保障国家安全;改革开放后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主题,科技重点为经济发展服务,为提高综合国力服务,为可持续发展服务等,故选B。A、C、D均与材料不符,排除。
5.【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材料解析能力。“特区精神”并非仅是工业化建设成就,排除A;B仅涉及科学文化领域,不能涵盖材料中的所有“精神”,排除;C仅能包括“特区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排除。这些精神都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故选D。
6.【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文化大革命”时期是指1966—1976年,①出现于1964年,④出现于1979年,⑥出现于1983年,都与题意不符,排除。②出现于1970年,③出现于1972年,⑤出现于1973年,与题意相符,故选D项。
7.【解析】选B。依据所学知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是21世纪初,国家“863”计划开始实施是在20世纪80年代,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是2001年,与材料中的“科技”无关。因此本题选B,全国科学大会是在粉碎“四人帮”后,拨乱反正的大环境下进行的。
8.【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注意材料时间“1958年”“1959年”“1963年”“再过5年”而在这几年期间要使教育达到专家水平,反映了材料急于求成的“左”的倾向。答案为D。
9.【解析】选C。A材料中只是高中学生参加高考“不再搞群众推荐”,并未表明否定这个制度;B“学而优则仕”是封建社会教育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与新中国教育事业的目的完全不同;D说法不全面。根据所学1977年恢复高考,为广大青年提供了通过平等竞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使广大青年不再受到出身、家庭成分等的影响,通过努力都可以考上大学。
10.【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材料反映了洋务运动时期和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留学教育,这两个时期的留学教育,培养了人才,都促进了当时经济的发展,C正确。A只适用于洋务运动时期的留学教育,排除。B、D均与两个时期的留学教育无关,故排除。
11.【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识记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中的时间“1972年”,可看出本题实际考查“文化大革命”对“双百”方针的影响,与题意相符的是C。
12.【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材料突出了1958年“新民歌运动”中文学创作的“膨胀”式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一种冒进现象,反映了文学领域出现了“左”倾思想,故选D。
13.【解析】本题以新中国的科技成就为主题,考查材料解析及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第(1)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即可。第(2)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一问,注意“改革开放以来”这个关键信息,联系和平利用核能,回答第二问。第(3)题要依据“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等信息,回答第一问。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答出任一战略决策即可。
答案:(1)造纸术、火药、印刷术和指南针,《九章算术》《石氏星表》《授时历》,四大农书,《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等。
(2)1964年。
新发展:和平利用核能,先后建成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用核技术为国民提供电力。
(3)特点:高新技术发展迅速,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明显,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活跃的因素。
战略决策:“科教兴国”战略或可持续发展战略。
14.【解析】第(1)题应注意对图表及小注信息的总结、提炼,历史影响要结合材料中的时间以及材料的主题进行归纳。第(2)题要注意对表格中的标注信息进行提炼,并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归纳其原因。
答案:(1)特点:面向现实需要;较全面引进西方的自然、人文等科学;选修
自主。
影响: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学生可从“近代化”的任意角度展开阐述)
(2)信息:新中国成立后国民受教育程度提高,文盲率呈下降趋势。
原因:新中国成立后,民族独立;国家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政府在全社会范围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扫盲运动;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定《义务教育法》。
【备选习题】
1.【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注意材料的关键信息“理学博士(实为爱因斯坦化身)借‘光神’(实为光速)”,根据所学知识,爱因斯坦最重要的贡献就是提出了相对论。答案为D。
2.【解析】选A。第一次留学热潮出现在洋务运动之后,目的是为了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实现富国强兵;民国初年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实业救国成为时代思潮;新中国成立后,留学的主要方向是苏联和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目的是为了建设新中国。综合分析可知,A正确。
3.【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理解能力。“双百”方针是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共中央为了领导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领域而提出的基本方针。它调动了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促进了文艺和科学研究事业的繁荣。答案为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