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4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17 19:34: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和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
2、体会“诗家之史”特点,感受心忧天下的“诗中圣人”形象。
3、能通过诵读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独特体会。
【教材分析】
这首诗是杜甫人生中“战乱流离”时期的作品,此时的作品是由本身的苦难,黎民的苦难,社会的苦难共同酝酿的,鲜明地体现着诗歌记史的特点。此诗叙述了草屋被狂风吹破的事,在疾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亲身体验着困窘难熬的苦楚,脑海却翻腾的是战乱给天下寒士带来的不幸和荼毒,“古仁人”情怀的表露鲜明而强烈。
【学习重点】
通过深读文本,体会事里藏乾坤的“诗家之史”特点。
感受心忧天下的“诗中圣人”形象。
【学习难点】能通过诵读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独特体会。
【学习方法】研读探究 小组讨论 反复诵读
【学习准备】 1、借助书下注释或参考书,读准字词,理解诗歌内容;
2、了解诗人及诗歌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一、导课
今天我们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者杜甫。
1、一提到这位唐代的大诗人,是不是会有与他相关的内容出现在我们的脑海里,大家七嘴八舌地说一说。
提示:积累的重要性,积累作品、人物的生平知识,后人的评价等;注意引导学生走向本节课的切点。
生成反馈:学生对杜甫总的印象的确集中在这两个词上,可见从这两个词入手的确是解读杜甫诗歌的一个切口。
两个尊称的板书。诗史 诗圣

2、哪位同学若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个词的意思,那是最好不过了。
生说,教师评价,板书。
预设:诗史,是对杜甫诗歌的评价,是指杜甫的诗歌记录了当时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
诗圣,是对杜甫的评价,是指他是诗人中的圣哲。
生成反馈:从发言的几个学生来看,大部分学生对“诗圣”的理解都是从他的诗歌的艺术成就角度来谈的,这一点可以为课末的总结照应,这个照应拉的有点长,教师要把握好。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后期作品中的名篇,我们单从诗歌题目来看,你认为它反映出当时的历史和诗人情怀了吗?
注意:这个问题最终的问法要根据前面学生对“诗史”“诗圣”这两个词的理解来组织。
对话引导:分析题意——茅屋被秋风吹破了。
从题目来看,似乎只是说了一件平常事,下面我们到诗中读读品品,品品读读。
二、品读
1、初读,准确无误。
课代表领读,点评,示范。教师正音,总结:准确无误是读诗的基础。
2、深读,窥见历史。
(1)《说文解字》这样解释史——史,记事者也。从题目中看到的这件平常事,让我们窥见了一个怎样的社会现实呢?
引导激励:杜甫是一个以诗写史的高手,我们如果能从诗句中解读出当时的历史现状,那就是以诗解史的高手。研读诗歌,做好批注,思考后和学习伙伴交流,看看哪一组窥见的历史与当时的史实是最接近的。
学生解读文本,教师引导。
预设:这部分是全课的重心,解读的点是:杜甫生活的艰辛、孤苦、无奈、无助,天下百姓生活同样的艰辛、孤苦、无奈。无助。注意根据学生的品读引导评价,深入启发,指导朗读。
生成反馈:学生注意到了诗句中的关键字,教师对课堂生成要学会取舍,尤其是赛课的时候。
(2)出示《旧唐书》中的内容对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宫室焚烧,十不存一……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旧唐书》
预设:1、尽量挖掘资料的价值,在证明教学内容的同时,若能拓展,延伸是最好的;
2、引导学生体会“杜甫以诗记史,一般是从常人凡事入手,诗里藏乾坤”;
3、杜甫的诗是写个人,也是写天下。
生成反馈:学生能体会到杜甫诗歌的内容与《旧唐书》的记载有吻合之处,也能感知到史书记载比较宏观,杜甫诗歌的记录从生活实际,从个人生活出发。更有学生提到,史书可能是事后补记,诗歌是即兴书写,所以感情会更浓烈些。教师要注意引导,并适时出示预设的资料,对学生鼓励、肯定。
出示:《环溪诗话》评杜甫的诗:“常人作诗,但说的眼前,远不过数十里内,杜诗一句能说数百里,能说两军州,能说满天下,此其所谓妙矣。
(3)杜甫及当时天下百姓的这一生活现实状况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
预设:补充介绍安史之乱,由学生说说,教师补充。
“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的转折点,更是杜甫人生的转折点,这个一生秉承“儒家思想”担着“穷年忧黎元”使命的诗人,在安史之乱中备受生活的碾压和荼毒,可这根苦藤上却在历史的剥离中结出了一枚壮硕的果实——诞生“诗史”。
(4)杜甫写诗也是为了像史官一样记录历史吗?
预设:诗歌言情。学生根据前一环节的深度应该能体会到诗人流露的情感。
3、诵读,体验情怀
(1)你认为这首诗歌哪些诗句清晰而强烈的表达着自己的情感?
预设:引导学生转移学习内容,过渡到最后抒情段的品读。
(2)品读诗句,细细体悟,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预设:最后一段是一个情感的跳跃段,前面表面是对自己生活状态的描绘,对自己处境的忧叹,最后一段从“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字字句句都是对百姓生活的祈求,把我放在了最后。“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放在了段末,思想和情感的用意可见一斑。其中“安得”“呜呼”“何时”这些词也表现出对这种理想生活不能实现的哀叹。
生成反馈:以上的预设,学生大多能体会到,教师把学生零碎的体会要串联起来,注意“突兀”这一词的引导,古今异义造成了理解的偏差。
(3)最后一段的诵读指导。
学生自由读,学生归纳经验,教师板书。
1、给情感找到落脚点;
2、语速的调整,语调的高低,语气的缓急;
3、假想角色,转换身份;
4、配乐,重复语句,态势语等

教师示范朗读,补充朗诵方法。
借鉴方法,学生组内诵读。
齐诵。
预设:通过轻重缓急,拖沓重复,配乐态势等方法深化对文本的理解,从读懂到懂读,这是一个质变,是一个进进出出的过程。只是最后的时间没有把握好。

附:板书设计
个人 天下人(忧愁、希望、无奈)——博大胸怀

诗圣

小事 天下事(动荡、困窘)——安史之乱
诗史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理解诗的内容。  
   
2、培养朗读能力,在诵读中进一步感悟。  
   
3、揣摩诗歌语言,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4、培养关心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品德。  
   
教学重点:  
   
1、朗读品味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忧国忧民的情怀。  
   
2、理解本诗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对重点词句的赏析理解,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之中。  
   
教法学法:  
   
诵读讨论,师生互动,共同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把茅屋图片、杜甫头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用屏幕显示出来。  
   
伴随解说词:这几间茅草屋,虽然简陋,却牵系一个诗人的家庭冷暖;这个诗人是谁?(杜甫)我们曾学过《杜甫诗三首》,请回忆一下杜甫的基本情况。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先由学生介绍,互相补充,老师再重点强调)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因任工部校检郎,而又被称杜工部。河南巩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圣”之称, 1982年,杜甫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在我们一般人看来,这样伟大的诗人生前一定过着非常舒适、安逸的生活,身居华屋,锦衣玉食。可事实远非如此。无数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恰恰是作者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产物。对诗人杜甫来说,更是这样。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一场有名的战乱,那就是安史之乱。这是一场民族大灾难。当时是田园荒芜、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到处是饥饿哀号,到处是流血死亡。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泪的伟大诗篇。这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诗史”——用诗歌写成的历史。(我们学过的《春望》、《石壕吏》。著名的“三吏”、“三别”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  
   
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费尽周折,好不容易在成都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暂时结束了辗转飘零的流浪生活,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但是,老天好象故意要跟他作对似的,到了八月,一阵秋风掀去了屋顶上的茅草,大雨淋漓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不朽之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秋风吹破了自己的茅屋,肯定是一件让人不愉快的事,可诗人却要歌诗一首,这是为什么呢?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让我们一同走进“茅屋”,用心聆听诗人的心声。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领会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2、学生朗读完后,教师纠正“俄顷”、“丧乱”、“突兀”、“见此屋”等几个加点字的正确读音。同时把握诗行的节奏及韵律。  
   
示例:八月 / 秋高 / 风怒号,卷我 / 屋上 / 三重茅  
   
大庇 / 天下寒士 / 俱欢颜  
   
吾庐 / 独破 / 受冻 / 死亦足  
   
3、学生先互相练读、评读,挑选优秀展示朗读。  
   
4、自由诵读课文,边读边想像想象画面,感受文中的意象的作用。  
   
四、研读赏析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  
   
⑴学生分成若干组合,互相提问诗中的词语,理解、把握词义。  
   
⑵学生在理解基础上,口述课文大意。  
   
⑶推荐朗读水平高的同学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  
   
(教师适当进行朗读指导,强调如何深入领会诗的意境,读出诗歌所包含的深刻的思想感情来。)  
   
2、读课文,用最简洁的词句概括各节内容。  
   
(板书)秋风破屋 顽童抱茅 夜雨难眠(长夜沾湿) 期盼大厦  
   
3、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宁愿“吾庐独破”,受冻至死,也要得到“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2、3环节中穿插逐层分析各小节)  
   
(1)请根据第一个诗节的内容,在“秋风”一词的前面加上一个适当的词语构成偏正短语并且阐述理由。  
   
分析:学生很可能选择“无情”、“猛烈”“凶猛”等词语。根据是此段中有“怒号”一词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等。鉴于此,教师可以顺势推理,把第一句改为“八月秋高风猛烈(或无情、凶猛等)”并让学生跟原文比较孰优孰劣,弄清“怒号”的拟人化用法是最佳的。从而达到“炼字”的目的。  
   
追问:哪些动词渲染了风的威力?(卷、飞、渡、洒、挂、罥、飘转)  
   
这节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痛惜)  
   
(2)读第二节,思考:  
   
群童为何抱茅?  
   
讨论明确:本身也是穷孩子,用茅草盖屋或回家当柴烧。当然也不排除调皮成分,但是也有更深层原因——譬如社会现实。杜甫与其说生孩子们的气,倒不如说生社会的气,恨动乱社会造成人民贫困、灾难。  
   
“归来倚杖自叹息”,他叹息什么?这一句的语气和节奏应该怎样读?  
   
讨论明确: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所以此句应该用叹息的声音读出来:归来倚杖自——叹——息——   
   
过渡问题,承上启下:茅屋被吹破之后,最怕的是什么?(生:下雨)  
   
(3)屋漏偏逢连夜雨,这一节中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床头屋漏,雨脚如麻,渲染了暗淡愁惨的氛围,也烘托了诗人愁苦暗淡的心境。  
   
(4)面对这重重的不幸——秋风破屋,茅草被盗,大雨连绵,屋漏床湿,长夜难彻——如果面对这凄风苦雨、漫漫长夜的就是你,你此时会有什么样的感慨?什么样的想法?而诗人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他仅仅是哀叹自己的不幸、发泄自己的不满吗?请同学们朗读诗的最后一节。  
   
这节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怎样的愿望?(忧国忧民)  
   
诗人从眼前长夜沾湿的痛苦生活,想到饱经磨难的千千万万的穷苦百姓,从风雨飘摇中的个人茅屋想到连年战乱中的整个国家。推己及人,由家到国。甚至为了天下苍生、为了国家社稷,甘愿牺牲自己,这是何等恢弘的气度,何等博大的襟怀,何等崇高的思想境界!正如当代诗人郭沫若题词:(板书)'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五、拓展延伸  
   
你能说出杜甫其他有关爱国的诗句吗?  
   
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六、小结:  
   
伟大的诗人,总是把自己的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共命运。著名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说过:“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扎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他们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杜甫在这首诗里不是单纯地写自身之苦,而是通过个人的不幸来反映时代的不幸。在这狂风暴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跃然纸上,深深地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其实,具有这种伟大思想的又何止杜甫一人呢?从“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到杜甫之后“愿天下无饥寒”的白居易,从“先忧后乐”的范仲淹,到“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到“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谭嗣同,从“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中国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一直秉承了这样一个优良传统。他们以天下人为念,执著追求着最高尚最完美的理想,正是这种思想,这种传统,使我们看到人性的闪光,看到了民族的未来,看到了人类的希望!  
   
六、作业:课下背诵这首诗。  
教学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及“歌”的体裁。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诵诗歌。
3、理解诗歌内容,感悟诗中的感情。
4、背诵诗歌。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国灿烂的文学史中,唐诗是一颗颗夺目的明珠,其中杜甫的诗作,以其强烈的时代感,深沉的人民性,深受人们喜爱。 二、呈现教学目标 三、介绍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因其做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其人格高尚,忧国忧民,诗艺精湛,又称“诗圣” 。著有《杜工部集》,著名的诗篇有《三吏》、《三别》等。 四、写作背景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即杜甫在草堂定居后的第二年八月。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杜甫流寓成都三年,靠亲戚朋友帮助维持生活。这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好不容易在城西七里的浣花溪边找到一块荒地,盖起了一间茅屋,总算有了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诗篇。 五、解题 歌, 本是古代歌曲的一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通称“歌行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这首诗因“茅屋为秋风所破”而“歌”,这是一首即事抒情诗。 六、合作译读,读懂诗歌大意 1、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2、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3、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诗歌每一小节的内容,并尝试给每一小节加一个小标题。 明确:1、读准下列加点字 怒号 挂罥 长林梢 庇 突兀 布衾 三重茅 塘坳 飘转 俄顷 丧乱 广厦 见此屋 2、解决疑难字词。 秋高:秋深 忍能:竟忍心 俄顷:一会儿 丧乱:战乱,特指安史之乱。 何由彻:如何挨到天亮, 彻:通宵 安得:哪里能得到, 广厦:宽敞的大屋子 庇:遮蔽,保护 俱:都 突兀:高耸的样子 见:同“现”。足:满足。 3、分析诗歌内容 加小标题 秋风破屋 卷走茅草——痛惜焦急 群童抱茅 诗人叹息——无可奈何 屋漏床湿 彻夜难眠—— 悲痛凄苦 推己及人 忧国忧民——博大胸襟 作者是如何描述秋风的? “怒号” A、群童抱点茅草,杜甫为何称他们为“盗贼”? 诗人因为“老无力”而“群童”“公然抱茅入竹去”,这茅草对诗人来说又事关生计,这自然会引起诗人的怨愤。 这是作者的激愤之词,并不是真心说他们是“盗贼”,所以“呼不得”之后,也不过是“自叹息”。 反映了四海困穷的现状 B、“归来依仗自叹息”他叹息什么? 叹自己之苦,茅屋被秋风所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 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 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国家的命运。 C、合作探究: ①、这首诗的前三段以叙事为主,没有直接抒写自己的感情,而是寓情与客观描写之中,说说前三段在叙事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写诗人茅屋被秋风所破的惨状。 痛惜焦急 写南村群童抱茅的情景 无可奈何 写诗人屋漏又遭连夜雨,长夜沾湿难入眠的痛苦. 悲凉凄苦 ②、最后一段,诗人直抒胸臆,写诗人的理想和愿望.这一段与前三段的叙事有什么联系 诗人推己及人,希冀“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七、自由选读,描绘诗人形象 选择你喜欢的一节读一读,用“当我读到这里时,我仿佛看到了 ”的句式说话。 例:(朗读第1小节)当我读到这里时,我仿佛看到了一位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看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一层地卷去,洒落在江郊,焦灼与怨愤分明写在他的脸上。 八、吟哦讽诵,品味诗中情感 听读录音,放声朗诵,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九、知人论世,体味诗人苦痛 阅读“安史之乱”中杜甫所写的诗句,体味诗人“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的心中苦痛。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入门闻号咷,幼子饿已卒。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月夜忆舍弟》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 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石壕吏》 十、思接千载,感受爱国情怀 拓展:忧国忧民的诗歌名句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 游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十一、生活链接 杜甫生活在唐代的动乱年间,他对国家的关心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 在当今安定繁荣的社会生活中,我们该如何表现自己的爱国之情呢? 十二、布置作业 翻译并背诵诗歌 板书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秋风破屋 卷走茅草——痛惜焦急 群童抱茅 诗人叹息——无可奈何 屋漏床湿 彻夜难眠—— 悲痛凄苦 推己及人 忧国忧民——博大胸襟 关心民生疾苦的博大胸怀和祈求广厦的崇高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