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单元质量评估试题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法国浪漫主义的“产婆”斯塔尔夫人说过:“忧郁的诗歌是最能与哲理相一致的诗歌。忧郁较之其他心灵状态更深地进入人的性格和命运。”这种“忧郁”主要反映了人们对(
)
A.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
B.资产阶级革命的呼唤
C.新社会制度的高度颂扬
D.人性解放的渴望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李白诗歌《行路难》中的名句。与其风格相近的西方文学流派是(
)
A.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3.雨果在赞扬某位文学家时说:“他的所有作品仅仅形成了一部书……一部既是观察又是想象的书,这里有大量的真实、亲切、家常、琐碎、粗鄙。”这位文学家是(
)
A.雪莱
B.海涅
C.贝克特
D.巴尔扎克
4.比较下面两部著名作品,对其表述正确的是(
)
A.二者的创作风格相互交融
B.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秩序的不满
C.描绘了新阶级变动引发的社会变化
D.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
5.在西方文学发展史上,某个流派的作家“形成了社会学家、社会史学家以及社会批评家的职能,生动记录了这个时代纷至沓来的所有紧要事件,其中既有公共生活事件,又有个人生活事件:都市社会、工人状况、贫困、婚姻、妇女角色。”这个流派是指(
)
A.古典主义文学
B.浪漫主义文学
C.现实主义文学
D.现代主义文学
6.“叙述没有时序,没有因果关系,没有完整性,文本没有可以阐释的意义。小说无始无终,作品的认识功能也被淡化。”这种小说的创作风格属于(
)
A.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7.“20世纪的文化则似海似洋,它激荡着相对主义文化的泡沫,充满非理性主义的洪流,构筑成悲观主义的精神家园。”下列作品可以代表20世纪世界文化特征的是(
)
A.《唐璜》
B.《等待戈多》
C.《人间喜剧》
D.《母亲》
8.“(他)不仅身材矮小,容貌丑陋,而且一直患有重病,后来发展到耳朵失聪。可是这位自尊心极强的音乐家仍然相信:‘谁也无法战胜我,我要死死扼住命运的咽喉。’”下列有关这位音乐家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他将古典音乐推进到新的高峰
②他的音乐如雾里看花,有朦胧的感觉
③他的后期作品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④他的《第三交响曲》《第五交响曲》都以英雄为主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学校举办一次文艺活动,邀请一些学者前来演讲。演讲题目包括:“拜伦的诗歌创作”“雪莱与《西风颂》”等。此外,学校还安排了一场音乐会,由钢琴家表演一场“贝多芬的交响曲”。下列最适合这次文艺活动主题的是(
)
A.启蒙运动的学术
B.现实主义的艺术
C.浪漫主义的文艺
D.现代主义的艺术
10.用音乐美术特有的艺术形式,用不同流派表现不同的时代特征和精神风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现代主义美术毕加索《格尔尼卡》
B.印象派音乐德彪西《牧神午后·前奏曲》
C.印象派绘画莫奈《日出印象》
D.现代主义音乐贝多芬《英雄交响曲》
11.有一同学为了做一项研究性学习课题,欣赏了交响诗《牧神午后》、管弦乐《夜曲》、钢琴曲《月光》等一系列相关的作品。依据你的判断,他研究的课题可能主要与哪一音乐流派有关(
)
A.印象主义音乐
B.浪漫主义
C.古典主义音乐
D.现代音乐
12.借助科技领域的光学成就,渗透光和色的微妙变化,有“光的诗人”之称的画派是(
)
A.新古典美术
B.印象画派
C.现实主义美术
D.现代主义美术
13.现代派对色彩和视觉进行深入研究,采用夸张、变形与抽象的表现方法,大胆运用各种新材料。下列作品属于现代派的是(
)
14.假如你生活在拿破仑三世时期(1852-1870年),下列事情你不可能经历的是
(
)
A.欣赏名画《日出印象》
B.观看卓别林的《城市之光》
C.阅读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
D.聆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15.春晚是中央电视台当选为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收视率最高的综艺晚会。对于中国人来说,一家人边吃饺子边看春晚,等待新年的到来,伴着爆竹声声、热腾腾的饺子,春晚带给大家的不仅是一种愉悦的感觉,更是一场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完美结合的盛会。春晚的电视节目体现了电视的什么功能(
)
A.传播资讯
B.娱乐功能
C.展示艺术品
D.远程教育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6题22分,第17题18分,共40分)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郡主(绮思梦达)冲破封建门第观念,与仆人相恋,事情败露后,父亲暴跳如雷,将仆人关入地牢,痛骂女儿不顾身份,竟与下贱的奴仆相爱。绮思梦达却宁死不屈,并愤然驳斥父亲:“我们人类的骨肉都是用同样的物质造成的,我们的灵魂都是天主赐给的,具备着同样的机能,同样的效用,同样的德性。我们人类是天生一律平等的,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
——《十日谈》
材料二
请把我枯死的思想向世界吹落,
让它像枯叶一样促成新的生命!
……
让预言的喇叭通过我的嘴唇
把昏睡的大地唤醒吧!西风啊,
如果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
——《西风颂》
材料三
葛朗台阴森森的老房子年久失修,楼梯踏级都被虫蛀坏了,女仆差点摔了跤,他还怪她不挑结实的地方落脚;每一顿饭的面包食物、每一天要点的蜡烛,他都亲自分发,一点儿不能多。
——《欧也妮·葛朗台》
材料四
有人问过作者:戈多究竟指什么?作者回答:“我要是知道,早就在戏里说出来了。”戈多虽未出场,但他在剧中是居于首要地位的人物,因此评论家们对他提出各种解释,有的解释为“上帝”,有的解释为“死亡”。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作者的什么主张?这反映了什么时代精神?(8分)
(2)指出材料二、三、四中作品的风格特点。(6分)
(3)“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请结合材料二、三的时代背景,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8分)
17.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这是一幅庞大的壁画,在这里,英雄的战场扩展到宇宙的边界……不可胜数的主题在这漫无边际的原野上汇成一支大军,无限广阔地扩展开来……我们再也听不到什么(琴弦在静寂中低沉地颤动),只有静脉的跳动……英雄在号角声中从死亡的深渊站起。整个乐队跃起欢迎他,因为这是生命的复活……”
——罗曼·罗兰
材料二
(此曲)本欲献给法国执政者拿破仑,但当得知拿破仑将称帝时,贝多芬立刻将谱写有题词的封面撕下,并愤怒地高喊:“这是一个独裁者!”……最伟大的艺术家总是一定时代的良心和代言人,艺术作品不是在真空中产生的。
——《论孔子的音乐观及其现实意义》
材料三
从19世纪开始,西方绘画的变化日新月异,从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等直到抽象主义,如果把这一发展过程描述得概括一点,基本上可以说是主观因素不断压倒,以至全部取代客观因素的过程。
——朱狄《当代西方美学》
(1)指出材料一、二所涉及的音乐作品的名称及所属的流派。你是怎样理解材料二中“最伟大的艺术家总是一定时代的良心和代言人”的?(6分)
(2)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印象主义绘画作品、现代主义绘画作品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各举一个代表作品。19世纪以后,西方绘画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10分)
(3)综合上述材料,你对文学艺术的发展有何认识?(2分)
答案解析
1.【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题目中的“忧郁”反映了浪漫主义产生的背景。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前期,对于欧洲来说,是疾风暴雨的革命与波澜起伏的改革的年代。革命或改革相继成功后的欧洲各国并没有出现启蒙学者所描绘的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美好景象。资本主义社会对工人的奴役,资产阶级一个阶级的统治以及物欲横流的社会现象,使人们普遍感到失望。这种对现实的不满反映到文学艺术领域,就是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的兴起,众多杰出的文学艺术家应运而生。
2.【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李白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故选B。A、C、D与史实不符,排除。
3.【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从材料“这里有大量的真实、亲切、家常、琐碎、粗鄙”可判断为批判现实主义,选择D。
4.【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二者创作风格类似,都是批判现实主义力作,谈不上交融,排除A。《聊斋志异》与新阶级变动无直接关系,排除C。《聊斋志异》不是真实再现社会风貌,排除D。前者表达了对封建社会黑暗统治的不满,后者表达了对资本主义社会弊端的不满,故选B。
【规律方法】批判现实主义的特点
(1)真实地反映和再现了当时的现实生活。
(2)暴露社会黑暗,批判现实罪恶;对现存的社会秩序进行无情地揭露和批判。
(3)重视环境对人物塑造的决定作用。
(4)热衷于塑造和赞扬英雄和正面人物。
【变式备选】社会现实影响决定着文学的发展,反之文学作品也反映着一定的社会现实。如果要了解19世纪俄国社会生活状况,可以阅读的现实主义作品是
(
)
A.《战争与和平》
B.《母亲》
C.《人间喜剧》
D.《西风颂》
【解析】选A
。本题考查世界文学的著名代表作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题中限定条件要求是能反映“19世纪俄国社会生活状况”的作品,《母亲》是20世纪上半期苏联文学代表作,不符合时间限制;《人间喜剧》是法国巴尔扎克的作品,《西风颂》是英国雪莱的作品,故C、D均不符合题意。
5.【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提取材料的关键信息“形成了社会学家、社会史学家以及社会批评家的职能,生动记录了这个时代纷至沓来的所有紧要事件”可以看出是描写现实生活的文学流派,故选C。
6.【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从信息“没有时序”“没有因果关系”“无始无终”,这正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典型特征。
7.【解析】选B。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依据材料中“相对主义文化的泡沫”“非理性主义的洪流”“悲观主义的精神家园”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风格特点,故选B。A属于浪漫主义文学,C是现实主义文学,D是苏联文学,均排除。
8.【解析】选C。根据“耳朵失聪”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位音乐家是贝多芬。②说的是德彪西,排除A、B、D,故选C。
9.【解析】选C。拜伦、雪莱是浪漫主义文学代表人物,而“贝多芬的交响曲”属于浪漫主义音乐,都属于浪漫主义的文艺,故选C。A、B、D都与材料不符,排除。
10.【解析】选D。本题考查的是对近现代西方艺术流派的理解。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杰出代表,而不是现代主义。所以本题正确选项是D。
11.【解析】选A。交响诗《牧神午后》、管弦乐《夜曲》、钢琴曲《月光》是印象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法国作曲家德彪西的作品。印象主义音乐追求的是一种朦胧的效果。故选A。
12.【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材料中“光和色的微妙变化”是印象派绘画的特点,故选B。A、C、D都与材料不符,排除。
13.【解析】选B。
本题考查美术作品和流派,考查学生识记能力。A是印象派绘画;C、D是中国国画;B符合题意。
14.【解析】选B。本题考查19世纪以来的艺术成就。电影1895年出现,根据题干的1852-1870年,可判断B符合题意。
15.【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春晚节目给人们带来了娱乐。
16.【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第(1)题要求回答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精神及其影响下文学作品的特点。第(2)题归纳材料二、三、四分别属于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的文学流派。第(3)题要求回答浪漫主义等文学作品出现都要有一定的时代背景。
答案:(1)主张:提倡生而平等,反对封建等级观念。时代精神:人文主义精神。
(2)材料二:浪漫主义;材料三:批判现实主义;材料四:荒诞派(或现代主义)。
(3)正确。资产阶级革命后的欧洲并没有出现启蒙学者所描绘的自由、民主、平等的美好景象,人们普遍感到失望,对现实的不满导致了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起。
17.【解析】第(1)题第一、二问,依据材料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三问,要结合贝多芬所生活的时代及其思想特点等理解。第(2)题第一、二问,依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三问,要依据材料的信息回答。第(3)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可用唯物史观的原理回答,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答案:(1)名称:第三交响曲《英雄》。
流派:浪漫主义。
理解:贝多芬生活在拿破仑时代,深受启蒙思想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贝多芬的音乐体现了向往民主,追求自由、平等,反对专制的革命精神。
(2)印象主义绘画作品的特点:重视光和色彩的运用。
代表作品:莫奈的《日出印象》。现代主义绘画作品的特点:采用夸张、变形、抽象的表现方法,大胆运用各种新材料。
代表作品:毕加索的《坐在椅子上的女人》。趋势:主观因素逐步压倒客观因素。
(3)文学艺术的发展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与社会现实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