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单元质量评估试题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中国人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趋利避害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
A.明末清初提出的“工商皆本”
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D.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主张
2.历史学家陈旭麓说:“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下列历史人物中使“它”在中国“进门”“落户”的有(
)
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
3.不过他们是倾向于改良而非倾向于革命的……他们仍然认为,改革中国的儒家文明,就可以满足现代的需要。“他们”中可能有(
)
A.李鸿章
B.孙中山
C.康有为
D.陈独秀
4.有学者指出:“一部中国近代史,便是一部中国文明转型史……‘甲午战争’便是一极重要的阶段——它标志着一个阶段的结束和另一个阶段的开始。”材料中“另一个阶段的开始”是指(
)
A.中国的经济结构开始调整
B.近代民族工业开始产生
C.开始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D.开启了制度变革的探索历程
5.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陈独秀等人在上海出版了一份以青年为对象的刊物,发刊词有这样两句话“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族,方兴未已”。陈独秀“求变”主要是针对(
)
A.思想观念
B.军事技术
C.经济组织
D.教育制度
6.任何一种思想的传播无不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发生,任何一种思想理论在其传播过程中无不烙上了主体性选择的烙印。在中国,最早选择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因素主要是(
)
A.具有革命思想倾向的知识分子
B.主张民主革命的政治团体
C.代表无产阶级的先进组织
D.寻求救国之道的激进民主主义知识分子
7.有学者说,这场运动“以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现实为认识起点,进而追溯到几千年历史凝结而成的文化传统,并对这种传统进行了总体性的理性批判”。这场运动是指(
)
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运动
C.新文化运动
D.国民革命运动
8.1989年1月,胡耀邦同志说:“中国的出路是‘民主’和‘科学’四个字,我们为之奋斗了近70年,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现在还需要继续努力。”近代史上,“民主”与“科学”的首倡者为(
)
A.林则徐、魏源
B.李鸿章、左宗棠
C.康有为、梁启超
D.陈独秀、李大钊
9.“……所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比方地主有地价值一千元,可定价为一千,或多至二千。就算将来因交通发达涨至一万,地主应得二千,已属有益无损;盈利八千,当归国家。”这反映的是(
)
A.毛泽东的土地革命
B.洪秀全的平均分配土地
C.孙中山的民生主义
D.孙中山的民权主义
10.1924年,孙中山说:“从前奋斗不充分的原因,是由于没有办法,从此以后有了办法,就要诸君担负责任,拿这个办法,去替国人发生一个新希望。”“这个办法”是(
)
A.武装夺取政权
B.走十月革命道路
C.建立责任内阁
D.实行新三民主义
11.毛泽东在某著作中强调:“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中国现时的革命,是在走第一步。”该著作创作于(
)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12.下列著作与内容的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
A.《论十大关系》——正确处理工业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
B.《新民主主义论》——中国革命分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步骤
C.《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高度关注农民问题
D.《井冈山的斗争》——强调农村革命的伟大意义
13.中国最早的《共产党宣言》译本在山东广饶发现。有人评价说“从此,这个徘徊在欧洲大路上的幽灵来到了中国”。这一“幽灵”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生的理论成果有(
)
①新三民主义
②“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③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④1956年后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③④
D.②③
14.1992年4月8日,《一九九二年春邓小平与深圳》一书面世并在社会上引起轰动。不单是深圳人争相购买阅读,全国各地很多也都托深圳的亲友购买此书。这主要是因为该书(
)
A.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
B.肯定了深圳改革开放的突出成果
C.明确地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
D.解决了困扰改革进程的路线问题
15.“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其发展主要体现在(
)
A.首次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B.强调党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C.创造性地回答了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问题
D.回答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6题20分,第17题20分,共40分)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在西方列强手下遭到的第二次失败,使中国少数有远见的知识分子再次重新考虑他们传统的准则和政策。他们的对策是所谓的“自强”运动。……用当时一位改革者的话来说,“中国应获得西方在武器和机械方面的优势,但仍保持中国的儒家道德至尊地位”。这一“自强”运动注定要失败,因为它所基于的基本设想是荒谬的。西方化不可能是一个不彻底的过程,要么完全照抄,要么全盘否定。工具方面的西方化必然导致思想和制度上的西方化。因此,西方的科学不可能用来维护儒家文明,相反,必将削弱这一文明。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材料中“第二次失败”和“‘自强’运动”分别指什么?(4分)
(2)材料中“工具方面的西方化必然导致思想和制度上的西方化”,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8分)
(3)你对作者“西方的科学不可能用来维护儒家文明,相反,必将削弱这一文明”的观点有何看法,简要说明理由。(8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奉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孙中山
材料二
在《遗嘱》中,孙中山总结数十年的革命经验:“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他指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一切工作的指针,反对任何教条主义或经验主义。
——中共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
材料四
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跨越世纪的新征途上,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用邓小平理论来指导我们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这是党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结论……邓小平理论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上的讲话
材料五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中共十六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
(1)材料一体现的是三民主义中哪一项内容 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下,制定了哪一部宪法 该宪法确立了怎样的资产阶级政体 (6分)
(2)根据材料二回答,孙中山晚年的思想和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 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6分)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共同点。材料五与材料三、四相比有何变化 综合材料三、四、五,谈谈你对党章修改的认识。(8分)
答案解析
1.【解析】选B。把握“最初觉醒”“为民族生存而激发”“摆脱危机为目标”等信息,可知“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与民族危机直接相关,而最初觉醒选择B。
2.【解析】选D。“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主张,材料中的“它”即“西用”,意指西方科学技术。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并迈出了第一步,张之洞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符合题意。康有为、李大钊分别宣传维新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不符合题意。故D正确。
3.【解析】选C。“他们”主张改革而非革命,可排除B、D,“他们”主张改革儒家文明,故排除A,C正确。
4.【解析】选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的时间是19世纪末,A、C时间都是鸦片战争以后;B时间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D是指甲午战争战败后,以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的戊戌变法,故选D。
5.【解析】选A。陈独秀认为中国的落后是几千年封建文化思想禁锢的结果,当务之急是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打倒中国的封建思想而代之以西方的文明。
6.【解析】选D。马克思主义学说是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有利于指导无产阶级运动走向成功。在近代中国,最早选择马克思主义的是新文化运动中激进民主主义知识分子,他们是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挽救中国。
7.【解析】选C。从材料内容可判断这场运动发生在辛亥革命之后,主题是批判中国几千年凝结成的文化传统,所以应该是新文化运动。
8.【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民主与科学首倡于新文化运动,故选D。
【规律方法】正确理解新文化运动内容之间的联系
(1)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用民主与科学同封建主义进行斗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2)提倡新道德是为民主与科学服务的,由于封建专制是建立在儒学旧道德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反对封建礼教,反对旧道德就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就是摧毁专制制度的根基,让民主共和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让新道德成为广大民众自觉的日常行为规范。
(3)新文学和白话文,是传播民主与科学、反对旧道德的载体。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内容的主体,而新文学和新道德则是达到反封建目标的必要保障。
【变式备选】(2012·福州高二检测)刘半农的诗《教我如何不想她》写到: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啊!微风吹动了我头发,教我如何不想她?这首诗最早流行于(
)
A.戊戌变法时期
B.新文化运动时期
C.洋务运动时期
D.辛亥革命时期
【解析】选B。题干所提供的是一首白话诗,最早流行于新文化运动时期。
9.【解析】选C。材料中“定地价的法”是指“平均地权”的具体办法,因此反映的是民生主义,C正确。
10.【解析】选D。本题考查新三民主义。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人,一贯采用革命方式武装夺权,所以A不是新的办法,排除;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十月革命性质不同,排除B;责任内阁于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建立,与题干时间不符;1924年,孙中山在吸取旧三民主义缺陷基础上,提出新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故“这个办法”,指新三民主义,答案选D。
11.【解析】选C。材料反映的是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提出是在抗日战争时期。
12.【解析】选D。本题考查对毛泽东思想理论成就的准确掌握。《井冈山的斗争》主要阐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强调农村革命的伟大意义。
13.【解析】选D。“幽灵”指马克思主义。①与马克思主义无关,④“以阶级斗争为纲”脱离了中国当时的具体国情,不属于“理论创新”的范畴,排除①④。②③分别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创新,所以选D。
14.【解析】选D。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邓小平“南方谈话”,考查角度是结合背景理解意义。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政治风云变幻,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进入一个关键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深刻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成为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由此判断D正确。
15.【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在中国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因此,它在本质上回答的是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问题。正确答案为C。
16.【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第(1)题,从“获得西方在武器和机械方面的优势,但仍保持中国的儒家道德至尊地位”这一信息可判断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失败后,地主阶级开展了洋务运动。第(2)题,用史实认证材料所给观点,可举出洋务运动之后出现的维新思想、革命思想,以及要求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共和制的史实。第(3)题,首先说明作者的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存在绝对化的偏向。说明理由应举出正反两个方面的史实依据,可结合洋务运动的影响回答。
答案:(1)清政府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失败,洋务运动。
(2)思想:出现维新思想、民主共和思想、民主和科学思想、社会主义思想等。
制度:①维新变法运动尝试建立君主立宪制度;②辛亥革命最终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3)作者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有失偏颇。理由如下:
①一方面,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科学技术,但无法维护清朝的专制统治;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在中国传播,中国维新思想和民主革命思想兴起,清朝统治被推翻,传统的儒家文明也受到极大冲击。②另一方面,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科学,中国近代工业化起步,为儒家文明的新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17.【解析】本题考查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第(1)题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题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晚年的思想和政策的变化主要指提出了新三民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促使这些转变的主要原因是孙中山争取民主共和的斗争屡次失败;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帮助。第(3)题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概括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共同点。材料五与材料三、四相比,变化即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明确写进党章。综合三则材料,可以了解到随着时间变化、历史发展,对党章修改的认识反映了我党与时俱进的特点。
答案:(1)内容:民权主义。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政体: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2)变化:提出了新三民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原因:孙中山争取民主共和的斗争屡次失败;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帮助。
(3)共同点:都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都是党和人民在实践基础上集体智慧的结晶;都讲求实事求是。变化: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明确写进党章。认识:党章的修改反映了党与时俱进的进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