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株洲市石峰区田心中学多校期末联考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60 分钟 满分:100 分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案对应的字母代号填涂到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无效,不予记分。
3.作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写在本试卷无效,不予记分。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隋炀帝从洛阳出发乘坐龙舟到江都巡游,经过通济渠后,还要经过运河那段方可到达( )
A.邗沟 B.江南河 C.永济渠 D.广通河
2.小阳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了“589年”“大运河”“科举制”等资料,他研究的历史朝代是( )
A.秦朝 B.隋朝 C.唐朝 D.宋朝
3.《旧唐书·魏征传》载:太宗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狙逝,遂亡一镜矣!”这表明唐太宗( )
A.重视发展生产 B.虚心纳谏
C.以民为本 D.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4.历史兴趣小组开展关于唐朝社会经济的主题学习,他们可以选择的素材是 ( )
A.圆形方孔半两钱的使用 B.曲辕犁的发明和推广
C.交子的使用 D.骨耜的使用
5.使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的是( )
A.李渊称帝 B.武则天称帝 C.藩镇割据 D.安史之乱
6.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宋、辽、西夏、金有战有和。下列示意图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宋太祖时期,政府规定:土地买卖的契约须注明立契人的姓名、顷亩、田色、坐落、四界、原业税钱及交易钱额等再向官府纳税,经官府勘验无误,注籍加印后,田产交易才是合法且有效的。田土产生纠纷,一旦经官处置,“唯凭契约”。这表明当时( )
A.土地兼并十分严重 B.重视规范田产交易秩序
C.政府禁止私人买卖土地 D.商业交易全面纸币化
8.下图为我国古代的“瓦舍”,取“来时瓦舍,去时瓦解”之意。它的出现反映了( )
A.隋唐科举制的发展 B.唐朝民族关系和谐
C.宋代市民文化生活丰富 D.明清工商业繁荣
9.如图中,党项族建立的政权都城所在的位置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0.元代管辖今台湾地区的行政机构是( )
A.枢密院 B.江浙行省 C.中书省 D.澎湖巡检司
11.据记载,月球上共计有14个以中国人名和地名命名的月球地理实体。其中就有毕昇。他入选的理由是( )
A.主持修建都江堰 B.改进造纸术
C.推算圆周率数值 D.发明活字印刷术
12.辽朝与北宋、金朝与南宋先后对峙,实际上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南北朝时代,但也促进了各族人民间的相互了解和进一步联系,为中华各民族再次统一奠定了基础。实现“再次统一”的朝代是( )
A.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13.七年级某班开展探究学习,在成果汇报时有下列材料。由此判断他们学习的主题是( )
锦衣卫印
A.民族交融 B.发展经济 C.海外贸易 D.强化皇权
14.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为深厚的历史情感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豪情;还有“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的决心。这两首诗词分别对应的历史人物是( )
A.戚继光、郑成功 B.鉴真、张骞
C.郑成功、岳飞 D.岳飞、郑成功
15.清代史学家赵翼在《檐曝杂记》中说:“(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由此可知( )
A.皇帝独掌朝政 B.皇帝与军机大臣共掌朝政
C.皇帝与军机大臣相互制衡 D.军机处高于皇权
16.同学们,本学期通过对我国古代文学的学习,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是不同时代独特的文学艺术成就。请你按照这些文学形式出现的先后顺序将下列代表人物像进行排序( )
①②③④ B.④①③② C.③④①② D.②①③④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请务必作答于答题卡上。)
17.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图三
材料二(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非常独特……在人民日常生活……各方面,中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其自豪足以认为世界其他各地皆为“化外之邦”。
——《南宋社会生活史》
材料三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材料四“苏湖熟,天下足。”“苏常熟,天下足。”
——宋代谚语
(1)图一图二所示分别是唐朝发明的哪种农业工具?(4分)
(2)结合图三和材料二指出宋代出现的最早的纸钞是什么?宋代都市生活中,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是什么?(4分)
(3)材料三、四反映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这个变化在哪个朝代最终完成?(5分)
18.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对历史事物进行考察,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迨至隋,一土宇……唐高祖,起义师。……辽与金,绝宋世。舆图广,超前代。……太祖兴,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
——摘编自(宋朝)王应麟《三字经》
材料二:
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已有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不同朝代的疆域变迁是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
(1)根据材料一,请你按照中国古代朝代更替顺序,将下列示意图中①②③④所代表的朝代或政权名称补充完整。(3分)
(2)观察材料二两个朝代疆域示意图,由图1信息可知,当时的朝代在地方实行什么行政制度?为加强对西藏的管理(3分)
(3)根据材料二中的图2并结合所学知识,将这一时期我国疆域的“四至”补充完整。(3分)
(4)对比材料二中两个朝代,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这两个朝代的共同点。(提示:从政治、民族等角度回答)(4分)
19.科技创新促进社会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3分)
材料一:唐代曲辕犁既总结吸取了汉魏以来我国耕犁的优秀成果,也有创新和发展。犁辕由直辕变为曲辕,犁架小巧,改变了古老笨重的二牛抬杠法。犁辕末端设有能转动的犁槃,耕田时可以左右摆动和控制方向,耕作时可控制犁铧入土的深浅,减少阻力
——摘编自宋兆麟《唐代曲辕犁研究》
材料二:举世皆知的印刷术、火药和磁石,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首先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而因此又引出了不计其数的变化。由此,人类的文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摘编自培根《新工具》
材料三:
(旧药物著作)名称多杂,时珍病之。乃穷搜博采……历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曰《本草纲目》。 ——《明史 李时珍传》 宋应星青年时曾考取举人,45岁以后不再追求科举功名,面对流民遍地的现实,撰成《天工开物》一书。 ——潘吉星《宋应星评传》
材料四:古代科技发明统计表(部分)
年代 世界科技发明总量(件) 中国 世界其他国家
(件) 百分比 (件) (百分比)
公无1﹣400年 45 28 62% 17 38%
公元401﹣1000年 45 32 71% 13 29%
公元1001﹣1500年 67 38 57% 29 43%
公元1501﹣1840年 472 19 4% 453 96%
——摘编自《自然科学大事年表》(1975年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曲辕犁的“创新”之处。(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析中国古代“这三种发明”对世界作出的贡献。(3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李时珍、宋应星创作过程的共同点。并结合所学,分别阐述他们著作的历史地位。(3分)
(4)根据材料四,比较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在1500年前后世界地位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4分)
20. 阅读下列材料,选取两个有相同之处的事件,自定一个观点并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根据选择的历史事件加以说明,史论结合,条理清晰。(13分)
时间 历史事件
628-645年 玄奘西行
7世纪初至9世纪末 遣唐使来华
754年 鉴真东渡
1405年-1433年 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
1553年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561-1564年 戚继光抗倭
1604年 荷兰殖民者入侵台湾
1661年-1662年 郑成功收复台湾
清朝时期 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答案解析部分
1.A
2.B
3.B
4.B
5.D
6.B
7.B
8.C
9.D
10.D
11.D
12.B
13.D
14.A
15.A
16.B
17.(1)图一:曲辕犁 图二:筒车
(2)交子 瓦子
(3)经济重心南移 南宋
18.(1)顺序:①唐朝(唐)。②辽(契丹)。 ④明朝。
(2)制度:行省制度。机构:图1:宣政院。
(3)填空:西跨葱岭;南至南海诸岛。
(4)共同点:①都是以少数民族为主建立的;②都是统一全国的封建王朝;④都促进了民族交融。
19.(1)犁辕由直辕变为曲辕,犁架小巧,耕田时可以左右摆动和控制方向,耕作时可控制犁铧入土的深浅,适应多种土壤的耕作要求。
(2)火药有利于新兴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推翻封建制度,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出现,促进了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
(3)广泛搜集前人文献,汲取前人的成果,注重亲身实践;李时珍编写的《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4)1500年之前中国科技领先世界,之后逐渐落后于世界,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失去了学习别人提高自己的良好机会。
20.论题: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论述:唐朝时中外文化交流频繁,主要表现在中日、中印之间的交流非常频繁。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遣唐使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立法、文字、书籍、书法艺术、建筑艺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鉴真,他是扬州大明寺的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前5次都因种种原因没有成功,辛劳过度而双目失明,但鉴真仍矢志不渝,继续进行第6次东渡,终于754年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唐贞观年间,为了求取佛经精义,玄奘毅然西行前往的佛教圣地天竺,在天竺,玄奘遍游各地,寻师访友,研习佛法,在他晚年的时候,他的弟子根据他的口述写成《大唐西域记》,把印度的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介绍到中国,是研究7世纪中亚和南亚各国,特别是研究印度历史地理的珍贵文献,为古代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综上所述,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