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4-2025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分班考专项04:课内阅读理解-(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24-2025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分班考专项04:课内阅读理解-(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9.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19 23:54: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升初分班考专项04:课内阅读理解-2024-2025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
课内阅读。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节选)
更有趣的是一位名叫阿瑟林斯基的俄裔美国睡眠研究专家。一次,他发现儿子在睡觉的时候,眼珠忽然转动起来。他感到很奇怪:为什么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会不会与做梦有关?会是什么关系呢?阿瑟林斯基带着一连串的疑问,对自己八岁的儿子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接着,他又对二十名成年人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得出结论:睡眠中眼珠快速转动的时候,人的脑电波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这是人最容易做梦的阶段。阿瑟林斯基的研究成果,成为心理学家研究做梦的重要依据。
1.选文主要写了 ,课文中作者还列举了两个类似的事例,分别是 和 ,这样安排是为了证明 的观点。
2.选文中的事例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照样子,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观察现象→ → →
3.文中加点的“反复”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4.从科学家们研究探索的过程中,你有何启发?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问题。
《腊八粥》节选
沈从文
①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他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看到一大锅粥正在叹气,碗盏都已预备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但妈妈总是说时候还早。
②他妈妈正拿起一把锅铲在粥里搅和。锅里的粥也像是益发浓稠了。
③“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
④“要到夜里!”其实他妈妈所说的夜里,并不是上灯以后。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
⑤“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
⑥“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
⑦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你们想,妈妈的命令,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并且八儿所说的饿,也不可靠,不过因为一进灶房,就听到那锅中叹气又像是正在嘟囔的声音,因好奇而急于想尝尝这奇怪的东西罢了。
5.八儿觉得碗盏“摆到灶边好久了”,妈妈却说“时候还早”,你觉得这样写矛盾吗?为什么?
6.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写出了八儿 ,请你用这种方法写一写夜晚的安静。
7.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一方面写出了粥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煮熟,另一方面写出了八儿 的心情。
8.有人说:“食物将要吃到嘴里但还未进嘴的时候是最美味的。”这也许就是期盼的魅力吧!你最喜欢吃的食物是什么?你是怎样心急地想要吃它的?请仿写一个片段吧。
阅读理解。
匆匆(节选)
①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②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9.选文第1自然段是怎样抒情的( )
A.通过描写桃花等事物间接抒情。 B.运用连续的间句,直接抒发情感。
C.借用美好的事物抒发内心的情感。 D.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直接抒发情感。
10.“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是因为 。
11.选文第2自然段中,作者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12.临近毕业,班级开展了“时间都去哪儿了”成长分享会。
请选择时光轴上的一个主题,描述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个画面。
主题:
画面:
课内阅读。
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不大一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这时候,鄂温克族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儿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13.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并用另外的读音组词。
蒙古(méng měng)   好客(hào hǎo)
14.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
亲热——( )  大方——( )
15.如果将选文的内容当成一幅画,可以给它拟个名字: 图。
16.选文提到了蒙古族人民 、 、 、 等风俗习惯。
17.从画线的句子中可以体会到 。
课内阅读。
狼牙山五壮士(节选)
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在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
18.这段话主要是对人物的( )
A.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 B.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
C.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 D.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
19.为了拖住敌人,战士们是怎样做的?用“——”画出相关句子。
20.文中画“ ”的句子对表现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21.五壮士的爱国精神永远流传,请你写一段颁奖词来赞扬他们。
课内阅读。
宇宙生命之谜(节选)
①从理论上说,宇宙是无限的。地球只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而太阳系只是银河系中一个极小的部分,银河系对宇宙来说又是沧海一粟。整个银河系中有几千亿颗恒星,类似太阳系这样的天体系统为数不少,其中肯定有与地球类似的行星。可以猜测,地球绝不是有生命存在的唯一天体。但是,人类至今尚未找到另外一颗存在生命的星球。
②哪些天体上可能有生命存在呢?这个天体又必须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人们了解了生命起源的过程之后,认为至少应有这样几个条件( )一是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 )一般应在-50~150℃之间( )二是必要的水分,生命物质诸如蛋白质( )核酸的活力都和水紧密相关,没有水也就没有生命;三是适当成分的大气,虽然已发现少数厌氧菌能在没有氧气的条件下生存,但氧气和二氧化碳对于生命的存在是极为重要的;四是要有足够的光和热,为生命系统提供能源。
22.在括号内填上标点符号。
23.第1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是本段的 ,第2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是疑问句,作用是 。
24.选文第2自然段让我们知道有生命存在的天体必须具备的四个条件,请用小标题的形式写出来。
(1) (2)
(3) (4)
25.选文第2段中“至少”这个词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那个星期天(节选)
①我还记得我的第一次盼望。那是一个星期天,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
………………………………
②这段时光不好挨。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树枝拨弄着一个蚁穴,爬着去找更多的蚁穴。院子里就我一个孩子,没人跟我玩。我坐在草丛里翻看一本画报,那是一本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那上面有一群比我大的女孩子,一个个都非常漂亮。我坐在草丛里看她们,想象她们的家,想象她们此刻在干什么,想象她们的兄弟姐妹和她们的父母,想象她们的声音。去年的荒草丛里又有了绿色,院子很大,空空落落。
③母亲买菜回来却又翻箱倒柜忙开了。走吧,您不是说买菜回来就走吗?好啦好啦,没看我正忙呢吗?真奇怪,该是我有理的事啊?不是吗,我不是一直在等着,母亲不是答应过了吗?整个上午我就跟在母亲腿底下:去吗?去吧,走吧,怎么还不走啊?走吧……我就这样念念叨叨地追在母亲的腿底下,看她做完一件事又去做一件事。我还没有她的腿高,那两条不停顿的腿至今都在我眼前晃动,它们不停下来,它们好几次绊在我身上,我好几次差点儿绞在它们中间把它们碰倒。
④下午吧,母亲说,下午,睡醒午觉再去。去,母亲说,下午,准去。但这次怨我,怨我自己,我把午觉睡过了头。醒来时我看见母亲在洗衣服。要是那时就走还不晚。我看看天,还不晚。还去吗?去。走吧?洗完衣服。这一次不能原谅。我不知道那堆衣服要洗多久,可母亲应该知道。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我看着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着太阳,看着光线,我一声不吭。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26.根据选文内容回答问题。
(1)找出选文第②段的中心句,并抄写在横线上。
(2)第②段中,作者写自己跳房子、看云彩、 、 这些举动,真实自然地表达了自己 的心情。
(3)第③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通过对人物的 描写和 描写,表达了作者 的心情。
27.选文第①段中“我的第一次盼望”记得如此清晰,其原因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因为母亲不守承诺,给“我”幼小的心灵带来了阴影,无法摆脱。
B.因为那次盼望中期待与失望的强烈对比,成为刻骨铭心的成长印记。
C.因为母亲那天忙碌辛劳的身影,在“我”的记忆深处久久难忘。
D.因为“我”从早到晚的盼望落空了,令“我”心生怨恨与不满。
28.结合选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段通过母亲的语言描写,表现她对孩子的敷衍和不耐烦。
B.选段以孩子视角,展现了等待中的急切与希望逐渐破灭的过程。
C.选段借助环境描写,为了突出天气变化对人物行动的影响。
D.选段通过母亲语言与行为不一致的描写,展现了她不守承诺的人物形象。
29.谈谈你对“去年的荒草丛里又有了绿色,院子很大,空空落落”这句话中“空空落落”的理解。
对比阅读。
【文段一】为人民服务(节选)
①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②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文段二】张思德舍身救战友
①1944年,为了粉碎国民党反动派对陕甘宁边区的封锁,中央警卫团要派人去安塞烧木炭,张思德积极报名,和七八个战士来到了安塞石峡峪山中。
②烧木炭可是个体力活儿,张思德累得精疲力竭,但他从不喊累,还把孤寡老人李大妈家里的农活也全包了。
③有一天,烧炭队超额完成了烧炭任务,有个战士提议拿出一些超额的木炭换老百姓的一只羊来解解馋。战士们缺衣少食,劳动体力消耗又大,这个提议得到了大家的响应。张思德知道后,一脸惊愕:“这是公家的木炭,我们怎么能给自己换羊吃呢?”大家听后,就把换来的羊退还给了老乡。
④9月5日这一天,安塞石峡峪山中,雷声滚滚,雨声沥沥。张思德和小白正在炭窑里刮墙面子,小白劝张思德歇一会儿,张思德说:“我不累,多一窑炭,就是为抗战多一份贡献!”突然,窑顶“啪啪”掉下几块黄土。炭窑要塌方了,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张思德一把将小白推了出去。“轰隆”一声,炭窑塌了下来。小白被压住了一条腿张思德却被埋在了黄土之中。一位人民的战士,就这样把他的生命定格在了 29岁战士小白抱着张思德的遗体大哭:“他是为了救我才牺牲的啊!”
⑤张思德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而死,死得其所!
30.选文(一)的画线部分围绕“不怕批评”说了三个方面的内容,请予以补充。
不怕别人批评—— ——
以上三个方面的内容,可以调换顺序吗?为什么?
31.关于选文(二)对张思德的叙述,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自然段写了张思德为响应号召,主动报名参加烧木炭,说明他吃苦耐劳。
B.第②自然段写了张思德全包了李大妈家的农活,可以看出他时时刻刻为老百姓谋求幸福,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C.第三自然段聚焦张思德的神态、动作,写出了他诚信忠厚,但有时也不善于变通
D.第四自然段聚焦张思德的言行,写出了他用生命实践了“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入党哲言。
32.联读选文(一)(二),完成以下题目。
①结合相关语段,抓住关键语句概括事例,想想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完成表格。
事 例 观 点
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接受任何人的正确批评
张思德舍身救战友
33.《为人民服务》一文是毛主席在张思德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当时为什么不像选文(二)这样来介绍张思德的“典型事迹”呢?请结合资料,对下列说法进行判断,对的画“√”,错的画“×”。
当时,革命根据地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发展经济。但有不少同志认为,种地、挖井、烧炭等这些劳动很没出息。张思德同志牺牲后,就有人议论:老红军,经过长征,负过伤,最艰苦的环境都过来了,因到山中烧炭被砸死,太不值得了!
不仅如此,军队里还形成了骄傲自满的风气,一些同志只看见成绩,看不见缺点;只爱听恭维话,不爱听批评话。一些干部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去积极地想办法、调整政策,反而从群众中找原因。(选自《〈为人民服务)演讲历史背景考证》,有改动)
(1)选文(一)属于议论文,可以更加直观地表达作者的观点,更具有感染力。( )。
(2)选文(二)属于故事类文章,无法表现出张思德同志的个人品质。( )。
(3)当时有些同志认为张思德死得不值得,而且有一些同志不爱听批评,消极对待困难,毛主席想通过这次演讲直面和解决这些问题。( )。
《小升初分班考专项04:课内阅读理解-2024-2025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参考答案
1. 阿瑟林斯基发现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 波义耳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溅上盐酸的花瓣变红,并制成石蕊试纸 地质学家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推论地球上大陆与海洋的形成 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2. 提出问题 进行实验 得出结论 3.“反复”这个词语不能删去,因为“反复”表现出了阿瑟林斯基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是科学实验严谨性的体现,所以不能删除。 4.一个科学家要想有所发现或发明,必须具备善于观察,善于发现,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求本源爱科学的精神。
【解析】1.本题考查文段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出自课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选文主要写了阿瑟林斯基发现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课文中作者还列举了两个类似的事例,分别是波义耳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溅上盐酸的花瓣变红,并制成石蕊试纸和地质学家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推论地球上大陆于与海洋的形成,这样安排是为了证明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的观点。
2.本题考查学生对写作顺序的理解。
句子“更有趣的是一位名叫阿瑟林斯基的俄裔美国睡眠研究专家。一次,他发现儿子在睡觉的时候,眼珠忽然转动起来。”是观察现象;
句子“为什么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会不会与做梦有关?会是什么关系呢?”提出问题;
句子“对自己八岁的儿子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接着,他又对二十名成年人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写的是进行实验;
句子“最后得出结论:睡眠中眼珠快速转动的时候,人的脑电波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这是人最容易做梦的阶段。”是得出结论。
所以选文中的事例是按照观察现象、提出问题、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的顺序展开写的。
3.本题考查说明语言。
说明文的语言都是十分严谨准确的。在解答此类问题的时候要结合词语的意思,去掉以后句子的整体意思,做出对比,来体现出准确和严谨性。
从句子“接着,他又对二十名成年人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可知“反复”意思是一遍又一遍来回重复,“反复”突出了阿瑟林斯基做实验的次数之多,表现了他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也表现了本文语言的严谨准确,所以不能去掉。
4.本题考查文章的启发。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主要内容是用多个事例论证并告诫了人们只有不断的探索与发现,才能获得真理,就是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决问题。告诉我们只有“打破砂锅问到底”;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找到答案,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5.不矛盾,八儿心情急切,一刻也等不得,妈妈觉得粥还没有熬到时候。 6. 对腊八粥的喜爱 夜晚真静啊,静得即使掉下一根针也听得见。 7. 拟人 想喝粥喝不到的失望 8.我喜欢吃的食物是三鲜馅饺子,一提到这三鲜馅饺子我就要咽唾沫。我最喜欢吃妈妈做的饺子,个儿小皮薄馅又多,吃起来一口一个。这饺子馅儿是炒熟的鸡蛋、韭菜和大虾仁做成的,就凭这黄、绿、红的搭配,再加上韭菜那诱人的浓香,妈妈刚准备食材我就已经口水直流了。
【解析】5.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从第③段的“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这个句子八儿连叫两声“妈”和“才”字,让我感受到八儿十分着急,突出了他感觉自己已经等了很久很久,因为八儿焦急等待腊八粥熬好的心情,让他感觉时间过得很慢,所以觉得碗盏摆到灶边好久了。而妈妈则可能从实际时间考虑,认为离预定的吃饭时间还早,所以并不急于把粥端上桌。这种写法突出了八儿对腊八粥的期待和渴望。所以不矛盾
6.本题考查句子理解与赏析。
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生动地描绘了八儿内心的激动和喜悦之情,通过夸张的手法(“快要发疯了”)强调了他对某事的极度期待或快乐。
用夸张的手法写出夜晚的安静即可。
示例: 这里安静得让人感觉自己的呼吸声都是一种干扰。
7.本题考查句子理解与赏析。
“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这个句子写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一方面写出了粥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煮熟,另一方面写出了八儿对腊八粥煮熟的期待和焦急的心情。 这句话将锅中的粥赋予了人的特性,使其能够“叹气”,这种描写方式就是拟人化的修辞手法。通过拟人化,不仅使描写更生动,还能让人更直接地感受到八儿对于腊八粥煮熟的渴望和焦急等待的心情。因为“叹气”通常与人的失望或不满有关,而这里用来形容粥,就仿佛在暗示粥也感到煎熬,进一步突显了八儿等待的漫长和心情的焦急。
8.本题考查扩展写话。
通过阅读短文第①段内容可知,作者笔下的腊八粥让人垂涎欲滴。结合自己的实际写出喜欢某种食物的情景即可。
示例:每当夏日的微风拂过,我便开始怀念起那碗冰镇绿豆汤。在热气腾腾的厨房里,绿豆汤仿佛带着一股魔力,引诱着我每一步靠近。我眼巴巴地盯着锅中翻滚的绿豆,焦急地计算着冷却的时间,恨不得立即捧起碗,一饮而尽,体验那份清凉与甜蜜。
9.B 10.作者为时光匆匆逝去而自己却毫无作为而感到伤感。 11.将情感融入具体的事物“八千多日子”“针尖上一滴水”中,通过对比,自然地流露情感。将抽象的时间变成具象,让人切身感受到时光的流逝。 12. 感动时刻 去年的运动会接力赛跑项目,虽然中间接棒时有小失误,但是凭借王强和李军同学风驰电掣般的速度,我们班惊险夺冠。同学们在赛场上争分夺秒的拼搏精神让我很感动。
【解析】9.本题考查表现手法。
从第①自然段内容“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是谁 又藏在何处呢 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可知,这部分运用连续的间句,直接抒发“时间匆匆易逝”的情感。
故选B。
10.本题考查句子理解。
从第②自然段内容“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可知,“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潜潜了”是因为作者为时光匆匆逝去而自己却毫无作为而感到伤感。
11.本题考查主旨情感与表达方式。
从第②自然段内容“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可知,作者对于时间匆匆逝去而不知自知,自己却毫无作为,将情感融入具体的事物“八千多日子、针尖上一滴水”中,通过对比,自然地流露情感。将抽象的时间变成具象,让人切身感受到时光的流逝。
12.本题考查综合实践。
根据题意,选择时光轴上的一个主题,描述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个画面即可。 例,选择“争分夺秒”,快期末考试了,同学们都争分夺秒地抓紧学习,上课铃还没响时候,就有同学已经在教室朗读英语和背诵课文。上课的时候,大家都仔细聆听老师的讲课,一点都不落下。课后,遇到问题都及时地向老师请教,大家这样刻苦,就是为了期末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
13.měng 蒙面 hào 好事 14. 冷淡 羞涩 15.主客联欢 16. 住蒙古包 喝奶茶 吃奶豆腐 吃手抓羊肉 17.蒙古族和汉族的情谊深厚,各民族团结和谐
【解析】13.本题考查多音字。
蒙:[méng](1)没有知识,愚昧。组词:启蒙、蒙昧。(2)遮盖起来。组词:蒙罩、蒙蔽。(3)承受;遭受。组词:承蒙、蒙难。(4)形容雨点细小。组词:蒙蒙细雨。
[měng]蒙古族。组词:蒙古族、蒙医、蒙古包。
蒙古[měng gǔ]:①蒙古国的简称,位于中国和俄罗斯之间,是被两国包围的一个内陆国家。②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东亚地区的一个传统游牧民族。
好:[hǎo](1)优点多的;令人满意的(跟“坏”相对)。组词:好人、好事情。(2)表示某方面的性质令人满意。组词:好看、好听。(3)亲爱;友爱。组词:友好,交好。(4)(身体)健康;(疾病)痊愈。组词:好身体。(5)容易(限用于动词前)。组词:好说、好过。(6)用在形容词、数量词等前面,表示多或久。组词:好多、好久。(7)在形容词、动词前,表示程度深,并带有感叹语气。组词:好冷、好香。(8)用在动词后,表示完成或达到完善的地步。
[hào](1)嗜爱、喜爱。组词:好学、爱好。(2)心中所喜爱的事。组词:投其所好。
好客[hào kè]:乐于接待客人。
14.本题考查反义词。
亲热:亲密而热情。反义词:冷漠、冷淡。
大方:①对于财物不计较、不吝啬。②(言谈、举止)自然;不拘束。③(样式、颜色等)不俗气。反义词:吝啬、小气、害臊、羞涩。
15.本题考查取小标题。
选文讲了蒙古族人民盛情款待远客与宾客敬酒联欢的情景。如果将选文的内容当成一幅画,可以拟的名字:主客联欢图。
16.本题考查阅读策略和方法。
从“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可以知道蒙古族人民有住蒙古包、喝奶茶、吃奶豆腐、吃手抓羊肉等风俗习惯。
17.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
画线句子写了汉族人民和蒙古族人民在友好互动,大家虽然语言不同,但心可是一样。画线句体现了蒙古族和汉族的情谊深厚,各民族团结和谐。
18.B 19.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 20.从侧面表现出五位战士的英勇顽强。 21.为责任,你们全力以赴;为人民,你们舍生忘死;为民族,你们忠心耿耿。你们视死如归的精神将穿越时空,成为永恒,你们是民族的脊梁!
【解析】18.本题考查描写手法的辨析。
文中描写的是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与敌人战斗的场景。文中“追上来”“引上”“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狠狠地打”这些都是对人物的动作描写;“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这是对人物的神态描写。
故选B。
19.本题考查找关键句子。
“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是对战士们为了拖住敌人的描写,他们一边痛击敌人,一边把敌人引上山。
20.本题考查句子的作用。
“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在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写出了战士们英勇歼敌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战士们的英勇顽强和对敌人仇恨。
21.本题考查开放性试题。
《狼牙山五壮士》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部队主力转移,奋勇抗击日寇,最后跳崖牺牲的感人故事,表现了五壮士宁死不屈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围绕五壮士的爱国精神写一段颁奖词来赞扬他们即可。
如:他们,为了保卫人民,为了让大部队安全撤离,毅然选择牺牲自己。他们机智,他们勇敢,他们无所畏惧,他们无私为人民,为党,为战友。把敌人引向了悬崖,到了最后关头,他们还和敌人死拼到底,不留下一枪,一粒子弹,路上的石块也在他们手里也可以成为杀死敌人的神圣利器。最后,完成任务的他们,果断地跳下悬崖,只留下让世人崇拜,甚至让敌人都敬佩膜拜的一瞬间的身影。他们就是狼牙山五壮士,他们是祖国的骄傲,是战士的榜样!
22.: , ; 、 23. 中心句 引发读者思考 24. 适合的温度 必要的水分 适当成分的大气 足够的光和热 25.不能;这两个字代表必须具备的条件,已经是最低的限度了;如果去掉,不能体现说明文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所以不能去掉。
【导语】这篇阅读文章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清晰的逻辑,探讨了宇宙中生命存在的可能性及其必要条件。文章首先从宇宙的无限性引出地球并非唯一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接着通过设问引出生命存在的四个基本条件,层次分明,逻辑严谨。语言风格平实易懂,适合学生阅读理解。文章不仅传递了科学知识,还激发了读者对宇宙生命的好奇心,具有启发性和教育意义。整体结构紧凑,内容充实,是一篇优秀的科普类阅读材料。
22.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运用。
“认为至少应有这样几个条件”后是对条件的具体说明,所以用冒号;“一是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二是必要的水分”“三是适当成分的大气”“四是要有足够的光和热”是并列关系,之间用分号;“一般应在 -50~150℃之间”是对“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的补充说明,前后用逗号;“生命物质诸如蛋白质”和“核酸的活力都和水紧密相关”是句子内部的停顿,用顿号。
示例: : , ; 、
23.本题考查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从地球、太阳系、银河系和宇宙层层递进说明“从理论上说,宇宙是无限的”,故第一句是本段的中心句。
疑问句的作用: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有时可以起过渡作用。
这段话主要分析了可能有生命存在的天体必须具备怎样的条件,作者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一是要有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二是要有必要的水分,三是要有适当成分的大气,四是要有足够的光和热,为生命系统提供能源。由此可知该疑问句的作用是:激发读者的思索,引出下文。
示例:①中心句②激发读者的思索,引出下文
2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和理解。
第一个条件:文中明确表述“一是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一般应在 -50~150℃之间”,核心要点是温度需适合生物生存,所以可概括为适宜的温度。
第二个条件:“二是必要的水分,生命物质诸如蛋白质、核酸的活力都和水紧密相关,没有水也就没有生命”,重点强调生命存在离不开必要的水分,因此概括为不可或缺的水分。
第三个条件:“三是适当成分的大气,虽然已发现少数厌氧菌能在没有氧气的条件下生存,但氧气和二氧化碳对于生命的存在是极为重要的”,说明天体要有适合生命存在的适当成分的大气,故概括为符合生命需求的大气成分。
第四个条件:“四是要有足够的光和热,为生命系统提供能源”,直接提炼出关键信息,可概括为足量且适配生命的光热条件。
示例:①适宜的温度②不可或缺的水分③符合生命需求的大气成分④足量且适配生命的光热条件
25.本题考查说明语言。
“至少”表示最小的限度,说明生命存在的条件最少有这几个,但可能还有其他未提及的条件。如果去掉,就变成生命存在只需要这几个条件,与原意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示例:不可以去掉。“至少”表示最小限度,说明生命存在除了文中提到的几个条件外,可能还有其他条件。去掉后意思变为生命存在只需这几个条件,过于绝对,不符合实际,“至少”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26. 这段时光不好挨。 拨弄蚁穴 翻看画报 焦急又兴奋 语言 心理 急切 27.B 28.B 29.既写出院子空旷冷清的环境,更衬托出“我”独自等待时的孤独与内心的失落。
【导语】这篇选文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童年等待的经典场景。作者通过跳房子、看云彩等具象动作,将孩童百无聊赖的等待具象化;用母亲“不停顿的腿”和“洗完衣服的”拖延,构建起希望与失望的张力。文中“光线渐渐暗下去”既是时间流逝的写照,也是期待落空的心理投射。结尾“空空落落”的院子,既是实景描写,更是心灵空间的隐喻,展现了童年记忆中那种难以言说的失落感与成长阵痛。
26.本题考查找内容理解和寻找关键句。
(1)中心句一般能概括段落主要内容。第②段围绕“我”等待母亲时难熬的时光展开,所以找能总起该段的句子,故中心句是“这段时光不好挨”。
(2)逐读第②段“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树枝拨弄着一个蚁穴,爬着去找更多的蚁穴。院子里就我一个孩子,没人跟我玩。我坐在草丛里翻看一本画报,那是一本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那上面有一群比我大的女孩子,一个个都非常漂亮。”,提取“我”做的事,像“拨弄蚁穴”“翻看画报”;心情从段落中“焦急又兴奋”直接获取,这些行为是心情的外在表现。
(3)第③段画波浪线的句子“走吧,您不是说买菜回来就走吗?好啦好啦,没看我正忙呢吗?真奇怪,该是我有理的事啊?不是吗,我不是一直在等着,母亲不是答应过了吗?”有对话(语言描写)、“追”等动作(动作描写)。结合语境,“我”急切想让母亲兑现承诺,所以是焦急、急切心情。
2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带来阴影,无法摆脱”表述过重,文章主要是呈现成长中期待与失望的体验,并非留下难以摆脱的阴影,表述错误。
B.第①段“第一次盼望”里期待外出的兴奋和最终失望的落差大,成为成长中深刻记忆,所以记得清晰。
C.重点不是母亲忙碌身影难忘,而是这次盼望过程中的情感冲击,表述错误。
D.“心生怨恨与不满”不准确,从文章中第④段“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我”更多的是失望和对成长的感悟,不是怨恨不满,表述错误。
故选B。
2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从第③段“母亲买菜回来却又翻箱倒柜忙开了。”母亲是因忙碌没兑现承诺,不是敷衍不耐烦,排除。
B.全文从孩子视角,写等待母亲过程中从急切盼望到希望破灭,符合文意。
C.环境描写是烘托“我”的心情,不是突出天气对行动影响,排除。
D.从第③段“我就这样念念叨叨地追在母亲的腿底下,看她做完一件事又去做一件事。”母亲是被生活耽搁,不是故意不守承诺,排除。
故选B。
2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从词语本意和语境义分析。第②段“去年的荒草丛里又有了绿色,院子很大,空空落落。”“空空落落”本意是空间空旷,文中既指院子大而空;又结合“我”等待的情境,体现“我”孤独、无聊的内心空虚感,借环境写心情。
30.
欢迎任何人的批评
接受任何人的正确批评
不能调换顺序,因为句与句之间通过关联词紧密联系,意思层层递进。围绕一个意思,从不同方面展开论述。 31.C 32. 正确对待死的意义 李鼎铭提出“精兵简政”的意见 为人民利益而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33. √ × √
【导语】这篇阅读文章通过选文一和选文二的对比,深刻展现了张思德同志为人民利益献身的精神。选文一以议论的方式,引用司马迁的名言,强调张思德的死“重于泰山”,突出了其牺牲的崇高意义。选文二则以叙事的形式,通过具体事迹刻画了张思德的勤劳、无私和奉献精神,尤其是他在炭窑塌方时的英勇行为,生动体现了他为革命事业献身的高尚品质。两篇选文相辅相成,既从理论高度肯定了张思德的价值,又通过细节描绘使其形象更加丰满,最终传递了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伟大精神。
30.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选文一中划线部分围绕“不怕批评”说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点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就不怕别人批评。二是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即欢迎任何人的批评。三是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接受任何对人民有好处的批评,即接受任何人的正确批评。
阅读句子可知,句子运用了“因为……所以……”“不管……都……”“只要……就……”等关联词,使句与句之间通过紧密联系,意思层层递进。围绕“不怕批评”这一个意思,从不同方面展开论述。故不能调换顺序。
31. 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的理解与人物形象的分析。
选文二具体介绍了张思德在烧炭的过程中舍身救战友的故事。从中我们了解到张思德是一个吃苦耐劳,时时刻刻为百姓谋求幸福,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战士。
C.第③段“张思德知道后,一脸惊愕”,通过“惊愕”的神态描写,突出他对战士提议用公家木炭换羊的震惊,体现其严守纪律、不占公家便宜的品质,而非“不善于变通”。“这是公家的木炭,我们怎么能给自己换羊吃呢?”直接引用张思德的语言,强调其原则性强、公私分明,而非缺乏灵活性。“大家听后,就把换来的羊退还给了老乡”:侧面印证张思德的言行带动了集体改正错误,进一步证明他的正直与领导力,与“不善于变通”无关。
故选C。
32.本题考查概括短文内容。
由选文一第①自然段第2句“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可知,司马迁的观点是: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轻,劝勉人要死得其所,死得有意义。
由选文一第②自然段“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可知,接受任何人的正确批评是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
由选文二第⑤自然段“张思德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而死,死得其所!”可知,张思德的观点。
3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与概括。
(1)选文一通过引用名言和直接表达观点,属于议论文,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思想深度。
故题目说法正确。
(2)选文二通过具体的情节描写,详细叙述了张思德的英雄事迹,生动地展现了张思德同志的个人品质。
故题目说法有误。
(3)从提供的背景资料“张思德同志牺牲后,就有人议论:老红军经过长征负过伤,最艰苦的环境都过来了,因到山中烧炭被砸死,太不值得了。还有一些干部遇到困难不积极想办法,反而从群众中找原因”可知,当时存在这些错误观念,毛主席在张思德追悼会上演讲,就是想通过肯定张思德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价值,直面并解决这些思想问题。
故题目说法正确。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