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主城区七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荀子不仅主张学习要专心致志,而且要心无杂念、清醒、冷静,保持良好的状态。心很容易躁动,只有用理性意志战胜人心躁动,人才能沉静下来,不受外在博杂事物的干扰,遇事时才能够沉着、冷静。荀子提倡的“虚静之学”,是内心平静之下所做的理智思考,是以强大的意志力进行的自我控制,为学习准备了平和、安宁的心境,可以作为荀子“强学”之法的心理准备。“虚静之学”的下一阶段便是“专心之学”。荀子有言:“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螫,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故君子结于一也。”(《荀子·劝学》)学习要注意力高度集中,专心致志,不可一心二用。这样才能集中精力,认真、细致、周密地思考问题,才能恰当地做好当为之事。荀子所谓“专心之学”,就是凝练心智、全力以赴、专注学习;是去除人心涣散、浮躁不安、三心二意的意志努力,更能体现出荀子在为学过程中的意志要求。学习应该成为一种习惯,矢志不渝,不断积累。“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荀子所主张的坚持不懈、不断积累的学习方法可以培养人极强的意志力,不断地控制自我、战胜惰性、超越自我。一时的内心平静、专心致志的意志努力并不难,难的是始终如一地保持这种状态,不断地克服困难,不懈地攀登知识高峰。“积善之学”是更强的意志要求,能够克服自身缺点和不足,控制自身的欲望和情绪,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和行为习惯。所以荀子主张的“锲而不舍”“积善成德”的过程,也是通过意志努力不断“强学”的过程。
(摘编自祖国华《为学:先秦儒家的德性圆满之道》)
材料二:
如果说三代以来的教化传统更多关注外部的制度建构和方法手段,那么到了春秋时期,教化理念中则展现出对个体德性的重视。这种内向化的转变,在孔子那里得到了集中体现。面对春秋乱世,孔子一生致力于重建社会秩序,恢复“天下有道”。为此,他提出“修己安人”的主张。所谓“修己”是成就自身的德性,而“安人”则意味着成就他人的德性。“修己”与“安人”正是孔子教化思想的两个面向,但二者并非对立,而是相互贯通,共同指向以成就个人之德性来实现天下大同的政治理念。
对于孔子这种重视个体精神的涵养与境界提升的教化理念,我们应给予全面性的观照。第一,孔子虽然重视教化中的德性因素,但对于教化与政治的关系仍有着清醒而理性的认识。孔子的教化学说是建立在民本思想基础上的,在他看来,只有在保障民众生活、增加民众财富的基础上,通过教化以成就个人德性才有可行性。第二,孔子不仅关注道德方面的“修德学道”,也重视知识方面的“学文”,倡导仁智合一。孔子自谓“好学”,以“六言六弊”之说教导弟子子路,展现的正是他对理智与德性二者关系整体性、平衡性的理解。第三,在孔子看来,任何人都可以接受教化来提升自身德性,同时也可以通过自己的修身立德来教化他人。这是与他“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观密不可分的。当然,孔子也特别强调为政者、君子等自身的责任,时常告诫他们应该坚持“正人先正己”,发挥“上行下效”的作用。第四,孔子提倡教化的最终目的,并非局限于建立道德秩序,而是通过教化的方式激发个体对道德修养的自主性与能动性。为此,他提出诸如“自讼”“求诸己”等修养方法,提倡主动自我反省。
孔子内外并重,扩展并深化了传统教化观念的内涵,同时将之应用于自身的教育实践中,使之成为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特色。受此影响,孟子、荀子等先秦儒家也多从“教化”的角度来思考教育问题。比如,他们都认识到教化需要物质前提,富民和教民应相互结合,孟子讲“有恒产者有恒心”“制民之产”。荀子则提出“不富无以养民情,不教无以理民性”。再如,先秦儒家一致坚守教人以善的理念,孟子讲“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亦曰“涂之人可以为禹”。只是由于两者对人性的看法不同,故在教化路径的选择上各有侧重,由此形成了儒家教化的两个路向:孟子重“性情”,所以“求放心”,养“浩然之气”,致力于德性外化;荀子则重“化性起伪”,所以重礼乐政刑,强调明礼义以化之。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教化理念不仅关注知识、技能的开发和增长,也重视自我德性的成就。更为关键的是,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教化理念还倡导天人合一,合内外,将人文与自然、个人生命与宇宙生命融为一体,并最终促成社会的有序和谐,展现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和生命关怀意识。由此来理解先秦儒家教育思想,便多了一层融洽感。这对于我们重新审视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特质、推动新时代教育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建设无疑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摘编自房伟《先秦儒家的教育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所呈现的荀子“虚静之学”理念,其核心是借由理性意志对浮躁心态的有效克制,进而获取一种宁静平和的心境,以此作为“强学”得以顺利开展的心理层面的前置性准备。
B.材料一先是对荀子所秉持的坚持不懈、持续积累观念的重要意义予以阐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出“积善之学”的概念,着重凸显了意志努力在这一为学进程中的关键作用。
C.材料二着重强调,在个体成长的历程中,需借助对知识与技能的开发和增进,以促成社会的有序和谐,而这一目标的实现最终会推动自我德性的升华。
D.材料二就教化传统的演变予以介绍,指出自三代以来直至春秋时期,教化传统发生了从侧重于外部制度架构的搭建以及方法手段的运用,到将关注重心逐渐向个体德性层面倾斜的转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秉持的观念是,民本思想乃其教化学说的根基所在,在保障民众生活水平以及增加民众财富的前提之下,经由教化这一途径,就必然能够实现个人德行的成就。
B.孔子所倡导的教化,其终极目的,在某种程度上依然囿于道德秩序的构建范畴,并且积极提倡主动地进行自我反省。
C.孟子明确指出教化的实现需要具备物质层面的前提条件,即百姓唯有拥有“恒产”,才可能具备“恒心”,并且他更为注重德性在向内转化方面的作用。
D.以理性的视角去审视中国传统教化理念,并依此来理解先秦儒家的教育思想,这对于当下的教育发展而言,依然具备不可忽视的现实价值与借鉴意义。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围绕“为学”的进程展开论述,清晰地呈现出“意志”在这一过程所包含的三个阶段中均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B.材料一运用引用论证的方式对“专心之学”的概念进行论述,并且强调其在荀子“为学”过程的诸多环节中,占据着最为关键的地位。
C.材料二在论述全面观照孔子教化理念的过程中,列举了孟子、荀子等先秦儒家学者有关“教化”的相关观点,充分彰显了孔子教化观所具备的广泛影响力。
D.材料一侧重于对先秦儒家实现德性圆满之道——“为学”这一维度进行剖析,材料二则将重心置于对先秦儒家教育观内涵的深入分析。
4.下列事例中,最能体现荀子“积善之学”观点的一项是( )
A.顾恺之常年钻研绘画技法,广泛吸收各家之长,创“以形写神”论。
B.基普乔格凭借出色的运动天赋和科学的训练模式,在马拉松赛事中不断刷新个人最佳成绩。
C.范仲淹幼时贫寒仍刻苦求学,入仕后虽屡遭贬谪,但始终坚守仁爱,持续推行善政,行济民情怀。
D.南仁东倾毕生精力投身科研,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建成“中国天眼”。
5.先秦儒家强调教育对个人成长和社会教化的重要作用。请结合两则材料,分析先秦儒家如何通过“个体修养”与“社会教化”来实现“成己成人”的教育目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早晨从中午开始(节选)①
路遥
当我在相对悠闲的日子里瞎转悠的时候,天乐②正忙着“查看阵地”,帮我寻找进入写作的一个较为合适的地方。
我决定到一个偏僻的煤矿去开始第一部初稿③的写作。
这个考虑基于以下两点:一、尽管我已间接地占有了许多煤矿的素材,但对这个环境的直接感受远远没有其它生活领域丰富。按全书的构思,一直到第三部才涉及到煤矿。也就是说,大约在两年之后才写煤矿的生活。但我知道,进入写作后,我很难中断案头工作去补充煤矿的生活。那么,我首先进入矿区写第一部,置身于第三部的生活场景,随时都可以直接感受到那里的气息,总能得到一些弥补。二、写这部书我已抱定吃苦牺牲的决心,一开始就到一个舒适的环境去工作不符合我的心意。煤矿生活条件差一些,艰苦一些,这和我精神上的要求是一致的。我既然要拼命完成此生的一桩夙愿,起先应该投身于艰苦之中。
我来之前,矿上已在离矿区不很远的矿医院为我找好了地方。那是一间用小会议室改成的工作间,一张桌子,一张床,一个小柜,还有一些无用的塑料沙发。
亲戚们都十分热心厚道。他们先陪我在周围的山转了一圈。四野的风光十分美丽。山岩雄伟,林木茂盛,人称“旱江南”。此时正值“霜叶红于二月花”之时,满山红黄绿相间,一片五彩斑斓。亲戚们为了让我玩好,气氛十分热烈。但我的心在狂跳,想急迫地投入工作,根本无心观赏大自然如画的风光。
从山上回来,随手折了几枝红叶,插在办公桌对面的沙发缝隙里,心情在一片温暖的红色中颤栗着。铺好床,日用东西在小柜中各就其位;十几本我认为最伟大的经典著作摆在旁边——这些书尽管我已经读过多遍,此间不会再读,但我要经常看到这些人类所建造的辉煌金字塔,以随时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随后,我在带来的十几本稿纸中抽出一本在桌面上铺开,坐下来。心绪无比复杂,我知道接下来就该进入茫茫的沼泽地了。但是,一刹那间,心中竟充满了某种幸福感。是的,为了这一天的到来,我已经奔波了两三年,走过了漫长的道路;现在,终于走上了搏斗的拳击台。
是的,拳击台。对手不是别人,正是自己。
开头,这是真正的开头。
写什么?怎么写?第一章、第一自然段、第一句话、第一个字,一切都是神圣的,似乎是一个生死存亡的问题而令人难以选择,令人战战兢兢。
实际上,它也是真正重要的事,它将奠定全书的叙述基调和语音节奏。它将限制你,也将为你铺设道路。
一切诗情都尽量调动起来,以便一开始就能创造奇迹,词汇像雨点般落在纸上。
可是一页未完,就觉得满篇都是张牙舞爪。
立刻撕掉重来。新换了一副哲学家的面孔,似乎令人震惊。但一页未完,却以感到可笑和蹩脚而停止。
眼看一天已经完结,除去纸篓中撕下的一堆废纸,大脑仍然是一片空白。
真想抱头痛哭一场。你是这样的无能,竟然连头都开不了,还准备写一部多卷体的长篇小说?
晚上躺在孤寂的黑暗中,大睁着眼睛,开始真正怀疑自己是不是能胜任如此巨大的工作。
完全自不量力!你是谁?你是一个普通人,一个写了一点作品的普通作家,怎么敢妄图从事这种伟大的事业?
许多作家可能是明智的,一篇作品有了影响,就乘势写些力所能及的作品,以巩固自己的知名度,这也许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而你却几年来一直执迷不悟,为实现少年时的狂想就敢做这件不切实际的事。少年时,还梦想当宇航员,到太空去捉一捉“外星人”,难道也可将如此荒唐的想法付诸实施?你不成了当代的唐·吉诃德?
迷糊几个小时醒来,已是日上中天——说明天亮以后才睡着的。再一次坐在那片空白面前。强迫自己重新进入阵地。反悔的情绪消失了。想想看,你已经为此而准备了近三年,绝不可能连一个字也不写就算完结;如果这样,那就是一个世界级的笑话。又一天结束了。除又增加了一堆揉皱的废纸,眼前仍然没有一个字。
第三天重蹈覆辙。
三天以后,竟然仍是一片空白。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开始不停地转圈圈走,走,走,像磨道的一头驴。从高烧似的激烈一直走到满头热汗变为冰凉,冰凉的汗水使燃烧的思索冷静了下来,冷静在这种时候可以使人起死回生。
冷静地想一想,三天的失败主要在于思想太勇猛,以致于一开始就想吼雷打闪。其实,这么大规模的作品,哪个高手在开头就大做文章?瞧瞧大师们,他们一开始的叙述是多么平静。只有平庸之辈才在开头就堆满华丽。记得列夫·托尔斯泰的话,艺术的打击力量应该放在后面。这应该是一个原则。为什么中国当代的许多长篇小说都是虎头蛇尾?道理应于此。这样看来,不仅开头要平静地进入,就是全书的总布局也应该按这个原则来。三部书,应该逐渐起伏,应该一浪高过一浪地前进。
黑暗中似有一道光亮露出。现在,平静地坐下来。于是,顺利地开始了。为了纪念这不同寻常的三天,将全书开头的第一自然段重录于后——
“一九七五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时令已快到惊蛰,雪当然再不会存留,往往还没等落地,就已经消失得无踪无影了。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地没有到来。”
(有删改)
[注]①本文写于1992年,路遥完成《平凡的世界》后因病住院,同年11月去世,享年42岁。②作者弟弟王天乐。③指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初稿,文章结尾处的“全书”即《平凡的世界》。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选择到煤矿开始写作,既是为了弥补对煤矿生活直接感受的不足,也是为了与自己的精神追求一致,体现了他对艰苦环境的主动选择。
B.文中“满山红黄绿相间,一片五彩斑斓”的描写,展现了矿区周围的自然美景,暗示作者在此环境下能够轻松进入创作状态。
C.作者提到“这些书尽管我已经读过多遍,此间不会再读”,但他仍将经典著作摆在身边,是为了从精神上激励自己,保持崇高的创作追求。
D.“我”感到“某种幸福感”,是因为历经两三年的准备,走过漫长的道路后,现在终于可以动笔创作心中想写的小说了。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叙事并不单一,如文中采用补叙回忆三年准备过程,描写“迷糊几个小时醒来”等细节打破线性叙事。
B.“词汇像雨点般落在纸上”与“满篇都是张牙舞爪”形成对比,说明作者起初追求华丽表达但效果适得其反,这印证了他反对任何修饰性语言的艺术主张。
C.“像磨道的一头驴”使用比喻,通过“磨道”暗示创作过程的循环往复,以“驴”的意象将抽象思考状态具象化,突出其创作困境中的坚持。
D.结尾引用《平凡的世界》开篇段落,主要是为了向读者展示小说精妙的语言风格,与文中“平静地进入”的创作理念无直接关联。
8.本文在叙述创作过程时,多次使用“搏斗”“战场”“拳击台”等带有强烈对抗性的表述,而结尾却以“平静地坐下来”“顺利地开始了”收尾。这种前后表述的反差在艺术表现上有何独特效果?
9.本文是路遥在病榻上完成的《平凡的世界》创作随笔。评论家李陀曾说:“路遥把生命燃烧进了《平凡的世界》。”请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这一评论的深刻内涵。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赞曰:霍光受襁褓之托,任汉室之寄,当庙堂,拥幼君,因权制敌,以成其忠。处废置之际,临大节而不可夺,遂匡国家,安社稷。然光不学亡术,暗于大理,阴妻邪谋,湛溺盈溢之欲,以增颠覆之祸,死财三年,宗族诛夷,哀哉!
(节选自班固《汉书·霍光传》)
材料二:
初,张咏在成都,闻准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供帐,大为具待。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光传》不可不读也。”准莫喻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
(节选自《宋史·寇准传》)
材料三:
术之为言,路也;路者,道也。《记》曰“审端径术①”,径与术则有辨。夫路之私而取便者曰径,其共繇而正大者曰术。摧刚为柔、矫直为曲者,径也,非术也。平仲(寇准)不审乎此,乃惩刚直之取祸,而屈挠以祈合于人主之意欲,而生平之玷,不可磨矣。则其惩霍光之失者,祸与光等,而污辱甚焉。术不如其无术,故曰:其悟也,正其迷也。
夫人之为心,至无定矣。无学以定之,则惑于多歧,而趋蹊径以迷康庄,固将以蹊径为康庄而乐蹈之。故君子不敢轻言术,而以学正其所趋。学也者,所以择术也,术也者,所以行学也。君子正其学于先,乃以慎其术于后。《大学》之道,正身以正家,正家以正天下。正身者,刚而不可挠,直而不可枉,言有物而不妄,行有恒而不迁,忠信守死以不移,骄泰不期而自远。光能以是为术,则虽有芒刺之君,无所施其疑忌;虽有悍妻骄子,不敢肆其凶逆;而永保令名于世矣。夫光立非常之功居危疑之地唯学可以消其衅况平仲之起家儒素进退唯君无逼上之嫌者乎!平仲怏怏于用舍,一不得当,刑方为圆,扬尘自蔽,与王钦若、丁谓为水火,而效其尤。夫且曰吾受教于张公而知术矣。惜哉!其不得为君子,而自贻窜殛之灾。故曰:其悟也,正其迷也。
(节选自王夫之《宋论》)
[注]①审端径术:出自《月令》,意思是检查修正道路。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光立非常之功/居危疑之地/唯学可以/消其衅况平仲之/起家儒素进退/唯君无逼上之嫌者乎
B.夫光立非常之/功居危疑之地/唯学可以消其衅/况平仲之起家/儒素进退唯君/无逼上之嫌者乎
C.夫光立非常之功/居危疑之地/唯学可以消其衅/况平仲之起家儒素/进退唯君/无逼上之嫌者乎
D.夫光立非常之功居/危疑之地唯学可以/消其衅况平仲之/起家儒素/进退唯君无逼上之嫌者乎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成其忠”的“以”与《离骚》“乘骐骥以驰骋兮”中“以”用法相同。
B.社稷,“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由于土地和粮食对国家至关重要,后用“社稷”代指国家。
C.“准莫喻其意”的“喻”与《兰亭集序记》“不能喻之于怀”的“喻”意思相同。
D.《大学》原为《礼记》中的一篇,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作《大学章句》后,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称“四书”。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班固认为霍光虽匡扶社稷,但因不学无术、纵容妻子,最终导致家族覆灭。
B.张咏让寇准读《霍光传》,是希望他能效仿霍光的权术谋略以巩固相位。
C.王夫之认为寇准若坚持刚直本性,就能避免与王钦若等人的政治斗争。
D.三则材料都认为霍光的悲剧在于他身处高位却缺乏治国才能,未能善始善终。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供帐,大为具待。
(2)光能以是为术,则虽有芒刺之君,无所施其疑忌。
14.材料三认为应该如何处理好“术”与“学”的关系?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坐忆刘仲行
陆游
老去情怀易黯然,故人零落晓星悬。
酒醒虚阁初寒夜,秋满空山欲暮天。
黄卷①漫劳遮病眼,青云②犹欲慕少年。
何时共听西窗雨,灯火萧萧理旧编。
【注】①黄卷:指书籍。②青云:远大的抱负和志向。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晓星悬”以将坠之星喻凋零故交,“悬”字暗含危殆之势,较常规比喻更具张力。
B.颔联“虚阁”“空山”构成双重空间隐喻,既指物理居所,也暗示诗人精神世界的孤绝。
C.颈联中“漫劳”与“犹欲”形成对比,表现诗人虽年老多病仍不甘放弃的少年壮志。
D.尾联化用李商隐“西窗剪烛”典故,表达对重逢的期待,情感由悲转喜,境界豁然开朗。
16.本诗与《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均体现陆游诗歌的“沉郁”特质,但又存在差异——“一隐一显”,请结合两诗的诗句对差异进行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玉”是一个美好的词语,可以用来形容清脆悦耳的音乐效果,如李贺《李凭箜篌引》中的“ ”;可以用来表现温润而美好的感情,如李商隐《锦瑟》中的“ ”。
(2)杜甫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描写秋日景象,与黄庭坚《登快阁》中“ , ”两句所营造出的意境非常相似。
(3)《周髀算经》说:“日兆月,月光乃出,故成明月。”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中“ , ”两句均涉及光线反射的原理。
(4)星宿不仅是观测日月五星位置的坐标,还是古人测定岁时季节的观测对象,它们在古诗文中多有提及,如李白《蜀道难》中“ , ”。
(5)古代佛寺有晨撞钟暮击鼓的仪式,即使停止撞钟或击鼓,钟声和鼓声依然会久久回荡,正如苏轼《石钟山记》“ , ”所描绘的一样。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生态环境保护,归根结底是广泛而深刻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坚持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事项,坚决整治不利于群众生命健康的环境问题,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坚决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腾笼换鸟”。
我曾去过不少草原,也曾看到纷至沓来的人们,只钟情于美丽的景致,对环境的呵护并不关注。花草遭到践踏,草皮受到碾压,给草原带来伤痛。面对熙熙攘攘的过客,赛里木湖一言不发,只用透明的沉思,教育那些浮躁的眼神。②这位饱经沧桑的智者,在日出月落、风轻云淡、鸟语花香之间,寻找生命的支点。
大自然自有它的法则。美的东西往往稀缺又脆弱,如果透支,只能使它过度衰颓,过早凋落。由于过度放牧和无序开发,这里也曾满目疮痍。③好在经过几年的环境治理,眼前的湖水和草原又回到了之前的样子,这里终于迎来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最舒畅的生活,应该是走进牧人的毡房。④尽管岁月将沟壑镌刻在牧人紫红的脸上,却掩饰不住他们与生俱来的豪放。有时一瓶普通的酒,便可让整个毡房热闹起来,快乐简单且触手可及。拨动那柄油亮的老琴,自在的生活与悠扬的歌声被美酒极协调地糅合在一起,不露凿痕。我无法猜透,这质朴的琴声能洞穿身后多少悠远的日子,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不会凋落的是他们永不疲倦的生命信念。
18.文中加点的词语,与“变革”的构词逻辑相同的一项是( )
A.钟情 B.沉思 C.稀缺 D.洞穿
19.文中标有序号的四个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①生态环境保护,归根结底是广泛而深刻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
B.②这位饱经沧桑的智者,在日出月落、风轻云淡、鸟语花香之间,寻找生命的支点。
C.③好在经过几年的环境治理,眼前的湖水和草原又回到了之前的样子,这里终于迎来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D.④尽管岁月将沟壑镌刻在牧人紫红的脸上,却掩饰不住他们与生俱来的豪放。
20.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B.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C.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D.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技术进步推动着人类文明进程。历史上,诸多曾被少数精英垄断的尖端技术,终将转化为大众化技能,这种规律在AI时代再次显现。曾几何时,(1) 。如今借助网络与AI技术,这些资源得以遍布世界各个角落。海量在线课程、教育应用及个性化学习平台应运而生,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学习新知识,畅享优质教育服务。
艺术创作往昔是天才艺术家的专属领地,如今数字艺术工具与AI创作软件让艺术创作的门槛一降再降,使得(2) 。当下,AI绘画、音乐创作软件不仅能助力人们创作出令人拍案叫绝的佳作,还能助力拓展技艺,让人充分展现个人的艺术风采。这种技术民主化浪潮中,“技术特权”者的优势被消解,大众则共享技术红利。AI社会化既是颠覆性变革,更是全民共享的“饕餮盛宴”。
2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句子。
22.文中两处引号的情感表达作用略有不同,请简要分析。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现代文阅读Ⅱ《早晨从中午开始》提到,“瞧瞧大师们,他们一开始的叙述是多么平静。只有平庸之辈才在开头就堆满华丽。”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生活体验或社会现实,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 2.D 3.B 4.C 5.①个体修养:先秦儒家强调通过意志努力实现自我提升。荀子以“虚静”“专心”“积善”培养意志以克服惰性、积累德性,孔子用“修德学道”“自讼”提升道德。
②社会教化:儒家将个体德性扩展至社会。孔子“修己安人”贯通个人与社会,主张为政者以身作则;孟子、荀子均强调教化需结合物质基础,通过“富民”与“教民”结合实现社会和谐。
③成人成己:个体修养是社会教化的基础,社会教化是个体德性的外化。“天人合一,和内外”,如孔子“性相近,习相远”说明教化可普遍提升德性,而“正人先正己”体现个体修养对社会的影响,最终达成“成己成人”的目标。
6.B 7.C 8.①形成强烈对比,前期“搏斗”等对抗性表述渲染创作困境的激烈艰难,与结尾的“平静”“顺利”构成起伏,增强文章叙事张力。②深化主旨,从激烈对抗到从容落笔,暗示创作不仅是技艺的较量,更是内心的自我修炼与成长,凸显作者突破困境、把握创作规律的精神蜕变。 9.①生命与创作的融合,路遥为完成《平凡的世界》主动选择艰苦环境,将创作视为“此生夙愿”,甚至以健康为代价(如天亮以后才睡着),体现用生命浇灌作品的决心。②精神燃烧的象征,反复描写撕稿、怀疑、挣扎的过程,如“真想抱头痛哭”“大睁着眼睛”等细节,展现其近乎自虐的投入,印证“燃烧生命”的创作状态。③超越平凡的追求,他拒绝“作家巩固知名度”的功利选择,坚持挑战多卷体长篇,以经典著作“提升精神境界”,凸显对文学神圣性的信仰,生命因此获得升华。④文本与现实的互文,随笔写于病榻,而《平凡的世界》开篇“细蒙蒙的雨丝”的平静描写,恰是历经“燃烧”后的结晶,作品成为其生命能量的最终载体。(任答三点)
10.C 11.A 12.A 13.(1)等到寇准调任陕州,张咏恰好从成都被罢官回来,寇准隆重地准备帷帐,盛大周全地款待(张咏)。
(2)霍光如果能把这些作为行事准则或方法,那么即使有像芒刺在背一样(多疑、猜忌心重)的君主,(君主)也无法施展他的猜忌之心。 14.①用“学”纠正“术”的趋向;②“学”为择“术”,“术”以行“学”;③先端正“学”,然后谨慎选择“术”。
15.D 16.(1)《夜坐》以隐笔写沉郁。①借景(意象)抒情,或婉转用典,如使用“秋满空山”含蓄蕴藉的意象喻国运衰微,“青云”用《史记》典故。②情感内敛压抑,“灯火萧萧理旧编”体现儒者孤寂中坚持学术使命或文化坚守;有个人衰老“老去情怀”与国势衰微“故人零落”的双重悲叹。(2)《书愤》以显笔写沉郁。①直抒胸臆,“世事艰”“空自许”直接宣泄愤懑。②情感激烈外放,聚焦家国抱负,“塞上长城空自许”直斥朝廷用人不当,激烈的功业批判;“镜中衰鬓已先斑”表达时不我待的焦灼。
17. 昆山玉碎凤凰叫 蓝田日暖玉生烟 落木千山天远大 澄江一道月分明 日影反照 室始洞然 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 而大声发于水上 噌吰如钟鼓不绝(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18.C 19.C 20.D
21.(1)优质教育资源凤毛麟角;优质教育资源仅被少数人所拥有。
(2)更多人能够涉足其间;普通人也能轻松踏入艺术创作的领域。(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22.(1)前者略有批判性或带有讽刺态度,隐含对技术垄断/不平等的否定;
(2)后者体现褒义/积极或赞扬/肯定的态度,强调技术普及带来的普惠性。
2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