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版】02 第一章 第1节 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物理量 课件《高考快车道》2026高考物理一轮总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专版】02 第一章 第1节 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物理量 课件《高考快车道》2026高考物理一轮总复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7-17 13:39: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86张PPT)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知能模块 考点内容 高考(江苏卷)六年命题情况对照分析
2019-2024 命题分析
第1节 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物理量 参考系、质点、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2023T1:运动v-t图像 高考命题以选择题和实验题为主,偶有计算题。命题热点为基本规律的应用和图像问题,实验以测瞬时速度和加速度为主。
第2节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与应用 匀变速直线运动及其公式
第3节 运动图像和追及、相遇问题 x-t图像、v-t图像
实验一 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2020T11:利用自由落体测重力加速度 2022T11:利用自由落体测重力加速度
第1节
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物理量
链接教材·夯基固本
一、运动
物体__________随时间变化,称为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二、参考系 质点
1.参考系
(1)定义: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而假定______的物体。
(2)选取原则:可任意选取,但对同一物体的运动,所选的参考系不同,对它运动的描述可能会______。通常以______为参考系。
空间位置
不动
不同
地面
2.质点
(1)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有______的点。
(2)物体可看作质点的条件: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时,物体的______和______对研究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
质量
大小
形状
三、时间间隔和时刻
1.时刻:指的是某一______。
2.时间间隔:指的是两时刻的______。
3.图示:在表示时间的数轴上,时刻用____表示,时间间隔用______表示。
瞬间
间隔

线段
四、位移 速度
1.位移和路程
(1)位移:描述物体____________,用从________指向________的有向线段表示,是矢量。
(2)路程:物体运动______的长度,是标量。
(3)关系:在单向直线运动中,位移的大小______路程;其他情况下,位移的大小______路程。
位置的变化
初位置
末位置
轨迹
等于
小于
2.速度和速率
(1)平均速度:物体的位移与发生__________所用时间的比值,即=,其方向与______的方向相同,是矢量。
(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______或某一______的速度,方向沿轨迹上物体所在点的切线方向指向前进的一侧,是矢量。
(3)速率:__________的大小,是标量。
(4)平均速率:______与______的比值,不一定等于平均速度的大小。
这段位移
位移
时刻
位置
瞬时速度
路程
时间
五、加速度
1.定义:速度的________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______的比值。
2.定义式:a=。
3.方向:与__________的方向相同,是矢量。
4.物理意义:描述物体______________的物理量。
5.决定因素:加速度a由决定,与Δv、v、Δt无关。
变化量
时间
速度变化
速度变化快慢
一、易错易误辨析(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参考系必须是固定不动的物体。 (  )
(2)质点是一种理想化模型,实际并不存在。 (  )
(3)在某一段时间内物体运动的位移为零,则该物体一定是静止的。 (  )
(4)平均速度的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 (  )
(5)甲的加速度a甲=2 m/s2,乙的加速度a乙=-3 m/s2,a甲>a乙。 (  )
×

×

×
二、教材习题衍生
1.(质点、参考系、位移和速度的理解)北京冬奥会女子自由式滑雪大跳台比赛中,中国某运动员从静止出发,滑行了大约 92 m,到达跳台时以约 78.6 km/h 的速度起跳,在空中完成肢体动作,并稳稳地落地。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裁判对运动员的肢体动作打分时,运动员可看作质点
B.92 m是指位移的大小
C.78.6 km/h是指瞬时速度的大小
D.以运动员为参考系,跳台是静止的

C [自由式滑雪肢体动作完成情况是打分时需要关注的重点,故运动员不可看作质点,A错误;92 m是指路程,B错误;78.6 km/h是指瞬时速度的大小,C正确;以运动员为参考系,跳台是运动的,D错误。故选C。]
2.(位移、路程、速度)如图所示,该同学从A位置出发,途经B、C位置后到达D位置,智能手机显示用时30 min,运动的路程为
4.0 km。该同学从A位置运动到D位置的过程中(  )
A.位移大小为4.0 km
B.平均速度大小为8.0 km/h
C.平均速率为8.0 km/h
D.任意位置的速率均为8.0 km/h

C [路程为4.0 km,由题图可知,位移x小于 4.0 km,故A错误;由速度的定义可知,平均速度大小为v=<=8.0 km/h,故B错误;由平均速率的定义可知,平均速率为v===8.0 km/h,故C正确;平均速率为8.0 km/h,任意位置的速度不一定等于
8.0 km/h,故D错误。故选C。]
3.(位移、速度与加速度)有一个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从2 s末至
6 s末的位移为24 m,从6 s末至10 s末的位移为40 m,则这个物体的加速度大小和初速度大小分别是(  )
A.1 m/s2,2 m/s B.2 m/s2,1 m/s
C.1 m/s2,4 m/s D.4 m/s2,4 m/s

A [依题意,该物体在两个连续的4 s时间内经过的位移分别为24 m和40 m,由Δx=aT2,解得a=1 m/s2,依题意,物体在4 s末的速度大小为v4===6 m/s,设物体的初速度为v0,则有v4=v0+at4,解得v0=2 m/s,故选A。]
细研考点·突破题型
考点1 质点、参考系、位移
[典例1] (对质点的理解)(2025·江苏扬州月考)搭载着3名航天员的“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轨六个月后成功着陆。在下列情况中,可将飞船或核心舱看作质点的是(  )
A.确定飞船离地球的高度时
B.飞船飞行过程中调整姿态时
C.飞船与“天和”核心舱进行对接时
D.航天员给同学们介绍“天和”核心舱内部情况时

A [由于飞船离地球的高度远大于飞船本身大小,故在确定飞船离地球的高度时,可将飞船看作质点,A正确;在飞船飞行过程中调整姿态时、飞船与“天和”核心舱进行对接时及航天员给同学们介绍“天和”核心舱内部情况时,飞船或核心舱的大小、形状和姿态对所研究的问题有影响,这些情况下飞船或核心舱不能看作质点,B、C、D错误。故选A。]
规律总结 理解质点的“三情况”
(1)多数情况下,平动的物体可看作质点。
(2)当问题所涉及的物体位移远大于物体本身的大小时,可以看作质点。
(3)转动的物体一般不可看作质点,但转动可以忽略时,可把物体看作质点。
【典例1 教用·备选题】 (对质点的理解)(2024·江苏如皋高三测试)质点是一个理想化模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研究运动员110 m栏比赛的跨栏技术时,其身体可看成质点
B.研究月球绕地球的运动轨迹时,月球可看成质点
C.研究火车通过隧道所需的时间时,火车可看成质点
D.研究“嫦娥六号”在轨道上的飞行姿态时,“嫦娥六号”可看成质点

B [研究运动员110 m栏比赛的跨栏技术时,需要分析不同的动作,所以此时运动员身体不能看成质点,所以A错误;研究月球绕地球的运动轨迹时,月球的大小相对于月球与地球之间的距离是很小的,可以忽略,此时月球可看成质点,所以B正确;研究火车通过隧道所需的时间时,火车的长度相对于隧道来说是不能忽略的,所以此时的火车不能看成质点,所以C错误;研究“嫦娥六号”在轨道上的飞行姿态时,其形状不能忽略,不能看成质点,所以D错误。]
[典例2] (参考系的选取)2024年11月16日2时32分,我国天舟八号成功对接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后向端口,核心舱内航天员观察到天舟八号货运飞船处于静止状态,则他所选的参考系是(  )
A.正在天和核心舱内行走的其他航天员
B.太空中的人造卫星
C.空间站天和核心舱
D.停在海面上的远洋观测船

C [根据题意可知,天舟八号货运飞船成功对接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后,一起绕地球做圆周运动。以正在天和核心舱内行走的其他航天员为参考系,天舟八号货运飞船是运动的,故A错误;以太空中的人造卫星为参考系,天舟八号货运飞船是运动的,故B错误;以空间站天和核心舱为参考系,天舟八号货运飞船处于静止状态,故C正确;以停在海面上的远洋观测船为参考系,天舟八号货运飞船是运动的,故D错误。故选C。]
规律总结 选取参考系的“两注意”
(1)对同一物体的运动,所选的参考系不同,对其运动的描述可能会不同。
(2)在同一个问题中,若要研究多个物体的运动或同一个物体在不同阶段的运动,一般选取同一个参考系。
[典例3] (位移与路程)如图所示,桥式起重机主要由可移动“桥架”、“小车”和固定“轨道”三部分组成。在某次作业中,桥架沿轨道单向移动了8 m,小车在桥架上单向移动了 6 m。 该次作业中小车相对地面的位移大小为(  )
A.6 m B.8 m
C.10 m D.14 m

C [根据位移概念可知,小车随桥架在水平方向上运动x1=8 m,小车在竖直方向上运动x2=6 m,所以该次作业中小车相对地面的位移大小为x== m=10 m。故选C。]
规律总结 位移和路程的“三点”区别
(1)物理意义不同:位移描述物体位置变化,路程描述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
(2)决定因素不同:位移由始、末位置决定,路程由实际的运动路径决定。
(3)运算法则不同:位移应用矢量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运算,路程应用标量的代数运算。
考点2 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和平均速率
1.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平均速度是过程量,表示物体在某段位移或某段时间内的平均运动快慢程度;瞬时速度是状态量,表示物体在某一位置或某一时刻的运动快慢程度。
(2)联系:瞬时速度是运动时间Δt→0时的平均速度。
2.平均速度与平均速率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平均速度等于位移与时间的比值,平均速率等于路程与时间的比值。
(2)联系:通常情况下,平均速度的大小不等于平均速率,在单方向的直线运动过程中二者大小相等。
[典例4] (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的理解)一游客在武夷山九曲溪乘竹筏漂流,途经双乳峰附近的M点和玉女峰附近的N点,如图所示。已知该游客从M点漂流到N点的路程为5.4 km,用时1 h,M、N间的直线距离为 1.8 km,则从M点漂流到N点的过程中(  )
A.该游客的位移大小为5.4 km
B.该游客的平均速率为5.4 m/s
C.该游客的平均速度大小为0.5 m/s
D.若以所乘竹筏为参考系,玉女峰的平均速度为0

C [位移指的是从M点漂流到N点的有向线段,故位移x大小为1.8 km,故A错误;从M点漂流到N点的路程s为 5.4 km,用时1 h,则平均速率为故B错误;该游客的平均速度大小== km/h=0.5 m/s,故C正确;以所乘竹筏为参考系,玉女峰的平均速度为0.5 m/s,故D错误。故选C。]
[典例5] (运用极限思想分析瞬时速度)如图所示,气垫导轨上滑块经过光电门时,其上的遮光条将光遮住,电子计时器可自动记录遮光时间Δt。测得遮光条的宽度为Δx,用 近似代表滑块通过光电门时的瞬时速度。为使更接近瞬时速度,正确的措施是(  )
A.换用宽度更窄的遮光条
B.提高测量遮光条宽度的精确度
C.使滑块的释放点更靠近光电门
D.增大气垫导轨与水平面的夹角

A [表示的是Δt时间内的平均速度,遮光条的宽度Δx越窄,则记录的遮光时间Δt越小,越接近滑块通过光电门时的瞬时速度,选项A正确。]
[典例6] (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的理解与计算)(2024·江苏连云港联考)军训期间,无人机跟拍了一个班级方队绕400 m操场跑道跑一周,用时 5 min,在此过程中,无人机与方队相对位置不变。根据以上信息,分析可得(  )
A.方队的平均速率约是1.33 m/s
B.方队的平均速度约是1.33 m/s
C.方队的速度大小保持不变
D.方队的路程和位移相等

A [方队的平均速率是== m/s≈1.33 m/s,选项A正确;方队跑一周的位移为零,可知平均速度为0,选项B错误;方队的速度大小不一定保持不变,选项C错误;方队的路程为400 m,位移为零,选项D错误。故选A。]
规律总结 理解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四点”注意
(1)判断是否为瞬时速度,关键是看该速度是否对应“位置”或“时刻”。
(2)求平均速度要找准“位移”和发生这段位移所需的“时间”。
(3)用v=求瞬时速度时,计算出的是粗略值,Δt(Δx)越小,计算出的结果越接近真实值。
(4)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可以精确地表示物体在这一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
考点3 加速度的理解与计算
1.速度、速度变化量和加速度的对比
比较项目 速度 速度变化量 加速度
物理意义 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状态量 描述物体速度改变的物理量,是过程量 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是状态量
定义式 v= Δv=v-v0 a==
比较项目 速度 速度变化量 加速度
决定因素 由比值决定 由a与Δt决定(Δv=aΔt) 由F、m决定(a不是由v、Δt、v0决定的)
方向 即物体运动的方向 与a的方向相同 与Δv及F的方向相同,由F的方向决定,与v0、v的方向无关
2.判断直线运动中“加速”或“减速”的方法
[典例7] (加速度的理解)(2025·江苏常州月考)近年来,一些高级轿车的设计师在关注轿车的加速性能的同时,提出了“加速度的变化率”的概念,用这一新的概念来描述轿车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快慢,轿车的加速度变化率越小,乘坐轿车的人感觉越舒适。图示是一辆汽车在水平公路上行驶时加速度随时间变
化的关系图像,取t=0时速度方向为正方向,
则关于加速度变化率以及汽车的运动,下列
说法正确的是(  )
A.依据运动学定义方法,“加速度的变化率”的单位是m/s2
B.在2秒内,汽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C.在2秒内,汽车的速度减小了3 m/s
D.若汽车在t=0时速度为5 m/s,则汽车在2秒末速度的大小为8 m/s

D [加速度的变化率为,a的单位是m/s2,所以“加速度的变化率”的单位应该是m/s3,故A错误;在2秒内,汽车的加速度在减小,但2 s内加速度一直为正,加速度与速度同向,则汽车做加速运动,所以汽车做加速度减小的变加速直线运动,故B错误;由Δv=aΔt,知在a-t图像中,图线与时间轴所围图形的面积表示汽车速度的变化量Δv,则在2秒内,汽车的速度增加Δv=3 m/s,故C错误;若汽车在t=0时速度为5 m/s,在2秒内,汽车的速度增加3 m/s,则汽车在2秒末速度的大小为8 m/s,故D正确。]
【典例7 教用·备选题】 (加速度的理解)速度对时间的变化率称为加速度,加速度对时间的变化率物理学中称之为“加加速度”,通常用符号“j”表示。如图所示为某物体运动的“加加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图像,关于该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国际单位制中“加加速度”的单位应是m/s2
B.0~1 s内该物体一定做匀变速运动
C.0~1 s内该物体一定做变加速运动
D.1~3 s内该物体加速度的变化量为3 m/s2

C [根据题意可知,“加加速度”的定义式为j=,则“加加速度”的单位为m/s3,故A错误;由题图可知,0~1 s内物体的“加加速度”保持不变,说明物体的加速度均匀变化,则0~1 s内该物体一定做变加速运动,故B错误,C正确;根据j-t图像中图线与时间轴所围的面积表示Δa,由题图可知,1~3 s内该物体加速度的变化量为Δa=×2×2 m/s2=2 m/s2,故D错误。故选C。]
[典例8] (加速度的计算)(2025·江苏常州月考)如图所示,将弹性小球以10 m/s的速度从距地面2 m处的A点竖直向下抛出,小球落地后竖直向上反弹,经过距地面1.5 m高的B点时,向上的速度为7 m/s,从A到B过程,小球共用时0.3 s,则此过程中(  )
A.小球的位移大小为0.5 m,方向竖直向上
B.小球速度变化量的大小为3 m/s,方向竖直向下
C.小球平均速度的大小为8.5 m/s,方向竖直向下
D.小球平均加速度的大小约为56.7 m/s2,方向竖直向上

D [位移是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从题中可以看出,小球从A到B位移为0.5 m,方向指向末位置,即方向竖直向下,A错误;速度变化量等于末速度减初速度,规定向下为正方向,则Δv=-7 m/s-10 m/s=-17 m/s,负号表示与规定正方向相反,即速度变化量的方向竖直向上,B错误;平均速度等于位移与时间的比值,小球的位移为0.5 m,方向竖直向下,所以小球的平均速度大小== m/s= m/s,方向竖直向下,C错误;规定向下的方向为正方向,由加速度公式a=,可知a== m/s2=- m/s2≈-56.7 m/s2,小球平均加速度的大小约为56.7 m/s2,负号表示方向竖直向上,D正确。故选D。]
【典例8 教用·备选题】 (加速度的计算)一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某时刻速度大小为 4 m/s,1 s后速度的大小变为10 m/s,在这
1 s内该物体的可能运动情况为(  )
A.加速度的大小为6 m/s2,方向与初速度的方向相同
B.加速度的大小为6 m/s2,方向与初速度的方向相反
C.加速度的大小为14 m/s2,方向与初速度的方向相同
D.加速度的大小为16 m/s2,方向与初速度的方向相反

A [以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若初、末速度方向相同,加速度a== m/s2=6 m/s2,方向与初速度的方向相同,A正确,B错误;若初、末速度方向相反,加速度a′== m/s2=
-14 m/s2,负号表示方向与初速度的方向相反,C、D错误。]
[典例9] (加速度与速度、速度的变化量的关系)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大,加速度一定大
B.速度变化得越快,加速度就变化得越快
C.物体加速度变大,则速度也一定是在变大
D.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变化量的方向相同

D [加速度是反映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与速度的大小无关,故A错误;速度变化得越快,加速度就越大,但加速度的变化不一定越快,故B错误;物体加速度变大,但如果加速度和速度方向相反,则速度在减小,故C错误;根据加速度的定义可知,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变化量的方向相同,故D正确。]
易错警示 对速度、速度的变化量和加速度关系理解的“三点”误区
(1)速度的大小和加速度的大小无决定关系。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加速度大,速度也不一定大;加速度为零,速度可以不为零,速度为零,加速度也可以不为零。速度增大或减小是由速度与加速度的方向关系决定的。
(2)速度的方向和加速度的方向无决定关系。加速度与速度的方向可能相同,也可能相反,两者的方向还可能不在一条直线上。
(3)有速度变化量就必然有加速度,速度变化量的大小由加速度和速度变化的时间决定。
【典例9 教用·备选题】 (加速度与速度、速度的变化量的关系)火箭发射时,速度能在10 s内由0增加到 100 m/s;汽车以108 km/h的速度行驶,急刹车时能在2.5 s内停下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0 s内火箭的速度改变量为10 m/s
B.2.5 s内汽车的速度改变量为-30 m/s
C.火箭的速度变化比汽车的快
D.火箭的加速度比汽车的加速度大

B [火箭发射时,速度在10 s内由0增加到 100 m/s,故10 s内火箭的速度改变量为Δv1=100 m/s,选项A错误;汽车以 108 km/h=30 m/s 的速度行驶,急刹车时能在2.5 s内停下来,则2.5 s内汽车的速度改变量为Δv2=0-30 m/s=-30 m/s,选项B正确;火箭的加速度为a1===10 m/s2,汽车的加速度为a2===
-12 m/s2,故火箭的速度变化比汽车的慢,火箭的加速度比汽车的加速度小,选项C、D错误。]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题组一 质点、参考系、位移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课时分层作业(一) 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物理量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A.研究甲图中排球运动员扣球动作时,排球可以看成质点
B.研究乙图中乒乓球运动员的发球技术时,乒乓球不能看成质点
C.研究丙图中羽毛球运动员回击羽毛球动作时,羽毛球大小可以忽略
D.研究丁图中体操运动员的平衡木动作时,运动员身体各部分的速度可视为相同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B [研究排球运动员扣球的动作时,排球不同点的运动情况是不同的,因此排球不能看成质点,故A错误;研究乒乓球运动员的发球技术时,主要看乒乓球的旋转,乒乓球上不同点的旋转情况并不相同,因此此时不能将乒乓球视为质点,故B正确;研究羽毛球运动员回击羽毛球动作时,羽毛球的各点的运动情况并不相同,因此不能忽略羽毛球的大小而将羽毛球视为质点,故C错误;研究体操运动员的平衡木动作时,运动员身体的各部分速度是不同的,故D错误。]
题号
2
1
3
4
5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2.(2025·江苏淮安模拟)如图所示为飞行员(丙)在跳伞训练,飞机驾驶员(甲)和地面指挥员(乙)在观察了丙的运动后,发生了争论。关于甲、乙争论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选取了地面为参考系
B.乙选取了飞机为参考系
C.两人的说法中必有一个是错误的
D.两人选取参考系不同导致观察结果不同
题号
2
1
3
4
5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D [甲、乙两人的说法分别是以飞机和地面作为参考系研究丙运动的,说法都是正确的,他们的争论是由于选择的参考系不同而导致的,故A、B、C错误,D正确。]
题号
3
2
4
5
6
8
7
9
10
11
12
13
1
14
15
题组二 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和平均速率
3.(2025·江苏泰州模拟)福州地铁5号线一期工程从荆溪厚屿站至螺洲古镇站已开通,运行线路长约 22.4 km,单程运行时间约40分钟,列车最高运行时速为80 km/h。关于福州地铁5号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线路长约22.4 km,指的是地铁运行的位移
B.全程运行过程中,列车不能视为质点
C.80 km/h指的是平均速度大小
D.列车运行的平均速率约为33.6 km/h

题号
3
2
4
5
6
8
7
9
10
11
12
13
1
14
15
D [线路长约22.4 km,指的是地铁运行的路程,选项A错误;全程运行过程中,列车长度相对于线路是很小的,列车能视为质点,选项B错误;80 km/h指的是瞬时速度大小,选项C错误;列车运行的平均速率约为v== km/h=33.6 km/h,选项D正确。故选D。]
题号
4
2
3
5
6
8
7
9
10
11
12
13
1

14
15
4.(2024·江苏海安高三月考)如图所示为滑板运动员在滑板上跳起至落回的动作,落回滑板时速度为 2 m/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运动员和滑板都不可以视为质点
B.运动员和滑板在此过程中的加速度相等
C.运动员落回时滑板的速度为2 m/s
D.运动员和滑板的位移在此过程中始终保持相等
题号
4
2
3
5
6
8
7
9
10
11
12
13
1
14
15
A [运动员的肢体动作、滑板的角度变化对成绩的评定有影响,故运动员和滑板不可以视为质点,A正确;运动员与滑板在水平方向运动情况相同,加速度相同,但运动员还具有竖直方向的加速度,故两者的加速度不相等,B错误;运动员落回滑板时斜向下的速度为2 m/s,滑板的速度水平,小于2 m/s,C错误;运动员的位移从斜向上再转向水平,而滑板的位移始终沿水平方向,最终两者位移相等,故在此过程中位移并不始终保持相等,D错误。故选A。]
题号
2
4
5
3
6
8
7
9
10
11
12
13
1

14
15
5.如图所示的计时装置可以近似测出气垫导轨上滑块的瞬时速度。已知固定在滑块上的遮光条的宽度为4.0 mm,遮光条经过光电门的遮光时间为0.040 s。则滑块经过光电门时的速度大小为(  )
A.0.10 m/s B.100 m/s
C.4.0 m/s D.0.40 m/s
A [滑块经过光电门时的速度v== m/s=0.1 m/s,A正确,B、C、D错误。故选A。]
题号
2
4
5
3
6
8
7
9
10
11
12
13
1

14
15
题组三 加速度
6.(2025·江苏南通月考)下列各组物理量中,都是矢量的是(  )
A.加速度、速度的变化 B.速率、加速度
C.路程、平均速度 D.位移、速率
题号
2
4
5
3
6
8
7
9
10
11
12
13
1
14
15
A [加速度、速度的变化均既有大小,也有方向,均为矢量,故A正确;速率只有大小,没有方向,属于标量,故B错误;路程只有大小,没有方向,属于标量,平均速度既有大小,也有方向,为矢量,故C错误;位移既有大小,也有方向,为矢量,速率是标量,故D错误。故选A。]
题号
2
4
5
3
7
6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7.如图所示,气垫导轨上装有两个光电计时装置A与B,A、B间距离为L=30 cm,为了测量滑块的加速度,在滑块上安装了一个宽度为d=1 cm的遮光条,现让滑块以某一加速度通过A、B,记录遮光条通过A、B的时间分别为0.010 s、0.005 s,滑块从A到B所用时间为0.200 s,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滑块通过A的速度大小为1 cm/s
B.滑块通过B的速度大小为2 cm/s
C.滑块的加速度大小为5 m/s2
D.滑块在A、B间的平均速度大小为3 m/s
题号
2
4
5
3
7
6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C [滑块通过A点时的速度大小为vA== cm/s=100 cm/s,故A错误;滑块通过B点时的速度大小为vB== cm/s=200 cm/s,故B错误;滑块的加速度大小为a===5 m/s2,故C正确;滑块在A、B间的平均速度大小为== m/s=1.5 m/s,故D错误。]
题号
2
4
5
3
8
6
7
9
10
11
12
13
1

14
15
8.沿直线做匀变速运动的一列火车和一辆汽车的速度分别为v1和v2,v1、v2在各个时刻的大小如表所示,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  )
A.火车的速度变化较快 B.汽车的加速度较小
C.火车的位移在减小 D.汽车的位移在增加
t/s 0 1 2 3 4
v1/(m·s-1) 18.0 17.5 17.0 16.5 16.0
v2/(m·s-1) 9.8 11.0 12.2 13.4 14.6
题号
2
4
5
3
8
6
7
9
10
11
12
13
1
14
15
D [根据表中数据可以看出,火车加速度a1=-0.5 m/s2,汽车加速度a2=1.2 m/s2,汽车的加速度较大,火车的加速度较小,火车的速度变化较慢,A、B错误;火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汽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二者位移都在增加,C错误,D正确。]
题号
9
2
4
5
3
8
6
7
10
11
12
13
1

14
15
9.(2025·江苏镇江月考)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不需要考虑物体本身的大小和形状时,用质点来代替物体的方法叫作等效法
B.描述某个物体的位置随时间而变化,总是相对于其他物体而言的
C.根据速度定义式v=,当Δt极短时,就可以表示物体在t时刻的瞬时速度,应用了极限法
D.汽车速度计不能显示车辆运动方向,它的示数实际是汽车的速率
题号
9
2
4
5
3
8
6
7
10
11
12
13
1
14
15
A [在不需要考虑物体本身的大小和形状时,用质点来代替物体的方法叫作建立物理模型法,故A错误;描述某个物体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时,总是相对于其他物体而言的,这是运动的相对性,故B正确;根据速度定义式v=,当Δt极短时,就可以表示物体在t时刻的瞬时速度,采用了极限思维法,故C正确;汽车速度计不能显示车辆运动方向,某时刻的示数表示的是速率,故D正确。本题选不正确的,故选A。]
题号
9
2
4
5
3
8
6
7
10
11
12
13
1

14
15
10.一质点沿一边长为2 m的正方形轨道运动,每秒钟匀速移动1 m,初始位置在bc边的中点A,由b向c运动,如图所示,A、B、C、D分别是bc、cd、da、ab边的中点,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第2 s末的瞬时速度大小是2 m/s
B.前2 s内的平均速度大小为 m/s
C.前4 s内的平均速率为0.5 m/s
D.前4 s内的平均速度大小为2 m/s
题号
9
2
4
5
3
8
6
7
10
11
12
13
1
14
15
B [质点每秒钟匀速移动1 m,故第2 s末瞬时速度大小为1 m/s,A错误;前2 s内的位移大小为x1=|AB|== m= m,平均速度B正确;前4 s内质点通过的路程为4 m,平均速率为1 m/s,在第4 s末到达C点,位移x2=2 m,平均速度== m/s=0.5 m/s,C、D错误。]
题号
9
2
4
5
3
8
6
7
10
11
12
13
1

14
15
11.(2024·江苏南京期中)如图所示,弹力带训练作为一种特殊的阻力训练,能有效增加肌肉力量。弹力带一端固定,另一端套在运动员腰部,运动员从弹力带原长O处出发沿直线远离O,位移x与速度的倒数的关系如图所示,则运动员从O点运动到x0的时间为(  )
A. B.
C. D.
题号
9
2
4
5
3
8
6
7
10
11
12
13
1
14
15
C [根据速度定义式v=,解得Δt=Δx·,可知题图中图线与纵坐标轴包围的面积表示时间,则运动员从O点运动到x0的时间为t=,故选C。]
题号
9
2
4
5
3
8
6
7
10
11
12
13
1
14
15
12.如图所示,物体以5 m/s的初速度沿光滑的斜面向上做减速运动,经过2 s,速度大小变为 3 m/s,则物体的加速度可能(  )
A.大小为1 m/s2,方向沿斜面向上
B.大小为1 m/s2,方向沿斜面向下
C.大小为6 m/s2,方向沿斜面向下
D.大小为4 m/s2,方向沿斜面向上

题号
9
2
4
5
3
8
6
7
10
11
12
13
1
14
15
B [取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则v0=5 m/s。若 2 s 后的速度方向沿斜面向上,v=3 m/s,则a=== m/s2=-1 m/s2,即加速度大小为1 m/s2,方向沿斜面向下;若2 s后的速度方向沿斜面向下,v=-3 m/s,则a=== m/s2=-4 m/s2,即加速度大小为4 m/s2,方向沿斜面向下,故选项A、C、D错误,B正确。]
题号
9
2
4
5
3
8
6
7
10
11
12
13
1
14
15
13.(2024·江苏南京期中)一质点做直线运动的v-t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2~4 s内,质点处于静止状态
B.质点在0~2 s内的加速度比4~6 s内的加速度大
C.在0~6 s内,质点的平均速度为3 m/s
D.在第5 s末,质点离出发点最远

题号
9
2
4
5
3
8
6
7
10
11
12
13
1
14
15
D [在2~4 s内,质点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质点在0~2 s内的加速度为a1= m/s2=5 m/s2,4~6 s内的加速度为a2= m/s2=-10 m/s2,可知质点在0~2 s内的加速度比4~6 s内的加速度小,故B错误;在0~6 s内,质点的平均速度为== m/s=
5 m/s,故C错误;前5 s向正方向运动,第6 s向负方向运动,所以在第5 s末,质点离出发点最远,故D正确。故选D。]
题号
9
2
4
5
3
8
6
7
10
11
12
13
1
14
15
14.(2025·江苏连云港月考)某次运行中,列车在平直线路上匀加速行驶20 s,速度从72 km/h提升至108 km/h。求该列车在这20 s内的
(1)加速度大小;
(2)位移大小;
(3)平均速度大小。
题号
9
2
4
5
3
8
6
7
10
11
12
13
1
14
15
[解析] (1)列车的初速度v0=72 km/h=20 m/s
末速度v=108 km/h=30 m/s
加速度大小为a==0.5 m/s2。
(2)由位移时间公式可得
x=v0t+at2=500 m。
(3)平均速度大小为==25 m/s。
[答案] (1)0.5 m/s2 (2)500 m (3)25 m/s
题号
9
2
4
5
3
8
6
7
10
11
12
13
1
14
15
15.(2025·江苏徐州模拟)有些国家的交通管理部门为了交通安全,特别制定了死亡加速度为500g(g取 10 m/s2),以醒世人,意思是如果行车加速度超过此值,将有生命危险,那么大的加速度,一般情况下车辆是达不到的,但如果发生交通事故时,将会达到这一数值。试问:
题号
9
2
4
5
3
8
6
7
10
11
12
13
1
14
15
(1)若一辆以72 km/h的速度行驶的大货车与一辆以 54 km/h 的速度行驶的摩托车相向而行发生碰撞,由于货车质量远大于摩托车的质量,在都没有刹车情况下,两车相撞时,货车速度可以认为不变,而摩托车碰撞后与货车速度相同,假设碰撞时间为2.1×10-3 s,摩托车驾驶员是否有生命危险?
(2)为了防止碰撞,两车的驾驶员同时紧急刹车,大货车、摩托车急刹车后到完全静止所需时间分别为4 s、3 s,大货车的加速度与摩托车的加速度大小之比为多少?
题号
9
2
4
5
3
8
6
7
10
11
12
13
1
14
15
[解析] (1)两车碰撞过程中,取摩托车的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碰撞前摩托车速度
v1=54 km/h=15 m/s
碰撞后v2=-72 km/h=-20 m/s
摩托车的速度变化量为
Δv=v2-v1=-20 m/s-15 m/s=-35 m/s
两车碰撞时摩托车的加速度为
a== m/s2≈-1.7×104 m/s2
负号表示与选取的正方向相反,由于>500g,因此摩托车驾驶员有生命危险。
题号
9
2
4
5
3
8
6
7
10
11
12
13
1
14
15
(2)设大货车、摩托车的加速度大小分别为a1、a2,速度变化量大小分别为Δv1、Δv2,Δv1=72 km/h=20 m/s,Δv2=54 km/h=15 m/s,根据加速度定义得 a1=,a2=
所以a1∶a2=∶=∶=1∶1。
[答案] (1)有生命危险 (2)1∶1
谢 谢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