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统编版新教材(2024版)
原始农业场景想象图
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想象图
大汶口随葬品——成套陶器
半坡居民的半地穴式房屋想象图
播放视频《远古人类面临的生存困境》
野兽凶猛,生存极其危险
气候寒冷,食物来源不稳定
农业与定居
新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河姆渡、半坡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知道中国的原始农耕生活;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
核心素养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认识人类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识读《中国境内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了解原始农耕时代遗址分布的地理位置;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意义。理解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的特征。(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相关史料和教材,了解稻作农业的繁荣以及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归纳河姆渡人、半坡人的生活特点;通过比较半坡人、河姆渡人的生产生活,知道不同的环境出现不同的差异,都是适应环境的需要。通过两者对比认识到中国南北原始农耕文化的异同。(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我国是世界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中国的原始居民为世界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与取得的成就,产生崇敬之情,从而达到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认同和尊重。(家国情怀)
在我国古老的神话传说里,有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这说明了我们的祖先开始由采集狩猎生活向农耕生活转变.
一、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
1.生产工具的改进
1)打制石器(旧石器时代)是指原始人类从坚硬的石块上,用其他石块打下的石块或石核,粗糙、笨重。
2)磨制石器(新石器时代)是指表面磨光的石器,更加精细。
时空观念、唯物史观
约10000万年前,中华大地进入新石器时代
史前时期:(人类有文字记载之前的历史)
2.农业的起源
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1)原始农业的兴起
任务一:结合考古发现和古籍记载,思考原始农业是如何兴起的?
浙江义乌桥头遗址出土的炭化稻粒
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出土的炭化粟粒
距今约2万年,我国先民开始对一些野生的植物进行管理,帮助这些植物更好生长。
距今约1万年,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
神农教耕生谷,以致民利。—《管子》
考古发现:非洲稻最早起源于尼日利亚,追溯到3500年前,亚洲的印度稻最早距今6000-4000年,而中国稻距今约10000年前。
结论:我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粟、黍均发现于我国。
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北方以种植粟和黍为主。
阅读教材,自主学习并思考以下问题:
(1)我国原始农业起源的时间、表现。
(2)人类开始过定居生活的根本原因。
时间:距今约1万年;
根本原因:原始农业的出现和发展。
表现:我国南北方都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
任务二:观看视频《农业起源的意义》,如何理解农业起源的重要意义?
2)农业的起源(意义)
时空观念、家国情怀
农业起源前:
人类主动改造改良自然、获取更多基本所需品
水稻、粟、黍的栽培,是我们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人类对自然是被动适应
农业起源后:
结论:
3.原始农耕的分布特点
任务三:观察《中国境内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说出我国新石器时代的重要遗址,思考我国原始农业遗址分布有什么特点?
时空观念、唯物史观
中国境内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
重要遗址:
特点一:
特点二:
原因:水源充足、地形平坦、土地肥沃,利于原始农业的发展。
玉蟾岩遗址、东胡林遗址、贾湖遗址、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大汶口遗址。
分布比较广泛,数量多;
多集中于长江、黄河流域;
沿河流分布(如长江、黄河)。
原始农业为什么会集中分布在江河流域呢?
观察地图,在地图中寻找信息并作标注,回答问题。
提问:黄河、长江等大河对原始农业的产生具有怎样的作用?
归纳:
提供水源,便于农作物种植。
原始人类在长期的采集生活中,逐渐发现植物生长是有规律的,经过长期的观察和摸索,初步掌握了一些植物的种植方法,并有意识地种植可以食用的植物,这就是原始农业的起源。
4.原始农业兴起的标志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任务四: 观察下列图片,结合教材,说说原始农业兴起的标志包括哪些?
考古发现 半坡人的半地穴式房屋想象图 石锛 大汶口随葬品——成套陶器 (陶器可烧煮食物、存储食物和饮用水)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
定居生活
磨制石器
制作陶器
饲养家畜
意义: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1)哪些现象表明了原始农业的出现?
(2)原始农业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进步有何意义?
标志:定居生活、磨制石器、制作陶器、饲养家畜、农作物的出现。
二、河姆渡人与稻作农业的繁荣
任务一:观察下列文物,说说这些文物为我们了解河姆渡人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哪些历史信息?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以种植水稻为主的农业经济
绑缚藤条的骨耜
原始 居民 距今年代 地点 房屋样式 粮食作物 生产工具 饲养家畜 陶器 其它
河姆渡 居民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
距今约7000年
浙江余姚
干栏式建筑
水稻
骨耜
猪、狗、鹿
黑陶
天然漆、玉器、乐器骨哨、雕刻技术、水井等
河姆渡出土的“朱漆碗”
河姆渡发掘出土的碳化水稻
玉器
乐器骨哨
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想象图
双鸟朝阳纹象牙碟形器(中国已知最早)
①挖土铲土的工具
②有利于深翻土地,改变以往刀耕火种的方式,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发展。
绑藤条的用途:
任务二: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相关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1)我国史前稻作农业经济兴盛的区域在哪里?
(2)长江流域的代表性遗址是什么?
(3)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人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是什么?最典型的农业工具是什么?
(4)有了农业之后,人们还会随意迁徙,到处流动吗?为什么?
(1)区域: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
(2)代表性遗址:河姆渡遗址。
(3)农作物:水稻;工具:骨耜。
(4)不会。
原因:农作物种下后,必须等待收割,而且在当时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农业生产也不是随便什么地方都能进行的,这就要求人们定居下来。同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衣食来源比较稳定,也为定居提供了条件。所以有了农业之后,人们过上了定居的生活。
猪下颌骨、狗头骨
水井
任务三:结合《中国境内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探究为什么河姆渡人种植水稻,住干栏式房屋?
中国境内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今天的水稻作物
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想象图
河姆渡人生活在南方,气候湿润,适宜水稻生长。
任务四:观察图片,探究:骨耜与石器工具相比,有哪些优点?
磨制石器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绑缚藤条的骨耜
南方土质很黏,如果使用石制工具,工具上必然黏上大量泥土,不利于耕作;
骨耜既锋利,轻便灵巧,表面光滑,不粘泥土,用它挖土,既可以降低劳动强度,又能提高劳动效率。
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来。来耨之利,以教天下。——《易经·系辞》
显示了河姆渡人的聪明智慧。
浙江地区,属于长江流域,地势低洼,潮湿温热。良好的通风和防潮性能,干栏式房屋既可防蛇虫猛兽之害,又可防潮湿,下面还可以养殖家禽家畜。
任务四:观察下列考古文物,结合教材内容,完成有关贾湖遗址的相关信息?
刻符
墓葬中出土的骨笛,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能够吹奏的笛子
水稻
骨笛
原始 居民 距今年代 地点 粮食作物 生产工具 饲养家畜 乐器
舞阳 贾湖 居民
距今约9000-7500年
河南中部淮河上游
水稻
精致的石器
猪
骨笛
贾湖遗址出土的炭化稻粒刻符龟甲和骨笛
贾湖居民
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契刻符号
播放视频《半坡居民》
三、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时空观念、唯物史观
任务一(概况): 观察地图,结合教材P12-13请你完成有关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信息?
仰韶文化
时间:
发现地点:
典型代表:
距今约7000-5000年
黄河中游
半坡居民、双槐树遗址、灵宝西坡遗址
大汶口文化
时间:
发现地点:
典型代表:
距今约5900-4400年
黄河下游、淮河中下游
焦家遗址、龙山文化
任务二: 阅读教材P12内容,思考哪些证据说明半坡人已经过上了定居生活?
(从生产和生活方面寻找证据)(半坡遗址)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装饰品
石锛
原始 居民 距今年代 地点 房屋样式 粮食作物 生产工具 饲养家畜 陶器 其它
半坡 居民
距今约6000年
陕西西安半坡村
半地穴式房屋
粟、黍
磨制石器、弓箭、鱼叉
猪、狗
陶埙
使用装饰品,会纺织、制衣
半坡遗址出土的菜籽和粟(小米)的朽粒
半坡遗址出土的猪骨
陶埙
骨箭头
陶纺轮
骨鱼叉
任务三:仰韶文化因1921年首先发现于河南渑池仰韶村而得名,考古学界一般将仰韶文化系统分为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和西王村类型三种类型,其中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的前段代表的是前期仰韶文化的发展面貌。
阅读材料和教材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在哪一地区?距今大约多少年?仰韶先民主要从事什么生产?仰韶文化的重要特征是什么?哪一处是其重要的遗址?
(2)仰韶文化时期是哪一社会的兴盛时期?它的早期和晚期有何差异?
(1)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距今约7000—5000年;主要从事粟作农业生产;在陶器表面绘出鱼、鸟、花等图案的彩陶是仰韶文化的重要特征;陕西西安的半坡遗址。
(2)仰韶文化时期是氏族社会的兴盛时期。距今6000多年的早期墓地中,墓葬规模和随葬品数量看不出显著差别,氏族成员之间地位平等,没有明显的贫富分化。到了距今5000年前后的仰韶文化晚期,墓葬规模和随葬品数量出现明显的差别。
狗骨和猪骨
上郭遗址出土的石雕蚕蛹
骨鱼钩、弓箭
任务四: 结合《中国境内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探究为什么半坡人种植水稻,住半地穴式房屋?
半坡人生活在北方,气候干燥,适宜旱地作物粟的生长。
半地穴式房屋想象图
结论:不同自然环境孕育出不同特点的原始农耕类型。
半坡居民
①北方气候寒冷、干燥,半地穴式房屋有利于防寒保暖地
②南北方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不同,会对人们生产生活产生影响
③适应自然,因地制宜。
任务五: 观察下列考古发现,你能得出哪些历史信息?丝绸与墓葬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表明仰韶先民已经能够养蚕缫(sāo)丝,制作丝绸。
丝绸的发明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大贡献
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出土的牙雕蚕
河南灵宝西坡遗址的大房子基址
①仰韶文化时期是原始氏族社会的大发展时期。
②大房子面积超过200平方米,位于成组房屋的中心位置,可能是氏族首领居住或处理部落事务的场所。
③仰韶文化还发现多处公共墓地。
墓葬规模和随葬品看不出显著差别。氏族成员之间地位平等,没有明显的阶级分化。
任务六: 观察下列考古发现,仰韶文化的陶器有何特点?仰韶彩陶
甘肃甘谷出土的鲵鱼纹陶瓶
陕西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
山西临汾出土的回旋勾连纹陶盆
陕西渭南出土的鸟纹陶钵
河南三门峡出土的花卉纹陶钵
河南巩义出土的六角星纹陶罐
仰韶文化彩陶的跨区域发展是我国史前文化大繁荣的一个重要表现,也是黄中游地区史前文化对周围影响的反映。
①主要的特征是制作彩陶;
②陶器有盆、钵、瓶、罐等,图案包括鱼、鸟、花卉、太阳、星辰和几何纹样等;
③分布广泛,主要在黄河中游、上游、下游地区,以及长江流域和西辽河流域。
任务七: 观察下列考古发现,你能得出哪些历史信息?大汶口文化
成套玉器
成套陶器
山东日照东海峪遗址出土的龙山文化磨光黑陶杯
山东章丘焦家遗址出土的大汶口文化遗址随葬品
时间:
发现地点:
考古发现:
距今约5900-4400年
黄河下游、淮河中下游
精美的陶器、同一墓地,有的随葬百余件成套的器物,其中不乏精美的玉器,有的却一无所有。
这表明当时同一群体内部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
归纳对比:填充表格,对比南北方文化遗址的异同。
原始农业 稻作农业 旱作农业
遗址 河姆渡遗址 半坡遗址
距今时间
发现地点
居住房屋
原始 农业 农作物
工具 原始饲养业 原始手工业
约7000年
约6000年
长江流域
浙江余姚
黄河流域
陕西西安
干栏式建筑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水稻
粟、黍
相同点:
①都处于相同的社会发展时期。
磨制石器、骨器
以猪、狗为主
使用天然漆,会制作陶器(猪纹陶钵)、玉器、乐器,会雕刻。
会制作陶器(人面鱼纹彩陶盆),会纺织制衣。
②都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
③都会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
④都普遍制作和使用磨制石器、陶器等,处于新石器时代。
⑤都饲养猪、狗等家畜
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原始农业的发展、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生活方式,知道了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相关信息;认识到原始农耕生活有许多共同点,如种植农作物、使用磨制石器、建房定居、饲养家畜等。但由于不同地区自然环境的不同,原始居民的生活也有各自的特点。
板书设计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时期
一、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
定居生活、磨制石器、制作陶器、饲养家畜
为文明社会奠定基础
二、河姆渡人与稻作农业的繁荣
1.时间:距今约7000年
2.地点:浙江余姚(长江流域)
3.生产生活:
干栏式房屋、种植水稻、木结构水井、骨耜、饲养家畜、天然漆、陶器、玉器、乐器、象牙雕刻
三、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1.时间:距今约6000年
2.地点:陕西西安半坡(黄河流域)
3.生产生活:
半地穴式房屋、种植粟、黍;磨制石器、饲养家畜、乐器陶埙、纺织制衣
4.丝绸、原始氏族发展(大房子无阶级分化)
5.生产生活:陶器、玉器、墓葬贫富分化
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向文明社会迈进
河姆渡居民
半坡居民
1.【史料实证】 在河南东南部的淮河上游,有一处距今8000多年的舞阳贾湖遗址,那里出土了炭化稻粒和家猪骨骼。这证实贾湖居民( )
A.已经学会保存火种 B.会建造半地穴式房屋
C.过着原始农耕生活 D.会制作简单乐器骨哨
2.【唯物史观】 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 )
A.建筑技术的进步 B.生活方式的转变
C.饲养水平的提高 D.生产工具的改进
巩固练习
C
D
3.【唯物史观】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以下材料可作为我国原始农业发展证据的是( )
A.北京人制作的石器 B.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
C.农耕生活想象图 D.曲辕犁模型
B
4.下表所列考古遗存,可用于研究我国远古时期( )
遗址名称 时间 遗存
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 距今11000—9000年 炭化人工栽培粟和黍
浙江浦江桥头遗址 距今11000—8500年 炭化的稻米、稻壳
福建平潭壳丘头遗址群 距今7500—3000年 陶片上稻、粟、豆类等印痕
A.早期人类起源 B.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
C.冶炼技术水平 D.原始部落联盟间的关系
B
5.该遗址因为地处东南沿海,地下水位较高,保存了丰富的有机质遗存,如干栏式建筑。在遗址下层,还普遍发现有稻类和其他禾本科植物混在一起的堆积层。据此判断“该遗址”是(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C
7.如图是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文物。该文物说明当时的人们已掌握( )
A.种植技术 B.制陶技术
C.凿井技术 D.纺织技术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