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广东省深圳市红岭中学2025年6月九年级物理化学模拟试卷-初中化学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广东省深圳市红岭中学2025年6月九年级物理化学模拟试卷-初中化学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07-17 12:02:18

文档简介

广东省深圳市红岭中学2025年6月九年级物理化学模拟试卷-初中化学
1.(2025·深圳模拟)智能机器人在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下应用过程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导览讲解 B.送餐服务
C.消防灭火 D.清扫灰尘
2.(2025·深圳模拟)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下列做法与该理念不相符的是
A.分类回收生活垃圾 B.推广使用煤炭燃料
C.工业废水处理后排放 D.使用新型可降解塑料
3.(2025·深圳模拟)中国近代化学先驱徐寿翻译西方化学著作、规范化学用语,下列书写正确的是
A.NaCO3:碳酸钠
B.N2:2个氮原子
C.二氧化硫中硫元素的化合价:
D.3H:3个氢元素
4.(2025·深圳模拟)张青莲院士精确测定了铟、锌等9种化学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下图1为元素周期表中铟元素的信息,图2为实验室制取氢气的装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铟元素是金属元素
B.铟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14.8g
C.铟原子的中子数为49
D.用排水法收集氢气,点燃前不用验纯
5.(2025·深圳模拟)侯德榜发明联合制碱法,打破了国外对制碱技术的封锁。二氧化碳和氨气是两种重要的制碱原料。下列关于这两种气体相关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甲中只发生了物理变化
B.实验甲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C.实验乙中可以观察到烧杯甲变为红色
D.实验乙中酚酞分子没有运动
6.(2025·深圳模拟)屠呦呦团队从青蒿中提取青蒿素(C15H22O5),挽救了上亿人的生命。下列有关青蒿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属于氧化物 B.碳、氢元素质量比为15:22
C.含有42个原子 D.青蒿素中氢元素质量分数最小
7.(2025·深圳模拟)闵恩泽推动中国石油化工技术自主创新,被誉为“中国催化剂之父”。某催化剂使甲烷(CH4)和水在常温下产生H2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生成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为1:4
B.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均不变
C.反应后氢原子的个数减少
D.反应前后催化剂的性质不变
8.(2025·深圳模拟)鉴别、除杂是重要的实验技能。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设计
A 鉴别MnO2和Fe3O4 观察颜色
B 除去CO气体中混有的CO2 依次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和浓硫酸
C 鉴别N2和CO2 分别向集气瓶中伸入燃着的木条
D 除去FeCl2溶液中混有的少量稀盐酸 加入适量的氧化铁粉末,充分反应后过滤
A.A B.B C.C D.D
9.(2025·深圳模拟)下图为工业制取小苏打时涉及三种溶质的溶解度曲线。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NH4Cl的溶解度比NaCl的溶解度大
B.60℃时,在100g水中加入55.2gNaCl,形成155.2g溶液
C.t℃时,NH4Cl和NaCl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D.从NaCl和NaHCO3混合溶液中得到NaHCO3固体,可用降温结晶
10.(2025·深圳模拟)小苏打能与盐酸反应(NaHCO3+HCl=NaCl+H2O+CO2↑)用于治疗胃酸过多,是常见的止酸剂。为探究不同止酸剂的药效,分别在三颈烧瓶和气球中装入等量稀盐酸和止酸剂,实验时将止酸剂倒入瓶中,测定压强和pH的变化。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气球的作用是缓冲气压
B.曲线①对应的物质是氧化镁
C.服用碳酸氢钠有可能会造成胃胀气
D.氢氧化铝和稀盐酸的反应最慢
11.(2025·深圳模拟)化石燃料的燃烧、森林砍伐和工业发展等造成CO2过度排放已成为全球性问题。将CO2转化为高附加值燃料或化学品已被认为是缓解能源短缺和温室效应等问题最有前景的方法。
上海科研团队成功开发出一种用锌修饰的氮化家(Zn-GaN)纳米线催化剂,实现了人工光合作用下CO2高效转化为甲烷,原理与反应部分路径图如图1,助力实现碳中和。团队通过大量实验证明,产生甲烷速率的影响因素如图2。
依据上文,回答问题:
(1)化石燃料属于   (填“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
(2)造成CO2过度排放的原因   。
(3)CO2经人工光合作用生成的燃料属于   (填“有机”或“无机”)物。
(4)图1发生的化学反应中涉及的氧化物有   种。
(5)由图2推测,光照越强,催化作用越   (填“强”或“弱”),提高甲烷产生速率的方法有   (写一条)。
(6)实现上述转化的意义是   (写一条)。
12.(2025·深圳模拟)化学药品的合理存放是实验顺利进行的前提。学校兴趣小组发现实验台上摆放的药品中,有一瓶溶液的试剂瓶塞未盖且标签破损,其残缺的标签中只剩下“Na”和“10%”字样(如图)。已知它是无色液体,是初中化学常用的试剂。于是对这瓶溶液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该溶液的溶质是什么?
【查阅资料】Ⅰ.常见的含钠化合物有NaCl、NaOH、Na2CO3、NaHCO3.
Ⅰ.室温(20℃)时,四种物质的溶解度的数据如表。
物质 NaCl NaOH Na2CO3 NaHCO3
溶解度/g 36 109 215 9.6
【初步分析】
(1)甲同学根据试剂瓶标注的溶质质量分数10%和上表中的溶解度的数据判断,这瓶试剂不可能是NaHCO3溶液,理由是   。
【进行实验】
(2)同学们设计实验方案,并完成如下实验:
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确定该溶液的溶质
实验用品 试管,烧杯,胶头滴管,稀盐酸,稀硫酸,氢氧化钡溶液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乙同学:取一小片pH试纸放在白瓷板上,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点到pH试纸上,将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 pH>7 该溶液不是   溶液(填名称)
丙同学:取少量待测液于一支洁净的试管中,用胶头滴管向其中加入1-2毫升稀盐酸,观察实验现象。 有气体生成,实验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该溶液是Na2CO3溶液
丁同学:   。 有白色沉淀生成
【拓展实验】如下图1,向氢氧化钠溶液中不断通入HCl气体,用传感器测定溶液导电能力的变化,结果如下图2(溶液体积、温度变化可忽略,离子浓度越大,导电能力越强)。
(3)写出图1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已知溶液的导电能力还和离子种类有关。分析图2可知,当其他条件相同时,导电能力:OH-   Cl-(填“>”“<”或“=”)。
13.(2025·深圳模拟)我国每年约有4亿部手机被淘汰,其中的零部件中含黄金约4吨,以下是从中提取金的两种方案。
方案一:乳清蛋白海绵吸附法(图1)
(1)“酸浸”前需粉碎零部件的目的是   。
(2)乳清蛋白海绵类似活性炭,具有   的结构能吸附金离子,该过程属于   变化(填“物理”或“化学”)。
(3)Au+在高温下“解吸”,通过   (填“得”或“失”)电子变成Au粉。
方案二:硫脲浸取法(部分工艺如图2)
(4)“过程Ⅱ”发生的化学方程式   ;
(5)“过程Ⅰ”浸取的影响因素如图3,浸取的最佳条件为   。
(6)回收淘汰手机中黄金的重要意义   (写一条)。
14.(2025·深圳模拟)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氮气,用途广泛。
Ⅰ.N2的获取
工业获取N2的一种原理示意图如图。
(1)分子的直径:N2>O2,压缩后获取氮气,应选择区域________(填“A”或“B”)的气体。
Ⅱ.N2转化为尿素[CO(NH2)2]
工业合成氨及尿素的流程示意图如图。
(2)转化1发生的反应所属的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__,转化时需隔绝空气进行,目的是________。
Ⅲ.N2转化为金属氮化物
用高温氮气吹氧化铝粉和碳粉混合物,制得新型半导体材料氮化铝(AlN)装置示意图如图。
(3)氮化铝和Al2O3中铝元素化合价相同,则氮化铝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_。
(4)氮化铝能与盐酸反应:AlN+3HCl=AlCl3+NH3↑,计算生成1.7g氨气(NH3)需要氮化铝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A、智能机器人导览讲解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A不符合题意;
B、智能机器人送餐服务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不符合题意;
C、智能机器人消防灭火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符合题意;
D、智能机器人清扫灰尘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的产生,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是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2.【答案】B
【知识点】绿色化学;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
【解析】【解答】A、分类回收生活垃圾可减少污染,还可以回收资源,符合绿色发展理念,A正确。
B、煤炭中含有硫元素,燃烧时释放大量SO2,空气中SO2过多会形成酸雨,B错误。
C、工业废水中含有大量有害物质,处理工业废水能防止水体污染,C正确。
D、可降解塑料在自然界中可降解,因此可以减少“白色污染”,D正确。
故选:B。
【分析】掌握常见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是解答该题的关键。常见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有:
(1)节约水电;
(2)拒绝使用一次性塑料袋和餐具,减少白色污染;
(3)绿色出行;
(4)做好垃圾分类;
(5)适量使用农药化肥。
3.【答案】C
【知识点】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常见元素与原子团的化合价
【解析】【解答】A、碳酸钠的化学式为Na2CO3,错误。
B、N2在宏观上表示氮气,在微观上表示氮分子,“2个氮原子”应为2N,错误。
C、SO2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硫元素的化合价为+4,则表示为,正确。
D、元素是宏观概念,没有个数。3H表示3个氢原子,错误。
故选:C。
【分析】1.微粒的表示方法:
(1)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2)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3)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数字。
(4)化学式中元素化合价的表示方法为在化学式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标在数字前面。
4.【答案】A
【知识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氢气、一氧化碳、甲烷等可燃气体的验纯
【解析】【解答】A、 汉字铟的偏旁为金字旁 ,因此铟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B、相对原子质量单位为“1”,通常省略可以省略,但不是克,因此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14.8,故选项说法错误;
C、由题干所给信息无法得知铟原子的中子数 ,故选项说法错误;
D、氢气是可燃性气体,不纯的氢气点燃时可能会发生爆炸,因此点燃可燃性气体前需要进行验纯,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分析】1.元素周期表单元格中,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右上角的字母表示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的中文名称;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
2.某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等于该元素一个原子的质量除以1个C-12原子的质量的十二分之一,因此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其单位为1,可以省略,但不是克。
5.【答案】B
【知识点】物质的微粒性;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解析】【解答】A、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也能与水反应;所以实验甲不只是发生了物理变化,也有化学变化的发生(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故说法错误;
B、实验甲中,将水倒入盛有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塑料瓶变瘪,说明瓶内气体减少,压强减小,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故说法正确;
C、酚酞试剂遇碱性溶液变红;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分子运动到乙烧杯中,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所以是烧杯乙变为红色,而不是烧杯甲变为红色,故说法错误;
D、实验乙中,浓氨水挥发出的氨分子运动到乙烧杯中使酚酞变红,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酚酞分子也在运动,故说法错误。
故选B。
【分析】1.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的产生,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是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2.紫色石蕊试剂遇酸性溶液变红,遇碱性溶液变蓝;无色酚酞试剂遇碱性溶液变红,与酸性溶液不变色。
6.【答案】D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化学式的相关计算;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
【解析】【解答】A、氧化物的定义为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由青蒿素的化学式可知,青蒿素由三种元素组成,不符合氧化物的定义,A错误。
B、由青蒿素的化学式可知,碳氢元素质量比为(15×12):(22×1)=180:22,B错误。
C、由青蒿素的化学式可知,每个青蒿素分子含15+22+5=42个原子,但选项未明确“每个分子”,表述不严谨,错误。
D、青蒿素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5):(1×22):(16×5)=90:11:40,可见其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正确。
故选D。
【分析】1.氧化物的定义为由氧元素和另外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2.某种物质中元素的质量比的计算方法为: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数目之比;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氢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所以水中氢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等于(1×2):(16×1)=1:8。
7.【答案】A
【知识点】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读法和含义;化学反应的实质
【解析】【解答】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A、由化学方程式可知,生成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为或,A符合题意;
B、反应物中的化合价:碳、氢、氧元素的化合价分别为-4、+1、-2,生成物中的化合价:碳、氢、氧元素的化合价分别为+4、0、-2,因此化合价发生了改变,B不符合题意;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及数目不变,C不符合题意;
D、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物理性质可能改变,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1.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
(1) 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 :明确反应中的所有物质,包括反应物和生成物。
(2) 写出化学式 :使用正确的化学式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
(3) 配平化学方程式 :通过添加系数使等号两边各元素的原子数量相等。
(4) 标注物质状态 :沉淀和气体,需要在化学式后面标注“↓”或“↑”等符号。
2.单质中任何元素的化合价都为零;在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在化合物,各元素常显的价态:
(1)H、K、Na、Ag:+1;
(2)Ca、Ba、Mg、Zn:+2;
(3)Al:+3;
(4)O:-2,在过氧化物中,氧元素显-1价;
(5)Fe:+2、+3
(6)Cl和N为变价元素。
3.催化剂参与化学反应,可以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但不影响生成物的产量,反应前后催化剂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8.【答案】B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
【解析】【解答】A、MnO2和Fe3O4均为黑色固体,观察颜色无法区分,A错误。
B、CO与氢氧化钠溶液不反应,而CO2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再经浓硫酸干燥后得到纯净CO,正确。
C、N2和CO2均不可燃也不支持燃烧,燃着的木条均熄灭,无法鉴别,错误。
D、Fe2O3与HCl反应生成FeCl3,所以使用 氧化铁粉末去除 FeCl2溶液中混有的少量稀盐酸会引入新杂质,错误。
故选:B。
【分析】1.除杂题的基本思路:必须在保留主要物质的前提除去杂质,且不能引入新杂质。
2.常见的除杂方法(括号内为杂质)
Cu(Zn):加入过量的硫酸铜溶液,过滤,洗涤,干燥;
碳粉(CuO粉):加入过量的稀硫酸,过滤,洗涤,干燥;
稀盐酸(稀硫酸):加入适量的氯化钡溶液,过滤;
氯化钠(泥沙):加入足量水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CO2(HCl):通入饱和的碳酸氢钠溶液中,干燥。
9.【答案】D
【知识点】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
【解析】【解答】A、在没有指明具体温度的条件下无法比较、的溶解度大小,A不符合题意;
B、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6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小于55.2g,则60℃时,在100g水中无法将55.2gNaCl完全溶解,因此形成溶液的质量小于155.2g,B不符合题意;
C、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时、的溶解度相等,则℃时、饱和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但选项中没有指明饱和,C不符合题意;
D、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的溶解度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其中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碳酸氢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因此从NaCl和混合溶液中得到固体,可用降温结晶,D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1.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比较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必须指定具体温度,否则没有意义。
2.溶解度曲线上的点有两个方面的作用:
(1)根据已知温度查出有关物质的溶解度或者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查出对应的温度;
(2)比较相同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大小或者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
10.【答案】B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常用盐的用途
【解析】【解答】A、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所以气球在实验中的作用是收集反应产生的气体从而达到缓冲气压的目的,故A不符合题意;
B、氧化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不产生气体,不会导致压强显著上升,而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所以 曲线① 是碳酸氢钠,B符合题意;
C、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生成CO2气体,所以可能引起胃胀气,C不符合题意;
D、从图像可知,氢氧化铝对应的pH增加最慢,所以氢氧化铝和稀盐酸的反应最慢,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1.氧化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
2.氢氧化铝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
11.【答案】(1)不可再生
(2)化石燃料的燃烧、森林砍伐和工业发展
(3)有机
(4)3
(5)强;增加水蒸气的量(合理即可)
(6)缓解温室效应(合理即可)
【知识点】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化石燃料的利用与保护;有机物的特征、分类及聚合物的特性;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
【解析】【解答】(1)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气,它们使用后不能短时间内生成,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2)根据题目中的信息“化石燃料的燃烧、森林砍伐和工业发展等造成二氧化碳过度排放”,所以造成二氧化碳过度排放的原因为化石燃料的燃烧、森林砍伐和工业发展;
(3)二氧化碳在人工光合作用下生成甲烷,甲烷是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
(4)氧化物是由氧元素和另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由物质的组成可知,上述反应中涉及的氧化物有H2O、H2O2、CO2三种;
(5)观察图2,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光照越强,甲烷产生速率越快,说明催化作用越强,所以光照越强、催化作用越强;从图2可知增加水蒸气、有合适的光照、使用合适的催化剂等都能提高甲烷产生速率,这里写一条可以是:增加水蒸气的量;
(6)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甲烷燃料,一方面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缓解温室效应,另一方面可以得到有价值的燃料,缓解能源短缺。
【分析】1.煤、石油、天然气是三大化石能源,化石能源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2.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化石燃料的过量使用从而导致二氧化碳过量排放是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3.“双碳战略”是指碳达峰和碳中和。碳达峰是指某个国家或地区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在某一个时间点达到历史峰值。碳中和是指某个国家或地区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等于或小于其自然环境能够吸收的总量,也就是说达到了二氧化碳排放与吸收平衡。
(1)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气,它们使用后不能短时间内生成,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2)根据题目中的信息“化石燃料的燃烧、森林砍伐和工业发展等造成二氧化碳过度排放”,所以造成二氧化碳过度排放的原因为化石燃料的燃烧、森林砍伐和工业发展;
(3)二氧化碳在人工光合作用下生成甲烷\,甲烷是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
(4)氧化物是由氧元素和另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由物质的组成可知,上述反应中涉及的氧化物有H2O、H2O2、CO2三种;
(5)观察图2,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光照越强,甲烷产生速率越快,说明催化作用越强,所以光照越强、催化作用越强;从图2可知增加水蒸气、有合适的光照、使用合适的催化剂等都能提高甲烷产生速率,这里写一条可以是:增加水蒸气的量;
(6)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甲烷燃料,一方面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缓解温室效应,另一方面可以得到有价值的燃料,缓解能源短缺。
12.【答案】常温下,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8.8%,无法配制10%的碳酸氢钠溶液;氯化钠;;取少量待测液于一支洁净的试管中,加入氢氧化钡溶液;;>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中和反应及其应用;常用盐的用途;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
【解析】【解答】(1)由表格数据可知,室温(20℃)时,的溶解度为9.6g,则20℃时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故这瓶试剂不可能是溶液,理由是:常温下,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8.8%,无法配制10%的碳酸氢钠溶液;
(2)取一小片pH试纸放在白瓷板上,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点到pH试纸上,将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测得pH>7,显碱性,说明该溶液不是氯化钠溶液,氯化钠溶液为中性。
根据实验结论该溶液是溶液,则取少量待测液于一支洁净的试管中,用胶头滴管向其中加入1-2毫升稀盐酸,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有气体生成,化学方程式为;
根据实验结论该溶液是溶液,碳酸钠能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白色沉淀,则取少量待测液于一支洁净的试管中,加入氢氧化钡溶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该溶液是溶液;
(3)图1中发生的反应是HCl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4)由图2可知,A→B段导电能力下降,是因为HCl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溶液体积、温度的变化忽略,则相当于相同数目的氢氧根离子替换为氯离子,导电能力下降了,说明导电能力:>。
【分析】1.一定温度下某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s/(100+s)×100%,s表示该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
2.当溶液的pH<7时溶液显酸性,当溶液的pH>7时溶液显碱性,当溶液的pH=7时溶液显中性。pH值越小说明溶液酸性越强;pH值越大说明溶液碱性越强。
3.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
(1) 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 :明确反应中的所有物质,包括反应物和生成物。
(2) 写出化学式 :使用正确的化学式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
(3) 配平化学方程式 :通过添加系数使等号两边各元素的原子数量相等。
(4) 标注物质状态 :沉淀和气体,需要在化学式后面标注“↓”或“↑”等符号。
13.【答案】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充分;疏松多孔;物理;得;4FeSO4+O2+2H2SO4=2Fe2(SO4)3+2H2O;pH=3,40℃;减少金属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合理即可)
【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合理利用金属资源;盐的化学性质;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
【解析】【解答】(1)“酸浸”前需粉碎零部件的目的是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充分;
(2)乳清蛋白海绵能吸附金离子,则其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此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3)金离子通过得电子可以变成金原子;
(4)“过程Ⅱ”发生的反应为硫酸亚铁、氧气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FeSO4+O2+2H2SO4=2Fe2(SO4)3+2H2O;
(5)由图可知,浸取的最佳pH和温度分别为pH=3,40℃;
(6)回收淘汰手机中黄金的重要意义有:减少对原生金矿资源的开采、降低工业生产中的能源消耗、减少金属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危害、稳定贵金属产品的市场价格、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等。
【分析】1.增大反应速率常见的措施有:将原料粉碎、增大反应溶液浓度等;
2.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可以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
3.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的产生,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是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4.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
(1) 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 :明确反应中的所有物质,包括反应物和生成物。
(2) 写出化学式 :使用正确的化学式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
(3) 配平化学方程式 :通过添加系数使等号两边各元素的原子数量相等。
(4) 标注物质状态 :沉淀和气体,需要在化学式后面标注“↓”或“↑”等符号。
14.【答案】(1) A
(2) 化合反应 防止高温下氢气与氧气反应发生爆炸
(3) -3
(4) 解:设生成1.7g氨气(NH3)需要氮化铝的质量为x。
解得:
答:生成1.7g氨气(NH3)需要氮化铝的质量为4.1g。
【知识点】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化合反应及其应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解答】(1)分子的直径:N2>O2,压缩后,氧气通过分子筛,获取氮气应选择区域A,故填:A;
(2)转化1发生的反应为氮气和氢气在高温、高压、催化剂条件下反应生成氨气,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
氢气具有可燃性,与空气混合加热易发生爆炸,因此转化时需隔绝空气进行,防止高温下氢气与氧气反应发生爆炸;
(3)氮化铝(AlN)和Al2O3中铝元素化合价相同,铝元素显+3价,设氮元素的化合价为,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得,即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故填:-3;
(4)详见答案。
【分析】1.单质中任何元素的化合价都为零;在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在化合物,各元素常显的价态:
(1)H、K、Na、Ag:+1;
(2)Ca、Ba、Mg、Zn:+2;
(3)Al:+3;
(4)O:-2,在过氧化物中,氧元素显-1价;
(5)Fe:+2、+3
(6)Cl和N为变价元素。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时,第一要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第二要使用正确的数据,第三计算过程要完整。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基本思路:
首先,要搞清楚问题是什么,即题目中要求的未知量是什么;
其次,要弄清楚化学反应的原理,写出化学方程式,并明确题目中哪些已知量是有用的;
第三,根据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与生成物间的定量关系,确定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关系;
第四,将上述关系列成比例式求解;
最后,检查计算过程和结果 。无误后,简明地写出答案。
1 / 1广东省深圳市红岭中学2025年6月九年级物理化学模拟试卷-初中化学
1.(2025·深圳模拟)智能机器人在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下应用过程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导览讲解 B.送餐服务
C.消防灭火 D.清扫灰尘
【答案】C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A、智能机器人导览讲解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A不符合题意;
B、智能机器人送餐服务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不符合题意;
C、智能机器人消防灭火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符合题意;
D、智能机器人清扫灰尘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的产生,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是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2.(2025·深圳模拟)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下列做法与该理念不相符的是
A.分类回收生活垃圾 B.推广使用煤炭燃料
C.工业废水处理后排放 D.使用新型可降解塑料
【答案】B
【知识点】绿色化学;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
【解析】【解答】A、分类回收生活垃圾可减少污染,还可以回收资源,符合绿色发展理念,A正确。
B、煤炭中含有硫元素,燃烧时释放大量SO2,空气中SO2过多会形成酸雨,B错误。
C、工业废水中含有大量有害物质,处理工业废水能防止水体污染,C正确。
D、可降解塑料在自然界中可降解,因此可以减少“白色污染”,D正确。
故选:B。
【分析】掌握常见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是解答该题的关键。常见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有:
(1)节约水电;
(2)拒绝使用一次性塑料袋和餐具,减少白色污染;
(3)绿色出行;
(4)做好垃圾分类;
(5)适量使用农药化肥。
3.(2025·深圳模拟)中国近代化学先驱徐寿翻译西方化学著作、规范化学用语,下列书写正确的是
A.NaCO3:碳酸钠
B.N2:2个氮原子
C.二氧化硫中硫元素的化合价:
D.3H:3个氢元素
【答案】C
【知识点】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常见元素与原子团的化合价
【解析】【解答】A、碳酸钠的化学式为Na2CO3,错误。
B、N2在宏观上表示氮气,在微观上表示氮分子,“2个氮原子”应为2N,错误。
C、SO2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硫元素的化合价为+4,则表示为,正确。
D、元素是宏观概念,没有个数。3H表示3个氢原子,错误。
故选:C。
【分析】1.微粒的表示方法:
(1)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2)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3)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数字。
(4)化学式中元素化合价的表示方法为在化学式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标在数字前面。
4.(2025·深圳模拟)张青莲院士精确测定了铟、锌等9种化学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下图1为元素周期表中铟元素的信息,图2为实验室制取氢气的装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铟元素是金属元素
B.铟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14.8g
C.铟原子的中子数为49
D.用排水法收集氢气,点燃前不用验纯
【答案】A
【知识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氢气、一氧化碳、甲烷等可燃气体的验纯
【解析】【解答】A、 汉字铟的偏旁为金字旁 ,因此铟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B、相对原子质量单位为“1”,通常省略可以省略,但不是克,因此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14.8,故选项说法错误;
C、由题干所给信息无法得知铟原子的中子数 ,故选项说法错误;
D、氢气是可燃性气体,不纯的氢气点燃时可能会发生爆炸,因此点燃可燃性气体前需要进行验纯,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分析】1.元素周期表单元格中,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右上角的字母表示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的中文名称;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
2.某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等于该元素一个原子的质量除以1个C-12原子的质量的十二分之一,因此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其单位为1,可以省略,但不是克。
5.(2025·深圳模拟)侯德榜发明联合制碱法,打破了国外对制碱技术的封锁。二氧化碳和氨气是两种重要的制碱原料。下列关于这两种气体相关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甲中只发生了物理变化
B.实验甲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C.实验乙中可以观察到烧杯甲变为红色
D.实验乙中酚酞分子没有运动
【答案】B
【知识点】物质的微粒性;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解析】【解答】A、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也能与水反应;所以实验甲不只是发生了物理变化,也有化学变化的发生(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故说法错误;
B、实验甲中,将水倒入盛有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塑料瓶变瘪,说明瓶内气体减少,压强减小,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故说法正确;
C、酚酞试剂遇碱性溶液变红;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分子运动到乙烧杯中,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所以是烧杯乙变为红色,而不是烧杯甲变为红色,故说法错误;
D、实验乙中,浓氨水挥发出的氨分子运动到乙烧杯中使酚酞变红,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酚酞分子也在运动,故说法错误。
故选B。
【分析】1.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的产生,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是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2.紫色石蕊试剂遇酸性溶液变红,遇碱性溶液变蓝;无色酚酞试剂遇碱性溶液变红,与酸性溶液不变色。
6.(2025·深圳模拟)屠呦呦团队从青蒿中提取青蒿素(C15H22O5),挽救了上亿人的生命。下列有关青蒿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属于氧化物 B.碳、氢元素质量比为15:22
C.含有42个原子 D.青蒿素中氢元素质量分数最小
【答案】D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化学式的相关计算;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
【解析】【解答】A、氧化物的定义为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由青蒿素的化学式可知,青蒿素由三种元素组成,不符合氧化物的定义,A错误。
B、由青蒿素的化学式可知,碳氢元素质量比为(15×12):(22×1)=180:22,B错误。
C、由青蒿素的化学式可知,每个青蒿素分子含15+22+5=42个原子,但选项未明确“每个分子”,表述不严谨,错误。
D、青蒿素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5):(1×22):(16×5)=90:11:40,可见其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正确。
故选D。
【分析】1.氧化物的定义为由氧元素和另外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2.某种物质中元素的质量比的计算方法为: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数目之比;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氢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所以水中氢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等于(1×2):(16×1)=1:8。
7.(2025·深圳模拟)闵恩泽推动中国石油化工技术自主创新,被誉为“中国催化剂之父”。某催化剂使甲烷(CH4)和水在常温下产生H2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生成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为1:4
B.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均不变
C.反应后氢原子的个数减少
D.反应前后催化剂的性质不变
【答案】A
【知识点】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读法和含义;化学反应的实质
【解析】【解答】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A、由化学方程式可知,生成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为或,A符合题意;
B、反应物中的化合价:碳、氢、氧元素的化合价分别为-4、+1、-2,生成物中的化合价:碳、氢、氧元素的化合价分别为+4、0、-2,因此化合价发生了改变,B不符合题意;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及数目不变,C不符合题意;
D、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物理性质可能改变,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1.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
(1) 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 :明确反应中的所有物质,包括反应物和生成物。
(2) 写出化学式 :使用正确的化学式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
(3) 配平化学方程式 :通过添加系数使等号两边各元素的原子数量相等。
(4) 标注物质状态 :沉淀和气体,需要在化学式后面标注“↓”或“↑”等符号。
2.单质中任何元素的化合价都为零;在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在化合物,各元素常显的价态:
(1)H、K、Na、Ag:+1;
(2)Ca、Ba、Mg、Zn:+2;
(3)Al:+3;
(4)O:-2,在过氧化物中,氧元素显-1价;
(5)Fe:+2、+3
(6)Cl和N为变价元素。
3.催化剂参与化学反应,可以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但不影响生成物的产量,反应前后催化剂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8.(2025·深圳模拟)鉴别、除杂是重要的实验技能。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设计
A 鉴别MnO2和Fe3O4 观察颜色
B 除去CO气体中混有的CO2 依次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和浓硫酸
C 鉴别N2和CO2 分别向集气瓶中伸入燃着的木条
D 除去FeCl2溶液中混有的少量稀盐酸 加入适量的氧化铁粉末,充分反应后过滤
A.A B.B C.C D.D
【答案】B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
【解析】【解答】A、MnO2和Fe3O4均为黑色固体,观察颜色无法区分,A错误。
B、CO与氢氧化钠溶液不反应,而CO2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再经浓硫酸干燥后得到纯净CO,正确。
C、N2和CO2均不可燃也不支持燃烧,燃着的木条均熄灭,无法鉴别,错误。
D、Fe2O3与HCl反应生成FeCl3,所以使用 氧化铁粉末去除 FeCl2溶液中混有的少量稀盐酸会引入新杂质,错误。
故选:B。
【分析】1.除杂题的基本思路:必须在保留主要物质的前提除去杂质,且不能引入新杂质。
2.常见的除杂方法(括号内为杂质)
Cu(Zn):加入过量的硫酸铜溶液,过滤,洗涤,干燥;
碳粉(CuO粉):加入过量的稀硫酸,过滤,洗涤,干燥;
稀盐酸(稀硫酸):加入适量的氯化钡溶液,过滤;
氯化钠(泥沙):加入足量水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CO2(HCl):通入饱和的碳酸氢钠溶液中,干燥。
9.(2025·深圳模拟)下图为工业制取小苏打时涉及三种溶质的溶解度曲线。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NH4Cl的溶解度比NaCl的溶解度大
B.60℃时,在100g水中加入55.2gNaCl,形成155.2g溶液
C.t℃时,NH4Cl和NaCl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D.从NaCl和NaHCO3混合溶液中得到NaHCO3固体,可用降温结晶
【答案】D
【知识点】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
【解析】【解答】A、在没有指明具体温度的条件下无法比较、的溶解度大小,A不符合题意;
B、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6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小于55.2g,则60℃时,在100g水中无法将55.2gNaCl完全溶解,因此形成溶液的质量小于155.2g,B不符合题意;
C、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时、的溶解度相等,则℃时、饱和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但选项中没有指明饱和,C不符合题意;
D、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的溶解度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其中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碳酸氢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因此从NaCl和混合溶液中得到固体,可用降温结晶,D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1.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比较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必须指定具体温度,否则没有意义。
2.溶解度曲线上的点有两个方面的作用:
(1)根据已知温度查出有关物质的溶解度或者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查出对应的温度;
(2)比较相同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大小或者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
10.(2025·深圳模拟)小苏打能与盐酸反应(NaHCO3+HCl=NaCl+H2O+CO2↑)用于治疗胃酸过多,是常见的止酸剂。为探究不同止酸剂的药效,分别在三颈烧瓶和气球中装入等量稀盐酸和止酸剂,实验时将止酸剂倒入瓶中,测定压强和pH的变化。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气球的作用是缓冲气压
B.曲线①对应的物质是氧化镁
C.服用碳酸氢钠有可能会造成胃胀气
D.氢氧化铝和稀盐酸的反应最慢
【答案】B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常用盐的用途
【解析】【解答】A、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所以气球在实验中的作用是收集反应产生的气体从而达到缓冲气压的目的,故A不符合题意;
B、氧化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不产生气体,不会导致压强显著上升,而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所以 曲线① 是碳酸氢钠,B符合题意;
C、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生成CO2气体,所以可能引起胃胀气,C不符合题意;
D、从图像可知,氢氧化铝对应的pH增加最慢,所以氢氧化铝和稀盐酸的反应最慢,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1.氧化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
2.氢氧化铝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
11.(2025·深圳模拟)化石燃料的燃烧、森林砍伐和工业发展等造成CO2过度排放已成为全球性问题。将CO2转化为高附加值燃料或化学品已被认为是缓解能源短缺和温室效应等问题最有前景的方法。
上海科研团队成功开发出一种用锌修饰的氮化家(Zn-GaN)纳米线催化剂,实现了人工光合作用下CO2高效转化为甲烷,原理与反应部分路径图如图1,助力实现碳中和。团队通过大量实验证明,产生甲烷速率的影响因素如图2。
依据上文,回答问题:
(1)化石燃料属于   (填“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
(2)造成CO2过度排放的原因   。
(3)CO2经人工光合作用生成的燃料属于   (填“有机”或“无机”)物。
(4)图1发生的化学反应中涉及的氧化物有   种。
(5)由图2推测,光照越强,催化作用越   (填“强”或“弱”),提高甲烷产生速率的方法有   (写一条)。
(6)实现上述转化的意义是   (写一条)。
【答案】(1)不可再生
(2)化石燃料的燃烧、森林砍伐和工业发展
(3)有机
(4)3
(5)强;增加水蒸气的量(合理即可)
(6)缓解温室效应(合理即可)
【知识点】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化石燃料的利用与保护;有机物的特征、分类及聚合物的特性;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
【解析】【解答】(1)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气,它们使用后不能短时间内生成,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2)根据题目中的信息“化石燃料的燃烧、森林砍伐和工业发展等造成二氧化碳过度排放”,所以造成二氧化碳过度排放的原因为化石燃料的燃烧、森林砍伐和工业发展;
(3)二氧化碳在人工光合作用下生成甲烷,甲烷是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
(4)氧化物是由氧元素和另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由物质的组成可知,上述反应中涉及的氧化物有H2O、H2O2、CO2三种;
(5)观察图2,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光照越强,甲烷产生速率越快,说明催化作用越强,所以光照越强、催化作用越强;从图2可知增加水蒸气、有合适的光照、使用合适的催化剂等都能提高甲烷产生速率,这里写一条可以是:增加水蒸气的量;
(6)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甲烷燃料,一方面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缓解温室效应,另一方面可以得到有价值的燃料,缓解能源短缺。
【分析】1.煤、石油、天然气是三大化石能源,化石能源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2.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化石燃料的过量使用从而导致二氧化碳过量排放是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3.“双碳战略”是指碳达峰和碳中和。碳达峰是指某个国家或地区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在某一个时间点达到历史峰值。碳中和是指某个国家或地区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等于或小于其自然环境能够吸收的总量,也就是说达到了二氧化碳排放与吸收平衡。
(1)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气,它们使用后不能短时间内生成,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2)根据题目中的信息“化石燃料的燃烧、森林砍伐和工业发展等造成二氧化碳过度排放”,所以造成二氧化碳过度排放的原因为化石燃料的燃烧、森林砍伐和工业发展;
(3)二氧化碳在人工光合作用下生成甲烷\,甲烷是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
(4)氧化物是由氧元素和另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由物质的组成可知,上述反应中涉及的氧化物有H2O、H2O2、CO2三种;
(5)观察图2,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光照越强,甲烷产生速率越快,说明催化作用越强,所以光照越强、催化作用越强;从图2可知增加水蒸气、有合适的光照、使用合适的催化剂等都能提高甲烷产生速率,这里写一条可以是:增加水蒸气的量;
(6)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甲烷燃料,一方面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缓解温室效应,另一方面可以得到有价值的燃料,缓解能源短缺。
12.(2025·深圳模拟)化学药品的合理存放是实验顺利进行的前提。学校兴趣小组发现实验台上摆放的药品中,有一瓶溶液的试剂瓶塞未盖且标签破损,其残缺的标签中只剩下“Na”和“10%”字样(如图)。已知它是无色液体,是初中化学常用的试剂。于是对这瓶溶液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该溶液的溶质是什么?
【查阅资料】Ⅰ.常见的含钠化合物有NaCl、NaOH、Na2CO3、NaHCO3.
Ⅰ.室温(20℃)时,四种物质的溶解度的数据如表。
物质 NaCl NaOH Na2CO3 NaHCO3
溶解度/g 36 109 215 9.6
【初步分析】
(1)甲同学根据试剂瓶标注的溶质质量分数10%和上表中的溶解度的数据判断,这瓶试剂不可能是NaHCO3溶液,理由是   。
【进行实验】
(2)同学们设计实验方案,并完成如下实验:
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确定该溶液的溶质
实验用品 试管,烧杯,胶头滴管,稀盐酸,稀硫酸,氢氧化钡溶液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乙同学:取一小片pH试纸放在白瓷板上,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点到pH试纸上,将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 pH>7 该溶液不是   溶液(填名称)
丙同学:取少量待测液于一支洁净的试管中,用胶头滴管向其中加入1-2毫升稀盐酸,观察实验现象。 有气体生成,实验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该溶液是Na2CO3溶液
丁同学:   。 有白色沉淀生成
【拓展实验】如下图1,向氢氧化钠溶液中不断通入HCl气体,用传感器测定溶液导电能力的变化,结果如下图2(溶液体积、温度变化可忽略,离子浓度越大,导电能力越强)。
(3)写出图1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已知溶液的导电能力还和离子种类有关。分析图2可知,当其他条件相同时,导电能力:OH-   Cl-(填“>”“<”或“=”)。
【答案】常温下,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8.8%,无法配制10%的碳酸氢钠溶液;氯化钠;;取少量待测液于一支洁净的试管中,加入氢氧化钡溶液;;>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中和反应及其应用;常用盐的用途;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
【解析】【解答】(1)由表格数据可知,室温(20℃)时,的溶解度为9.6g,则20℃时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故这瓶试剂不可能是溶液,理由是:常温下,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8.8%,无法配制10%的碳酸氢钠溶液;
(2)取一小片pH试纸放在白瓷板上,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点到pH试纸上,将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测得pH>7,显碱性,说明该溶液不是氯化钠溶液,氯化钠溶液为中性。
根据实验结论该溶液是溶液,则取少量待测液于一支洁净的试管中,用胶头滴管向其中加入1-2毫升稀盐酸,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有气体生成,化学方程式为;
根据实验结论该溶液是溶液,碳酸钠能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白色沉淀,则取少量待测液于一支洁净的试管中,加入氢氧化钡溶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该溶液是溶液;
(3)图1中发生的反应是HCl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4)由图2可知,A→B段导电能力下降,是因为HCl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溶液体积、温度的变化忽略,则相当于相同数目的氢氧根离子替换为氯离子,导电能力下降了,说明导电能力:>。
【分析】1.一定温度下某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s/(100+s)×100%,s表示该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
2.当溶液的pH<7时溶液显酸性,当溶液的pH>7时溶液显碱性,当溶液的pH=7时溶液显中性。pH值越小说明溶液酸性越强;pH值越大说明溶液碱性越强。
3.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
(1) 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 :明确反应中的所有物质,包括反应物和生成物。
(2) 写出化学式 :使用正确的化学式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
(3) 配平化学方程式 :通过添加系数使等号两边各元素的原子数量相等。
(4) 标注物质状态 :沉淀和气体,需要在化学式后面标注“↓”或“↑”等符号。
13.(2025·深圳模拟)我国每年约有4亿部手机被淘汰,其中的零部件中含黄金约4吨,以下是从中提取金的两种方案。
方案一:乳清蛋白海绵吸附法(图1)
(1)“酸浸”前需粉碎零部件的目的是   。
(2)乳清蛋白海绵类似活性炭,具有   的结构能吸附金离子,该过程属于   变化(填“物理”或“化学”)。
(3)Au+在高温下“解吸”,通过   (填“得”或“失”)电子变成Au粉。
方案二:硫脲浸取法(部分工艺如图2)
(4)“过程Ⅱ”发生的化学方程式   ;
(5)“过程Ⅰ”浸取的影响因素如图3,浸取的最佳条件为   。
(6)回收淘汰手机中黄金的重要意义   (写一条)。
【答案】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充分;疏松多孔;物理;得;4FeSO4+O2+2H2SO4=2Fe2(SO4)3+2H2O;pH=3,40℃;减少金属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合理即可)
【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合理利用金属资源;盐的化学性质;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
【解析】【解答】(1)“酸浸”前需粉碎零部件的目的是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充分;
(2)乳清蛋白海绵能吸附金离子,则其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此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3)金离子通过得电子可以变成金原子;
(4)“过程Ⅱ”发生的反应为硫酸亚铁、氧气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FeSO4+O2+2H2SO4=2Fe2(SO4)3+2H2O;
(5)由图可知,浸取的最佳pH和温度分别为pH=3,40℃;
(6)回收淘汰手机中黄金的重要意义有:减少对原生金矿资源的开采、降低工业生产中的能源消耗、减少金属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危害、稳定贵金属产品的市场价格、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等。
【分析】1.增大反应速率常见的措施有:将原料粉碎、增大反应溶液浓度等;
2.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可以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
3.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的产生,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是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4.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
(1) 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 :明确反应中的所有物质,包括反应物和生成物。
(2) 写出化学式 :使用正确的化学式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
(3) 配平化学方程式 :通过添加系数使等号两边各元素的原子数量相等。
(4) 标注物质状态 :沉淀和气体,需要在化学式后面标注“↓”或“↑”等符号。
14.(2025·深圳模拟)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氮气,用途广泛。
Ⅰ.N2的获取
工业获取N2的一种原理示意图如图。
(1)分子的直径:N2>O2,压缩后获取氮气,应选择区域________(填“A”或“B”)的气体。
Ⅱ.N2转化为尿素[CO(NH2)2]
工业合成氨及尿素的流程示意图如图。
(2)转化1发生的反应所属的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__,转化时需隔绝空气进行,目的是________。
Ⅲ.N2转化为金属氮化物
用高温氮气吹氧化铝粉和碳粉混合物,制得新型半导体材料氮化铝(AlN)装置示意图如图。
(3)氮化铝和Al2O3中铝元素化合价相同,则氮化铝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_。
(4)氮化铝能与盐酸反应:AlN+3HCl=AlCl3+NH3↑,计算生成1.7g氨气(NH3)需要氮化铝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1) A
(2) 化合反应 防止高温下氢气与氧气反应发生爆炸
(3) -3
(4) 解:设生成1.7g氨气(NH3)需要氮化铝的质量为x。
解得:
答:生成1.7g氨气(NH3)需要氮化铝的质量为4.1g。
【知识点】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化合反应及其应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解答】(1)分子的直径:N2>O2,压缩后,氧气通过分子筛,获取氮气应选择区域A,故填:A;
(2)转化1发生的反应为氮气和氢气在高温、高压、催化剂条件下反应生成氨气,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
氢气具有可燃性,与空气混合加热易发生爆炸,因此转化时需隔绝空气进行,防止高温下氢气与氧气反应发生爆炸;
(3)氮化铝(AlN)和Al2O3中铝元素化合价相同,铝元素显+3价,设氮元素的化合价为,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得,即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故填:-3;
(4)详见答案。
【分析】1.单质中任何元素的化合价都为零;在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在化合物,各元素常显的价态:
(1)H、K、Na、Ag:+1;
(2)Ca、Ba、Mg、Zn:+2;
(3)Al:+3;
(4)O:-2,在过氧化物中,氧元素显-1价;
(5)Fe:+2、+3
(6)Cl和N为变价元素。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时,第一要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第二要使用正确的数据,第三计算过程要完整。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基本思路:
首先,要搞清楚问题是什么,即题目中要求的未知量是什么;
其次,要弄清楚化学反应的原理,写出化学方程式,并明确题目中哪些已知量是有用的;
第三,根据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与生成物间的定量关系,确定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关系;
第四,将上述关系列成比例式求解;
最后,检查计算过程和结果 。无误后,简明地写出答案。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