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自然地理基础2.2构造地貌的形成教学课件(共5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自然地理基础2.2构造地貌的形成教学课件(共58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44.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7-18 22:31: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8张PPT)
新课导入
材料
20世纪60年代,我国科学家在青藏高原海拔5900米处发现一块阔叶树的树叶化石。经鉴定,这是高山栎树叶化石,年龄为200多万年。然而这类阔叶树现在同纬度生长的海拔上限是3000米。这一重要发现表明,青藏高原在近200多万年中发生了大幅度抬升。
问题
青藏高原上的喜马拉雅山是怎样形成的?它属于什么地貌?
是什么力量驱使青藏高原大幅度抬升的?
/喜马拉雅山脉航拍/







区域认知
了解板块运动对全球地貌的影响。
地理实践力
认识褶皱和断层构造的基本形态特征。
人地协调观
举例说明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综合思维
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及其形成过程。
核心素养
一、地质构造与地貌
目录
CONTENTS
二、板块运动与地貌
三、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学习目录
1
地质构造与地貌
一、地质构造与地貌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裸露地表的岩层,它们有的倾斜弯曲,有的断裂错开。这些岩层的变形和变位,称为地质构造。
图2.13 希腊克里特岛上变形的岩层
图2.14 新西兰南岛上断裂错开的岩层
褶皱和断层
一、地质构造与地貌
地质构造就是地貌吗?简述理由。
地质构造是岩层形态,或埋藏于地下,或出露地表;(背斜、向斜、断层)
地貌是指地表的高低起伏形态。(如高原、山地)
不是。
地质构造:向斜
地貌:山地
(一)褶皱
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下,岩层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波状弯曲。
褶曲,即褶皱的一个弯曲。
(一)褶皱
地形上
内力作用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形态上
背斜向上拱起;向斜向下弯曲
褶曲可以分为:背斜和向斜,褶皱形成的初期主要受内力作用
褶皱山的实景图
背斜山
向斜谷
背斜成山
向斜成谷
褶皱山的实景图
(一)褶皱
在外力长期作用下,背斜、向斜的地貌形态也会出现倒置现象(逆地形)
(1)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产生裂隙,容易被侵蚀成谷地
(2)向斜槽部由于受到挤压,岩石致密,不易被侵蚀,相对高耸形成山岭
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性较疏松,容易被外力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挤压力作用岩性较坚实,不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
背斜谷
向斜山
褶皱山的实景图
外力作用导致地形倒置
背斜成谷
向斜成山
褶皱山的实景图
(一)褶皱
方法一:形态法
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向下弯曲的是向斜。利用此方法判断时,可把缺失岩层补画完整(如下图中乙处)再判断。
方法二:新老法
在岩层弯曲形态不明显的地质构造图中,在水平方向上显示出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的是背斜;而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的是向斜。
(一)褶皱






知识小结——褶皱
类型 结构特征 构造地貌 地形倒置
背斜
向斜
岩层向上拱起,中间老,两翼新
岩层向下弯曲,中间新,两翼老
山岭
谷地
顶部因受张力产生裂隙,容易被侵蚀为谷地(背斜成谷)
槽部受到挤压,岩石致密,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向斜成山)
(一)褶皱
(1)褶皱构造与工程建设
滑坡风险!
相对安全
相对安全
隧道
隧道
塌方、透水风险
背斜:修建隧道
天然拱形
不易坍塌
不易积水
向斜:修建大坝
岩性坚硬
地基牢固
(一)褶皱
(2)褶皱构造与自然资源
地下水
石油
天然气
背斜:寻找天然气、石油
向斜:寻找地下水
岩层受挤压力,岩质坚硬,可承受静水压力
水利
专家
工厂
老板
隧道
专家
勘探
专家
修建水库
采石
修建地下隧道
勘探石油、天然气、地下水
角色
任务
选择位置及原因
提示
安全性
隧道结构
石油、天然气
岩层呈天然拱形且不易储存地下水
岩层受张力,岩质疏松,
易开采
向斜
背斜
顶部
背斜
背斜
向斜
地下水
岩性
三者密度
(2)该地区的地形为 ,形成原因是

(1)该图是我国亚热带地区的一幅地质图,图中所示地质构造为 ,理由是: 。
向斜
岩层中间新,两翼老
山岭
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
(二)断层
当岩层受到的压力、张力等超出所能承受的程度,岩层就会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称为断层。
褶皱
断裂
断层
压力
张力
判断断层的依据:
一是看岩体是不是受力产生破裂;
二是看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是否有明显的错动、位移。
断层实景图
(二)断层
(二)断层
有水平位移与垂直位移两种。
(二)断层
(1)位移以水平方向为主的断层
水平方向上错断原有的各种地貌,或在断层附近派生出各种地貌。
圣安德列斯断层示意图
位于美国西部的圣安德列斯断层是地球表面最长和最活跃的断层之一,大致呈西北-东南走向,长度超过1 200千米,深度约16千米
断层两侧的地壳相对发生水平位移
(二)断层
(2)位移以垂直方向为主的断层
地垒
地堑
①两断层之间相对上升的岩块为地垒,经风化侵蚀常形成断块山或高地,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
②相对下降的岩块为地堑,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我国的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华山
庐山
上升的地块常形成块状山地——例如:华山、庐山等
案例
渭河平原(关中平原) 汾河谷地
下降的地块常形成平原或谷地——例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案例
(二)断层
地垒
地堑
断层沿线,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常常发育成沟谷、河流、泉。
(1)泉水、湖泊分布地,河谷发育
(2)道路、桥梁、水库等工程需回避的地方
结合自然景观分析褶皱和断层形成过程
岩层的变形、变位,往往都是地壳运动的反映。下图所示变形的岩石出露在美国圣安德斯断层所经区域的公路旁。
1.在图中找出褶皱,并判断向斜和背斜。
2.在图中找出断层,判断断层两侧岩层相对运动方向。
3.分析褶皱和断层的形成过程。
结合自然景观分析褶皱和断层形成过程
岩层的变形、变位,往往都是地壳运动的反映。下图所示变形的岩石出露在美国圣安德斯断层所经区域的公路旁。
1.在图中找出褶皱,并判断向斜和背斜。
2.在图中找出断层,判断断层两侧岩层相对运动方向。
3.分析褶皱和断层的形成过程。
从图中可以看出,岩层发生一系列弯曲的地方是褶皱,其中岩层向上弯曲的是背斜,向下弯曲的是向斜。
从图中可以看出,某一岩层的延伸,出现断裂并有明显错位的地方为断层,沿着断层线确定两侧的岩层是相对上升还是相对下降。
褶皱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波状弯曲。
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压力和张力过于强大,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层就会破裂并沿断裂面(位移线)发生明显的位移,称为断层。
向斜构造
断层
背斜构造
2
板块运动与地貌
(一)板块构造学说内容
1、岩石圈是由板块构成的: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大板块又可以划分为若干小板块。
图2.20 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
2、板块是不断运动的: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
3、板块间的运动方向:板块间的相互运动主要有相向、相离等形式,并因此产生不同的地貌形态。
图2.20 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
结合教材29页,思考以下问题
张裂(背离运动,形成裂谷)
挤压(相对运动,形成褶皱山系)
1、板块名称?
2、板块的范围与大洋大洲的范围一样吗
3、板块之间有哪两种基本关系?
(一)板块构造学说内容
(二)板块运动与地貌
(1)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
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高大的褶皱山脉
(二)板块运动与地貌
(2)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
海上--海沟
交界处--岛弧
陆上--海岸山脉
①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北美落基山脉及海岸山脉
②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日本列岛、日本海沟
③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安第斯山脉
案例
(二)板块运动与地貌
(1)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


东非大裂谷
维多利亚湖
坦葛尼喀湖
马拉维湖
——裂谷、海洋
(二)板块运动与地貌
(1)大洋板块与大洋板块
夏威夷群岛是火山岛,是太平洋上有名的火山活动区
因为这些岛屿正位于太平洋底地壳断裂带上,夏威夷群岛由地壳断裂处喷发出的岩浆形成。
夏威夷热点火山
——海岭
发生区域 板块张裂区 板块碰撞区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
边界类型 生长边界 消亡边界
运动方向 ←|→ →|←
形成地貌 裂谷、海洋、海岭 高大褶皱山脉 海岸山脉、海沟、岛弧
举例 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 喜马拉雅山脉、
阿尔卑斯山脉 安第斯山脉、
太平洋西部岛弧、海沟
示意图
板块运动与地貌知识小结
3
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一) 山地对交通运输建设的影响
山区交通的困难
高度和坡度大
地质构造复杂
稳定性差
洪水形成快
安全性受威胁
建造成本高
科学合理布局
降低工程造价
最大限度保障交通线路和交通运行的安全
(二)山地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
以公路为主,铁路为辅
(二)山地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
山区交通运输线优选地形相对平缓的山间盆地、河谷、山麓地带
(二)山地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
(1)呈“之”字形弯曲,线路尽量与等高线平行
(二)山地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
(2)尽量减少对山地景观的破坏和对耕地、林地的占用,最大限度保护生态。
(二)山地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
(3)加强桥隧相结合方式
1.公路选线时考虑了哪些自然因素 又是如何处理与这些自然因素的关系的
2.山区的人口主要集中在哪个地形单元中,与公路线的选择是否有关 这种现象说明了公路线的选择还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了解影响山区公路选线的因素
避免占用耕地
连接居民点,方便人们出行
跨过河流时修建桥梁
山谷中的道路应避开陡坡、断层及滑坡、泥石流灾害多发地
在陡坡上成“之”字型
应避开沼泽地
了解影响山区公路选线的因素
1.公路选线时考虑了哪些自然因素 又是如何处理与这些自然因素的关系的
公路选线时考虑了地形、河流、沼泽等自然因素。
公路在山谷中穿行时,呈“之”字形弯曲,减少陡坡的影响,同时道路尽量避开陡坡面;
公路跨越河流时需要修建桥梁;公路避开沼泽地。
了解影响山区公路选线的因素
2.山区的人口主要集中在哪个地形单元中,与公路线的选择是否有关 这种现象说明了公路线的选择还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山区人口主要集中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公路在选线时要尽可能多联系居民点,方便人们出行,这说明人口与聚落等人文因素也是公路选线时要考虑的。
了解影响山区公路选线的因素
课堂小结
构造地貌的形成
地质构造
板块运动
褶皱
断层
背斜
向斜
山地
谷地
水平
垂直
地垒
地堑
消亡边界
生长边界
山脉、海沟、岛弧等
裂谷、海洋等
山地
谷地
内力作用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外力作用
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交通运输方式
交通运输线路
读某岛屿城市和铁路分布图,完成第1~2题。
1.该岛的铁路形状为环形,说明该岛最主要的
地形是 (  )
A.平原 B.山地
C.高原 D.盆地
2.甲和乙之间的铁路没有按图中虚线修建,最
可能的原因是 (  )
A.虚线处是鞍部 B.虚线处是河谷
C.虚线处等高线稀疏 D.虚线处等高线密集
B
D
3.为了探究地形与交通线分布的关系,该研学小组对本地区主要交通线和城镇分布进行了调查。下面是他们绘制的示意图。
(1)从地表形态对交通线分布的影响的角度,概括甲、乙两地间主要交通线的分布特点。
(2)探究并简述甲、乙两地间主要交通线分布的原因。
3.为了探究地形与交通线分布的关系,该研学小组对本地区主要交通线和城镇分布进行了调查。下面是他们绘制的示意图。
(1)从地表形态对交通线分布的影响的角度,概括甲、乙两地间主要交通线的分布特点。
【答案1】基本上沿山麓等高线(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分布。
3.为了探究地形与交通线分布的关系,该研学小组对本地区主要交通线和城镇分布进行了调查。下面是他们绘制的示意图。
(2)探究并简述甲、乙两地间主要交通线分布的原因。
【答案2】①南部为山地,北部为河流。沿山麓等高线修建交通线,工程量较小;
②沿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修建,既可避洪水,又可减少地质灾害的威胁。
2011年5月23日,广陕(广元至宁强)高速公路全线正式通车,从此以后,北上出川蜀道不再难。读“成都至西安高速公路线路示意图”,完成4~5题。
4.与成绵(成都—绵阳)高速公路相比,广陕高速公路单
位里程造价较高,其原因主要是( )
A.地形崎岖,桥隧总长度较大
B.占用良田多,耕地补偿费用高
C.河流密布,需修建大量桥梁
D.交通不便,建筑材料运输成本高
5.图示公路在穿越山区时尽量保持走直线,没有采用“之”字形布局,其主要目的是( )
①减少所经聚落,减少拆迁量 ②节省运营时间,提高运输效率
③缩短公路里程,节省建设投资 ④减缓道路弯曲度,保证高速行车安全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A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