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自然地理基础3.2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课件(共6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自然地理基础3.2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课件(共62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2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7-18 22:32: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2张PPT)
新课导入
材料
麦哲伦带领的帆船队实现了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船队经过南美洲南端的海峡时,风大浪高。船队进入30°S附近海域时,平静无风,炎热少雨。离开该海域后,沿途一直吹着东南风。 后来,东南风渐渐减弱,进入赤道附近海域时,风平浪静。
图3.9 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示意
麦哲伦船队哪段航程是逆风航行
哪段航程最为轻松
为什么船队在经过30°S附近海域时十分艰难






区域认知
结合图文材料,认识不同地区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的特点。
地理实践力
通过绘制示意图,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人地协调观
大气环流对当地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综合思维
综合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季节移动及对气候的影响;分析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核心素养
12km
0
CO2、H2O
吸收




反射
散射




地 面
射向宇宙空间
地面反射
短波辐射
长波辐射
对流层




射向宇宙空间





“太阳暖大地”
“大地暖大气”
“大气还大地”
CO2、H2O
吸收长波辐射
宇 宙 空 间
大气上界
大气受热过程
温故而知新
(百帕)
500
700
900
1100
高空
近地面
高压
高压
低压
B冷却 A受热 C冷却
高压
低压
低压
(一)热力环流的过程
地表冷热不均
大气垂直运动
大气水平运动(风)
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的高低
温故而知新
(二)风的形成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目录
CONTENTS
二、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学习目录
1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一)大气环流
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称为大气环流。
(一)大气环流
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
高低纬之
间热量差异
水平气
压差异
大气的
垂直运动
空气水
平运动
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
大气环流把热量和水汽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使高纬度和低纬度之间、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
(一)大气环流
(一)大气环流
全球性、规律性、长期性
(二)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假设】情境一
①地表均一(无海陆、地势高低之分)
②地球不自转(无地转偏向力)
③太阳直射赤道(太阳直射点不移动)
赤道地区受热多两极地区受热少
高、低纬度地区的受热不均
南极
北极
赤道
赤道
热(低气压) 热(低气压)
冷(高气压)
冷(高气压)
高低纬间
热量差异
单圈环流
冷热不均使其动:
在假设地表是均质的、地球不自转、太阳直射赤道的情况下,极地与赤道之间形成单圈闭合环流
热力因素所致
(二)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假设】情境二
①地表均一(无海陆、地势高低之分)
②地球自转(有地转偏向力)
③太阳直射赤道(太阳直射点不移动)
既考虑高、低纬度地区的受热不均,还要考虑地转偏向力。
北半球右偏
南半球左偏
(二)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以北半球为例
(二)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1)赤道低压带的形成

30°N
60°N
90°N
30°S
赤道地区接受太阳辐射能量多,近地面的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空气密度减小,气压降低。
这样赤道地区就形成了一个低压带——赤道低压带。
赤道低压带
(二)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30°N
60°N
90°N
30°S
赤道低压带
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北流的一支逐渐向右偏转成西南风,到达北纬30°附近高空时偏转成了西风。
(二)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30°N
60°N
90°N
30°S
赤道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来自赤道高空的气流在这里不断堆积下沉,使地面气压升高,形成副热带高压带。
(2)副热带高压带的形成
(二)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30°N
60°N
90°N
30°S
赤道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水平气压梯度力
东北信风
在近地面,从副热带高压带流出的气流,一部分向南流向赤道低压带,逐渐向右偏转成东北风,称为东北信风。
(3)东北信风的形成
(二)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30°N
60°N
90°N
30°S
赤道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水平气压梯度力
东北信风
东北信风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在赤道地区辐合上升
这样,便在赤道与北纬30°之间形成一个低纬度环流圈
(二)三圈环流—大气环流的表现形式
低纬度环流圈的形成
(4)盛行西风的形成

30°N
60°N
90°N
30°S
赤道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水平气压梯度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
盛行西风
东北信风
在近地面,从副热带高压带向北流出的气流,逐渐向右偏转成西南风,称为盛行西风。
(二)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5)极地高压带的形成

30°N
60°N
90°N
30°S
赤道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水平气压梯度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
盛行西风
东北信风
北极及其附近是纬度最高的地区,接受的太阳辐射能量最少,终年寒冷,空气堆积下沉,形成极地高压带。
极地高压带
(二)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30°N
60°N
90°N
30°S
赤道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水平气压梯度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
盛行西风
东北信风
极地高压带
极地东风
从极地高压带向南流的气流,逐渐向右偏转成东北风,称为极地东风。
(6)极地东风的形成
(二)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30°N
60°N
90°N
30°S
赤道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水平气压梯度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
盛行西风
东北信风
极地高压带
极地东风
副极地低压带
极地东风与较暖的盛行西风在北纬60°附近相遇,暖而轻的盛行西风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极地东风气流之上,形成一个相对的低压带,称为副极地低压带。
极锋
(7)副极地低压带的形成
(二)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中纬度与高纬度环流圈

30°N
60°N
90°N
30°S
赤道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水平气压梯度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
盛行西风
东北信风
极地高压带
极地东风
副极地低压带
从副极地低压带上升的气流在高空又分别流向副热带和极地上空,从而形成了
中纬度与高纬度环流圈
极锋
(二)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30°N
60°N
90°N
30°S
60°S
90°S
受热膨胀上升
重力堆积下沉
相互碰撞抬升
寒冷堆积下沉
极锋
(三)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气压带的形成
低纬环流
中纬环流
高纬环流

30°N
60°N
90°N
30°S
60°S
90°S
受热膨胀上升
重力堆积下沉
相互碰撞抬升
寒冷堆积下沉
重力堆积下沉
相互碰撞抬升
寒冷堆积下沉
极锋
(三)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30°N
60°N
90°N
30°S
60°S
90°S
受热膨胀上升
重力堆积下沉
相互碰撞抬升
寒冷堆积下沉
重力堆积下沉
相互碰撞抬升
寒冷堆积下沉
东北信风带
盛行西风带
极地东风带
东南信风带
盛行西风带
极地东风带
极锋
(三)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在南半球,同样存在着低纬、中纬、高纬三个环流圈。
这样,全球共形成七个气压带,即赤道低压带,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带,南北半球的副极地低压带,南北半球的极地高压带。
在气压带之间形成了六个风带,即南北半球的低纬信风带,南北半球的中纬西风带,南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
(三)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新课导入
材料
麦哲伦带领的帆船队实现了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船队经过南美洲南端的海峡时,风大浪高。船队进入30°S附近海域时,平静无风,炎热少雨。离开该海域后,沿途一直吹着东南风。 后来,东南风渐渐减弱,进入赤道附近海域时,风平浪静。
图3.9 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示意
麦哲伦船队哪段航程是逆风航行
哪段航程最为轻松
为什么船队在经过30°S附近海域时十分艰难
船队航行至南美洲南端的海峡时受盛行西风影响,船队逆风航行。
船队航行至东南信风带时,顺风航行,这段航程最为轻松。
航行至30°S附近海域时,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气流下沉,平静无风,加之天气炎热,航行十分艰难。
(四)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假设】情境三
①地表均一(无海陆、地势高低之分)
②地球自转(有地转偏向力)
③地球公转(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既考虑高、低纬度地区的受热不均,还要考虑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
在北半球,与二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是
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四)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制作三圈环流模型
材料:
地球仪、透明胶布、不同颜色的纸条
要求:
把纸条剪成箭头形状,箭头指向表示气流的运动方向
分别用不同颜色的纸条表示上升气流、下沉气流、高空气流和近地面气流
制作南半球的三个环流圈
读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完成第1~2题。
1.图中气压带代表(   )
A.赤道低压带 B.副极地低压带 C.极地高压带 D.副热带高压带
2.关于图中气压带、风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受该气压带影响的地区多上升气流 B.图中气压带、风带位于北半球
C.风带2为盛行西风带 D.风带1为极地东风带
D
C
读近地面和高空气流运动图,完成第3~4题。
3.若图示为三圈环流里的低纬环流,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示环流为北半球的低纬环流 B.b气压带的成因为热力因素
C.a气压带控制的区域干燥 D.Q地位于信风带
4.若图示地区在北半球,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b气压带影响下气候干燥 B.Q地盛行东北风
C.a气压带为副热带高压带 D.该环流属于高纬环流
A
C
2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一)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假设】情境四
①地表不均(海陆、地势高低之分)
②地球自转(有地转偏向力)
③地球公转(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既考虑高、低纬度地区的受热不均,还要考虑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还要考虑海陆分布状况。
上述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是不考虑海陆分和地形影响的理想模式。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大气环流实际情况比理想模式要复杂得多。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陆地比热容小
升温降温快
海洋比热容大
升温降温慢
(一)原理
冬季,陆地降温比海洋快,陆地气温较低,出现冷高压
夏季,陆地增温比海洋快,陆地气温较高,出现热低压
海陆的热力差异影响海陆的气压分布
陆地 [比热容小]
海洋 [比热容大]


低压
高压
夏季风
(一)原理
冬季风
陆地 [比热容小]
海洋 [比热容大]


高压
低压
(一)原理
(一)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1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
副极地低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赤道低压带
(二)具体表现
1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
阿留申低压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从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图上可以看出,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所切断,使副极地低压仅保留在海洋上。
大陆的冷高压以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势力最强,控制范围最广。
冰岛低压
副极地低压带
(二)具体表现
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
夏威夷高压
亚洲印度低压
从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图上看,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所切断,使副热带高压只保留在海洋上
大陆上的热低压以亚洲低压(印度低压)最为突出
亚速尔高压
副热带高压带
南半球的海洋面积占优势,纬向分布的气压带比北半球明显,特别是南纬30°以南的地区,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
思考:南半球的气压带也和北半球一样分为明显的高、低气压中心吗
1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
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
(三)南北半球的差异
海陆上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引起一年中盛行风向随季节有规律地变换,形成季风。其中以亚洲东部的季风最为典型。
(四)季风环流
季风
冬季,强大的亚洲高压与北太平洋副极地低压和赤道低压间形成势力强大、干燥寒冷、范围很广的冬季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东亚季风的冬季风盛行西北风
(四)季风环流
夏季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势力大增,亚洲大陆形成印度低压,太平洋暖湿气流沿着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部边缘,以东南风吹到亚洲东南岸,即东亚的夏季风为东南季风。
(二)季风环流
冬季,强大的亚洲高压向南亚移动,由于受距离远近和地形地势的阻挡,冬季风较弱,对南亚地区的影响为温暖干燥。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南亚季风的冬季风盛行东北风
(四)季风环流
夏季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风带气压带的移动,来自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转为西南风,形成南亚夏季风湿热的西南季风。
(四)季风环流

北半球1月份季风环流形成
-03
水平气压梯度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
西北
季风
东北季风

北半球7月份季风环流形成
-05
东南季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
西南季风
东南信风
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的异同
①冬季风的源地均来自于亚洲高压,且冬季风形成原因均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②东亚季风冬季风强于夏季风,南亚季风夏季风强于冬季风
③南亚季风与东亚季风在性质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
④南亚季风与东亚季风的影响范围不一样
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
类型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季节 冬季 夏季 冬季 夏季
风向 西北风 东南风 东北风 西南风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特点 寒冷、干燥 炎热、湿润 温暖、干燥 炎热、湿润
分布区 中国东部季风区、朝鲜半岛、日本和俄罗斯太平洋沿岸 中南半岛、印度半岛、菲律宾、中国云南南部和海南岛
理解海陆差异对气压带的影响
请你按下面的步骤分析并解释北半球冬季和夏季高、低气压中心形成的原因
1.如图所示,冬夏季大陆上各有一个空气柱,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在空气柱上标注箭头表示空气垂直运动方向,然后回答如下两个问题
(1)冬季,大陆会形成高压还是低压?简述理由
(2)夏季,大陆会形成高压还是低压?简述理由
2.如果在图a和图b中,以空气柱为中心各绘几条闭合的等压线,该纬度范围的气压带还呈带状分布吗 由此你得出什么结论
理解海陆差异对气压带的影响
请你按下面的步骤分析并解释北半球冬季和夏季高、低气压中心形成的原因
1.如图所示,冬夏季大陆上各有一个空气柱,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在空气柱上标注箭头表示空气垂直运动方向,然后回答如下两个问题
(1)冬季,大陆会形成高压还是低压?简述理由
(2)夏季,大陆会形成高压还是低压?简述理由
(1)冬季大陆会形成高压。这主要是因为大陆气温低,空气冷而重形成下沉气流。
(2)夏季大陆会形成低压。这主要是因为大陆气温高,空气暖而轻形成上升气流。
理解海陆差异对气压带的影响
请你按下面的步骤分析并解释北半球冬季和夏季高、低气压中心形成的原因
2.如果在图a和图b中,以空气柱为中心各绘几条闭合的等压线,该纬度范围的气压带还呈带状分布吗 由此你得出什么结论
从纬度位置看,a图中的空气柱位于副极地低压带上,b图中的空气柱位于副热带高压带上。如果分别以这两个空气柱为中心画闭合的等压线,将会看到呈带状分布的气压带被高、低气压中心切断,这说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气压分布有重要影响。
下图为某同学在学习大气环流时手绘的北半球某季节三圈环流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甲、乙示意风带,其盛行风向分别为( )
A.东北风、西南风 B.东南风、西北风
C.东南风、西南风 D.东北风、西北风
2.上图中气流运动方向表示错误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A
C
下图为某同学在学习大气环流时手绘的北半球某季节三圈环流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所示季节( )
A.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被亚洲高压切断
B.东亚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盛行东南风
C.南极圈内部分地区可能存在极昼现象
D.北京正午屋内阳光面积比春分日更大
B
下图为夏季某日我国沿海地区海平面气压形势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图中高压中心( )
A.被陆地低压中心切断而形成 B.被陆地高压中心切断而形成
C.被海洋高压中心切断而形成 D.被海洋低压中心切断而形成
5.图中高压中心夏季异常偏强的年份,我国易出现( )
A.南涝北旱 B.南旱北涝 C.南旱北旱 D.南涝北涝
A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