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尾市陆丰市碣石镇碣石小学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下学期语文学业测试试卷
(2025·陆丰模拟)读拼音,结合语境写字词。
1.鲁滨逊在航海时不幸流落huǎng dǎo , 但他不仅不kǒng jù 未知的危险,反而还勇敢lì zhì 地面对困难,战胜自我。
2.他一边 fān xiāng dǎo guì , 一边 niàn dao 着:“我的课本怎么找不到了呢 ”
【答案】1.荒岛;恐惧;励志
2.翻箱倒柜;念叨
【知识点】看拼音写汉字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及语境书写汉字的能力,需结合文学背景、语义逻辑判断字形,强化字音、字形、语境的关联运用。
(2)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及语境书写词语的能力,需通过动作、情境联想对应成语与口语化词汇,精准匹配字形与语义。
1.“huǎng dǎo”:结合 “流落” 语境及文学常识(鲁滨逊流落荒岛),可判断为 “荒岛”,“荒” 表荒芜,“岛” 指岛屿;“kǒng jù”:从 “未知的危险” 可联想 “恐惧”,体现心理状态;“lì zhì”:依据 “勇敢面对困难”,“励志”(奋发立志)契合语境,注意 “励” 与 “厉” 的区别。
故答案为:荒岛;恐惧;励志
2.“fān xiāng dǎo guì”:从 “找课本” 的动作,可判断是 “翻箱倒柜”,“翻、倒” 体现搜寻的动作,“箱、柜” 是搜寻范围;“niàn dao”:结合 “自言自语找东西” 的情境,“念叨”(不断说起)符合语义,注意 “叨” 是轻声,字形为 “口” 字旁。
故答案为:翻箱倒柜;念叨
3.(2025·陆丰模拟)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菱角 (líng) 蒸发(zhēng) 萦系(yíng) 吞噬(shì)
B.榛子(zhēn) 缰绳(jiāng) 藤蔓(wàn) 僧人(sēn)
C.杏仁(rén) 追悼(dào) 劲草(jìn) 简陋(lòu)
D.挑剔(tī) 炽热(zhì) 账簿 (bù) 彻底(chē)
【答案】A
【知识点】字音
【解析】【分析】A.“菱角(líng)”“蒸发(zhēng)”“萦系(yíng)”“吞噬(shì)”,字音均正确。
B.“僧人” 的 “僧” 应读 “sēng”,而非 “sēn” 。
C.“劲草” 的 “劲” 在表示 “坚强有力” 时读 “jìng”,此处读 “jìn” 错误 。
D.“炽热” 的 “炽” 读 “chì”,“彻底” 的 “彻” 读 “chè”,原选项读音均错误 。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汉字字音的辨析能力,需掌握多音字(如 “劲”)、易错字(如 “僧”“炽”)的正确读音,结合拼音规则判断选项正误。
4.(2025·陆丰模拟)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红军战士为人民利益而死,死得其所。
B.他身体很不舒服,今天早上才上车就情不自禁地吐了。
C.春回大地,万象更新,很多地方开始插秧了。
D.遇到困难我们一定要有心平气和的心态,一定要从容不迫地去面对。
【答案】B
【知识点】成语运用
【解析】【分析】ACD.正确。
B.“情不自禁” 强调感情激动得无法控制,而 “身体不舒服呕吐” 是生理反应,应用 “不由自主”,此处成语语义与语境不符。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在具体语境中的运用能力,需结合成语的语义、感彩,判断其与语境(生理 / 心理、场景氛围等)是否匹配。
5.(2025·陆丰模拟)下列关于名著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英国作家笛福笔下的鲁滨逊凭借自己勇往直前的精神和辛勤的劳动,成就了一段英雄传奇。
B.《骑鹅旅行记》这本童话借尼尔斯这个反面角色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要太淘气太顽皮。
C.在马克·吐温笔下,汤姆·索亚是一个热爱自由、喜欢冒险的孩子,同时他又很有趣,还有点儿虚荣心。
D.《鲁滨逊漂流记》叙述了鲁滨逊“流落荒岛→建房定居→驯养培育→救‘星期五’→回到英国”的故事。
【答案】B
【知识点】文章大意理解;文章主旨理解;文章人物形象理解;作者作品
【解析】【分析】ACD.正确。
B.《骑鹅旅行记》里尼尔斯是 “顽童成长型” 角色,他在旅行中学会善良、勇敢,并非单纯 “反面角色”,也不是仅传达 “别淘气顽皮”,而是借经历展现成长与人性美好,表述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理解与辨析能力,需掌握名著的人物形象、情节主线及主题内涵,判断选项对名著的解读是否准确。
6.(2025·陆丰模拟)《北京的春节》的语言俗白清浅,朴素自然,不能体现“京味儿”的句子是( )
A.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
B.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事就是买杂拌儿。
C.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
D.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
【答案】C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京味儿”的语言是《北京的春节》文章的一大特色,起到了很好的烘托气氛的重要作用。“京味儿”语言的主要标志一是儿化音,一是北京特色的地方词汇;选项中A和B中含有儿化音,是北京方言;D项中的“闲在”是北京方言;因此应该选择C项。
故答案为:C;
【点评】题目考查学生对课文语言特色掌握情况。作答时要首先准确把握题目的主要表述,结合课文内容的特点和平时的学习积累进行作答。作答时要逐一进行判断,确定选择理由,进行作答。
7.(2025·陆丰模拟)下列选项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腊八粥》主要写“等粥”“喝粥”两件事,其中“等粥”的过程写得比较详细。
B.《匆匆》以问号结尾,呼应开头,直接抒发作者对时光一去不复返的感叹。
C.《那个星期天》将情感融入人、事和景物中,直接表达出来。
D.《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诗中运用叠词,句式整齐,音律和谐。
【答案】C
【知识点】文章大意理解
【解析】【分析】ABD.正确。
C.《那个星期天》中作者将情感融入具体场景(如母亲忙碌的身影、天色变化),通过环境烘托和细节描写间接表达失落,而非 “直接表达”,表述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写作手法及文学常识的理解,需结合文本分析表达方式(直接 / 间接抒情)、文章结构详略及诗歌体裁特点,判断选项解读的准确性。
8.(2025·陆丰模拟)将下列句子依次填入文段的横线处,正确的顺序是( )。
不是所有的笑容都表达喜悦,____;不是所有的喝彩都表达赞颂____;不是所有的顺从都表达尊敬____:不是所有的顺利都表达成功____。
①就像不是所有的反对都表达憎恶
②就像不是所有的眼泪都表达悲痛
③就像不是所有的沉默都表达否定
④就像不是所有的挫折都表达不幸
A.③②①④ B.①③②④ C.④③①② D.②③①④
【答案】D
【知识点】句式衔接
【解析】【分析】分析横线前后的逻辑关系:第一空:“笑容” 与 “喜悦” 对应,需选与 “笑容” 相反情感的意象。②中 “眼泪” 与 “悲痛” 形成反义关联(不是所有眼泪都为悲痛),与 “不是所有笑容都表达喜悦” 构成类比,故第一空填②。第二空:“喝彩” 与 “赞颂” 对应,需选与 “喝彩” 相反态度的行为。③中 “沉默” 与 “否定” 形成反义(不是所有沉默都表示否定),与 “不是所有喝彩都表达赞颂” 逻辑匹配,故第二空填③。第三空:“顺从” 与 “尊敬” 对应,需选与 “顺从” 相反立场的行为。①中 “反对” 与 “憎恶” 形成反义(不是所有反对都出于憎恶),与 “不是所有顺从都表达尊敬” 构成类比,故第三空填①。第四空:“顺利” 与 “成功” 对应,需选与 “顺利” 相反境遇的概念。④中 “挫折” 与 “不幸” 形成反义(不是所有挫折都意味着不幸),与 “不是所有顺利都表达成功” 逻辑契合,故第四空填④。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语句衔接与逻辑推理能力,需根据前后句的语义对应关系(如 “笑容 — 眼泪”“顺从 — 反对”),选择句式结构与逻辑关系一致的选项,使文段形成排比式的类比论证。
(2025·陆丰模拟)按要求写句子。
9.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仿照加点部分的写法写“安静”)
10.世界上没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改为反问句)
11.为了防止不再出现这样的问题,我们拟写了具体的改进措施。(用修改符号修改语病)
12.妈妈一定记得那个星期天要带我出去。(改为双重否定句)
【答案】9.教室里安静得连一根针掉在地上的声音都能听得一清二楚。
10.世界上难道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吗?
11.用删除符号划去 “不再”(修改后:为了防止出现这样的问题,我们拟写了具体的改进措施。)
12.妈妈不可能不记得那个星期天要带我出去。
【知识点】修改病句;句式转换;仿写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夸张修辞手法的仿写能力,需抓住 “状态极致化” 的表达逻辑,用超乎现实的想象强化所描述的情境。
(2)本题考查句式转换能力,需掌握反问句 “加强语气 + 语义不变” 的特点,正确添加反问词与标点符号。
(3)本题考查病句修改能力,需识别 “否定词多余” 的常见语病类型,掌握 “保留单一否定” 的修改方法。
(4)本题考查句式转换能力,需掌握双重否定句 “否定词 + 动词” 的结构模式,确保转换后语义不变且语气加强。
9.原句 “喜得快要发疯了” 运用夸张手法强化情感,仿写 “安静” 时,通过 “一根针掉地的声音都能听清” 的夸张,突出环境的极度寂静,符合 “以夸张修辞表现状态” 的要求。
故答案为:教室里安静得连一根针掉在地上的声音都能听得一清二楚。
10.陈述句改反问句时,在句首加 “难道”,将 “没有” 改为 “有”,句末加 “吗” 和问号,通过反问语气增强肯定意味,符合 “否定变肯定 + 反问词 + 语气词” 的改写规则。
故答案为:世界上难道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吗?
11.原句 “防止不再出现” 属于 “否定词滥用” 语病,“防止” 已含否定意味,与 “不再” 重复,删除 “不再” 后语义明确,符合 “消除否定冲突” 的修改原则。
故答案为:用删除符号划去 “不再”(修改后:为了防止出现这样的问题,我们拟写了具体的改进措施。)
12.将肯定句改为双重否定句时,在 “记得” 前加 “不可能不”,通过两个否定词 “不可能”“不” 构成双重否定,强化肯定语气,符合 “否定词叠加表肯定” 的语法规则。
故答案为:妈妈不可能不记得那个星期天要带我出去。
13.(2025·陆丰模拟)综合实践。
春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是传统的农历新年。每到春节,祖国各地张灯结彩,迎春接福,让我们走进春节,看看春节的习俗吧。
不同地区的年夜饭各有不同。北方有吃饺子的传统,饺子谱音“交子”,寓意“更岁交子、吉祥如意”:南方一些地区春节讲究吃年糕,寓意 ;江苏、上海等地区,春节有吃汤圆的习俗,寓意 。
【答案】年年高(糕)升、生活步步高;团团圆圆、家庭和睦美满
【知识点】习俗及习俗寓意
【解析】【分析】年糕谐音 “年高”,寓意 “年年高(糕)升、生活步步高”。汤圆形状圆润,寓意 “团团圆圆、家庭和睦美满”。
故答案为:年年高(糕)升、生活步步高;团团圆圆、家庭和睦美满
【点评】本题考查传统文化中饮食习俗的寓意理解,需结合食材名称的谐音或形态特征,分析其象征的吉祥意义,体现春节习俗中 “以物寄意” 的文化内涵。
(2025·陆丰模拟)根据内容填空。
14.《迢迢牵牛星》通过诗句“ , ”描写了女郎织女虽然只一水之隔,但他们只能含情凝视而不能言语交谈的爱情悲剧。
15.读生活,生活给我们以智慧。“ , ,”长久接触某种事物,才能发现它的特征和规律。
16.李老师经常教导我们,读书时要下一番苦功夫。书中的字都是有价值的,正如古人所说“ , ”,长大接着课种食物,才能发现它的特征和规律。
17.我们可以用《长歌行》中的“ , ”来劝勉别人在年少时要好好学习。
18.“ , ”告诉我们,良师益友的话能够让我们受益匪浅。
【答案】14.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5.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16.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17.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8.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知识点】古诗词运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古诗名句的理解性默写能力,需结合诗句内容与情感主旨,准确匹配题干中 “一水之隔、含情凝视” 的情境要求。
(2)本题考查俗语名句的积累与运用能力,需根据语境选择体现 “长期接触事物认知规律” 的经典语句,注重对传统文化中哲理名句的理解。
(3)本题考查名言名句的理解性运用能力,需结合 “读书苦功、文字价值” 的语境,选择强调读书用心、文字珍贵的经典名句,体现对治学道理的认知。
(4)本题考查古诗名句的迁移运用能力,需紧扣 “年少劝学” 的主题,准确调用体现珍惜时光、勤奋学习的经典诗句,注重名句与现实劝勉场景的结合。
(5)本题考查俗语名句的理解与应用能力,需根据 “良师益友话语受益” 的语境,选择体现 “言语启发胜过书本知识” 的经典俗语,体现对人际交往中智慧交流的认知。
14.诗句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以 “一水之隔” 写距离之近,“脉脉不得语” 状相思之苦,精准描绘出牛郎织女相望而不能相语的悲剧场景,符合题干对爱情悲剧的描述。
故答案为: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5.“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出自《增广贤文》,意为长期接触水则了解鱼的习性,靠近山则熟悉鸟的声音,与题干 “长久接触事物以发现规律” 的内涵一致,体现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故答案为: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16.“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强调读书要用心钻研,书中文字皆有深意与价值,与题干 “读书下苦功、字有价值” 的教导相符,体现古人对治学态度的重视。
故答案为: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17.《长歌行》中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以对比手法警示世人,年少时不奋进,年老必悔恨,符合题干 “劝勉年少好好学习” 的要求,是劝学名句的典型应用。
故答案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8.“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形容与良师益友交谈的收获远超读书,与题干 “良师益友的话让人受益匪浅” 的内涵一致,通过对比突出有益言谈的价值。
故答案为: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2025·陆丰模拟)课内阅读。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什么呢 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吧 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19.这段话选自课文《 》,是一篇 ,作者是 。
20.“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中的“痕迹”指, .“游丝样”是指 ,从这句话中可以体会到作者 。
21.这段话中,作者共有 次发问,我体会到作者 的内心。
22.“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吧 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 白走这一遭啊 ”读到这里,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答案】19.《匆匆》;散文;朱自清
20.人生的成就或贡献;对时光虚度的惋惜与反思
21.6;对时光流逝的焦灼与不甘
22.道理:人生不应虚度光阴,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有所作为,让生命留下价值。
【知识点】匆匆;课内现代文阅读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需准确判断文本出处、体裁及作者,侧重对课内重点课文基础信息的掌握。
(2)本题考查关键词句的理解能力,需结合语境分析比喻修辞的含义,及句子背后蕴含的作者情感,注重对文本深层情感的把握。
(3)本题考查文本细节的分析能力,需通过统计问句数量,结合句式特点理解作者情感倾向,侧重对文本表达手法与情感基调的分析。
(4)本题考查文本主旨的概括能力,需结合关键句的对比与反问语气,提炼作者传达的人生哲理,注重对文本思想内涵的归纳与现实启示的理解。
19.《匆匆》是现代作家朱自清的经典散文作品,以细腻的笔触抒发对时光流逝的感慨,题干选段的语言风格与主题符合该文特征。
故答案为:《匆匆》;散文;朱自清
20.“痕迹” 在此指生命中的价值体现,“游丝样” 用比喻强调价值之微小;作者以反问句表达对自身是否虚度光阴的深刻反思,流露对时光匆匆的怅惘。
故答案为:人生的成就或贡献;痕迹非常微小;对时光虚度的惋惜与反思
21.选段中 “能做什么呢”“又剩些什么呢” 等共 6 处问句,以连续发问的形式强化情感,体现作者面对时光飞逝时内心的急切与对生命意义的追问。
故答案为:6;对时光流逝的焦灼与不甘
22.“赤裸裸来到” 与 “赤裸裸回去” 对比,突出生命本无预设意义,“不能平”“白白走一遭” 则呼吁人们珍惜时光,以行动赋予生命价值,体现作者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故答案为:道理:人生不应虚度光阴,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有所作为,让生命留下价值。
(2025·陆丰模拟)课外阅读。
藕汤的味道
①每次回老家,给母亲打过电话后,我就知道母亲一定会提前给我煨好藕汤,等着我千里迢迢地回到她的身边。
②一直都很想喝母亲在炉子上煨出来的藕汤。我喝过许多汤,都香不过母亲煨的藕汤。那浓稠的汤,烂烂的藕,还有杂骨的香,只要一想起来就让我舌上生津,垂涎欲滴。不管走到哪里,母亲煨的藕汤总留在我的记忆里。
③小时候,不管家里多穷,母亲每个月都要煨上一大锅藕汤。藕是父亲下湖采的野生藕,有一丝清甜的味道。没钱买排骨,母亲总是买没有肉的杂骨,煨过一次藕汤后,就将里面的骨头捞出来放好,留着下一次煨汤时再用。这样一来,一堆杂骨可以煨上两到三次藕汤。
④有一年秋天,母亲给我们交了学杂费后,再也拿不出钱来买杂骨了。一连三个多月,家里闻不到一丝藕汤的香味。一天,为了喝到藕汤,我说什么都不肯吃饭。父亲见我如此不懂事,火冒三丈,将我按在板凳上打了一顿。他边打边说:“你母亲腰疼多日无钱看病,你还要喝藕汤。”我号啕大哭,哭声惊动了在菜园里忙活的母亲。她三步并作两步地跑过来,将我护在身后……
⑤第二天放学回家,一进门,我就闻到了久违的藕汤香味。母亲见我进门,马上给我盛了满满一碗。这次的藕汤里,居然有一块一块的排骨,还飘着一股浓浓的肉香味儿,我贪婪地吃了起来。转眼间,一大碗排骨藕汤就被我吃得干干净净。那天,母亲坐在桌边看着我喝
汤,眼神里满是慈爱和欣慰。晚上,我起床上厕所时,听到父亲在房里叹气:“唉!你这又是何苦呢 把耳环都卖了,那可是你唯一的首饰啊!”
⑥后来的一段日子里,我不敢再找母亲要藕汤喝。每次看到母亲空荡荡的耳垂,我的心里就格外难受。母亲却还是一如往日,每个月都会给我们煨上一大锅藕汤,有时是杂骨,有时是排骨。只是,每次我喝汤的时候,总觉得有一种酸酸的滋味。
⑦如今,条件好多了,家里经常煨藕汤,但我却一直找不到母亲煨出的藕汤里的那种特殊的味道。每次回老家,给母亲打过电话后,我就知道母亲一定会提前给我煨好藕汤,等着我千里迢迢地回到她的身边。
⑧就这样,我一生的时光都生活在这浓浓的藕汤里。那特殊的味道,我怎么能忘记呢
23.下列最能概括本文主要内容的一项是( )
A.小时候,“我”家里很穷,很少能喝上藕汤,但是母亲每个月都买杂骨为“我”煨藕汤。
B.小时候,母亲为了给“我”煨藕汤,卖掉了自己唯一的首饰一对耳环。
C.小时候,母亲每个月都给“我”煨藕汤,甚至为此卖掉耳环,藕汤的滋味伴“我”长大。
24.第①、⑦自然段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 )
A.前后呼应 B.总结全文 C.承上启下 D.侧面描写
25.第⑦自然段中加点的“特殊的味道”指的是 的味道。
26.文中的母亲是个怎样的人 请结合短文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23.C
24.A
25.母亲的爱与家庭温暖(或 “母亲为子女付出的深情”)
26.文中的母亲是一位慈爱、节俭且无私的人。慈爱:即便家里贫困,仍坚持每月为孩子煨藕汤,甚至在 “我” 因想喝藕汤被父亲打骂时,急忙护住 “我”,并卖掉耳环换排骨让 “我” 解馋。节俭:没钱买排骨时,用杂骨反复煨汤两到三次,体现持家的精打细算。无私:将唯一的首饰耳环卖掉,只为满足孩子的心愿,自己却毫无怨言,眼神中满是对孩子的欣慰。
【知识点】叙事类记叙文阅读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需梳理文中核心事件,把握情节发展脉络,提炼出贯穿全文的线索与主旨。
(2)本题考查对文章结构技巧的理解,需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关系,理解前后呼应手法对文章结构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3)本题考查对文中关键词语的含义理解,需结合上下文情节与文章主旨,挖掘词语的深层情感内涵。
(4)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需从文中具体事件与细节描写入手,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概括其性格特征与精神品质。
23.文章围绕 “母亲煨藕汤” 展开,既写了母亲在贫困时期用杂骨煨汤、多次利用骨头的细节,也重点描述了母亲为让 “我” 喝上排骨藕汤而卖掉耳环的事例,最终强调藕汤的滋味伴随 “我” 成长。A 选项仅提及 “用杂骨煨汤”,未涵盖 “卖耳环” 等关键情节;B 选项只聚焦 “卖耳环”,忽略了藕汤对 “我” 一生的影响,二者均不全面。C 选项综合了事件经过与主题,最为准确。
故答案为:C
24.第①段画线句写母亲提前煨藕汤等 “我” 回家,第⑦段画线句再次强调同样的场景,两句分别位于文章首尾,内容相互呼应。这种结构安排使文章首尾圆合,强化了 “藕汤承载母爱” 的主题,同时让行文更严谨。
B项 “总结全文” 仅适用于结尾句,C项 “承上启下” 为过渡句作用,D项 “侧面描写” 与句子特点不符,均排除。
故答案为:A
25.“特殊的味道” 不仅指藕汤本身的滋味,更蕴含母亲为家庭的付出 —— 如用杂骨反复煨汤的节俭、卖耳环换排骨的牺牲,以及她凝视 “我” 喝汤时的慈爱。这些情感融入汤中,成为 “我” 记忆中无法忘怀的温暖,故 “特殊” 在于母爱的深厚与家庭的温情。
故答案为:母亲的爱与家庭温暖(或 “母亲为子女付出的深情”)
26.从母亲 “护子”“卖耳环”“重复用杂骨” 等具体行为中,可提炼出其性格特点。这些事例既展现了母亲对孩子的疼爱,也体现了她为家庭奉献的精神,人物形象通过细节描写得以丰满。
故答案为:文中的母亲是一位慈爱、节俭且无私的人。慈爱:即便家里贫困,仍坚持每月为孩子煨藕汤,甚至在 “我” 因想喝藕汤被父亲打骂时,急忙护住 “我”,并卖掉耳环换排骨让 “我” 解馋。节俭:没钱买排骨时,用杂骨反复煨汤两到三次,体现持家的精打细算。无私:将唯一的首饰耳环卖掉,只为满足孩子的心愿,自己却毫无怨言,眼神中满是对孩子的欣慰。
27.(2025·陆丰模拟)写作
在成长历程中,你一定懂得了许多。懂得了努力学习,懂得了孝敬父母,懂得了珍惜时间…请以“我懂得了 ”为题,记下自己的成长故事和感悟。要求:叙事完整,语句通顺,不少于500字。
【答案】我懂得了 “坚持” 的味道
老家院子里的那棵老槐树,总在夏日投下斑驳的阴影。那年暑假,父亲让我跟他学打羽毛球,说要 “练练性子”。可我握着沉重的球拍,看着空中飞来飞去的羽毛球,只觉得头晕眼花。
第一次挥拍,球像个调皮的孩子,直直砸在地上。父亲捡球时笑了:“手腕用力,眼睛盯球。” 我憋足劲再打,球拍却差点飞出去,胳膊酸得抬不起来。接下来的几天,我不是接不到球,就是把球打到草丛里,掌心磨出了水泡,疼得直想哭。“我不学了!” 我把球拍摔在地上,“反正我也打不好。”
父亲没说话,只是捡起球拍,指着槐树说:“你看那树皮,皱巴巴的不好看,可它每年都在长高。打球和种树一样,急不得。” 他让我观察球的轨迹,教我用巧劲发球。有一次,我连续接了三个球,父亲突然喊:“好!就这样!” 那一刻,汗水顺着脸颊流进嘴里,有点咸,却让我莫名兴奋。
半个月后,我能和父亲对打十几个回合了。当球在空中划出漂亮的弧线时,我突然明白:坚持不是硬撑,而是像老槐树一样,默默扎根,慢慢生长。现在每次遇到难题,我都会想起那个挥拍的夏天 —— 汗水里的坚持,原来带着甜丝丝的味道。
【知识点】叙事类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围绕 “成长历程中的感悟” 展开,要求以半命题作文形式记录 “懂得某一道理” 的经历,核心在于通过具体事件展现从 “未知” 到 “领悟” 的心理变化,属于记叙文写作范畴。
【题干分析】材料意义解析:题目中 “懂得” 指通过亲身经历获得认知提升,关键词如 “努力学习”“孝敬父母”“珍惜时间” 均指向成长中常见的道理,需将抽象道理转化为具体生活事件(如学骑车时领悟坚持,目睹父母辛劳后理解亲情等)。写作需满足 “叙事完整”:事件需包含起因、经过、结果,且 “懂得” 的契机(如一次失败、一次对话、一个瞬间)需重点刻画,避免空谈道理。
写作思路:中心提炼:以 “事件 + 感悟” 为核心,如 “学书法时反复受挫,最终懂得‘坚持才能成功’”。结构建议:开头:场景引入(如 “抽屉里的毛笔总让我想起那年夏天……”)或直接点题(“我懂得了‘细节决定成败’,源于一次手工课的失误”)。中间:详写事件经过(如学游泳时呛水的狼狈、教练的指导、自我突破的过程),穿插心理描写(从胆怯到坚持的转变)。结尾:升华感悟(如 “原来成长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跌倒后再站起的勇气”),呼应开头。
【立意提取】1.我懂得了 “破茧成蝶” 的真谛:以养蚕经历写成长需突破困境。
2.那碗蛋炒饭让我懂得了母爱:通过母亲深夜做饭的细节写亲情。
【点评】叙事生动:以 “学打羽毛球” 为载体,细节描写细腻(如 “球拍差点飞出去”“掌心磨水泡”),场景感强。感悟自然:通过父亲的比喻(“种树” 与 “打球”)和自身突破(从摔拍到连续接球),将 “坚持” 的道理融入事件,避免生硬说教。结构完整:以 “老槐树” 起兴,中间按 “受挫 — 放弃 — 领悟 — 突破” 的顺序展开,结尾升华至 “坚持的味道”,呼应开头。
1 / 1广东省汕尾市陆丰市碣石镇碣石小学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下学期语文学业测试试卷
(2025·陆丰模拟)读拼音,结合语境写字词。
1.鲁滨逊在航海时不幸流落huǎng dǎo , 但他不仅不kǒng jù 未知的危险,反而还勇敢lì zhì 地面对困难,战胜自我。
2.他一边 fān xiāng dǎo guì , 一边 niàn dao 着:“我的课本怎么找不到了呢 ”
3.(2025·陆丰模拟)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菱角 (líng) 蒸发(zhēng) 萦系(yíng) 吞噬(shì)
B.榛子(zhēn) 缰绳(jiāng) 藤蔓(wàn) 僧人(sēn)
C.杏仁(rén) 追悼(dào) 劲草(jìn) 简陋(lòu)
D.挑剔(tī) 炽热(zhì) 账簿 (bù) 彻底(chē)
4.(2025·陆丰模拟)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红军战士为人民利益而死,死得其所。
B.他身体很不舒服,今天早上才上车就情不自禁地吐了。
C.春回大地,万象更新,很多地方开始插秧了。
D.遇到困难我们一定要有心平气和的心态,一定要从容不迫地去面对。
5.(2025·陆丰模拟)下列关于名著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英国作家笛福笔下的鲁滨逊凭借自己勇往直前的精神和辛勤的劳动,成就了一段英雄传奇。
B.《骑鹅旅行记》这本童话借尼尔斯这个反面角色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要太淘气太顽皮。
C.在马克·吐温笔下,汤姆·索亚是一个热爱自由、喜欢冒险的孩子,同时他又很有趣,还有点儿虚荣心。
D.《鲁滨逊漂流记》叙述了鲁滨逊“流落荒岛→建房定居→驯养培育→救‘星期五’→回到英国”的故事。
6.(2025·陆丰模拟)《北京的春节》的语言俗白清浅,朴素自然,不能体现“京味儿”的句子是( )
A.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
B.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事就是买杂拌儿。
C.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
D.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
7.(2025·陆丰模拟)下列选项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腊八粥》主要写“等粥”“喝粥”两件事,其中“等粥”的过程写得比较详细。
B.《匆匆》以问号结尾,呼应开头,直接抒发作者对时光一去不复返的感叹。
C.《那个星期天》将情感融入人、事和景物中,直接表达出来。
D.《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诗中运用叠词,句式整齐,音律和谐。
8.(2025·陆丰模拟)将下列句子依次填入文段的横线处,正确的顺序是( )。
不是所有的笑容都表达喜悦,____;不是所有的喝彩都表达赞颂____;不是所有的顺从都表达尊敬____:不是所有的顺利都表达成功____。
①就像不是所有的反对都表达憎恶
②就像不是所有的眼泪都表达悲痛
③就像不是所有的沉默都表达否定
④就像不是所有的挫折都表达不幸
A.③②①④ B.①③②④ C.④③①② D.②③①④
(2025·陆丰模拟)按要求写句子。
9.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仿照加点部分的写法写“安静”)
10.世界上没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改为反问句)
11.为了防止不再出现这样的问题,我们拟写了具体的改进措施。(用修改符号修改语病)
12.妈妈一定记得那个星期天要带我出去。(改为双重否定句)
13.(2025·陆丰模拟)综合实践。
春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是传统的农历新年。每到春节,祖国各地张灯结彩,迎春接福,让我们走进春节,看看春节的习俗吧。
不同地区的年夜饭各有不同。北方有吃饺子的传统,饺子谱音“交子”,寓意“更岁交子、吉祥如意”:南方一些地区春节讲究吃年糕,寓意 ;江苏、上海等地区,春节有吃汤圆的习俗,寓意 。
(2025·陆丰模拟)根据内容填空。
14.《迢迢牵牛星》通过诗句“ , ”描写了女郎织女虽然只一水之隔,但他们只能含情凝视而不能言语交谈的爱情悲剧。
15.读生活,生活给我们以智慧。“ , ,”长久接触某种事物,才能发现它的特征和规律。
16.李老师经常教导我们,读书时要下一番苦功夫。书中的字都是有价值的,正如古人所说“ , ”,长大接着课种食物,才能发现它的特征和规律。
17.我们可以用《长歌行》中的“ , ”来劝勉别人在年少时要好好学习。
18.“ , ”告诉我们,良师益友的话能够让我们受益匪浅。
(2025·陆丰模拟)课内阅读。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什么呢 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吧 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19.这段话选自课文《 》,是一篇 ,作者是 。
20.“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中的“痕迹”指, .“游丝样”是指 ,从这句话中可以体会到作者 。
21.这段话中,作者共有 次发问,我体会到作者 的内心。
22.“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吧 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 白走这一遭啊 ”读到这里,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2025·陆丰模拟)课外阅读。
藕汤的味道
①每次回老家,给母亲打过电话后,我就知道母亲一定会提前给我煨好藕汤,等着我千里迢迢地回到她的身边。
②一直都很想喝母亲在炉子上煨出来的藕汤。我喝过许多汤,都香不过母亲煨的藕汤。那浓稠的汤,烂烂的藕,还有杂骨的香,只要一想起来就让我舌上生津,垂涎欲滴。不管走到哪里,母亲煨的藕汤总留在我的记忆里。
③小时候,不管家里多穷,母亲每个月都要煨上一大锅藕汤。藕是父亲下湖采的野生藕,有一丝清甜的味道。没钱买排骨,母亲总是买没有肉的杂骨,煨过一次藕汤后,就将里面的骨头捞出来放好,留着下一次煨汤时再用。这样一来,一堆杂骨可以煨上两到三次藕汤。
④有一年秋天,母亲给我们交了学杂费后,再也拿不出钱来买杂骨了。一连三个多月,家里闻不到一丝藕汤的香味。一天,为了喝到藕汤,我说什么都不肯吃饭。父亲见我如此不懂事,火冒三丈,将我按在板凳上打了一顿。他边打边说:“你母亲腰疼多日无钱看病,你还要喝藕汤。”我号啕大哭,哭声惊动了在菜园里忙活的母亲。她三步并作两步地跑过来,将我护在身后……
⑤第二天放学回家,一进门,我就闻到了久违的藕汤香味。母亲见我进门,马上给我盛了满满一碗。这次的藕汤里,居然有一块一块的排骨,还飘着一股浓浓的肉香味儿,我贪婪地吃了起来。转眼间,一大碗排骨藕汤就被我吃得干干净净。那天,母亲坐在桌边看着我喝
汤,眼神里满是慈爱和欣慰。晚上,我起床上厕所时,听到父亲在房里叹气:“唉!你这又是何苦呢 把耳环都卖了,那可是你唯一的首饰啊!”
⑥后来的一段日子里,我不敢再找母亲要藕汤喝。每次看到母亲空荡荡的耳垂,我的心里就格外难受。母亲却还是一如往日,每个月都会给我们煨上一大锅藕汤,有时是杂骨,有时是排骨。只是,每次我喝汤的时候,总觉得有一种酸酸的滋味。
⑦如今,条件好多了,家里经常煨藕汤,但我却一直找不到母亲煨出的藕汤里的那种特殊的味道。每次回老家,给母亲打过电话后,我就知道母亲一定会提前给我煨好藕汤,等着我千里迢迢地回到她的身边。
⑧就这样,我一生的时光都生活在这浓浓的藕汤里。那特殊的味道,我怎么能忘记呢
23.下列最能概括本文主要内容的一项是( )
A.小时候,“我”家里很穷,很少能喝上藕汤,但是母亲每个月都买杂骨为“我”煨藕汤。
B.小时候,母亲为了给“我”煨藕汤,卖掉了自己唯一的首饰一对耳环。
C.小时候,母亲每个月都给“我”煨藕汤,甚至为此卖掉耳环,藕汤的滋味伴“我”长大。
24.第①、⑦自然段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 )
A.前后呼应 B.总结全文 C.承上启下 D.侧面描写
25.第⑦自然段中加点的“特殊的味道”指的是 的味道。
26.文中的母亲是个怎样的人 请结合短文内容简要分析。
27.(2025·陆丰模拟)写作
在成长历程中,你一定懂得了许多。懂得了努力学习,懂得了孝敬父母,懂得了珍惜时间…请以“我懂得了 ”为题,记下自己的成长故事和感悟。要求:叙事完整,语句通顺,不少于5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荒岛;恐惧;励志
2.翻箱倒柜;念叨
【知识点】看拼音写汉字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及语境书写汉字的能力,需结合文学背景、语义逻辑判断字形,强化字音、字形、语境的关联运用。
(2)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及语境书写词语的能力,需通过动作、情境联想对应成语与口语化词汇,精准匹配字形与语义。
1.“huǎng dǎo”:结合 “流落” 语境及文学常识(鲁滨逊流落荒岛),可判断为 “荒岛”,“荒” 表荒芜,“岛” 指岛屿;“kǒng jù”:从 “未知的危险” 可联想 “恐惧”,体现心理状态;“lì zhì”:依据 “勇敢面对困难”,“励志”(奋发立志)契合语境,注意 “励” 与 “厉” 的区别。
故答案为:荒岛;恐惧;励志
2.“fān xiāng dǎo guì”:从 “找课本” 的动作,可判断是 “翻箱倒柜”,“翻、倒” 体现搜寻的动作,“箱、柜” 是搜寻范围;“niàn dao”:结合 “自言自语找东西” 的情境,“念叨”(不断说起)符合语义,注意 “叨” 是轻声,字形为 “口” 字旁。
故答案为:翻箱倒柜;念叨
3.【答案】A
【知识点】字音
【解析】【分析】A.“菱角(líng)”“蒸发(zhēng)”“萦系(yíng)”“吞噬(shì)”,字音均正确。
B.“僧人” 的 “僧” 应读 “sēng”,而非 “sēn” 。
C.“劲草” 的 “劲” 在表示 “坚强有力” 时读 “jìng”,此处读 “jìn” 错误 。
D.“炽热” 的 “炽” 读 “chì”,“彻底” 的 “彻” 读 “chè”,原选项读音均错误 。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汉字字音的辨析能力,需掌握多音字(如 “劲”)、易错字(如 “僧”“炽”)的正确读音,结合拼音规则判断选项正误。
4.【答案】B
【知识点】成语运用
【解析】【分析】ACD.正确。
B.“情不自禁” 强调感情激动得无法控制,而 “身体不舒服呕吐” 是生理反应,应用 “不由自主”,此处成语语义与语境不符。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在具体语境中的运用能力,需结合成语的语义、感彩,判断其与语境(生理 / 心理、场景氛围等)是否匹配。
5.【答案】B
【知识点】文章大意理解;文章主旨理解;文章人物形象理解;作者作品
【解析】【分析】ACD.正确。
B.《骑鹅旅行记》里尼尔斯是 “顽童成长型” 角色,他在旅行中学会善良、勇敢,并非单纯 “反面角色”,也不是仅传达 “别淘气顽皮”,而是借经历展现成长与人性美好,表述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理解与辨析能力,需掌握名著的人物形象、情节主线及主题内涵,判断选项对名著的解读是否准确。
6.【答案】C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京味儿”的语言是《北京的春节》文章的一大特色,起到了很好的烘托气氛的重要作用。“京味儿”语言的主要标志一是儿化音,一是北京特色的地方词汇;选项中A和B中含有儿化音,是北京方言;D项中的“闲在”是北京方言;因此应该选择C项。
故答案为:C;
【点评】题目考查学生对课文语言特色掌握情况。作答时要首先准确把握题目的主要表述,结合课文内容的特点和平时的学习积累进行作答。作答时要逐一进行判断,确定选择理由,进行作答。
7.【答案】C
【知识点】文章大意理解
【解析】【分析】ABD.正确。
C.《那个星期天》中作者将情感融入具体场景(如母亲忙碌的身影、天色变化),通过环境烘托和细节描写间接表达失落,而非 “直接表达”,表述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写作手法及文学常识的理解,需结合文本分析表达方式(直接 / 间接抒情)、文章结构详略及诗歌体裁特点,判断选项解读的准确性。
8.【答案】D
【知识点】句式衔接
【解析】【分析】分析横线前后的逻辑关系:第一空:“笑容” 与 “喜悦” 对应,需选与 “笑容” 相反情感的意象。②中 “眼泪” 与 “悲痛” 形成反义关联(不是所有眼泪都为悲痛),与 “不是所有笑容都表达喜悦” 构成类比,故第一空填②。第二空:“喝彩” 与 “赞颂” 对应,需选与 “喝彩” 相反态度的行为。③中 “沉默” 与 “否定” 形成反义(不是所有沉默都表示否定),与 “不是所有喝彩都表达赞颂” 逻辑匹配,故第二空填③。第三空:“顺从” 与 “尊敬” 对应,需选与 “顺从” 相反立场的行为。①中 “反对” 与 “憎恶” 形成反义(不是所有反对都出于憎恶),与 “不是所有顺从都表达尊敬” 构成类比,故第三空填①。第四空:“顺利” 与 “成功” 对应,需选与 “顺利” 相反境遇的概念。④中 “挫折” 与 “不幸” 形成反义(不是所有挫折都意味着不幸),与 “不是所有顺利都表达成功” 逻辑契合,故第四空填④。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语句衔接与逻辑推理能力,需根据前后句的语义对应关系(如 “笑容 — 眼泪”“顺从 — 反对”),选择句式结构与逻辑关系一致的选项,使文段形成排比式的类比论证。
【答案】9.教室里安静得连一根针掉在地上的声音都能听得一清二楚。
10.世界上难道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吗?
11.用删除符号划去 “不再”(修改后:为了防止出现这样的问题,我们拟写了具体的改进措施。)
12.妈妈不可能不记得那个星期天要带我出去。
【知识点】修改病句;句式转换;仿写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夸张修辞手法的仿写能力,需抓住 “状态极致化” 的表达逻辑,用超乎现实的想象强化所描述的情境。
(2)本题考查句式转换能力,需掌握反问句 “加强语气 + 语义不变” 的特点,正确添加反问词与标点符号。
(3)本题考查病句修改能力,需识别 “否定词多余” 的常见语病类型,掌握 “保留单一否定” 的修改方法。
(4)本题考查句式转换能力,需掌握双重否定句 “否定词 + 动词” 的结构模式,确保转换后语义不变且语气加强。
9.原句 “喜得快要发疯了” 运用夸张手法强化情感,仿写 “安静” 时,通过 “一根针掉地的声音都能听清” 的夸张,突出环境的极度寂静,符合 “以夸张修辞表现状态” 的要求。
故答案为:教室里安静得连一根针掉在地上的声音都能听得一清二楚。
10.陈述句改反问句时,在句首加 “难道”,将 “没有” 改为 “有”,句末加 “吗” 和问号,通过反问语气增强肯定意味,符合 “否定变肯定 + 反问词 + 语气词” 的改写规则。
故答案为:世界上难道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吗?
11.原句 “防止不再出现” 属于 “否定词滥用” 语病,“防止” 已含否定意味,与 “不再” 重复,删除 “不再” 后语义明确,符合 “消除否定冲突” 的修改原则。
故答案为:用删除符号划去 “不再”(修改后:为了防止出现这样的问题,我们拟写了具体的改进措施。)
12.将肯定句改为双重否定句时,在 “记得” 前加 “不可能不”,通过两个否定词 “不可能”“不” 构成双重否定,强化肯定语气,符合 “否定词叠加表肯定” 的语法规则。
故答案为:妈妈不可能不记得那个星期天要带我出去。
13.【答案】年年高(糕)升、生活步步高;团团圆圆、家庭和睦美满
【知识点】习俗及习俗寓意
【解析】【分析】年糕谐音 “年高”,寓意 “年年高(糕)升、生活步步高”。汤圆形状圆润,寓意 “团团圆圆、家庭和睦美满”。
故答案为:年年高(糕)升、生活步步高;团团圆圆、家庭和睦美满
【点评】本题考查传统文化中饮食习俗的寓意理解,需结合食材名称的谐音或形态特征,分析其象征的吉祥意义,体现春节习俗中 “以物寄意” 的文化内涵。
【答案】14.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5.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16.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17.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8.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知识点】古诗词运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古诗名句的理解性默写能力,需结合诗句内容与情感主旨,准确匹配题干中 “一水之隔、含情凝视” 的情境要求。
(2)本题考查俗语名句的积累与运用能力,需根据语境选择体现 “长期接触事物认知规律” 的经典语句,注重对传统文化中哲理名句的理解。
(3)本题考查名言名句的理解性运用能力,需结合 “读书苦功、文字价值” 的语境,选择强调读书用心、文字珍贵的经典名句,体现对治学道理的认知。
(4)本题考查古诗名句的迁移运用能力,需紧扣 “年少劝学” 的主题,准确调用体现珍惜时光、勤奋学习的经典诗句,注重名句与现实劝勉场景的结合。
(5)本题考查俗语名句的理解与应用能力,需根据 “良师益友话语受益” 的语境,选择体现 “言语启发胜过书本知识” 的经典俗语,体现对人际交往中智慧交流的认知。
14.诗句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以 “一水之隔” 写距离之近,“脉脉不得语” 状相思之苦,精准描绘出牛郎织女相望而不能相语的悲剧场景,符合题干对爱情悲剧的描述。
故答案为: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5.“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出自《增广贤文》,意为长期接触水则了解鱼的习性,靠近山则熟悉鸟的声音,与题干 “长久接触事物以发现规律” 的内涵一致,体现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故答案为: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16.“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强调读书要用心钻研,书中文字皆有深意与价值,与题干 “读书下苦功、字有价值” 的教导相符,体现古人对治学态度的重视。
故答案为: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17.《长歌行》中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以对比手法警示世人,年少时不奋进,年老必悔恨,符合题干 “劝勉年少好好学习” 的要求,是劝学名句的典型应用。
故答案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8.“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形容与良师益友交谈的收获远超读书,与题干 “良师益友的话让人受益匪浅” 的内涵一致,通过对比突出有益言谈的价值。
故答案为: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答案】19.《匆匆》;散文;朱自清
20.人生的成就或贡献;对时光虚度的惋惜与反思
21.6;对时光流逝的焦灼与不甘
22.道理:人生不应虚度光阴,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有所作为,让生命留下价值。
【知识点】匆匆;课内现代文阅读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需准确判断文本出处、体裁及作者,侧重对课内重点课文基础信息的掌握。
(2)本题考查关键词句的理解能力,需结合语境分析比喻修辞的含义,及句子背后蕴含的作者情感,注重对文本深层情感的把握。
(3)本题考查文本细节的分析能力,需通过统计问句数量,结合句式特点理解作者情感倾向,侧重对文本表达手法与情感基调的分析。
(4)本题考查文本主旨的概括能力,需结合关键句的对比与反问语气,提炼作者传达的人生哲理,注重对文本思想内涵的归纳与现实启示的理解。
19.《匆匆》是现代作家朱自清的经典散文作品,以细腻的笔触抒发对时光流逝的感慨,题干选段的语言风格与主题符合该文特征。
故答案为:《匆匆》;散文;朱自清
20.“痕迹” 在此指生命中的价值体现,“游丝样” 用比喻强调价值之微小;作者以反问句表达对自身是否虚度光阴的深刻反思,流露对时光匆匆的怅惘。
故答案为:人生的成就或贡献;痕迹非常微小;对时光虚度的惋惜与反思
21.选段中 “能做什么呢”“又剩些什么呢” 等共 6 处问句,以连续发问的形式强化情感,体现作者面对时光飞逝时内心的急切与对生命意义的追问。
故答案为:6;对时光流逝的焦灼与不甘
22.“赤裸裸来到” 与 “赤裸裸回去” 对比,突出生命本无预设意义,“不能平”“白白走一遭” 则呼吁人们珍惜时光,以行动赋予生命价值,体现作者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故答案为:道理:人生不应虚度光阴,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有所作为,让生命留下价值。
【答案】23.C
24.A
25.母亲的爱与家庭温暖(或 “母亲为子女付出的深情”)
26.文中的母亲是一位慈爱、节俭且无私的人。慈爱:即便家里贫困,仍坚持每月为孩子煨藕汤,甚至在 “我” 因想喝藕汤被父亲打骂时,急忙护住 “我”,并卖掉耳环换排骨让 “我” 解馋。节俭:没钱买排骨时,用杂骨反复煨汤两到三次,体现持家的精打细算。无私:将唯一的首饰耳环卖掉,只为满足孩子的心愿,自己却毫无怨言,眼神中满是对孩子的欣慰。
【知识点】叙事类记叙文阅读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需梳理文中核心事件,把握情节发展脉络,提炼出贯穿全文的线索与主旨。
(2)本题考查对文章结构技巧的理解,需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关系,理解前后呼应手法对文章结构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3)本题考查对文中关键词语的含义理解,需结合上下文情节与文章主旨,挖掘词语的深层情感内涵。
(4)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需从文中具体事件与细节描写入手,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概括其性格特征与精神品质。
23.文章围绕 “母亲煨藕汤” 展开,既写了母亲在贫困时期用杂骨煨汤、多次利用骨头的细节,也重点描述了母亲为让 “我” 喝上排骨藕汤而卖掉耳环的事例,最终强调藕汤的滋味伴随 “我” 成长。A 选项仅提及 “用杂骨煨汤”,未涵盖 “卖耳环” 等关键情节;B 选项只聚焦 “卖耳环”,忽略了藕汤对 “我” 一生的影响,二者均不全面。C 选项综合了事件经过与主题,最为准确。
故答案为:C
24.第①段画线句写母亲提前煨藕汤等 “我” 回家,第⑦段画线句再次强调同样的场景,两句分别位于文章首尾,内容相互呼应。这种结构安排使文章首尾圆合,强化了 “藕汤承载母爱” 的主题,同时让行文更严谨。
B项 “总结全文” 仅适用于结尾句,C项 “承上启下” 为过渡句作用,D项 “侧面描写” 与句子特点不符,均排除。
故答案为:A
25.“特殊的味道” 不仅指藕汤本身的滋味,更蕴含母亲为家庭的付出 —— 如用杂骨反复煨汤的节俭、卖耳环换排骨的牺牲,以及她凝视 “我” 喝汤时的慈爱。这些情感融入汤中,成为 “我” 记忆中无法忘怀的温暖,故 “特殊” 在于母爱的深厚与家庭的温情。
故答案为:母亲的爱与家庭温暖(或 “母亲为子女付出的深情”)
26.从母亲 “护子”“卖耳环”“重复用杂骨” 等具体行为中,可提炼出其性格特点。这些事例既展现了母亲对孩子的疼爱,也体现了她为家庭奉献的精神,人物形象通过细节描写得以丰满。
故答案为:文中的母亲是一位慈爱、节俭且无私的人。慈爱:即便家里贫困,仍坚持每月为孩子煨藕汤,甚至在 “我” 因想喝藕汤被父亲打骂时,急忙护住 “我”,并卖掉耳环换排骨让 “我” 解馋。节俭:没钱买排骨时,用杂骨反复煨汤两到三次,体现持家的精打细算。无私:将唯一的首饰耳环卖掉,只为满足孩子的心愿,自己却毫无怨言,眼神中满是对孩子的欣慰。
27.【答案】我懂得了 “坚持” 的味道
老家院子里的那棵老槐树,总在夏日投下斑驳的阴影。那年暑假,父亲让我跟他学打羽毛球,说要 “练练性子”。可我握着沉重的球拍,看着空中飞来飞去的羽毛球,只觉得头晕眼花。
第一次挥拍,球像个调皮的孩子,直直砸在地上。父亲捡球时笑了:“手腕用力,眼睛盯球。” 我憋足劲再打,球拍却差点飞出去,胳膊酸得抬不起来。接下来的几天,我不是接不到球,就是把球打到草丛里,掌心磨出了水泡,疼得直想哭。“我不学了!” 我把球拍摔在地上,“反正我也打不好。”
父亲没说话,只是捡起球拍,指着槐树说:“你看那树皮,皱巴巴的不好看,可它每年都在长高。打球和种树一样,急不得。” 他让我观察球的轨迹,教我用巧劲发球。有一次,我连续接了三个球,父亲突然喊:“好!就这样!” 那一刻,汗水顺着脸颊流进嘴里,有点咸,却让我莫名兴奋。
半个月后,我能和父亲对打十几个回合了。当球在空中划出漂亮的弧线时,我突然明白:坚持不是硬撑,而是像老槐树一样,默默扎根,慢慢生长。现在每次遇到难题,我都会想起那个挥拍的夏天 —— 汗水里的坚持,原来带着甜丝丝的味道。
【知识点】叙事类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围绕 “成长历程中的感悟” 展开,要求以半命题作文形式记录 “懂得某一道理” 的经历,核心在于通过具体事件展现从 “未知” 到 “领悟” 的心理变化,属于记叙文写作范畴。
【题干分析】材料意义解析:题目中 “懂得” 指通过亲身经历获得认知提升,关键词如 “努力学习”“孝敬父母”“珍惜时间” 均指向成长中常见的道理,需将抽象道理转化为具体生活事件(如学骑车时领悟坚持,目睹父母辛劳后理解亲情等)。写作需满足 “叙事完整”:事件需包含起因、经过、结果,且 “懂得” 的契机(如一次失败、一次对话、一个瞬间)需重点刻画,避免空谈道理。
写作思路:中心提炼:以 “事件 + 感悟” 为核心,如 “学书法时反复受挫,最终懂得‘坚持才能成功’”。结构建议:开头:场景引入(如 “抽屉里的毛笔总让我想起那年夏天……”)或直接点题(“我懂得了‘细节决定成败’,源于一次手工课的失误”)。中间:详写事件经过(如学游泳时呛水的狼狈、教练的指导、自我突破的过程),穿插心理描写(从胆怯到坚持的转变)。结尾:升华感悟(如 “原来成长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跌倒后再站起的勇气”),呼应开头。
【立意提取】1.我懂得了 “破茧成蝶” 的真谛:以养蚕经历写成长需突破困境。
2.那碗蛋炒饭让我懂得了母爱:通过母亲深夜做饭的细节写亲情。
【点评】叙事生动:以 “学打羽毛球” 为载体,细节描写细腻(如 “球拍差点飞出去”“掌心磨水泡”),场景感强。感悟自然:通过父亲的比喻(“种树” 与 “打球”)和自身突破(从摔拍到连续接球),将 “坚持” 的道理融入事件,避免生硬说教。结构完整:以 “老槐树” 起兴,中间按 “受挫 — 放弃 — 领悟 — 突破” 的顺序展开,结尾升华至 “坚持的味道”,呼应开头。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