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2025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1.(2025·天津市)下列图片所示可用于研究( )
A.古猿演化进程 B.原始农耕生活
C.部落联盟形成 D.早期国家产生
【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复原图”和结合所学可知,这些图片从生产、工具、居住展现河姆渡人的原始农耕生活,可用于研究原始农耕生活,B项符合题意;
A:古猿演化进程主要研究的是人类从猿到人的进化阶段,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涉及部落联盟形成,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涉及早期国家产生,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原始农业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2025·天津市)有学者认为,研究秦统一中国的历史,离开睡虎地秦简等出土史料是很难的,仅依靠《史记》作为基本史料显然不够了。对这一观点理解准确的是( )
A.《史记》没有研究价值 B.睡虎地秦简史料价值更高
C.秦的研究应综合多种史料 D.个人立场影响史学研究
【答案】C
【知识点】秦灭六国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研究秦统一中国的历史,离开睡虎地秦简等出土史料是很难的,仅依靠《史记》作为基本史料显然不够了”和结合所学可知,睡虎地秦简等出土史料能补充文献记载的细节,题干学者主张秦的研究应综合多种史料,多角度印证,C项符合题意;
A:“《史记》没有研究价值”说法错误,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睡虎地秦简史料价值更高,B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个人立场影响史学研究,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秦统一全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2025·天津市)公元前138年张骞首次出使西域,历经十余年,收效不多。公元前119年再次出使,顺利到达,成果丰硕。其主要原因是( )
A.万里长城的修建 B.“文景之治”的出现
C.“推恩令”的实施 D.漠北战役的胜利
【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公元前138年张骞首次出使西域,历经十余年,收效不多。公元前119年再次出使,顺利到达,成果丰硕”和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国力强盛,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取得漠北战役(公元前119年)的胜利,使匈奴再也无力同西汉抗衡,消除了汉朝通往西域的障碍,张骞第二次出使得以顺利开展,D项符合题意;
A:万里长城的修建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文景之治”的出现在汉初,张骞出使西域在汉武帝时期,B项不符合题意;
C: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漠北战役,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4.(2025·天津市)近代英美等国借鉴中国科举制度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故科举制又被誉为中国为世界贡献的“第五大发明”。这反映了科举制的( )
A.背景 B.目的 C.过程 D.影响
【答案】D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近代英美等国借鉴中国科举制度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故科举制又被誉为中国为世界贡献的‘第五大发明’”和结合所学可知,近代英美借鉴中国科举制建立文官考试制度,这体现了科举制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影响,D项符合题意;
A:科举制的背景是中国古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弊端等,A项不符合题意;
B:科举制的目的是选拔人才、加强中央集权等,B项不符合题意;
C:科举制的过程包括诞生、发展、完善、废除等阶段,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科举制,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5.(2025·天津市)“凡军国大事,先由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审核,然后交尚书省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这一制度( )
A.明确了中央机构的职权 B.垄断了官吏的选拔权
C.开创了地方行政的模式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A
【知识点】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凡军国大事,先由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审核,然后交尚书省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和结合所学可知,题干体现了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隋唐时期,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明确了中央机构的职权。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提高行政效率,A项符合题意;
B:官吏的选拔权与科举制有关,B项不符合题意;
C:三省六部制是中央机构,未涉及地方行政模式,C项不符合题意;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与三省六部制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2025·天津市)下面为南北方人才比重变化示意图。造成该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人口的流动 B.北方政局动荡
C.江浙更重视人才 D.经济重心南移
【答案】D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南北方人才比重变化示意图”和结合所学可知,北方人才比重下降,南方人才比重上升,且在北宋后南方超过北方,造成该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发展,文化教育随之兴盛,吸引、培养更多人才,导致人才比重变化,D项符合题意;
A:人口的流动不是根本原因,A项不符合题意;
B:北方政局动荡不是根本原因,B项不符合题意;
C:江浙更重视人才是局部因素,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7.(2025·天津市)18世纪,原产于美洲的玉米在中国变得尤为重要。这是因为它( )
A.缓解了人口增长的压力 B.改变了人们的风俗习惯
C.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平衡 D.加强了与亚欧国家往来
【答案】A
【知识点】明朝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18世纪,原产于美洲的玉米在中国变得尤为重要”和结合所学可知,18世纪中国人口增长较快,玉米是高产作物,在中国种植后能增加粮食产量,从而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压力,A项符合题意;
B:改变了人们的风俗习惯不是主要原因,B项不符合题意;
C: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平衡不是主要原因,C项不符合题意;
D:加强了与亚欧国家往来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明朝农作物的引进,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8.(2025·天津市)有人用“创立共和、捍卫共和、发展共和”来概括孙中山的革命一生。下列属于他“创立共和”时期的历史事件是( )
A.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B.号召发动“二次革命”
C.发表《讨袁檄文》 D.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
【答案】A
【知识点】中华民国
【解析】【分析】A:1911年12月,孙中山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标志中华民国成立,属于“创立共和”,A项符合题意;
B:1913年3月,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被杀。4月,袁世凯又非法签订善后大借款,准备发动内战,消灭南方革命力量。孙中山看清袁世凯的反动面目,从日本回国,力主武装讨袁,领导了二次革命。号召发动“二次革命”属于“捍卫共和”,B项不符合题意;
C:1915年末,袁世凯下今以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准备在元旦举行登基大典。孙中山发表《讨袁檄文》号召爱国豪杰共同奋起,维护共和制度。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等领导的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发表《讨袁檄文》属于“捍卫共和”,C项不符合题意;
D: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大会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制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使国共合作有了政治基础。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属于“发展共和”,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孙中山的革命活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9.(2025·天津市)某学者提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社会确实也在缓慢地向前发展,黑暗中也酝酿着光明”。这指的是( )
A.洋务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新文化运动 D.一二 九运动
【答案】C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社会确实也在缓慢地向前发展,黑暗中也酝酿着光明”和结合所学可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指1912—1928年,1915年新文化运动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宣传民主与科学等新思想,打开了思想闸门,C项符合题意;
A: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属于晚清,A项不符合题意;
B:1900年义和团运动属于晚清,B项不符合题意;
D:1935年一二 九运动发生于国民党统治时期,与北洋军阀时期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0.(2025·天津市)1931年河南商光边区革命委员会给农民颁发了土地分配证。这一举措( )
A.有利于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
B.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推动了《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实施
D.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
【答案】A
【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1931年河南商光边区革命委员会给农民颁发了土地分配证”和结合所学可知,1931年河南商光边区颁发土地分配证,属于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年)的举措。此时中共实行土地改革,推行“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使农民获得土地,生产积极性大幅提高,动员了农民支持革命,有利于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A项符合题意;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属于1937年后全面抗战时期,B项不符合题意;
C:《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于1947年解放战争时期,C项不符合题意;
D:1946年人民解放战争开始,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农村革命根据地,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1.(2025·天津市)同学们围绕下图举办专题故事会,可入选的是( )
A.汀泗桥战役 B.百团大战 C.淮海战役 D.上甘岭战役
【答案】B
【知识点】百团大战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标识”和结合所学可知,为了粉碎敌人的“囚笼”,1940年8月,在彭德怀的领导下对日军发动了的一场大规模进攻。百团大战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八路军发动的大规模战役,属于抗日战争范畴,B项符合题意;
A:汀泗桥战役是北伐战争中的战役,与抗日战争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C: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的战役,C项不符合题意;
D:上甘岭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战役,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百团大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2.(2025·天津市)1946年8月,毛泽东在接受美国记者采访时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这一论断针对的是( )
A.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B.国民党反动派“围剿”根据地
C.日本帝国主义大肆侵略华北 D.国民党军疯狂进攻解放区
【答案】D
【知识点】转战陕北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1946年8月,毛泽东在接受美国记者采访时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和结合所学可知,面对国民党军队的疯狂进攻和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1946年毛泽东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坚定了中国人民革命必胜的信心,D项符合题意;
A:甲午中日战争战败,中国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A项不符合题意;
B:1927—1937年第一次国共对峙时期国民党反动派“围剿”根据地,B项不符合题意;
C:1931—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大肆侵略华北,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毛泽东在解放战争初期提出的著名论断,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3.(2025·天津市)某次会议的关键词是:“筹建新中国”“确定国旗、国都、纪年法”“选举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由此判断这是( )
A.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B.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答案】C
【知识点】人民政协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筹建新中国”“确定国旗、国都、纪年法”“选举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和结合所学可知,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会议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了中华人民政府委员会,决定修建人民英雄纪念碑等内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作了各项准备,C项符合题意;
A:1945年4月在延安召开的中共七大,中共七大上制定了党的政治纲领,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为取得抗战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A项不符合题意;
B: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确定了党的工作重心从乡村转移到城市,以生产建设为中心任务,指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B项不符合题意;
D: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4.(2025·天津市)1953~1957年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建成并投产,体现了国家( )
A.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B.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C.实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A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1953—1957年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建成并投产”和结合所学可知,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其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初步基础,“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建成并投产”是“一五”计划的代表性成就,体现了国家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A项符合题意;
B:1958年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B项不符合题意;
C:1984年实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C项不符合题意;
D: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一五”计划,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5.(2025·天津市)下面为1980~2010年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变化示意图。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三大改造的进行 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C.改革开放的推进 D.新发展理念的提出
【答案】C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外开放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1980—2010年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变化示意图”和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对外开放逐步扩大,促进了工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使得工业制成品、高科技产品在出口中占比不断增加,C项符合题意;
A:三大改造是1953—1956年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主要是集中发展重工业,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D:2015年提出的新发展理念内容主要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改革开放,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6.(2025·天津市)香港回归祖国,为国际社会提供的中国智慧是( )
A.“求同存异” B.“乒乓外交”
C.“一国两制” D.“一带一路”
【答案】C
【知识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解析】【分析】C:根据所学可知,1997年7月7日香港回归祖国,香港回归践行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即在坚持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和台湾可以保持资本主义制度不变,港回归为国际社会处理类似问题提供了范例,C项符合题意;
A:1955年万隆会议上,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求同存异”是万隆会议的外交方针,与香港问题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乒乓外交”属于中美关系改善的事件,B项不符合题意;
D:“一带一路”是2013年提出的经济合作倡议,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一国两制”,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7.(2025·天津市)1980年,美国圆环种子公司总经理威尔其来华与中方正式签订了中国杂交水稻的技术转让合同,应邀赴美国进行技术指导的专家最有可能是( )
A.钱学森 B.屠呦呦 C.邓稼先 D.袁隆平
【答案】D
【知识点】袁隆平及杂交水稻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中国杂交水稻的技术转让合同”和结合所学可知,1973年袁隆平经过反复试验,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大幅提高了水稻产量,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应邀赴美国进行技术指导的专家最有可能是袁隆平,D项符合题意;
A:1955年钱学森从美国回到祖国,为我国航天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A项不符合题意;
B:屠呦呦在20世纪70年代初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B项不符合题意;
C:邓稼先为我国原子弹的研制成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杂交水稻,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8.(2025·天津市)罗马共和国建立的时间是公元前509年。这一时间还可以表述为( )
A.公元前6世纪初期 B.公元前6世纪末期
C.公元前4世纪初期 D.公元前4世纪末期
【答案】B
【知识点】罗马帝国的兴亡
【解析】【分析】B:根据所学可知,世纪计算法为:年份除以100,商加1为世纪数。罗马共和国建立于公元前509年,属公元前6世纪。判断初期或末期:公元前6世纪为前600年—前501年,509年处于该世纪最后10年(前510—前501年),属于末期,B项符合题意;
A:公元前6世纪初期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C:公元前4世纪初期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公元前4世纪末期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罗马共和国的建立,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9.(2025·天津市)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和拉斐尔都画过自画像,表达对“自我”的再认识。这反映了( )
A.绘画题材的匮乏 B.绘画技艺的提高
C.教会宣扬苦行禁欲 D.人文主义意识觉醒
【答案】D
【知识点】文艺复兴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和拉斐尔都画过自画像,表达对‘自我’的再认识”和结合所学可知,达·芬奇和拉斐尔创作自画像以表达对“自我”的再认识,体现了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即以人为中心,注重人性、肯定人的价值等,反映了人文主义意识觉醒,D项符合题意;
A:题干未体现绘画题材的匮乏,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绘画技艺的提高,B项不符合题意;
C:中世纪教会宣扬苦行禁欲,文艺复兴反对愚昧迷信的神学思想,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艺复兴,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0.(2025·天津市)下列选项中属于美国独立战争的是( )
A.摧毁了封建专制 B.推翻了殖民统治
C.建立议会君主制 D.颁布了《宅地法》
【答案】B
【知识点】华盛顿与美国独立战争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美国独立战争”和结合所学可知,1775—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推翻了英国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独立,B项符合题意;
A:美国独立战争前是英国殖民地,不存在封建制度,A项不符合题意;
C:美国独立后确立的是共和制,英国大革命后建立议会君主制,C项不符合题意;
D:1861—1865年美国内战时期林肯政府颁布《宅地法》,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美国独立战争,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025·天津市)工业革命影响了人类文明进程。请回答21~22题
21.在1866 年出使欧洲的清朝使团成员的笔记中记载,“以火灼(烧)水,藉(借)水气之力以运船”。笔记中描写的动力机器最可能是( )
A.鼓风机 B.蒸汽机 C.内燃机 D.发电机
22.下表是 19 世纪中期《欧美主要国家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表格中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国家 总人口 (单位:万人) 农村人口百分比 城市人口百分比
英国 约 1800 48% 52%
法国 约3600 75% 25%
美国 约2300 87% 13%
A.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B.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C.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D.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
【答案】21.B
22.C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解析】【分析】 (1)B:根据题干“以火灼(烧)水,藉(借)水气之力以运船”和结合所学可知,蒸汽机工作原理是通过燃烧燃料(以火灼水),将水加热成蒸汽,利用蒸汽的力量(藉水气之力)推动机器运转,可用于驱动船舶,1866年时蒸汽机已广泛应用于轮船等,B项符合题意;
A:鼓风机主要作用是鼓风,A项不符合题意;
C:内燃机是通过燃料在气缸内燃烧直接产生动力,C项不符合题意;
D:发电机是将其他形式能量转化为电能的设备,主要功能是发电,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 C:根据题干“19世纪中期《欧美主要国家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和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始于英国,19世纪中期英国基本完成,法、美也在进行。工业革命促进工厂制度发展,城市成为工业中心,吸引大量农村人口涌入,使城市人口比例上升,英国因工业革命开展早、程度深,城市人口占比最高,C项符合题意;
A: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于17世纪,法国确立于18世纪末,美国确立于18世纪中后期,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主要是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B项不符合题意;
D: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开始,20世纪初完成,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1.【分析】B:根据题干“以火灼(烧)水,藉(借)水气之力以运船”和结合所学可知,蒸汽机工作原理是通过燃烧燃料(以火灼水),将水加热成蒸汽,利用蒸汽的力量(藉水气之力)推动机器运转,可用于驱动船舶,1866年时蒸汽机已广泛应用于轮船等,B项符合题意;
A:鼓风机主要作用是鼓风,A项不符合题意;
C:内燃机是通过燃料在气缸内燃烧直接产生动力,C项不符合题意;
D:发电机是将其他形式能量转化为电能的设备,主要功能是发电,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2.【分析】C:根据题干“19世纪中期《欧美主要国家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和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始于英国,19世纪中期英国基本完成,法、美也在进行。工业革命促进工厂制度发展,城市成为工业中心,吸引大量农村人口涌入,使城市人口比例上升,英国因工业革命开展早、程度深,城市人口占比最高,C项符合题意;
A: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于17世纪,法国确立于18世纪末,美国确立于18世纪中后期,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主要是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B项不符合题意;
D: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开始,20世纪初完成,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23.(2025·天津市)马克思说,“战斗不息、流血牺牲的巴黎……正放射着它的历史首创精神的光芒”。“历史首创”是指( )
A.马克思主义诞生
B.“第一国际”成立
C.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建立
D.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建立
【答案】C
【知识点】第一国际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战斗不息、流血牺牲的巴黎……正放射着它的历史首创精神的光芒”和结合所学可知,1871年3月18日巴黎的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举行武装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反动统治,3月28日,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巴黎公社是马克思主义的第一次伟大尝试,C项符合题意;
A: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共产党宣言》在伦敦正式出版。《共产党宣言》首次系统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A项不符合题意;
B:1864年建立国际工人联合组织——“第一国际”,B项不符合题意;
D:1917年十月革命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苏俄,俄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巴黎公社,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4.(2025·天津市)下表信息反映出( )
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 马歇尔计划提出 1948年“柏林危机”爆发 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A.同盟国与协约国的形成
B.“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形成
C.两极格局的形成
D.多极化世界格局的形成
【答案】C
【知识点】“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表格信息和结合所学可知,1947年杜鲁门主义标志冷战开始,马歇尔计划旨在遏制苏联影响,北约和华约的成立标志着两大军事集团对峙,最终形成两极格局,C项符合题意;
A:同盟国与协约国的形成是一战前的军事集团,A项不符合题意;
B:“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是一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B项不符合题意;
D:多极化世界格局是冷战后形成的,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两极格局的形成,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5.(2025·天津市)二战后期,革命浪潮席卷殖民帝国。1944年至1985年间,总共有96个国家赢得独立。这些国家大约占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对该现象理解最准确的是( )
A.亚非拉地区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B.世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逐渐崩溃
C.亚非拉国家主导联合国的话语权
D.亚非拉国家都实现了民主与富强
【答案】B
【知识点】非洲独立运动与“非洲年”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二战后期,革命浪潮席卷殖民帝国。1944年至1985年间,总共有96个国家赢得独立。这些国家大约占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和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众多殖民国家赢得独立,说明世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逐渐崩溃,B项符合题意;
A:“亚非拉地区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不是对该现象最准确的理解,A项不符合题意;
C:“亚非拉国家主导联合国的话语权”与史实不符,C项不符合题意;
D:“亚非拉国家都实现了民主与富强”与史实不符,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世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崩溃,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6.(2025·天津市)文化现象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
为政以德,警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 奉法者强,则国强。 奉法者弱,则国弱。 ——《韩非子》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这些言论分别出自什么学派 上述言论共同关注的问题是什么
(2)材料二 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人民错居杂处,政治、经济、文化风习相互渗透……北方民族短衣打扮的袴褶渐成主流。而少数民族也受汉朝典章礼仪影响,特别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率“群臣皆服汉魏衣冠”,使秦汉以来冠服旧制得以赓续,推动了中华服饰文化的发展。
——摘编自沈从文、王予《中国服饰史》
依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服饰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4分)这些变化反映出这一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是什么
(3)材料三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高藜。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杜甫《无家别》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一林升《题临安邸》
相通的情感,不同的境遇。材料三中两位作者通过诗歌抒发了怎样的相通情感 结合所学史实,分析作品中反映的社会背景分别是什么
【答案】(1)①儒家学派;法家学派。②治国方略
(2)①各族人民错居杂处;统治者实行改革。②北方民族的大交融
(3)①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②唐朝安史之乱造成社会动荡;南宋统治者安于现状,偏安江南。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安史之乱;南宋的偏安;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论语》”和结合所学可知,《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核心思想是“仁”,在政治方面主张“以德治国”,“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出自儒家学派。根据材料一“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韩非子》”和结合所学可知,《韩非子》是法家代表人物韩非的著作,韩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出自法家学派。根据材料一“德治”“法治”和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变革,各学派探讨治国之道以寻求社会稳定、国家富强,这些言论都是针对国家治理提出的主张,共同关注的问题是治国方略。
(2)根据材料二“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人民错居杂处,政治、经济、文化风习相互渗透”可知,这一时期服饰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不同民族错居杂处;根据材料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率‘群臣皆服汉魏衣冠’”可知,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这一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这一时期服饰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统治者实行改革。综合上述材料可知,北方民族在政治、文化、生活习俗等方面的深度交融,反映出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可知,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材料体现了安史之乱后乡村荒芜、百姓离散的景象,《无家别》的社会背景是唐朝安史之乱造成社会动荡。根据材料三“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可知,讽刺了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不思收复失地,在杭州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题临安邸》的社会背景是南宋统治者安于现状,偏安江南。二者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
故答案为:
(1)学派:儒家学派;法家学派。共同关注的问题:治国方略。
(2)主要原因:各族人民错居杂处;统治者实行改革。特点:北方民族的大交融。
(3)相通情感: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社会背景:唐朝安史之乱造成社会动荡;南宋统治者安于现状,偏安江南。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百家争鸣、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唐诗宋词,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材料关键信息,从材料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27.(2025·天津市)如果仅从一个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来看,天津还不足以称为历史悠久;但从其进入近代社会后的急速变化来考察,近代天津无疑是近代中国的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雏形:得名记】
A.民间传说: 天津因 “天子渡津”之地而得名。
B.《重修天津三官庙记》石碑: 1967年在天津旧城南门外发现此碑,刻有“我朝成祖文皇帝入靖内难,圣驾尝由此济渡沧州, 因赐名天津”。
C.《明成祖实录》记载: “己未(永乐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设天津卫”。
上述材料中,哪一则是实物史料 (写出相应字母即可),三则材料相互印证出怎样的历史结论
(2)【转型:近代化】
杨柳青年画也能反映天津城市近代化的转型,从年画中找出两处社会生活新变化。(4分)结合所学,分析变化的原因。
(3)【先行:教育篇】
时间 概况
19世纪 80年代 李鸿章在天津创办北洋水师学堂、北洋电报学堂、天津武备学堂(这是中国第一所陆军学校)。
19世纪 90年代 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创办北洋西学堂,后更名为北洋大学堂(天津大学前身)。
20世纪初 1905年清政府谕令停止科举考试,通令兴办学堂。1907年,爱国教育家严修、张伯苓在天津建成私立南开学校。
依据表中信息并结合所学,分析天津近代教育不同阶段的发展原因有哪些
【答案】(1)①B
②天津得名在明代,与朱棣有关。
(2)①围绕交通、服饰、建筑等方面的变化作答。
②外来文化的冲击;社会政局的影响等。
(3)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在天津创办新式学校,培养人才;受甲午中日战争和维新思想的影响,清政府在天津创办近代大学;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兴办近代教育;爱国人士在天津兴办私立教育等。
【知识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中国近代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重修天津三官庙记》石碑:1967年在天津旧城门外发现此碑”可知,实物史料是B。根据材料“天津因‘天子渡津’之地而得名”“我朝成祖文皇帝入靖内难,圣驾尝由此济渡沧州,因赐名天津”“《明成祖实录》”“已未(永乐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设天津卫”可知,天津得名在明代,与朱棣有关。
(2)根据图一《新刻天津紫竹林跑自行洋车》、图二《闹龙舟》可知,交通方面出现自行车,服饰方面出现穿西装,建筑方面出现西洋式建筑。结合所学可知,近代西方列强侵略,西方文化传入;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推动了社会变迁,所以,变化的原因是外来文化的冲击;社会政局的影响等。
(3)根据材料“19世纪80年代,李鸿章在天津创办北洋水师学堂等”可知,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在天津创办新式学校,培养人才;根据材料“19世纪90年代,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创办北洋西学堂”可知,受甲午中日战争和维新思想的影响,清政府在天津创办近代大学;根据材料“20世纪初,1905年清政府谕令停止科举考试,通令兴办学堂,爱国教育家严修等在天津建私立南开学校”和结合所学可知,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兴办近代教育;爱国人士在天津兴办私立教育等。
故答案为:
(1)实物史料:B。结论:天津得名在明代,与朱棣有关。
(2)变化:交通方面:出现自行车。服饰方面:出现穿西装。建筑方面:出现西洋式建筑。原因:外来文化的冲击;社会政局的影响等。
(3)原因: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在天津创办新式学校,培养人才;受甲午中日战争和维新思想的影响,清政府在天津创办近代大学;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兴办近代教育;爱国人士在天津兴办私立教育等。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实物史料、天津社会生活新变化及变化的原因、天津近代教育不同阶段的发展原因,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材料关键信息,从材料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28.(2025·天津市)重温历史,做历史记忆的守护者。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
结合所学,分析时间轴中相关事件的因果联系。并据此写出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
(2)材料二
:1 致電坏大帐元帥将以全力 …到日破乎進入效後階段
照片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摄于1942年) 小说《斯大林格勒:为了正义的事业》 纪录片《决战诺曼底》 报纸《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声明
请你为材料二归纳一个主题。从“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的照片及文字说明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运用所学对该信息进行合理解释。
(3)材料三 历史告诉我们,光明必将驱散黑暗,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把战犯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这两场大审判的正义性质、历史价值、时代意义不可撼动……坚定做历史记忆的守护者、发展振兴的同行者、国际公平正义的捍卫者,携手为人类前途命运争取更加光明的未来。
——摘自国家主席习近平《以史为鉴 共创未来》
依据材料三,指出国际社会是如何惩治法西斯的 以史为鉴,映照出哪些教训和经验
【答案】(1)①围绕“经济大危机”“法西斯上台”“对外侵略”“战争策源地形成”“世界战争爆发”等事件的因果联系作答。
②法西斯国家侵略扩张,爆发世界大战。
(2)①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争
②从时间、人物、地点、场景等任一角度观察图片,得出信息,并作合理解释。
(3)①通过国际军事法庭,审判法西斯战犯。
②认清法西斯的危害;加强国际合作等。
【知识点】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希特勒与二战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日本与二战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雅尔塔会议与二战胜利、性质及影响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时间轴信息和结合所学可知,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沉重打击资本主义世界。德国、日本经济受创严重,社会矛盾激化,为法西斯势力崛起提供土壤。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建立法西斯专政;1936年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建立日本法西斯专政,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法西斯政权为转嫁危机、扩张势力,疯狂对外侵略。日本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1937年全面侵华;德国1938年吞并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这些侵略行径加剧国际紧张局势,最终1939年德军突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经济大危机引发法西斯势力崛起,法西斯国家借机扩张,逐步酿成世界战争。结合所学可知,1929—1939年,经济大危机引发法西斯势力崛起,法西斯国家借经济危机扩张,最终引发世界大战。
(2)根据材料二“《联合国家宣言》”“《斯大林格勒:为了正义的事业》”“《决战诺曼底》”“《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和结合所学可知,1942年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不同国家团结协作,壮大了正义力量,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基础。《斯大林格勒:为了正义的事业》反映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年7月开始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联军民英勇作战,迫使德军投降,苏军取得胜利,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扭转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形势,彰显了苏联抗击法西斯的英勇。《决战诺曼底》反映了诺曼底登陆,1944年6月诺曼底登陆。此时苏德战场陷入胶着,盟军在法国诺曼底进行大规模登陆作战,开辟欧洲第二战场。这使德国陷入东西两线作战的困境,极大分散德军兵力,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溃败进程。《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声明,体现中国对日最后反攻,
1945年8月9日毛泽东就苏联对日宣战发表的声明,加快了战胜日本法西斯的进程。这些内容都体现了世界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通过同盟协作、战场抗击等方式,共同对抗法西斯势力,所以主题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争”。根据材料二“《联合国家宣言》”和结合所学可知,照片摄于1942年,1941年苏德战争、太平洋战争爆发,法西斯势力肆虐,二战规模扩大,世界各国面临共同的法西斯威胁,单独作战难以遏制其扩张,建立统一反法西斯战线成为迫切需求。1942年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不同国家团结协作,壮大了正义力量,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基础。
(3)根据材料三“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把战犯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可知,通过国际军事法庭,审判法西斯战犯。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可知,法西斯势力的侵略扩张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灾难,我们应该认清法西斯的危害;在战争中只有共同合作才能取得胜利,今后我们各国应该加强国际合作。
故答案为:
(1)联系: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沉重打击资本主义世界。德国、日本经济受创严重,社会矛盾激化,为法西斯势力崛起提供土壤。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建立法西斯专政;1936年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建立日本法西斯专政,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法西斯政权为转嫁危机、扩张势力,疯狂对外侵略。日本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1937年全面侵华;德国1938年吞并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这些侵略行径加剧国际紧张局势,最终1939年德军突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经济大危机引发法西斯势力崛起,法西斯国家借机扩张,逐步酿成世界战争。趋势:法西斯国家侵略扩张,爆发世界大战。
(2)主题: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争。解释:《联合国家宣言》摄于1942年,1941年苏德战争、太平洋战争爆发,法西斯势力肆虐,二战规模扩大,世界各国面临共同的法西斯威胁,单独作战难以遏制其扩张,建立统一反法西斯战线成为迫切需求。1942年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不同国家团结协作,壮大了正义力量,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基础。
(3)做法:通过国际军事法庭,审判法西斯战犯。教训和经验:认清法西斯的危害;加强国际合作等。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材料关键信息,从材料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 / 1天津市2025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1.(2025·天津市)下列图片所示可用于研究( )
A.古猿演化进程 B.原始农耕生活
C.部落联盟形成 D.早期国家产生
2.(2025·天津市)有学者认为,研究秦统一中国的历史,离开睡虎地秦简等出土史料是很难的,仅依靠《史记》作为基本史料显然不够了。对这一观点理解准确的是( )
A.《史记》没有研究价值 B.睡虎地秦简史料价值更高
C.秦的研究应综合多种史料 D.个人立场影响史学研究
3.(2025·天津市)公元前138年张骞首次出使西域,历经十余年,收效不多。公元前119年再次出使,顺利到达,成果丰硕。其主要原因是( )
A.万里长城的修建 B.“文景之治”的出现
C.“推恩令”的实施 D.漠北战役的胜利
4.(2025·天津市)近代英美等国借鉴中国科举制度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故科举制又被誉为中国为世界贡献的“第五大发明”。这反映了科举制的( )
A.背景 B.目的 C.过程 D.影响
5.(2025·天津市)“凡军国大事,先由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审核,然后交尚书省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这一制度( )
A.明确了中央机构的职权 B.垄断了官吏的选拔权
C.开创了地方行政的模式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6.(2025·天津市)下面为南北方人才比重变化示意图。造成该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人口的流动 B.北方政局动荡
C.江浙更重视人才 D.经济重心南移
7.(2025·天津市)18世纪,原产于美洲的玉米在中国变得尤为重要。这是因为它( )
A.缓解了人口增长的压力 B.改变了人们的风俗习惯
C.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平衡 D.加强了与亚欧国家往来
8.(2025·天津市)有人用“创立共和、捍卫共和、发展共和”来概括孙中山的革命一生。下列属于他“创立共和”时期的历史事件是( )
A.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B.号召发动“二次革命”
C.发表《讨袁檄文》 D.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
9.(2025·天津市)某学者提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社会确实也在缓慢地向前发展,黑暗中也酝酿着光明”。这指的是( )
A.洋务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新文化运动 D.一二 九运动
10.(2025·天津市)1931年河南商光边区革命委员会给农民颁发了土地分配证。这一举措( )
A.有利于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
B.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推动了《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实施
D.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
11.(2025·天津市)同学们围绕下图举办专题故事会,可入选的是( )
A.汀泗桥战役 B.百团大战 C.淮海战役 D.上甘岭战役
12.(2025·天津市)1946年8月,毛泽东在接受美国记者采访时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这一论断针对的是( )
A.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B.国民党反动派“围剿”根据地
C.日本帝国主义大肆侵略华北 D.国民党军疯狂进攻解放区
13.(2025·天津市)某次会议的关键词是:“筹建新中国”“确定国旗、国都、纪年法”“选举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由此判断这是( )
A.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B.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4.(2025·天津市)1953~1957年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建成并投产,体现了国家( )
A.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B.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C.实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5.(2025·天津市)下面为1980~2010年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变化示意图。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三大改造的进行 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C.改革开放的推进 D.新发展理念的提出
16.(2025·天津市)香港回归祖国,为国际社会提供的中国智慧是( )
A.“求同存异” B.“乒乓外交”
C.“一国两制” D.“一带一路”
17.(2025·天津市)1980年,美国圆环种子公司总经理威尔其来华与中方正式签订了中国杂交水稻的技术转让合同,应邀赴美国进行技术指导的专家最有可能是( )
A.钱学森 B.屠呦呦 C.邓稼先 D.袁隆平
18.(2025·天津市)罗马共和国建立的时间是公元前509年。这一时间还可以表述为( )
A.公元前6世纪初期 B.公元前6世纪末期
C.公元前4世纪初期 D.公元前4世纪末期
19.(2025·天津市)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和拉斐尔都画过自画像,表达对“自我”的再认识。这反映了( )
A.绘画题材的匮乏 B.绘画技艺的提高
C.教会宣扬苦行禁欲 D.人文主义意识觉醒
20.(2025·天津市)下列选项中属于美国独立战争的是( )
A.摧毁了封建专制 B.推翻了殖民统治
C.建立议会君主制 D.颁布了《宅地法》
(2025·天津市)工业革命影响了人类文明进程。请回答21~22题
21.在1866 年出使欧洲的清朝使团成员的笔记中记载,“以火灼(烧)水,藉(借)水气之力以运船”。笔记中描写的动力机器最可能是( )
A.鼓风机 B.蒸汽机 C.内燃机 D.发电机
22.下表是 19 世纪中期《欧美主要国家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表格中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国家 总人口 (单位:万人) 农村人口百分比 城市人口百分比
英国 约 1800 48% 52%
法国 约3600 75% 25%
美国 约2300 87% 13%
A.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B.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C.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D.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
23.(2025·天津市)马克思说,“战斗不息、流血牺牲的巴黎……正放射着它的历史首创精神的光芒”。“历史首创”是指( )
A.马克思主义诞生
B.“第一国际”成立
C.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建立
D.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建立
24.(2025·天津市)下表信息反映出( )
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 马歇尔计划提出 1948年“柏林危机”爆发 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A.同盟国与协约国的形成
B.“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形成
C.两极格局的形成
D.多极化世界格局的形成
25.(2025·天津市)二战后期,革命浪潮席卷殖民帝国。1944年至1985年间,总共有96个国家赢得独立。这些国家大约占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对该现象理解最准确的是( )
A.亚非拉地区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B.世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逐渐崩溃
C.亚非拉国家主导联合国的话语权
D.亚非拉国家都实现了民主与富强
26.(2025·天津市)文化现象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
为政以德,警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 奉法者强,则国强。 奉法者弱,则国弱。 ——《韩非子》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这些言论分别出自什么学派 上述言论共同关注的问题是什么
(2)材料二 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人民错居杂处,政治、经济、文化风习相互渗透……北方民族短衣打扮的袴褶渐成主流。而少数民族也受汉朝典章礼仪影响,特别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率“群臣皆服汉魏衣冠”,使秦汉以来冠服旧制得以赓续,推动了中华服饰文化的发展。
——摘编自沈从文、王予《中国服饰史》
依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服饰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4分)这些变化反映出这一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是什么
(3)材料三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高藜。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杜甫《无家别》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一林升《题临安邸》
相通的情感,不同的境遇。材料三中两位作者通过诗歌抒发了怎样的相通情感 结合所学史实,分析作品中反映的社会背景分别是什么
27.(2025·天津市)如果仅从一个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来看,天津还不足以称为历史悠久;但从其进入近代社会后的急速变化来考察,近代天津无疑是近代中国的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雏形:得名记】
A.民间传说: 天津因 “天子渡津”之地而得名。
B.《重修天津三官庙记》石碑: 1967年在天津旧城南门外发现此碑,刻有“我朝成祖文皇帝入靖内难,圣驾尝由此济渡沧州, 因赐名天津”。
C.《明成祖实录》记载: “己未(永乐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设天津卫”。
上述材料中,哪一则是实物史料 (写出相应字母即可),三则材料相互印证出怎样的历史结论
(2)【转型:近代化】
杨柳青年画也能反映天津城市近代化的转型,从年画中找出两处社会生活新变化。(4分)结合所学,分析变化的原因。
(3)【先行:教育篇】
时间 概况
19世纪 80年代 李鸿章在天津创办北洋水师学堂、北洋电报学堂、天津武备学堂(这是中国第一所陆军学校)。
19世纪 90年代 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创办北洋西学堂,后更名为北洋大学堂(天津大学前身)。
20世纪初 1905年清政府谕令停止科举考试,通令兴办学堂。1907年,爱国教育家严修、张伯苓在天津建成私立南开学校。
依据表中信息并结合所学,分析天津近代教育不同阶段的发展原因有哪些
28.(2025·天津市)重温历史,做历史记忆的守护者。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
结合所学,分析时间轴中相关事件的因果联系。并据此写出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
(2)材料二
:1 致電坏大帐元帥将以全力 …到日破乎進入效後階段
照片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摄于1942年) 小说《斯大林格勒:为了正义的事业》 纪录片《决战诺曼底》 报纸《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声明
请你为材料二归纳一个主题。从“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的照片及文字说明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运用所学对该信息进行合理解释。
(3)材料三 历史告诉我们,光明必将驱散黑暗,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把战犯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这两场大审判的正义性质、历史价值、时代意义不可撼动……坚定做历史记忆的守护者、发展振兴的同行者、国际公平正义的捍卫者,携手为人类前途命运争取更加光明的未来。
——摘自国家主席习近平《以史为鉴 共创未来》
依据材料三,指出国际社会是如何惩治法西斯的 以史为鉴,映照出哪些教训和经验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复原图”和结合所学可知,这些图片从生产、工具、居住展现河姆渡人的原始农耕生活,可用于研究原始农耕生活,B项符合题意;
A:古猿演化进程主要研究的是人类从猿到人的进化阶段,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涉及部落联盟形成,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涉及早期国家产生,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原始农业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答案】C
【知识点】秦灭六国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研究秦统一中国的历史,离开睡虎地秦简等出土史料是很难的,仅依靠《史记》作为基本史料显然不够了”和结合所学可知,睡虎地秦简等出土史料能补充文献记载的细节,题干学者主张秦的研究应综合多种史料,多角度印证,C项符合题意;
A:“《史记》没有研究价值”说法错误,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睡虎地秦简史料价值更高,B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个人立场影响史学研究,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秦统一全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公元前138年张骞首次出使西域,历经十余年,收效不多。公元前119年再次出使,顺利到达,成果丰硕”和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国力强盛,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取得漠北战役(公元前119年)的胜利,使匈奴再也无力同西汉抗衡,消除了汉朝通往西域的障碍,张骞第二次出使得以顺利开展,D项符合题意;
A:万里长城的修建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文景之治”的出现在汉初,张骞出使西域在汉武帝时期,B项不符合题意;
C: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漠北战役,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4.【答案】D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近代英美等国借鉴中国科举制度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故科举制又被誉为中国为世界贡献的‘第五大发明’”和结合所学可知,近代英美借鉴中国科举制建立文官考试制度,这体现了科举制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影响,D项符合题意;
A:科举制的背景是中国古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弊端等,A项不符合题意;
B:科举制的目的是选拔人才、加强中央集权等,B项不符合题意;
C:科举制的过程包括诞生、发展、完善、废除等阶段,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科举制,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5.【答案】A
【知识点】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凡军国大事,先由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审核,然后交尚书省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和结合所学可知,题干体现了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隋唐时期,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明确了中央机构的职权。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提高行政效率,A项符合题意;
B:官吏的选拔权与科举制有关,B项不符合题意;
C:三省六部制是中央机构,未涉及地方行政模式,C项不符合题意;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与三省六部制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答案】D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南北方人才比重变化示意图”和结合所学可知,北方人才比重下降,南方人才比重上升,且在北宋后南方超过北方,造成该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发展,文化教育随之兴盛,吸引、培养更多人才,导致人才比重变化,D项符合题意;
A:人口的流动不是根本原因,A项不符合题意;
B:北方政局动荡不是根本原因,B项不符合题意;
C:江浙更重视人才是局部因素,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7.【答案】A
【知识点】明朝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18世纪,原产于美洲的玉米在中国变得尤为重要”和结合所学可知,18世纪中国人口增长较快,玉米是高产作物,在中国种植后能增加粮食产量,从而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压力,A项符合题意;
B:改变了人们的风俗习惯不是主要原因,B项不符合题意;
C: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平衡不是主要原因,C项不符合题意;
D:加强了与亚欧国家往来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明朝农作物的引进,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8.【答案】A
【知识点】中华民国
【解析】【分析】A:1911年12月,孙中山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标志中华民国成立,属于“创立共和”,A项符合题意;
B:1913年3月,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被杀。4月,袁世凯又非法签订善后大借款,准备发动内战,消灭南方革命力量。孙中山看清袁世凯的反动面目,从日本回国,力主武装讨袁,领导了二次革命。号召发动“二次革命”属于“捍卫共和”,B项不符合题意;
C:1915年末,袁世凯下今以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准备在元旦举行登基大典。孙中山发表《讨袁檄文》号召爱国豪杰共同奋起,维护共和制度。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等领导的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发表《讨袁檄文》属于“捍卫共和”,C项不符合题意;
D: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大会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制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使国共合作有了政治基础。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属于“发展共和”,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孙中山的革命活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9.【答案】C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社会确实也在缓慢地向前发展,黑暗中也酝酿着光明”和结合所学可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指1912—1928年,1915年新文化运动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宣传民主与科学等新思想,打开了思想闸门,C项符合题意;
A: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属于晚清,A项不符合题意;
B:1900年义和团运动属于晚清,B项不符合题意;
D:1935年一二 九运动发生于国民党统治时期,与北洋军阀时期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0.【答案】A
【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1931年河南商光边区革命委员会给农民颁发了土地分配证”和结合所学可知,1931年河南商光边区颁发土地分配证,属于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年)的举措。此时中共实行土地改革,推行“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使农民获得土地,生产积极性大幅提高,动员了农民支持革命,有利于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A项符合题意;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属于1937年后全面抗战时期,B项不符合题意;
C:《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于1947年解放战争时期,C项不符合题意;
D:1946年人民解放战争开始,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农村革命根据地,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1.【答案】B
【知识点】百团大战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标识”和结合所学可知,为了粉碎敌人的“囚笼”,1940年8月,在彭德怀的领导下对日军发动了的一场大规模进攻。百团大战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八路军发动的大规模战役,属于抗日战争范畴,B项符合题意;
A:汀泗桥战役是北伐战争中的战役,与抗日战争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C: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的战役,C项不符合题意;
D:上甘岭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战役,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百团大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2.【答案】D
【知识点】转战陕北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1946年8月,毛泽东在接受美国记者采访时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和结合所学可知,面对国民党军队的疯狂进攻和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1946年毛泽东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坚定了中国人民革命必胜的信心,D项符合题意;
A:甲午中日战争战败,中国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A项不符合题意;
B:1927—1937年第一次国共对峙时期国民党反动派“围剿”根据地,B项不符合题意;
C:1931—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大肆侵略华北,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毛泽东在解放战争初期提出的著名论断,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3.【答案】C
【知识点】人民政协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筹建新中国”“确定国旗、国都、纪年法”“选举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和结合所学可知,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会议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了中华人民政府委员会,决定修建人民英雄纪念碑等内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作了各项准备,C项符合题意;
A:1945年4月在延安召开的中共七大,中共七大上制定了党的政治纲领,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为取得抗战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A项不符合题意;
B: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确定了党的工作重心从乡村转移到城市,以生产建设为中心任务,指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B项不符合题意;
D: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4.【答案】A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1953—1957年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建成并投产”和结合所学可知,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其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初步基础,“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建成并投产”是“一五”计划的代表性成就,体现了国家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A项符合题意;
B:1958年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B项不符合题意;
C:1984年实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C项不符合题意;
D: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一五”计划,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5.【答案】C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外开放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1980—2010年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变化示意图”和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对外开放逐步扩大,促进了工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使得工业制成品、高科技产品在出口中占比不断增加,C项符合题意;
A:三大改造是1953—1956年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主要是集中发展重工业,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D:2015年提出的新发展理念内容主要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改革开放,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6.【答案】C
【知识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解析】【分析】C:根据所学可知,1997年7月7日香港回归祖国,香港回归践行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即在坚持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和台湾可以保持资本主义制度不变,港回归为国际社会处理类似问题提供了范例,C项符合题意;
A:1955年万隆会议上,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求同存异”是万隆会议的外交方针,与香港问题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乒乓外交”属于中美关系改善的事件,B项不符合题意;
D:“一带一路”是2013年提出的经济合作倡议,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一国两制”,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7.【答案】D
【知识点】袁隆平及杂交水稻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中国杂交水稻的技术转让合同”和结合所学可知,1973年袁隆平经过反复试验,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大幅提高了水稻产量,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应邀赴美国进行技术指导的专家最有可能是袁隆平,D项符合题意;
A:1955年钱学森从美国回到祖国,为我国航天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A项不符合题意;
B:屠呦呦在20世纪70年代初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B项不符合题意;
C:邓稼先为我国原子弹的研制成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杂交水稻,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8.【答案】B
【知识点】罗马帝国的兴亡
【解析】【分析】B:根据所学可知,世纪计算法为:年份除以100,商加1为世纪数。罗马共和国建立于公元前509年,属公元前6世纪。判断初期或末期:公元前6世纪为前600年—前501年,509年处于该世纪最后10年(前510—前501年),属于末期,B项符合题意;
A:公元前6世纪初期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C:公元前4世纪初期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公元前4世纪末期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罗马共和国的建立,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9.【答案】D
【知识点】文艺复兴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和拉斐尔都画过自画像,表达对‘自我’的再认识”和结合所学可知,达·芬奇和拉斐尔创作自画像以表达对“自我”的再认识,体现了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即以人为中心,注重人性、肯定人的价值等,反映了人文主义意识觉醒,D项符合题意;
A:题干未体现绘画题材的匮乏,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绘画技艺的提高,B项不符合题意;
C:中世纪教会宣扬苦行禁欲,文艺复兴反对愚昧迷信的神学思想,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艺复兴,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0.【答案】B
【知识点】华盛顿与美国独立战争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美国独立战争”和结合所学可知,1775—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推翻了英国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独立,B项符合题意;
A:美国独立战争前是英国殖民地,不存在封建制度,A项不符合题意;
C:美国独立后确立的是共和制,英国大革命后建立议会君主制,C项不符合题意;
D:1861—1865年美国内战时期林肯政府颁布《宅地法》,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美国独立战争,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答案】21.B
22.C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解析】【分析】 (1)B:根据题干“以火灼(烧)水,藉(借)水气之力以运船”和结合所学可知,蒸汽机工作原理是通过燃烧燃料(以火灼水),将水加热成蒸汽,利用蒸汽的力量(藉水气之力)推动机器运转,可用于驱动船舶,1866年时蒸汽机已广泛应用于轮船等,B项符合题意;
A:鼓风机主要作用是鼓风,A项不符合题意;
C:内燃机是通过燃料在气缸内燃烧直接产生动力,C项不符合题意;
D:发电机是将其他形式能量转化为电能的设备,主要功能是发电,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 C:根据题干“19世纪中期《欧美主要国家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和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始于英国,19世纪中期英国基本完成,法、美也在进行。工业革命促进工厂制度发展,城市成为工业中心,吸引大量农村人口涌入,使城市人口比例上升,英国因工业革命开展早、程度深,城市人口占比最高,C项符合题意;
A: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于17世纪,法国确立于18世纪末,美国确立于18世纪中后期,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主要是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B项不符合题意;
D: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开始,20世纪初完成,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1.【分析】B:根据题干“以火灼(烧)水,藉(借)水气之力以运船”和结合所学可知,蒸汽机工作原理是通过燃烧燃料(以火灼水),将水加热成蒸汽,利用蒸汽的力量(藉水气之力)推动机器运转,可用于驱动船舶,1866年时蒸汽机已广泛应用于轮船等,B项符合题意;
A:鼓风机主要作用是鼓风,A项不符合题意;
C:内燃机是通过燃料在气缸内燃烧直接产生动力,C项不符合题意;
D:发电机是将其他形式能量转化为电能的设备,主要功能是发电,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2.【分析】C:根据题干“19世纪中期《欧美主要国家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和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始于英国,19世纪中期英国基本完成,法、美也在进行。工业革命促进工厂制度发展,城市成为工业中心,吸引大量农村人口涌入,使城市人口比例上升,英国因工业革命开展早、程度深,城市人口占比最高,C项符合题意;
A: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于17世纪,法国确立于18世纪末,美国确立于18世纪中后期,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主要是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B项不符合题意;
D: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开始,20世纪初完成,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23.【答案】C
【知识点】第一国际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战斗不息、流血牺牲的巴黎……正放射着它的历史首创精神的光芒”和结合所学可知,1871年3月18日巴黎的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举行武装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反动统治,3月28日,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巴黎公社是马克思主义的第一次伟大尝试,C项符合题意;
A: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共产党宣言》在伦敦正式出版。《共产党宣言》首次系统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A项不符合题意;
B:1864年建立国际工人联合组织——“第一国际”,B项不符合题意;
D:1917年十月革命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苏俄,俄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巴黎公社,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4.【答案】C
【知识点】“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表格信息和结合所学可知,1947年杜鲁门主义标志冷战开始,马歇尔计划旨在遏制苏联影响,北约和华约的成立标志着两大军事集团对峙,最终形成两极格局,C项符合题意;
A:同盟国与协约国的形成是一战前的军事集团,A项不符合题意;
B:“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是一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B项不符合题意;
D:多极化世界格局是冷战后形成的,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两极格局的形成,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5.【答案】B
【知识点】非洲独立运动与“非洲年”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二战后期,革命浪潮席卷殖民帝国。1944年至1985年间,总共有96个国家赢得独立。这些国家大约占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和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众多殖民国家赢得独立,说明世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逐渐崩溃,B项符合题意;
A:“亚非拉地区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不是对该现象最准确的理解,A项不符合题意;
C:“亚非拉国家主导联合国的话语权”与史实不符,C项不符合题意;
D:“亚非拉国家都实现了民主与富强”与史实不符,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世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崩溃,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6.【答案】(1)①儒家学派;法家学派。②治国方略
(2)①各族人民错居杂处;统治者实行改革。②北方民族的大交融
(3)①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②唐朝安史之乱造成社会动荡;南宋统治者安于现状,偏安江南。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安史之乱;南宋的偏安;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论语》”和结合所学可知,《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核心思想是“仁”,在政治方面主张“以德治国”,“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出自儒家学派。根据材料一“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韩非子》”和结合所学可知,《韩非子》是法家代表人物韩非的著作,韩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出自法家学派。根据材料一“德治”“法治”和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变革,各学派探讨治国之道以寻求社会稳定、国家富强,这些言论都是针对国家治理提出的主张,共同关注的问题是治国方略。
(2)根据材料二“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人民错居杂处,政治、经济、文化风习相互渗透”可知,这一时期服饰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不同民族错居杂处;根据材料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率‘群臣皆服汉魏衣冠’”可知,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这一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这一时期服饰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统治者实行改革。综合上述材料可知,北方民族在政治、文化、生活习俗等方面的深度交融,反映出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可知,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材料体现了安史之乱后乡村荒芜、百姓离散的景象,《无家别》的社会背景是唐朝安史之乱造成社会动荡。根据材料三“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可知,讽刺了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不思收复失地,在杭州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题临安邸》的社会背景是南宋统治者安于现状,偏安江南。二者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
故答案为:
(1)学派:儒家学派;法家学派。共同关注的问题:治国方略。
(2)主要原因:各族人民错居杂处;统治者实行改革。特点:北方民族的大交融。
(3)相通情感: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社会背景:唐朝安史之乱造成社会动荡;南宋统治者安于现状,偏安江南。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百家争鸣、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唐诗宋词,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材料关键信息,从材料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27.【答案】(1)①B
②天津得名在明代,与朱棣有关。
(2)①围绕交通、服饰、建筑等方面的变化作答。
②外来文化的冲击;社会政局的影响等。
(3)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在天津创办新式学校,培养人才;受甲午中日战争和维新思想的影响,清政府在天津创办近代大学;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兴办近代教育;爱国人士在天津兴办私立教育等。
【知识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中国近代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重修天津三官庙记》石碑:1967年在天津旧城门外发现此碑”可知,实物史料是B。根据材料“天津因‘天子渡津’之地而得名”“我朝成祖文皇帝入靖内难,圣驾尝由此济渡沧州,因赐名天津”“《明成祖实录》”“已未(永乐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设天津卫”可知,天津得名在明代,与朱棣有关。
(2)根据图一《新刻天津紫竹林跑自行洋车》、图二《闹龙舟》可知,交通方面出现自行车,服饰方面出现穿西装,建筑方面出现西洋式建筑。结合所学可知,近代西方列强侵略,西方文化传入;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推动了社会变迁,所以,变化的原因是外来文化的冲击;社会政局的影响等。
(3)根据材料“19世纪80年代,李鸿章在天津创办北洋水师学堂等”可知,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在天津创办新式学校,培养人才;根据材料“19世纪90年代,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创办北洋西学堂”可知,受甲午中日战争和维新思想的影响,清政府在天津创办近代大学;根据材料“20世纪初,1905年清政府谕令停止科举考试,通令兴办学堂,爱国教育家严修等在天津建私立南开学校”和结合所学可知,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兴办近代教育;爱国人士在天津兴办私立教育等。
故答案为:
(1)实物史料:B。结论:天津得名在明代,与朱棣有关。
(2)变化:交通方面:出现自行车。服饰方面:出现穿西装。建筑方面:出现西洋式建筑。原因:外来文化的冲击;社会政局的影响等。
(3)原因: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在天津创办新式学校,培养人才;受甲午中日战争和维新思想的影响,清政府在天津创办近代大学;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兴办近代教育;爱国人士在天津兴办私立教育等。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实物史料、天津社会生活新变化及变化的原因、天津近代教育不同阶段的发展原因,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材料关键信息,从材料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28.【答案】(1)①围绕“经济大危机”“法西斯上台”“对外侵略”“战争策源地形成”“世界战争爆发”等事件的因果联系作答。
②法西斯国家侵略扩张,爆发世界大战。
(2)①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争
②从时间、人物、地点、场景等任一角度观察图片,得出信息,并作合理解释。
(3)①通过国际军事法庭,审判法西斯战犯。
②认清法西斯的危害;加强国际合作等。
【知识点】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希特勒与二战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日本与二战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雅尔塔会议与二战胜利、性质及影响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时间轴信息和结合所学可知,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沉重打击资本主义世界。德国、日本经济受创严重,社会矛盾激化,为法西斯势力崛起提供土壤。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建立法西斯专政;1936年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建立日本法西斯专政,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法西斯政权为转嫁危机、扩张势力,疯狂对外侵略。日本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1937年全面侵华;德国1938年吞并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这些侵略行径加剧国际紧张局势,最终1939年德军突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经济大危机引发法西斯势力崛起,法西斯国家借机扩张,逐步酿成世界战争。结合所学可知,1929—1939年,经济大危机引发法西斯势力崛起,法西斯国家借经济危机扩张,最终引发世界大战。
(2)根据材料二“《联合国家宣言》”“《斯大林格勒:为了正义的事业》”“《决战诺曼底》”“《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和结合所学可知,1942年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不同国家团结协作,壮大了正义力量,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基础。《斯大林格勒:为了正义的事业》反映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年7月开始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联军民英勇作战,迫使德军投降,苏军取得胜利,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扭转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形势,彰显了苏联抗击法西斯的英勇。《决战诺曼底》反映了诺曼底登陆,1944年6月诺曼底登陆。此时苏德战场陷入胶着,盟军在法国诺曼底进行大规模登陆作战,开辟欧洲第二战场。这使德国陷入东西两线作战的困境,极大分散德军兵力,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溃败进程。《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声明,体现中国对日最后反攻,
1945年8月9日毛泽东就苏联对日宣战发表的声明,加快了战胜日本法西斯的进程。这些内容都体现了世界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通过同盟协作、战场抗击等方式,共同对抗法西斯势力,所以主题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争”。根据材料二“《联合国家宣言》”和结合所学可知,照片摄于1942年,1941年苏德战争、太平洋战争爆发,法西斯势力肆虐,二战规模扩大,世界各国面临共同的法西斯威胁,单独作战难以遏制其扩张,建立统一反法西斯战线成为迫切需求。1942年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不同国家团结协作,壮大了正义力量,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基础。
(3)根据材料三“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把战犯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可知,通过国际军事法庭,审判法西斯战犯。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可知,法西斯势力的侵略扩张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灾难,我们应该认清法西斯的危害;在战争中只有共同合作才能取得胜利,今后我们各国应该加强国际合作。
故答案为:
(1)联系: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沉重打击资本主义世界。德国、日本经济受创严重,社会矛盾激化,为法西斯势力崛起提供土壤。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建立法西斯专政;1936年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建立日本法西斯专政,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法西斯政权为转嫁危机、扩张势力,疯狂对外侵略。日本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1937年全面侵华;德国1938年吞并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这些侵略行径加剧国际紧张局势,最终1939年德军突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经济大危机引发法西斯势力崛起,法西斯国家借机扩张,逐步酿成世界战争。趋势:法西斯国家侵略扩张,爆发世界大战。
(2)主题: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争。解释:《联合国家宣言》摄于1942年,1941年苏德战争、太平洋战争爆发,法西斯势力肆虐,二战规模扩大,世界各国面临共同的法西斯威胁,单独作战难以遏制其扩张,建立统一反法西斯战线成为迫切需求。1942年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不同国家团结协作,壮大了正义力量,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基础。
(3)做法:通过国际军事法庭,审判法西斯战犯。教训和经验:认清法西斯的危害;加强国际合作等。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材料关键信息,从材料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