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小升初模拟真题卷(十)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小升初模拟真题卷(十)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4.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20 22:47: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毕业升学真卷精选(十)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口语交际。(7分)
1.结合情境,对画线句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在“两会”的政协记者会上,《南华早报》记者问发言人:“现在外面有很多关于周永康的一些消息和报道,我不知道发言人有没有什么可以透露的 ”吕新华答道:“不论是什么人,不论其职位有多高,只要触犯了党纪国法,都要受到严肃的追查和严厉的惩处,这绝不是一句空话。我只能回答成这样了,你懂的。”
A.那是个别媒体发表的未经证实的消息,我没必要过多解释,你也清楚不足信。
B.如果消息是真实的,我们早就查处了,不用我再多说,我想你应该明白了。
C.现在还没有到彻底揭开真相的时候,我不方便说更多,这你应该明白的。
D.我官微职小,知道的有限,因而不能告诉你更多,希望你能理解。
2.根据所给情境,完成下题。(4分)
你的好朋友张民这学期迷上了玩电子游戏,顾不上吃饭,作业也常常不写。你打算如何劝说他
你说:
二、按要求完成练习。(24分)
1.看拼音,写词语。书写要正确、匀称、美观。(4分)
qiān xī fán yǎn jù gōng jìn cuì fān tiǎn fù dì
( ) ( ) ( ) ( )
2.下面一段话中有四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并加以改正。(4分)
穿过狭窄幽深的小巷,进入保圣寺,豁然开朗……前面是“清风亭”,我常为这样雅至的文字叫好,我仿佛因此触摸到那个座落在水乡泽国的江南古镇的灵魂,眼前那颗千年银杏,枝叶窸窣,像是在细说往夕岁月的芬芳……
改为 改为 改为 改为 _
3.请从所给的词语中,选出一个最符合语境的填写在横线上。(3分)
(1)这种声音是不可阻止的,已经和我的心进行了永远的(沟通 勾通 勾连)。
(2)这是一个(安静 平静 宁静)的夜晚,秋虫一声也不叫。
4.用另一成语来解释下列成语,即写出一个与之意思相同的成语。(4分)
画蛇添足( ) 得意忘形( ) 有条不紊( ) 聚精会神( )
5、判断下面的句子各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将正确选项填在括号里。(3分)
①夸张 ②比喻 ③排比 ④拟人 ⑤反复 ⑥对偶
(1) 我们仿佛又看见老人和海鸥在翠湖边相依相随。( )
(2)我们急忙把通风口打开,只见松鼠像粒子弹似的从里头窜出来。 ( )
(3)一对象牙就像两支铁镐,在地上挖掘起来。 ( )
6.仿照例句,再写出三个句式相似的比喻句。(3分)
例句: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仿句:夏之色为暖的黄,如 ,如__ _,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 ,如__ _,
冬之色为冷的白,如 ,如__ _,
7.请根据下面的诗句,写出与之相关的人物。(3分)
(1)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
(2)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
(3)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
三、按要求修改下面一段文字。(6分)
①“了不起的匠人”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运势而生,传承人类文化遗产,弘扬工匠精神是整个纪录片的主题。②每一个小故事的主人公都极具文化传承的使命感和工匠精神,伊春光做一把弓要用一年的时间,纺织匠人益西德成也是将自己10年的青春放在了西藏高原上。③他们不惧枯燥与漫长,不惧环境与言论,不惧困苦与未知,如果是屡战屡败,也不辜负自己的初心。
1.句①标点有误,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3分)
2.句③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3分)
四、阅读并按要求答题。(33分)
(一)春之怀古(14分)
张晓风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从绿意内敛的山头,积雪再也撑不住了,“扑哧”一声,将冷脸笑成花面,一首潺潺的歌便从云顶唱到山麓,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
那样娇,那样敏感,那样随情任性,一声雷,可以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一阵杜鹃啼,可以斗急了一城杜鹃花;一阵风起,可以让每一棵柳树都吟出白茫茫、轻飘飘,说也说不清、听也听不清的诗句。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满塘叶黯花残的枯梗抵死苦守一截老根,北地里千宅万户的屋梁受尽风欺雪压犹自温柔地抱着一团小小的空巢,然后,忽然有一天,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郭都 (A.开满 B.映红 C.攻陷)了,柳树把皇室的御沟和民间的江头都控制住了--春天有如旌旗鲜明的王师,将坚守者从严冬中解救,老根发出了新芽,

鸟又可以开始丈量天空了。有的负责丈量天的蓝度,有的负责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负责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而所有的鸟全不是好的数学家,他们叽叽喳喳地算了又算,核了又核,终于还是不敢宣布统计数字。
至于所有的花,已交给蝴蝶去点数。所有的蕊,交给蜜蜂去编册。所有的树,交给风去纵宠。而风,交给檐前的老风铃去一一记忆,一一垂询。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或者,在什么地方,它仍然是这样的吧 穿越烟囱与烟囱的黑森林,我想走访那遥远年代中的春天。
(选文有删改)
1.结合上下文语境,给第3自然段的第一条横线上选填最恰当的词(填序号);在第条横线上补写内容,使语句完整流畅,并与本段前面的内容形成照应。(4分)
2.文中多次出现“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这句话,它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2分)
3.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4分)
4.文章末尾说:“穿越烟囱与烟囱的黑森林,我想走访那遥远年代中的春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二)星期日的校园(19分)
星期日的校园应该是静静的,像散场后的电影院,下客后的轮船。
这个星期日的上午,我领儿子到邻近的华东师范大学去踢球,大出我的意料的是校园里人来人往的,树荫下的石凳上坐的是一些家长一样的人们,而教室里则坐满了学生,大学生,中小学生。
儿子没有玩伴,我就充当了足球运动员,娘儿俩一脚来一脚去的,半个小时以后,我就顶不住了。恰恰这时,下课铃响了,一群大孩子从教室楼里涌了出来,我问一个男孩都上些什么课。他说:“不知道!”我想,他是烦透啦,我邀请他跟我儿子踢球。他说:“不行,我一踢,就很远的。”可等球滚到他脚边时,他抬脚一踢,球没滚两下就停住了。这孩子显然不擅长运动,另外又有几个男孩对我们的足球感兴趣,可大都有些羞涩,期期艾艾的,进入得很缓慢,一点没有男孩的骁勇。我不知道是该为他们的彬彬有礼感到高兴还是惋惜。
一会儿,上课铃又响了,孩子们又像潮水一样退得干干净净。儿子只好和两个刚刚会走路的双胞胎兄弟踢了。
家长们仍在等待,站着聊天的,坐在草地上看书的,都有。我问坐在我身边的一位年轻的妇女:“你的孩子多大了 ”她说:“小学五年级。”“他来上什么课 ”“语文、数学、英语。”“为什么都要学 ”“想让他考重点中学。”“语文学什么 ”“作文,从四年级起,他们就是隔天一篇作文。”“那比专业作家还写得密,他有时间去观察,去阅读,去思考吗 ”“哪里有 一天的时间都是毫分算好的。我们五年级的时候已经读《红楼梦》《三言二拍》,他呢,连童话也没有看过多少。”“下午能休息吗 ”“不行,我们还要到老师家去学书法,每个星期天,我们都是早上七点出门,中午就在外面吃一点东西。他学书法也有两年多了,将来竞争激烈,总是多一样本事好啊。”正说着,她指着我的儿子说:“他也只有现在可以玩玩,明年四年级就要写作文了。”若真的是隔天一篇,那真是恐怖啊……
正聊着,下课铃又响了,这位母亲立即中止谈话,忙着去找儿子了。
我知道,星期天来这里上课的还有初中的学生,都是他们的父母为了将来而替他们做的未雨绸缪的安排。
普通人对生活的郑重是令人感动的,天地日月的转动就是靠着这样的虔诚才保有了一种定力,只是,他们会不会因为过于朴实而变得病急乱投医呢
1.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4分)
2.你对文中第3自然段画横线句子是怎样理解的 (4分)
3.请你赏析文中第4自然段画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4.最后一自然段的“病急乱投医”具体指 。(3分)
5.结尾两自然段中加点的“他们”指代对象一样吗 (4分)
五、习作。(30分)
题目:生活因你而精彩
要求:①抒发真情实感;②400字左右。(作文纸自备)
毕业升学真卷精选(十)
一、1.C
二、1.迁徙 繁衍 鞠躬尽瘁 翻天覆地
2.至一致 座一坐 颗一棵 夕一昔
3.(1)沟通(2)宁静
4.多此一举 忘乎所以 井井有条 全神贯注
5.(1) ④ (2) ② (3) ②
7.(1) 荆轲(2) 屈原(3) 周瑜
三、1.《了不起的匠人》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运势而生,传承人类文化遗产,弘扬工匠精神是整个纪录片的主题。
2.他们不惧枯燥与漫长,不惧环境与言论,不惧困苦与未知,即便是屡战屡败,也不辜负自己的初心。
四、(一) 1.C 示例:空巢迎来了新燕。
2.①结构上,本文通过反复使用“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将全文文字巧妙串联,使文章条理清晰,读来一目了然。
②内容上,它照应了“春之怀古”,强调了理想中的春天应该有的样子,从而反映出理想中的春天与现实中春天的不同,为揭示全文主旨埋下伏笔
3.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柳絮纷飞的样子,表达了作者对理想中的春天的喜爱之情、向往之情。
4.表达了作者对现代文明给自然环境带来了不良影响的遗憾以及对美好自然环境的热爱和向往。
(二)1.星期日“我”带着儿子到大学校园踢球,期间发现好多家长给孩子报补习班。
2.这些男孩受升学压力的影响,学业负担重,没有时间与人交往和锻炼,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差。这也从侧面暗示作者对于当前补习热的思考。
3.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即将上课的学生比作“潮水”,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孩子们去上课时的匆忙状态。表现出了作者对于当前社会教育制度的冷峻思考。
4.指的是望子成龙心切的家长不惜加重孩子的负担,星期日要求孩子补课
5.不一样,第一处的“他们”指的是那些补课的学生。第二处的“他们”指的是社会上那些没有主见、盲目跟风的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