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四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天津市四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17 14:07: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四校联考高一语文
温馨提示: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
本卷共11小题,共3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
一、基础选择(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2题。
作文章通常也叫作“写”文章,一般人作文往往不先将全部想好,拈一张稿纸,“不假思索”而任笔写下去,写到无可再写时,就自然终止,写得( ),也是难免的事。文章“不通”,大半是这样来的。有一些人则是把全部作品都在心里想好,写只是记录,就像苏轼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所说“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然后铺纸濡毫,( )。这种办法似乎是理想的,但实际上很不易做到。
我个人所采用的是一种折中办法。在定了题目之后,取一张纸条摆在面前,抱着那题目四方八面地想,不拘大小,不问次序,想得一点意思,就用三五个字的小标题写在纸条上,如此一直想下去,一直记下去。这种寻思的工作做完了,再把杂乱无章的小标题仔细衡量一番,把无关重要的、无须说明的一齐丢开,在其中理出一个线索和次第,另取一张纸条,顺这个线索和次第用小标题写成一个纲要。这纲要写好了,文章的轮廓已具。
元好问在《与张仲杰郎中论文》中说:“文章出苦心,谁以苦心为 ”大作家看重“苦心”,于此可见。所谓“灵感”大半都要先苦心经营,到了适当的时机便自然( )。 。就已成功的作品看,好像都很平易,其实这中间分别很大,入手即平易者难免浮浅,由困难中获得平易者深刻而耐人寻味,这是铅锡与百炼精钢的分别,也是袁简斋与陶渊明的分别。而王介甫所说的“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则是文章的胜境。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A.不知所云 一挥而就 涌现 B.不明所以 一蹴而就 涌现
C.不知所云 一蹴而就 体现 D.不明所以 一挥而就 体现
2.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大抵文章的畅适境界有两种,有经过艰苦经营而后畅适者,有生来即畅适者。
B.有经过艰苦经营而后畅适者,有生来即畅适者,两者都体现了文章的畅适境界。
C.有生来即畅适者,有经过艰苦经营而后畅适者,两者都体现了文章的畅适境界。
D.大抵文章的畅适境界有两种,有生来即畅适者,有经过艰苦经营而后畅适者。
3.下面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莎士比亚,英国剧作家、诗人,代表作有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罗密欧与朱丽叶》《李尔王》,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等。
B.关汉卿,号已斋叟,大都人,元代戏曲作家。代表作有杂剧《窦娥冤》《救风尘》等,著名的元曲四大家是指: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王实甫。
C.《左传》是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一共130篇;《庄子》一书常用寓言表达深刻的思想,《庖丁解牛》选自《庄子》。
D.“侍坐”指师生闲坐,自由交谈;范增因被项羽尊为“亚父”,故在“鸿门宴”中“南向坐”,占据最尊贵的位置。
二、社科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们不妨先集中注意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沿相接的邻舍。这是他们早年拓殖时代,人少地多的结果,同时也保持了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在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就村与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
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 ”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材料二:
中国是一个具有浓烈“乡土”味的国家。每一个个体,不需要纵向上溯得太远,也不需要横向扩展得太开,你就能够发现自己与乡村之间的息息关联。“乡村”作为中国现代化的蓄水池和稳定器,构成了整个社会的底色,也成为了绝大多数人安放心灵的精神家园。进入21世纪前后,中国乡村社会出现了巨变,可谓“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概括来看,这种巨变表现在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治理之变。2006 年取消了延续千年的农业税,而且还大规模地向农村进行财政转移支付,目前国家财政每年向农村的转移支付规模超过万亿。取消农业税和国家向农村大规模输入资源,极大地改善了国家与农民的关系,之前基于税费收取所形成的乡村治理体制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第二个层面是村庄基础结构之变。进入新世纪前后,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之前相对封闭且稳定的村庄边界大开,村庄社会结构迅速改变。村庄社会结构的改变起于一百多年前的现代化,器物层面的现代化推动了经济、制度和观念等现代性巨变。在现代性的冲击下,传统乡村社会中的诸多基础性结构,如宗族等地缘与血缘共同体及村庄内生秩序机制和地方性规范随之解体。
第三个层面是价值之变。传统中国农民有着强烈的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观念,到了20 世纪末,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农民的生育观念都已改变,传宗接代的观念大为淡化。一旦“传宗接代”这个千年以来一直支撑农民人生意义的价值失落,农民安身立命的基础就会出现变化。
发生在世纪之交的以上三层巨变都可以看作是现代化建设的后果。现代化不只是工业化,而且是现代的组织方式与思维观念对传统的替代。乡村社会基本秩序由之前的内生为主变成国家基层政权建设的组成部分,外生秩序逐渐代替了内生秩序。
(摘编自贺雪峰《回乡记:我们所看到的乡土中国》)
材料三:
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过程,要想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就需要在农村、农业、农民上多下“绣花功夫”,依靠“新”助推乡村振兴。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乡村振兴就是要以农村经济为基础,努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在吸引人的力度上,显然城市更具有吸引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城市环境好,要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需要让农村也美起来,这就需要包装乡村、美化乡村、打造“新农村”,才能够让乡村更具有魅力,更具有吸引力。
“新”思维、新改变,助推农民、农业、农村的发展,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摘编自陈红《乡村振兴要靠“新”∥)
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旱涝与战乱会使以农业为生的世代定居在乡村的基层人口形成流动,这也是乡土社会的常态。
B.所谓乡下人的“土气”,只是由于城里人认为他们种地谋生离不开土地而产生的。
C.在“熟悉”的社会中,人与人相互信任,形成规矩,规矩在乡土社会是无可替代的。
D.乡土社会的人们大都终老是乡,在地方性的限制下形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特点。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材料二是总一分——总的结构,其中第二、三、四段分别从治理之变、村庄基础结构之变、价值之变三个角度进行分述。
B.在乡土社会中,乡民之间调节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是彼此的熟悉和信任,而非法律。
C.只要乡村环境美化起来,乡村就一定会更具魅力,就能吸引人们从城市向乡村流动,形成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D.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单位,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的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
6.不能证明材料一中“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
A.中国是一个具有浓烈“乡土”味的国家,“同乡会”“同学会”则是乡土社会的“延伸”。
B.现代社会村庄边界大开,城乡流动加快,乡土中国世代定居的常态被打破。
C.在现代社会,传宗接代思想逐渐淡化,乡土中国强烈的生儿育女观念不再具有重要价值。
D.现代社会国家基层政权建设强力推进,乡土中国的宗族等地缘和血缘共同体及村庄内生秩序机制和地方性规范逐渐解体。
三、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郭崇韬,代州雁门人也,为河东教练使。为人明敏,能应对,以材干见称。庄宗①为晋王,崇韬为中门使,甚见亲信。
晋兵围张文礼于镇州,久不下,而定州王都引契丹入寇。契丹至新乐,晋人皆恐,欲解围去,庄宗未决,崇韬曰:“契丹之来,非救文礼,为王都以利诱之耳,且晋新破梁军,宜乘已振之势,不可遽自退怯。”庄宗然之,果败契丹。庄宗即位,拜崇轁兵部尚书、枢密使。
梁王彦章击破德胜,唐军东保杨刘,彦章围之。庄宗登垒,望见彦章为重堑以绝唐军,意轻之,笑曰:“我知其心矣,其欲持久以弊我也。”即引短兵出战,为彦章伏兵所射,大败而归。庄宗问崇韬:“计安出 ”是时,唐已得郓州矣,崇韬因曰:“彦章围我于此,其志在取郓州也。臣愿得兵数千,据河下流,筑垒于必争之地,以应郓州为名,彦章必来争,既分其兵,可以图也。然版筑之功难卒就,陛下日以精兵挑战,使彦章兵不得东,十日垒成矣。”庄宗以为然,乃遣崇韬与毛璋将数千人夜行,所过驱掠居人,毁屋伐木,渡河筑垒于博州东,昼夜督役,六日垒成。彦章果引兵急攻之,时方大署,彦章兵热死,及攻垒不克,所失太半,还趋杨刘,庄宗迎击,遂败之。
康延孝自梁奔唐,先见崇韬,崇韬延之卧内,尽得梁虚实。唐自失德胜,梁兵日掠澶、相,又闻延孝言梁欲大举,唐诸将皆忧惑。庄宗患之,以问诸将,诸将皆曰:“不若以河为界,与梁约罢兵。”庄宗不悦,召崇韬问计,崇韬曰:“陛下兴兵仗义将士疲战争生民苦转饷者十余年矣。况今大号已建,自河以北,人皆引首以望成功而思休息。今得一郓州,不能守而弃之,虽欲指河为界,谁为陛下守之 且唐未失德胜时,四方商贾,征输必集,薪刍粮饷,其积如山。自失南城,保杨刘,道路转徙,耗亡太半。而魏、博五州,秋稼不稔,竭民而敛,不支数月,此岂按兵持久之时乎 臣自康延孝来,尽得梁之虚实,此真天亡之时也。愿陛下分兵守魏,固杨刘,而自郓长驱捣梁巢穴,不出半月,天下定矣!”庄宗大喜曰:“此大丈夫之事也!”即日下令军中,从郓州入袭汴,用八日而灭梁。
庄宗与诸将以兵取天下,而崇韬未尝居战阵,徒以谋议居佐命第一之功。
同光三年夏,大水害民田,民多流死。庄宗患宫中暑湿不可居,思得高楼避暑,乃遣宫苑使王允平营之。宦官曰:“郭崇韬眉头不伸,常为租庸惜财用,陛下虽欲有作,其可得乎 ”庄宗乃使人问崇韬曰:“昔吾与梁对垒于河上,虽祁寒盛署,被甲跨马,不以为劳。今居深宫,荫广厦,不胜其热。何也 ”崇韬对曰:“陛下昔以天下为心,今以一身为意,艰难逸豫,为虑不同,其势自然也。愿陛下无忘创业之难,常如河上,则可使繁暑坐变清凉。”庄宗默然。终遣允平起楼,崇幍果切谏。宦官曰:“崇韬之第,无异皇居,安知陛下之热!”由是谗间愈入。
(节选自《新五代史·郭崇韬》,有删改)
[注]①庄宗:李存勖(885——926),后唐开国皇帝。
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其欲持久以弊我也 弊:使……困乏,使……疲惫
B.然版筑之功难卒就 卒:最终
C.崇韬延之卧内 延:请,引导
D.秋稼不稔 稔:庄稼成熟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且晋新破梁军 若属皆且为所虏
B.望见彦章为重堑以绝唐军 敢以烦执事
C.为彦章伏兵所射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D.乃遣宫苑使王允平营之 项伯乃夜驰至沛公军
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
A.陛下兴兵仗义/将士疲战争/生民苦转饷者/十余年矣
B.陛下兴兵/仗义将士疲/战争生民苦/转饷者十余年矣
C.陛下兴兵仗义/将士疲/战争生民苦/转饷者十余年矣
D.陛下兴兵/仗义将士疲战争/生民苦转饷者/十余年矣
10.下列六句分编四组,都表现郭崇韬在军事方面“有大略”的一组是 ( )
①为人明敏,能应对,以材干见称
②宜乘已振之势,不可遽自退怯
③我知其心矣,其欲持久以弊我也
④彦章围我于此,其志在取郓州也
⑤愿陛下分兵守魏,固杨刘,而自郓长驱捣梁巢穴
⑥郭祟韬眉头不伸,常为租庸惜财用
A.①⑤⑥ B:①③④
C ②③⑥ D.②④⑤
1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郭崇韬为人处世明达敏捷,善于交际应对,又才能出众,得到了李存勖的信任和重用。
B.郭崇韬预见了梁将王彦章军事行动的真实意图,帮助庄宗确定正确策略,反败为胜。
C.郭崇韬劝谏庄宗不忘创业本色的见解,不仅在当时,即使在今天也很有借鉴意义。
D.康延孝投奔后唐,说梁要大举进攻唐,郭崇韬和众位将领都想与梁罢兵。庄宗不高兴,后来灭掉了梁。
第Ⅱ卷 主观题(共117分)
四、(27分)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契丹之来,非救文礼,为王都以利诱之耳。(2分)
(2)陛下虽欲有作,其可得乎 (3分)
(3)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3分)
13.结合文本内容,指出庄宗在“艰难”中、“逸豫”时各有什么表现。(2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题。(7分)
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
苏轼
十日春寒不出门,不知江柳已摇村。
稍闻决决流冰谷,尽放青青没烧痕。
数亩荒园留我住,半瓶浊酒待君温。
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
【注】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 年),苏轼因 “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次年正月二十日,他前往岐亭(今湖北麻城)拜访好友陈慥(字季常),黄州郡人潘丙、古耕道、郭遘三人于女王城东禅庄院设宴送别,苏轼作此诗纪行。
14.(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标题交代了创作的缘由,诗人将要前往岐亭,友人在东禅庄院送别自己,有感而发,写作此诗。
B.首联“十日”既写出春寒时间之长,内心凄苦,又写出春天到来的迅疾,表达内心的喜悦之情。
C.颔联运用叠词,视听结合,“决决”写山谷中流冰融化的声音,“青青”写出春天新生野草的颜色。
D.颈联“数亩荒园”“半瓶浊酒”既写出诗人当时谪居黄州的困境,也表现了诗人淡泊名利的旷达。
(2)清代汪师韩评价这首诗的尾联“含蕴无穷”。请结合全诗分析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15.名篇名句默写 (每空1分,共12分)
(1)钉头磷磷, ;瓦缝参差, 。(杜牧《阿房宫赋》)
(2)苟以天下之大, ,是又在六国下矣。(苏洵《六国论》)
(3) ,檐牙高啄;各抱地势, 。(杜牧《阿房宫赋》)
(4)思厥先祖父, , ,以有尺寸之地。(苏洵《六国论》)
(5)在《侍坐》一文中,孔子与弟子谈论志向时,曾点描绘了一幅春日畅游的理想图景:在沂水中沐浴净身,在舞雩台上感受春风,最后唱着歌缓步而归。此句为: , , 。
(6)在《阿房宫赋》中,文末总结秦国灭亡的教训,并借以讽今, 以“ , ”两句告诫今人如果不从秦的灭亡中引以为戒,仍要重蹈历史覆辙。
五、文学文本阅读(共20分)
苦楝花深处
姜羑
①暮春的雨丝斜斜掠过老屋檐角时,我总疑心这是旧年楝树花坠地的回音——那二十四番花信风的末章,总在春深似海时悄然绽放,又在夏雷惊蜇间零落成泥。当最后一朵苦楝在夏至前夜悄然坠地,天地间便再没有能绊住脚步的春事了。
②水门巷的四月总是浸在潮湿的雨里,46号周军长老屋天井泥土中的苦楝是何时抽的第一片新叶 许是某只麻雀衔着种子,在雕花木棂上打了个盹,任喙间的种子掉落,便在雕窗下的泥土里埋下星火。待到惊蛰雷动,嫩芽便顶开泥土露出颤巍巍的绿影。
③我总爱看这株苦楝树。暮春的风掠过它虬曲的枝干,万千细碎的花朵便簌簌抖落,像是把整个春天的叹息都揉碎在青石板上。虽说这树可能是鸟雀衔来的种子,我却觉得它本就是从地脉里长出来的精灵。树皮皲裂处渗出琥珀色的汁液,沾了晨露便凝成半透明的泪滴,倒映着檐角游走的流云。
④这株苦楝生得极是随性。春日抽条时把青砖地撑开蛛网般的裂痕,夏日结籽时把晾衣绳压成弯月,秋日落叶时给瓦瓮盖了层金毯。最妙是月夜,树影婆娑间漏下的光斑在粉墙上游走,倒像幅天然的水墨。某夜骤雨初歇,我听见枝桠间传来细碎的爆裂声,晨起推窗,满树白花竟凝着晶亮的水珠,恍若银河倾泻在紫雾里。
⑤印象特别深刻的是,那一年,父亲陪母亲去上海治病,车婆婆来带我们。我们身上长了疥疮。车婆婆就会蹲在树根处剥树皮,指甲缝里嵌着琥珀色的汁液: “这个治疥癣最是灵验。”她布满皱纹的手掌抚过树身,褶皱里盛着与树龄相当的岁月。
⑥这苦楝树树皮的纹路确如史书里的河图洛书。某次在中医药博物馆,隔着玻璃柜细观苦楝标本:横切面年轮间沉淀着日月精华,导管孔洞如星辰列阵,射线薄壁细胞似隐秘的符文。古籍记载令人心惊,《本草拾遗》说其“根皮煮汁服,治寸白虫”,《农政全书》载其“花实可入香”。想起幼时见车婆婆将楝树皮削成细条,晒干了混在谷仓驱虫,原来千年智慧早藏在柴米油盐间。
⑦深秋剥取树皮最是讲究,须在月圆之夜用井水反复濯洗,直至纤维里沉淀的霜色都浮出水面。晒干的皮层纹路如山水卷轴,展开来竟可见云雾缭绕的峰峦。切片入药时,木纹间渗出的苦香能醉倒整条山涧,引得采药人总要多闻几口,说是能祛除体内湿毒。
⑧最奇的是其传宗接代的本事。常常可见老树桩周围簇拥着数十株幼苗,最矮的不过二三寸,却已生出羽状复叶,倒像凤凰涅槃般壮丽。
⑨车婆婆还给我们讲过苦楝树树根入药的传说。某年某个村中瘟疫肆虐,老郎中带着徒弟掘开百年古树根,剖开苍黑的木质层,竟露出金丝般的脉络。熬成的汤药洒遍全村,病人们昏沉的梦境里便都浮起楝花飘雪的景象。这让我想起《淮南子》里“树之为德”的记载,原
来草木的慈悲都藏在年轮深处。
⑩去年在金谿各个乡镇寻访古村落,见一个村子路边苦楝成行,忽然悟透它们的传世秘笈。那些看似柔弱的种子,总能在腐叶堆里找到生机,像散落的星火般在春泥里蛰伏。骤雨过后,朽木朽叶间便钻出嫩绿的婴孩,眨眼间便与行道树的投影连成碧色长河。我也由此懂得,原来记忆里的清香是大地的呼吸。那些树或虬曲如老衲打坐,或挺拔似少年临风,树皮皲裂处渗出琥珀色的树脂,风干后凝成半透明的泪滴。这苦楝树不是在结痂,而是把千年的苦涩都熬成了琥珀。
古籍里说“楝树择地不择天”,这话倒像在说某种禅机。它们不似梧桐择沃土而栖,反与贫瘠之地相得益彰。我曾见过老苦楝树虬结的根脉如苍龙探爪,这般顽强的生命力,倒应了《齐民要术》里“贱生易长”的注解。
今年清明归乡,见老宅那株苦楝仍倔强地立在废墟上,枝桠间缀满未谢的残花。折断的枝干截面露出年轮竟有好几十圈。树根处有模糊的“1983”字样,这是当年我刻在树皮上的时间。站在这苦楝树下,忽然想起一句话: “活得久的不一定是参天大木。”又记起陈藏器写苦楝“花落子出,子落花生”的句子,忽然落下泪来。原来草木的轮回早有定数,我们以为的凋零,不过是另一场轮回的序曲。暮春又至,忽然怀念起老宅那株苦楝,它该又在抽新叶了。我曾见蚂蚁列队搬运花瓣,在树根处筑起琥珀色的小丘。此刻想象那些种子正乘着南风迁徙,或许某粒会飘进某户人家的檐角,在青砖黛瓦间续写新的轮回。
现在,我在电脑上翻看《齐民要术》,见“种楝法”记载: “秋取实,去壳,阴干,正月埋地中,常浇之。”顿悟草木与时光的契约;看似无用的苦涩,恰是渡世的舟辑;看似任性的生长,实为顺应天道的禅意。那些被我们称作“野树”的生命,何尝不是在用千年光阴,教会人类最朴素的生存哲学
暮春又至,晃惚间,我似乎望见苦楝的魂魄穿跃时空而来。或许世间草木本无贵贱,正如《花镜》所言: “虽居陋巷,犹有君子之风。”当我望向窗外时,忽闻若有若无的清香浮动——不知是窗外飘来的是真实的花香,还是记忆深处那永不凋零的楝花魂。
(有删改)
16.文中加点词语,字音和字形无误的一项是(2分) ( )
A.虬(qiú)曲 惊蜇 琥珀(bò) 悄(qiǎo)然绽放
B.疥癣(xiǎn) 晃惚 簇(cù)拥 濯(zhuó)洗
C.涅槃 老衲(nà) 凋零 簌簌(sù)抖落
D.贫瘠(jí) 舟辑 皲(jūn)裂 穿跃
1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
A.开篇以“暮春的雨丝”勾连现实与记忆,用“二十四番花信风的末章”既点明苦楝花开放时节的特殊性,又赋予其文化韵味,奠定全文典雅的抒情基调。
B.文中描写苦楝树随性生长,如“撑开青砖地”“压弯晾衣绳”等,表面写其“野性”,实则突出其生命力的顽强,暗含作者对其“野性”的惋惜。
C.作者引用《本草拾遗》《农政全书》等古籍,既通过文献佐证苦楝的实用价值,又以“千年智慧藏在柴米油盐间”体现草木文化与日常生活的交融。
D.结尾“若有若无的清香”虚实结合,既实写当下窗外花香,又虚写记忆中的苦楝花魂,呼应前文对“草木魂魄”的想象,深化了主旨意蕴。
E.第12自然段, “蚂蚁列队搬运花瓣”的细节,通过自然界的无声协作,暗示现代社会对生态秩序的漠视与背离。
18.请赏析第4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4分)
19.本文的结尾有何妙处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20.作者认为“看似无用的苦涩,恰是渡世的舟楫;看似任性的生长,实为顺应天道的禅意”。请分析这句话的内涵,并结合本文及社会现实,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4分)
六、语言运用及名著阅读(本题共2小题,共8分)
21.下面是一封邀请函初稿的主要内容,其中有四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4分)
第三届“青春杯”全国中学生科技创新大会计划于7月21 日至7月25日在北京王府井大饭店召开。会议期间,组委会将举办论坛,并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忝列现场,就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家长共同探讨。诚邀您拜读此函,并携孩子报名参加大会。我们将鼎力提供服务,期待您孩子的精彩表现能获得评委的垂爱。
22.请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答。(4分)
《红楼梦》里的大观园是贾府为元春省亲特意修建的别墅,元春为园子题名“大观园”,正殿匾额题作“顾名思义”。省亲之后,元春让宝玉和众姐妹搬进园子居住,这座大观园蕴含着作者的人生憧憬与社会理想。倘若把大观园当作一个班级来选班长,你会推举谁呢 请阐述理由。100字左右。
七、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5年《新闻周刊》记录:街舞青年将川剧变脸与街舞融合,让传统文化闪耀国际;女孩扎根甘肃荒漠守护濒危兔狲;青年在良渚文化村开发音乐软件激活文明基因;平均31岁的机器人团队公开核心数据助力行业创新。
有人认为,青年应顺应时代潮流,在擅长的领域发光发热;也有人认为,青年当以个人理想为指引,引领时代变革。作为新时代青年,你如何看待个人发展与时代需求的关系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一、基础选择(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1. 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不明所以:不知什么原因。不知所云:不知道说的是什么,指语言紊乱或空洞。此处表示写文章语言紊乱,应选“不知所云”。一蹴而就: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一挥而就:一动笔就完成了。形容才思敏捷。此处表示动笔写文章时才思敏捷,应选“一挥而就”。体现:某种性质或现象在某一事物上具体表现出来。涌现:(人或事物)大量出现。此处表示灵感在苦心经营后到了适当的时机就大量出现,应选“涌现”。故选A。
2. 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衔接的能力。
由“而王介甫所说的‘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则是文章的胜境”可知,此处的陈述对象是文章的境界,主语应是“文章的畅适境界”,排除B、C。由“入手即平易者难免浮浅,由困难中获得平易者深刻而耐人寻味”可知,应先论述“生来即畅适者”,排除A。故选D。
3. C 【解析】A.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是《哈姆莱特》、《奥赛罗》、《麦克白》、《李尔王》,没有《罗密欧与朱丽叶》;B.元曲四大家是指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没有王实甫;D.在“鸿门宴”中,最尊贵的位置应该是“东向” 故选C。
故选 C。
二、社科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4. 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由材料一第二段“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可知,乡土社会的常态是世代定居,而不是人口流动。B由材料一第二段“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可知,乡下人离不了泥土是事实,“只是由于城里人认为他们种地谋生离不开土地而产生的”说法有误。C由材料一第四段“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可知,在“熟悉”的社会中,规矩的形成并非由于人与人相互信任,而是由于人们熟悉所在的环境,“人与人相互信任,形成规矩”说法有误。“规矩在乡土社会是无可替代的”于文无据。故选D。
5.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就能吸引人们从城市向乡村流动,形成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说法有误。由材料三第二段“乡村振兴就是要以农村经济为基础,努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要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需要让农村也美起来,这就需要包装乡村、美化乡村、打造‘新农村’,才能够让乡村更具有魅力,更具有吸引力”可知,选项内容说法过于绝对。故选C。
6. 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同乡会’‘同学会’则是乡土社会的‘延伸’”说明乡土社会的习俗依然存在,不能证明现代社会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故选A。
三、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7. B 【解析】卒: 同“猝”,立即。 故选B。
8. D 【解析】A连词,况且/副词,将要。B连词,表目的,来/介词,用。C介词,被/动词,治理。D于是。故选D。
9. 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为:陛下依仗正义起兵打仗,将士们在战事中疲于奔命,老百姓苦于输送军饷,已经十多年了。“陛下”“将士”“生民”分别是三个分句的主语,应在“将士”“生民”前断开。故选A。
10. D 【解析】①是说郭崇韬为人聪明机敏、富有才干,并未表现其在军事方面“有大略”,排除A、B。③是唐庄宗的话,排除C。⑥是宦官向唐庄宗说,郭崇韬常常因土地税重而吝惜财物,皱着眉头不高兴,也不能表现郭崇韬在军事方面“有大略”。故选D 。
11. 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其他将领想和梁罢兵,郭崇韬主战。故选D。
第二卷(117分)
四、(共27分)
12. (8分)
(1)契丹这次来,并不是救张文礼,(而是)因为王都用利益引诱他们罢了。
(为: 因为; 诱: 引诱。)(2分, 每点1分)
(2)陛下即使想建造(一座楼),难道能成功吗
(虽:即使;作:建造高楼;得:成,成功。)(3分,每点1分)
(3)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理由(原因),希望君实你或许能够宽恕我。
(所以:……的原因;冀:希望;见:我)(3分,每点1分)
13.庄宗在“艰难”时从善如流,忧劳兴国;(1分)在“逸豫”时,罔顾百姓生死,使宦官专权,谗言离间,不顾忠谏。(1分)
参考译文:
郭崇韬,是代州雁门人,担任河东教练使。(他)为人聪明机敏,能够应对自如,因富有才干受到称颂。唐庄宗做晋王时,郭崇韬担任中门使,很受亲近信赖。
晋兵在镇州围攻张文礼,很久没能攻克,而定州王都诱引契丹人前来侵犯。契丹人到达新乐,晋人都感到害怕,打算解围离去,唐庄宗犹豫不决,郭崇韬说:“契丹这次来,并不是救张文礼,(而是)因为王都用利益引诱他们罢了,况且晋军刚刚攻破梁军,应当利用已经振奋的气势,不能因胆怯而匆忙撤退。”唐庄宗认为他说得对,果然打败了契丹。唐庄宗登位,任命郭崇韬为兵部尚书、枢密使。
梁将王彦章击破德胜,唐军向东退守杨刘,王彦章包围了他们。唐庄宗登上营垒,望见王彦章挖深沟来断绝唐军的退路,心里不以为然,笑着说:“我明白他们的主意,他们想打持久战来使我疲惫。”立即率领手持短剑的士兵出战,遭到王彦章的伏兵箭射,大败而回。唐庄宗问郭崇韬说:“有什么好办法呢 ”这时,唐军已经占领了郓州,郭崇韬于是说:“王彦章把我们围困在这里,他的目的是要夺取郓州。我愿意带领几千士兵,占据黄河下游,在(他)必会争夺的地方修筑营垒,以策应郓州为名,王彦章一定会赶来争夺,在分散了他的兵力后,就
可以算计(他)了。但修筑营垒的事难以立即完成,陛下天天率精兵向王彦章挑战,迫使王彦章不能向东征战,十天后营垒就修成了。”唐庄宗认为可行,于是派郭崇韬和毛璋率领几千士兵晚上出发,经过(的地方)驱赶、掳掠当地百姓,拆毁房屋,砍伐树木,渡过黄河在博州东面修筑营垒,昼夜督促施工,六天营垒就修成了。王彦章果然率兵迅速进攻他们,当时正是大热天,王彦章的士兵被热死,等到营垒未能攻克,损失的士兵已有一大半时,(王彦章的军队)返回奔赴杨刘,唐庄宗迎面攻击(他们),于是打败了他们。
康延孝从梁投奔唐,首先见郭崇韬,郭崇韬把他请到卧室内密谈,全部获知梁军的虚实。自从唐失去德胜后,梁兵天天征战澶、相二州,又听康延孝说梁打算(对唐)采取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唐的将领们都感到忧虑困惑。唐庄宗也担忧这事,向将领们询问,将领们都说:“不如以黄河为界,和梁商定停战。”唐庄宗不高兴,召见郭崇轁询问计策,郭崇韬说:“陛下依仗正义起兵打仗,将士们在战事中疲于奔命,老百姓苦于输送军饷,已经十多年了。何况如今国家大号已经树立,从黄河以北,人人都抬头盼望功成业就而休养生息。现在得到一个郓州,却不能坚守而放弃它,即使想划定黄河为界,谁肯替陛下把守呢 而且唐没有失去德胜时,四面八方的商人,征调运输(的物资)必定(在此)聚集,柴草粮饷,堆积如山。自从丢失南城,保守杨刘,道路上辗转运输(的物资),损失一大半。而魏、博等五个州,秋天的庄稼还没有成熟,榨干老百姓来聚敛财物,也维持不了几个月,这难道是按兵不动、持久作战的时候吗 我自从康延孝前来投奔后,全部获知梁军的虚实,这确实是老天要消灭(梁)的时候。希望陛下派出一部分军队把守魏州,固守杨刘,而从郓州长驱直入捣毁梁的老巢,不超过半个月,天下就安定了!”唐庄宗十分高兴地说:“这是大丈夫的事业啊!”(唐庄宗)当天就向军队发布命令,从郓州出发袭击汴州,用了八天就消灭了梁。
唐庄宗和将领们用武力夺取天下,而郭崇韬不曾亲临战场,只是因谋划议论取得辅助帝王创业的第一大功。
同光三年的夏天,大水毁坏老百姓的土地,很多老百姓流亡而死。唐庄宗担心宫中炎热潮湿不能居住,想修建高楼避暑,于是派宫苑使王允平办理此事。宦官说:“郭崇幍皱着眉头不高兴,常常因土地税重而吝惜财物,陛下即使想建造(一座楼),那能成吗 ”唐庄宗于是派人问郭崇韬说:“过去我和梁军在黄河边对峙,即使是寒冬盛夏,穿着铠甲骑在马上,(都)不觉得劳苦。现在住在幽深的宫廷中,有大屋子遮阴,(却)受不了天热,为什么呢 ”郭崇韬回答说:“陛下过去以天下为己任,现在为自己一人做打算,艰难困苦和安逸快活,忧虑的事情不一样,情势自然这样。希望陛下不要忘记创业时的艰难,常常像在黄河边一样,那么就能使大暑天因此变得凉快。”唐庄宗默默不语。最后(还是)派王允平建楼,郭崇幍果然直言劝阻。宦官说:“郭崇韬的家,跟皇帝的住处没有什么不同,哪里知道陛下多热呢!”从此挑拨离间的话就越来越多地传到(宫里)。
14.(1)D (3分)【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也表现了诗人淡泊名利的旷达”错误,这里只是写自己生活的困苦,以及与友人深厚的情谊。故选D。
(2)①手法:虚写(联想或想象)。(1分)尾联回忆去年被贬途中孤身跋涉的凄凉画面,为虚写。(1分)或:借景抒情。(1分)我走在关山路上,看到蒙蒙细雨中的梅花。(1分)。(两个手法任写一个并分析即可)
②情感:再现去年被贬时的孤独凄凉,暗含对仕途坎坷的感慨。(1分)传递出诗人虽处逆境却因友情温暖而稍感宽慰的心境。(1分)
15.(共12分)
(1)多于在庾之粟粒 多于周身之帛缕
(2)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3)廊腰缦回 钩心斗角
(4)暴霜露 斩荆棘
(5)浴乎沂 风乎舞雩 咏而归
(6)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五、文学文本阅读(共20分)
16. C (2分) 【解析】A 琥珀(pò) 惊蛰 B 疥癣(xuǎn) 恍惚 D 舟楫 穿越
17. BE (4分)【解析】B.“暗含作者对其‘野性’的惋惜”表述错误。结合原文“这苦楝树不是在结痂,而是把千年的苦涩都熬成了琥珀”“‘贱生易长’的注解”等表述,作者实际是赞叹其生命力顽强,而非“惋惜”。E.“暗示现代社会对生态秩序的漠视与背离”错,根据原文“想象那些种子……续写新的轮回”可知,蚂蚁搬运花瓣的细节意在表现生命的自然协作与轮回。
18.①视听结合。(1分)“听见枝桠间传来细碎的爆裂声”从听觉写雨后树木生长,“满树白花凝着晶亮的水珠”从视觉呈现雨后景象,画面立体生动。(1分)
②比喻。(1分)将“满树白花凝着水珠”比作“银河倾泻在紫雾里”,形象写出苦楝花晶莹、繁茂,以及朦胧的美感。(1分)
19.①首尾呼应,结尾“暮春又至”呼应开篇“暮春的雨丝”,以季节轮回形成叙事闭环。②内容上,作者通过“苦楝若有若无的清香”,感受到了它的魂魄。③点明主旨,强化“生命轮回不息”与“草木精神永恒”的主旨,揭示生命顺应天道的哲思。(共6分,每点2分)
20.内涵:①“无用的苦涩”是渡世之舟:苦楝树皮苦涩,却能入药驱虫、治病救人,其“无用”的表象下蕴含济世之能,体现“苦涩”背后的实用价值。②“任性的生长”顺应天道:苦楝不择沃土,“与贫瘠之地相得益彰”,看似随性生长,实则以顽强生命力适应环境,暗合自然法则与生存智慧。
理解:①苦楝的苦涩与任性,揭示了“顺应天道”的禅意,以柔韧对抗逆境,以坚韧延续生命,最终在轮回中实现永恒。②在现实生活中,残障者用柔韧意志突破身体桎梏,受灾群体凭柔韧信念重建家园,他们都凭借坚韧不拔的意志,追逐生命光彩,续写生命新篇。(共4分,每点1分)
六、语言运用及名著阅读(本题共2小题,共8分)
21. 答案: ①“忝列”改为“亲临”或“莅临”。②“拜读”改为“阅读”。③“鼎力”改为“全力”或“大力”。④“垂爱”改为“喜爱”或“青睐”。(共4分,每点1分)解析: ①“忝列”,谦辞,有愧于排列在其中。此处是说专家学者会来现场,表达不得体,可改为“亲临”或“莅临”。②“拜读”,敬辞,阅读。此处是说请被邀请者读自己发出的邀请函,表达不得体,可改为“阅读”。
③“鼎力”,敬辞,大力(用于请托或表示感谢时)。此处是用于自身,说自己作为举办方会全力给来参加论坛的家长和孩子提供服务,表达不得体,可改为“全力”或“大力”。④“垂爱”,敬辞,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爱护(多用于书信)。此处是说希望参加论坛的孩子能获得评委的喜爱或者重视。可改为“喜爱”或“青睐”。(共4分,每点1分)
22.参考答案:我会选李纨。李纨作为大观园实际管理者,治园风格宽和有度,既维系基本秩序又给予众姐妹自由空间,让大家能在园中自在生活、葆有天性。她主持海棠诗社时,从拟定社规到组织雅集皆安排得当,使诗社活动蓬勃开展,充分展现出出色的组织协调与团队管理能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