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湘潭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技术是想象力的“催化剂”和“放大器”,它将天马行空的戏剧创意“转码”为可触可感的舞台面貌。有人担心,舞台上的高科技模糊了戏剧艺术的本体,特别是在戏曲舞台上,高科技的使用会损害其美学价值。其实,“艺术+技术”的实践古已有之,不仅引领一时风尚,我们今日舞台之面貌,也是在一次次科技进步的推动下,升级演进而来的。
250多年前,故宫畅音阁大戏楼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舞台。戏楼分为上、中、下三层,可以用辘轳把演员和道具从顶上送下来,造成从天而降的效果;也可以用绞盘把装置和人物从地下托出台面,造成从地下或水中钻出来的效果。这种设置使戏剧表演更具动态变化,视觉效果更为丰富,为观众带来新奇的观剧体验。至今,畅音阁大戏楼仍然是研究中国古代戏剧的重要例证。
近100年前,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创编的京剧剧目《太真外传》中,同样充满了科技感:立体透视的玉真观亭栏、七彩炫光的桂殿兰宫、电动机械的玉兔捣药,用追光营造氛围的长生殿广场以及机关布景搭建的海上仙山、琼楼玉宇……写实和立体的舞台布景以及现代灯光和音效技术,营造出更为逼真的氛围,增强了舞台的视觉冲击力。这些大胆的探索和突破,不仅丰富了京剧艺术的表现手法,也为后来的戏剧创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戏剧舞台运用高科技是为了凸显艺术表达,说到底,高科技与包括表演、音乐、舞美等在内的舞台手段在本质上都属于艺术语汇。只要内容过硬,科技运用丝毫不会掩盖戏剧本体,完全可以服务于思想揭示、故事讲述、人物塑造和情感表达,带给观众更多惊喜和感动。
因此,我们对高科技使用方式和效果的理解不应窄化。高科技不仅使现代声光电、机械装置、数字光影等手段合力展现出绚丽多姿的舞台效果,还可以打造出奇幻而又真切的演出空间,在新的层面上回归虚实相生、情景交融、写意传神的戏剧古典美学精神。高科技建构了全新的视听语言系统,将戏剧舞台与数字空间合一,延展了表演时空;三维音效和环境音场构建技术为舞台艺术提供了更加立体的声场,通过精确的声音定位与环境模拟,声源相位清晰可辨,仿佛为每个观众定制音域空间;高清影像如同光影魔术师,使场景随剧情流畅转换,让观众身临其境;全息影像勾勒出立体轮廓,变幻莫测的幻影仿佛触手可及。
有人认为高科技会干扰演员的表演。但其实在剧场里,数字技术替代了繁复的物理布景,舞台上干扰项更少,表演空间更开阔,演员行动更自由,意境更旷达了。如多媒体京剧《梅兰霓裳》首创以全屏LED屏幕为全剧背景,实现动漫与演员表演互动,通过虚拟影像打破原有天幕屏障,实体舞台布景与数字延伸景观无缝衔接。三维建模、动态捕捉系统和音频修复技术的结合,再现了梅兰芳盛年的舞姿身段和唱腔魅力,引得不少观众热泪盈眶。
高科技进入舞台可以提升观众的沉浸感、互动感,拉近戏剧与年轻观众的距离。人机交互、角色代入和360度全景拍摄等方式,打破了舞台和观众之间的隔阂。观众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互动参与者、共同创造者,获得了沉浸式体验。观众甚至可以通过智能穿戴设备,穿梭于虚拟与现实之间。如湖南省博物院驻场演出的马王堆动态展演小剧场戏剧《一念·辛追梦》,通过多层次、动态的纱幕投影技术,营造出无死角的裸眼3D效果,将复刻还原的文物素材与视频制作的场景相结合,将纯正的京剧唱、念、做、打融于光影营造的幻境中,为观众创造深度沉浸式的观赏体验。不少年轻人一开始是冲着光影特效而来,看完之后却说:“原来京剧这么好看!”
高科技的使用不仅是在舞台呈现上,而且已经前置到舞台作品的创排阶段,这种介入可以从整体上强化戏剧的核心价值。数字技术辅助规划管控流程、测算成本,使创作制作、服务保障等各项工作更加智能高效。利用数字化控制系统和自动化设备,舞台布景搭建和场景切换更加快捷灵活,缩短等待时间、减少人员投入,提高演出效率。这些都使演员以及舞台各部门更加紧密、高效地服务于戏剧表达。
湖南韶山有一条“时光隧道”——在室内多剧场联动空间中,大型红色文旅史诗舞台剧《梦回韶山》,采用行进式、流水线、全天候运行模式,运用全息纱幕投影、飞翔影院等多项新科技,在较少现场演员投入的情况下,带领观众体验伟人故事。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江西于都,大型红色文旅史诗《长征第一渡》,在为其量身打造的剧场内,采用独创360度机械液压舞台,可翻转升降,结合光影、悬吊、水循环等手段,模拟雪山、草地、大渡河等历史场景,再现那段峥嵘岁月。技术不“抢戏”,不影响现场演员发挥,不削弱和冲淡戏剧性,反而深度挖掘了表演的内涵,使科技与戏剧实现更好的融合。
技术是“死”的,人是“活”的,不能因“炫彩”就贬斥“肆意卖弄炫技”,不能因“奇观”就断定“滥施奇技淫巧”。每个戏剧人都是自己的“第一责任人”,要对舞台艺术有担当。对技术的正向或负面使用,根本责任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掌握和使用技术的人。掌握核心创造力的艺术家在每个时代都应该做前沿技术的主人,正如梅兰芳大师所说:“万物为我所用。”
现代高科技非但不是束缚戏剧舞台的枷锁,反而是赋能戏剧、焕新舞台的翅膀,让舞台戏剧飞得更高更远,在传承与创新、历史与未来的守望与奔赴中,奏响经典与时尚、浪漫与现实的交响。
(摘编自池浚《现代高科技为戏剧舞台插上新羽翼》)
1.关于文中的历史案例,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宫畅音阁通过辘轳和绞盘实现演员“从天而降”“破地而出”,证明中国古代戏剧始终领先世界科技水平。
B.梅兰芳在《太真外传》中采用电动机械玉兔,目的是取代人工表演以降低演出成本。
C.梅派京剧使用真车真马,反映了当时戏曲界对西方写实戏剧观的盲目模仿。
D.古今案例均证明:科技始终是舞台艺术的辅助工具,其价值取决于是否服务于艺术表达。
2.根据文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某话剧使用全息投影替代实景搭建,却导致观众注意力脱离演员表演,则违背了“科技服务艺术”的原则。
B.文中提到年轻人因特效接触京剧后感叹“原来京剧这么好看”,说明数字技术是传统文化吸引新受众的必要条件。
C.《长征第一渡》用机械舞台模拟历史场景却“技术不抢戏”,可作为正确处理科技与艺术关系的典型例证。
D.数字技术前置到创排阶段后,智能管控缩短布景搭建时间,体现了科技对戏剧制作流程的优化作用。
3.文章在论证“科技不干扰表演”时,最关键的论据是( )
A.全息影像能使幻影触手可及,拓展观众的感官体验。
B.数字技术替代物理布景,使演员行动更自由(如《梅兰霓裳》案例)。
C.智能穿戴设备让观众穿梭虚拟与现实,成为“共同创造者”。
D.三维音效技术为每个观众定制声场,提升听觉沉浸感。
4.针对第一段“有人担心,舞台上的高科技模糊了戏剧艺术的本体,特别是在戏曲舞台上,高科技的使用会损害其美学价值”的质疑,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进行反驳?请简要分析。
5.高科技如何赋能戏剧艺术?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隐秘之境
冷清秋
怎么办呢?
时间越久,她越爱上了这里。
置身于这样绿意重重的大山的怀抱,仿若无边绿境里的一朵小花。
无数的清晨和傍晚,她赤着脚静静地坐在湖边的草地上,让那柔软的凉意丝丝缕缕由下至上沁入心脾,进入自己瘦弱的身体,重重叠叠的愉悦层层堆积,最终,在她的唇角开出一朵漾着快意的花儿。
现在,她每天沿着湖边漫无目的地游走,徜徉,无所事事地看绿色的湖水,看湖中倒着生长的树,看树中间安然游弋的鱼儿,看船只远去,湖面留下无声的波。
尽管妈妈一再说:不要乱跑,不可以乱跑哦!尽管妈妈总是不由分说拉她回去。
大概是倦了,大概是看她并未惹出什么祸端,渐渐地,妈妈竟也由了她顺了她。
当初公司安排施工队进山装修民宿,妈妈是拒绝的。她说,不行!亭亭怎么办?可对方说:有什么呀,带着就是了!薪酬可是市里的一倍半哦!望着对方一脸的肯定,妈妈把后面的话咽了下去。对方仍然很知心地讲:公司知道你情况特殊,每天你只要备完料,完成你的检验任务,余下的时间自由支配就是。
可妈妈还是一脸忧伤。妈妈问她:怎么办呢?亭亭,我们去不去?
可她并不理会妈妈的急躁,完全是不说去也不说不去的样子。
但妈妈还是决定去了。当然要去了,一倍半的薪水,可以做很多事了。更重要的是对方说:换个环境啊,换个心境嘛!
可妈妈还是拽着衣袖告诫说:听说附近有野猪呢,不要乱走!
妈妈当然不会知道她一住下来就心生喜欢了。她喜欢这里弯弯曲曲的山路,喜欢远处苹果果园里那一片闪耀的红,喜欢羊群从山涧攀爬上来,拦住道路咩咩地叫,缓慢地走,一羊脸诧异地望她,喜欢圆滚滚的大南瓜从墙里面生长出来,把自己悬挂在石头墙上,像一只黄澄澄的南瓜灯笼。尽管妈妈一再重申不让她乱跑,尽管妈妈头疼她的乱跑,甚至一度生出想要把她锁在房间里的决心,可她怎么能放弃自己的喜欢呢。
一天晚上望着她鞋子衣服上沾染的泥土和渗着血的膝盖,妈妈终是怒了,问她有什么好呢?不就是大山里的一些树和水嘛!她原本想反驳来着,说很好啊,却终是没说。她当然也没说在下午遇见的小松鼠,草丛里的小刺猬,还想说还有土黄色的小兔子,一脸警惕地趴在草地上露半拉脑袋愣愣怔怔望她,然后纵身一跃,蹿进草丛消失不见了。
这些,她终是没有说出来。她没说她遇见的树林里的管理员大爷。
管理员大爷脚边跟着一只嘎嘎叫的鹅,白色的大鹅,戴着橘红的鹅帽子,看见她扎着脖子就要啄她。而大爷,只是一伸手抓住鹅脖子就把大鹅带走了。她很想像大人那样对管理员道声感谢或者别的什么。可没有。都没有。
她和妈妈睡觉的屋子进猫了,是一只小橘猫,蹑手蹑脚地叼走了她的火腿肠。后来,那猫又来,居然无所畏惧大摇大摆的,吃她安排好的酸奶和香肠,还满屋子巡逻。她则蜷在被卷中。
一声不响地看,一声不吭地听,看猫进来,看猫出去。有次那猫吃喝完毕,远远站在月光下冲她轻轻地喵——喵——呜——激动不已的她捏着嗓子去回应,那猫收到信号,“蹭”就跳上了床。自此,那猫夜夜来,天亮走。吃饱喝足便卧在枕边给她打呼噜,那呼噜好听极了,所以即便是妈妈一再反对,坚决反对,终是没拗过她。
她哪怕是自己不吃饭,也要操心猫的食物和水,并以更柔软更温和的态度待它。
自从父母分开后,她已经很久很久没有这么快乐这么幸福了。她死死拽着自己沿着一条狭窄寒冷的路朝更黑暗的地方走,不管不顾的,只切切实实厚铸所有的疼痛和难过,但现在,坚冰慢慢融化和模糊。
她和妈妈安安静静地坐在大大的落地窗前吃牛角包,简简单单的牛角包,搭配妈妈亲手制作的苏子酱和姜片茶,而小猫跳来跳去研究一朵新摘的喇叭花。雨后初晴,苏铁的叶片在光照下闪闪发光,花桐木肥大的叶片托着炸开的宽豆荚,两棵女贞一大一小挨在草地尽头的夕照下,她静静地望着一言不发,妈妈也静静地望着没有说话。
暮色降临时,妈妈破天荒拽她到湖边踩水。那时节,风遥遥从对岸过来了,一波一波凉意跟着水波涌过来了,她悄悄瞥了一眼妈妈,打开手机,输入搜索,点开来,网上是这样介绍的:洛宁西子湖,美丽的传说,真实的画卷,心灵的净土,梦中的天堂。
她忍不住笑了。
妈妈却落泪了。但妈妈快速扬了下袖子赶走眼泪,带着湿漉漉的讨好凑过来说:话费早给你充了,电源也很充足呢。说着,便伸手去捋她被风吹乱的头发。她犹豫要不要躲开的瞬间,妈妈的温热就真实地落在脸颊和耳上了。
清晰地颤抖中,她的眼泪没来由就滚落了。
她不喜欢妈妈也不喜欢爸爸。他们大人们的事情,她一概不想插话。可现在,不知怎的,她听见自己用一个陌生的声音颤颤巍巍喊了一声:妈妈!
地动山摇电光石火的,妈妈就扑过来把她死死抱在了怀里了。
现在,一切都静止了。就像是过去了一万年。
她一动也不想动,只是想——好温暖啊。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母亲最终同意进山工作,主要原因是薪酬翻倍,其次才是对方承诺的“自由支配时间”。
B.亭亭受伤后隐瞒遇见动物和管理员等细节,反映出她对母亲管束的叛逆与不信任。
C.小橘猫的出现直接促成母女和解,成为亭亭走出心理阴影的关键转折点。
D.“话费早充好”的细节,暗示母亲试图通过物质补偿修复与女儿的情感裂痕。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将人物喻为“绿境里的小花”,以渺小个体衬辽阔自然,暗喻生命与环境的共生关系。
B.野猪、松鼠等动物意象的穿插,既丰盈山野气息,也暗示亭亭向往自由、热爱自然的天性。
C.“地动山摇电光石火”用夸张修辞,突显“妈妈”这一呼唤对母亲产生的巨大情感冲击。
D.全文采用全知视角叙述,可自由切换母女双重视角,全面呈现两代人的心理隔阂与和解。
8.文中多次出现“她终是没有说出来”的心理描写,请分析其作用。
9.小说标题“隐秘之境”有何含义?它与小说主人公的成长有何关系?请简要说明。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陆晔,字士光,吴郡吴人也。伯父喜,吴吏部尚书。父英,高平相,员外散骑常侍。晔少有雅望,从兄机每称之曰:“我家世不乏公矣。”居丧,以孝闻。同郡顾荣与乡人书曰:“士光气息裁属,虑其性命,言之伤心矣。”
后察孝廉,除永世、乌江二县令,皆不就。元帝初镇江左,辟为祭酒,寻补振威将军、义兴太守,以疾不拜。预讨华轶功,封平望亭侯,累迁散骑常侍、本郡大中正。太兴元年,迁太子詹事。时帝以侍中皆北士,宜兼用南人,晔以清贞著称,遂拜侍中,徙尚书,领州大中正。
明帝即位,转光禄勋,迁太常,代纪瞻为尚书左仆射,领太子少傅,寻加金紫光禄大夫,代卞壶为领军将军。以平钱凤功,进爵江陵伯。帝不豫,晔与王导、卞壶、庾亮、温峤、郗鉴并受顾命,辅皇太子,更入殿将兵直宿。遗诏曰:“晔清操忠贞,历职显允,且其兄弟事君如父,忧国如家,岁寒不凋,体自门风。既委以六军,可录尚书事,加散骑常侍。”
苏峻之难,晔随帝在石头,举动方正,不以凶威变节。峻以晔吴士之望,不敢加害,使守留台。匡术以苑城归顺,时共推晔督宫城军事。峻平加卫将军给千兵百骑以勋进爵为公,封次子嘏新康子。
咸和中,求归乡里拜坟墓。有司奏,旧制假六十日。侍中颜含、黄门侍郎冯怀驳曰:“晔内蕴至德,清一其心,受托付之重,居台司之位,既蒙诏许归省坟茔,大臣之义本在忘己,岂容有期而反,无期必违。愚谓宜还自还,不须制日。”帝从之,晔因归。以疾卒,时年七十四。追赠侍中、车骑大将军,谥曰穆。子谌,散骑常侍。
(节选自《晋书·陆晔传》,有删改)
材料二:史臣评语为:“陆晔等并以时望国华,效彰历试,迭居端揆①,参掌机衡②。然皆率由旧章,得免祗悔。而充③抗言孺子,虽屈压于权臣,翊奉储君,竟导扬于末命,频参大议,屡画嘉谋,可谓忠贞在斯而已。”
(节选自《晋书·殷浩传》,有删改)
【注】①端揆:指宰相、首辅等最高行政长官职位。②机衡:原指北斗星的天玑、玉衡二星,代指国家政务机要。③充:此处疑为“晔”的讹误。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峻平A加卫B将军C给千兵D百骑E以勋进爵F为公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寻”在文中表示不久,与《陈情表》“寻蒙国恩”的“寻”意思相同。
B.“徙”指调动官职,与《琵琶行》“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的“徙”意思相同。
C.“其”代词,他的,与《师说》“其皆出于此乎”的“其”意义不同。
D.“反”通假字,通“返”,与《鸿门宴》“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的“反”意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陆晔年少时就有美好的名声,堂兄陆机很看好他,同郡顾荣也对他极为关心,担忧他的性命。
B.元帝看重陆晔,最初征召他为祭酒,后因想任用南方人且陆晔清贞著称,又让他担任侍中。
C.苏峻之乱时,陆晔坚守正道,苏峻因他是吴地士人的声望所在而不敢加害他,还让他守卫留台。
D.陆晔请求回乡拜祭坟墓,侍中颜含等人以旧制六十日假期为据,认为他应按时返回,不可延长归期。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察孝廉,除永世、乌江二县令,皆不就。
(2)帝不豫,晔与王导、卞壶、庾亮、温峤、郗鉴并受顾命,辅皇太子。
14.材料二中史臣评价陆晔“忠贞在斯”,请结合材料一,具体分析陆晔的哪些行为体现了“忠贞”这一品质。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上达奚舍人①
孟郊
北山少日月,草木苦风霜。
贫士在重坎②,食梅有酸肠。
万俗皆走圆,一身犹学方。
常恐众毁至,春叶成秋黄。
大贤秉高鉴,公烛无私光。
暗室晓未及,幽行涕空行。
【注】①达奚,唐代复姓;舍人,中书省官职。②“坎”,《易经》六十四卦之一,原为坑穴之义,代表困难和险境。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以“北山少日月”的荒寒景象起兴,暗示诗人身处困顿之境。
B.“重坎”化用《易经》卦象,喻指险阻重重,与“食梅酸肠”呼应,强化悲苦心境。
C.第八句“春叶成秋黄”实写北山草木凋零,暗示诗人因毁谤而被迫隐居的结局。
D.最后两句以“暗室”“幽行”作结,与开篇环境描写形成闭环,深化孤寂压抑的情感。
16.本诗与《望海潮》同为干谒之作,两首作品在干谒的方式上有何异同?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高三百日誓师大会上,李老师引用屈原《离骚》中的“ , ”两句,勉励学生为理想勇往直前,无怨无悔。
(2)小张返乡后,给朋友发信息,引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 , ”两句,展现了自己与亲友谈天,以琴书解闷的闲适生活。
(3)与如图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 , 。”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4年12月,一项研究披露,从太平洋出发再向东穿越大西洋一路至少横跨1.3万公里的一头座头鲸最终抵达印度洋的桑给巴尔群岛。
座头鲸,被公认是海洋中 A 的迁徙大师:觅食时游往极地的冷水区,繁殖时游回赤道的温暖水域。这样的迁徙规律几乎被写进座头鲸的“生活准则”。这头编号为“HW-MN1300828”的鲸鱼显然不想按规矩过日子。2013年,人们在哥伦比亚太平洋沿岸首次拍摄到它,当时它和另外7头座头鲸一起生活。4年后,它的栖息地还没有变化——人们在距离它首次出现的地方约78公里处又一次拍到了它。但是2022年8月,这头座头鲸再次出现时,已经是在印度洋桑给巴尔群岛附近,距离首次发现它的地点超过1.3万公里。
①根据它的一项研究,②在2024年年底公布,③外界才得知这头座头鲸的壮举。④它打破了座头鲸一贯的“纬度迁徙规律”,⑤第一次让科学家见证了座头鲸东西向、横跨半个地球的壮丽冒险。
( 甲 )。比如,1999年至2001年间,一头雌性座头鲸从巴西出发,穿越大西洋,一路游到印度洋的马达加斯加岛附近,行程9800公里。如今,这个纪录被新发现的这头雄性座头鲸刷新。1.3万公里还只是两次目击事件发生地之间的最短距离,( 乙 )。
对于这位“鲸友”的奇葩行为,科学家们有各种猜测。一种理论认为,它是个“爱情旅行家”。鲸鱼的繁殖竞争激烈,所有雄性座头鲸都在“唱着”低音炮情歌试图得到异性的青睐。或许它在附近没找到“心仪的伴侣”,于是跑到地球另一端碰碰运气。也有说它因为家乡没有食物了,只好一路追着食物奔波。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性:它只是想换个地方游一游。无论它为何选择了这条路线,有一点可以确定:这绝不是一场轻松的旅行,而是名副其实的“极限挑战”。面对浩瀚的海洋,这头鲸鱼每一步都得 B 。
18.请将第一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改成四个短句,可增减词语,不得改变句子原意。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22.文中第五段运用拟人的手法叙述了科学家们的第一种猜测,请运用此种手法对文中“它只是想换个地方游一游”进行扩写。要求:原意不变,想象合理,表达流畅,50字左右。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一个人任何时候都要懂得为自己而活,只有为自己而活,才是这一生最大的清醒。但也有人说,“人类生命和肢体的价值不仅属于他个人,而且属于整个社会”,人不应该仅为自己而活。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D 2.B 3.B 4.①举例论证(事实论证):列举历史案例(如畅音阁的例子),论证技术可以很好地服务于艺术;
②引用论证:引用梅兰芳的话“万物为我所用”,论证人对技术的主导性地位;
③因果论证:第四、五段运用了因果论证法——因为运用高科技是为了凸显艺术表达,所以我们对高科技使用方式和效果的理解不应窄化。 5.①展现绚丽多姿的舞台效果,打造奇幻而真切的演出空间,在新的层面上回归古典美学精神;(第5段)
②使舞台上干扰项更少,表演空间更开阔,演员行动更自由;(第6段)
③提升观众的沉浸感、互动感,拉近戏剧与年轻观众的距离;(第7段)
④优化创排流程,提高演出效率,高效地服务于戏剧表达。(第8段)
6.D 7.D 8.①塑造人物形象。体现“她”内向、不善言辞的特点,习惯将内心感受藏在心底。
②营造隐秘氛围,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亭亭未说出的秘密,如遇见小动物、管理员等,呼应标题“隐秘之境”,增添故事神秘感。
③暗示母女隔阂,加剧矛盾冲突。“她”不向妈妈分享山中趣事,反映出母女之间有情感距离。
④推动情节发展,突出了亭亭的成长。之前的“不说”与她结尾主动喊“妈妈”形成鲜明对比,更能突出她从封闭自我到打开心扉的变化。 9.(1)含义:
①现实中的自然环境:指亭亭和妈妈居住的宁静美丽但相对封闭的大山和西子湖,这里远离城市喧嚣,僻静隐秘。
②亭亭的内心世界:她因父母离异而紧紧封闭起来的内心,那里藏着她的伤痛、孤独以及她不愿与妈妈分享的快乐和秘密。
(2)与成长的关系:这片“隐秘之境”让“她”摆脱父母分开的伤痛,在自然中找回快乐,促使她主动向妈妈敞开心扉,实现了从封闭到温暖的成长转变。
10.ACE 11.B 12.D 13.(1)后来(陆晔)被举荐为孝廉,被任命为永世、乌江两县的县令,都没有赴任。
(2)皇帝病重,陆晔与王导、卞壶、庾亮、温峤、郗鉴一同接受临终遗命,辅佐皇太子。 14.忠贞品质的具体体现:
①守孝尽孝:居丧期间因过度哀伤至“气息裁属”,以孝闻名,体现儒家伦理之“忠”(对家族伦理的坚守)。
②临难不屈:苏峻之乱时随帝困守石头城,“举动方正,不以凶威变节”,面对叛军威胁仍坚守气节。
③顾命辅政:受明帝遗诏托孤,与重臣共同辅佐太子,“更入殿将兵直宿”,承担保卫皇室、稳定政局之责。
④忠心事主:遗诏称其“事君如父,忧国如家”,历仕多朝始终以国事为重,如平定钱凤、苏峻之乱等功勋。
⑤清贞自律:因“清贞”被元帝选为侍中,居官“历职显允”,以清廉公正赢得君臣信服,符合“忠贞”的道德标准。
15.C 16.(1)相同点:均通过描绘自身处境或社会现象委婉表达诉求,未直接乞官。
(2)不同点:
①《上达奚舍人》以比喻、象征手法自喻处境艰难(如“北山少日月”“贫士在重坎”),借“大贤秉高鉴”恳请达奚舍人以公正之心举荐,情感沉郁含蓄。
②《望海潮》以铺陈手法大肆渲染杭州繁华与西湖美景,暗颂官员治理功绩(如“市列珠玑,户盈罗绮”“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以颂求荐,风格豪迈。
17. 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悦亲戚之情话 乐琴书以消忧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小楫轻舟,梦如芙蓉浦/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18.一头座头鲸从太平洋出发,向东穿越大西洋,一路至少横跨1.3万公里,最终抵达印度洋的桑给巴尔群岛。 19.A.循规蹈矩
B.小心翼翼 20.语句①,将“根据”改为“针对”。
语句⑤,“第一次”调换到“见证”之前。 21.甲:此前也不是没有摆脱既定轨道的座头鲸
乙:这头鲸鱼的实际旅程可能远超这个距离 22.它只是在一个地方生活腻了,于是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去探索更广阔的世界,结果无意中就成了鲸鱼界的“马可·波罗”。
2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