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大湾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期末统—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大湾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期末统—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17 14:48: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广东省大湾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统一测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虽然中西学界对“何谓哲学”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很不确定和多元的,但对“何谓汉语哲学”这个问题的回答则可以比较明确,至少可以达成这样一个底线共识:汉语哲学就是以汉语思考、讨论哲学问题而形成的哲学思想。在这个意义上,无论一个人来自哪里,属于什么民族或国家,他用汉语进行哲学思考而提出的哲学思想,都属于汉语哲学。因此,汉语哲学与民族身份、法律身份无关。不管汉语哲学具有怎样的特性与风格,它永远不会是一种标识民族性或满足民族性诉求的民族哲学。事实上,任何语言中的哲学要成为哲学并保持为哲学,它就必须克服民族性的特殊诉求。
的确,哲学总是存在于各种语言之中,因此,一方面,哲学总是带着它所栖身的语言的风格,但是另一方面,一种语言中的思想要想上升为哲学思想,它必须超越这种语言。也就是说,这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要能够被翻译成其他语言,要能够被其他语言(并不一定是所有语言)世界分享。否则,它就是一种封闭于特定语言中的“哲学”。汉语哲学一定是带着汉语风格的哲学,但是它不会只是“一种语言里的哲学”。
同样,哲学的追问和探究活动也总是与进行着这种哲学活动的族群的处境性问题相关。因此,哲学活动不可避免地与族群的处境性诉求相关。但是,只有当人们把处境性问题提升为追究哲学问题的切入口,而不是将其当作哲学问题本身,把自己的处境性诉求置换为所有他者在同样处境下的普遍性诉求,一个族群才真正开始了哲学活动。这意味着,哲学活动虽然总是与一个族群克服特殊处境性困境的努力和历史相关,却又只有超越了处境与诉求的特殊性,才能真正开始。因此,汉语哲学要成为汉语哲学,它必须超越汉语本身,超越特殊的民族性与特殊的民族性诉求。这意味着,汉语哲学正如它被命名之前一样,是一种向世界开放的哲学,一种站在全人类立场上思考的哲学。
正如所有语言都只是一种地方语言一样,汉语也是一种地方语言。但是,汉语哲学却不是也不应该是一种地方性哲学。地方性哲学这一概念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因为有地域性限制的哲学都不成其为哲学。无论在什么语言世界里,其思想要成为一种哲学,都必定以包含对普遍性真理与普遍性原则的认识为前提。在这个意义上,正如其他语言世界里的哲学一样,在汉语哲学里、对普遍性真理、普遍性原则的追求与守护也是第一位的,所有其他关切都应当靠后。
简单地说,真正的汉语哲学不会是一种语言哲学,也不会是一种民族哲学或地方性哲学。相反,汉语哲学之为汉语哲学,它必定是一种在汉语世界里不断揭开人类各种隐蔽的普遍性问题,并加以系统性讨论的理论事业,是一项通过追究人类根本性问题去打开汉语的思想空间,并努力触碰与拓展汉语思想边界的思想事业。
我们需要这样的汉语哲学,不只是因为我们存在于汉语里,而且是因为哲学就存在于汉语里。汉语承载的世界是有本原问题与本原觉悟的世界,汉语承载的历史是被普遍性原则与超越性思想贯穿的历史。汉语哲学早已有之,它始于华夏文化实现超越性突破的春秋时期。也就是说,汉语哲学一直以匿名的方式存在着。我们需要汉语哲学,是因为我们只有置身于这样的哲学里,才能在自己的思想世界里经验到曾经标志着人类思想高度的思想经验,并且才能经受起足以开辟世界史的思想重量。
(摘编自黄裕生《何为汉语哲学?为什么需要汉语哲学?》)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汉语哲学与民族身份无关,因此其思想内容必然超越所有文化差异。
B.哲学的普遍性要求汉语哲学必须完全摒弃汉语自身的语言风格。
C.汉语哲学虽以汉语为载体,但其讨论的问题应具备全人类共通性。
D.我们需要汉语哲学,是因为我们存在于汉语里,哲学也就存在于汉语里。
2.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
A.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B.《论语》中“君子和而不同”体现了对不同文化共性的尊重。
C.朱熹提出“理一分殊”,强调普遍性原则与特殊现象的关系。
D.海德格尔主张:“语言是存在之家,哲学必须回归母语。”
3.材料中提到“汉语哲学必须超越汉语本身”,请结合文本分析这一观点的依据。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最是花影难扫
迟子建
在故乡的春夏,要问什么店铺的生意最清冷,无疑是花店了。因为这时节大自然开着豪气十足的花店,谁能与它争芳菲呢?花儿开在林间,开在原野,开在山崖,开在水边,当然,这样的花儿都是野花,达子香,白头翁,蒲公英,百合,芍药,铃兰,鸢尾,绣线菊等,它们仿佛彩虹的儿女,红红白白,紫紫黄黄的,绚丽极了。
这时节的居民区也是花团锦簇,农人们栽种在花圃的虞美人,大丽花,步步高,牵牛花,金盏菊等,呼应着菜圃中的土豆花,豆角花,茄子花和倭瓜花。野花和花圃中的花儿,专为悦人眼目的,不肩负给人提供食物的使命,大抵是只开花不问结果,如热烈的情人,不计前程,恣意盛开。而菜圃中开花的植物,命系人类的餐桌,花开得就规矩,适度,收敛,除了倭瓜花开大朵,其余的细细碎碎的,它们得留着精气神儿坐果呀。
菜圃中每朵花的背后,都有一个看不见的宇宙,这个宇宙就是果实。西红柿能否饱满红润,决定了它与鸡蛋为伍时,能不能在金黄和雪白之间,为它注入最炫目的落霞;茄子是否硕大,决定了它与鲶鱼相遇时,能吸纳多少鲶鱼肌理的鲜香;豆角是否厚实,决定了它出锅时是否跟入锅时一样的出息,不让主人的碗盘亏空;土豆是否圆滚滚,决定了它们在被蒸煮的过程中,能否像孩子一样绽开笑脸;辣椒是否挺实鲜辣,决定了它能为姑娘们省下多少口红。
花圃和山间的花儿还开着呢,菜圃的花儿早就谢了,结了果子。待到秋天,人们收获了果实,霜也来了。霜是花朵的敌人,它们一来,花季就结束了。被霜打过的花儿,在阳光中耷拉着脑袋,憔悴不堪,满脸是泪。它们哭也是没用的,想要绰约的风姿,想要蜜蜂与蝴蝶同欢的快乐,只有等待春回大地了。此时它们也许会羡慕菜圃那些不起眼的花儿,它们结了果,在冬天还活着——谁家的地窖不储藏着土豆和萝卜呢?
冬天的花朵是什么呢?是雪花和霜花,可这样的花儿太素白又太脆弱了,说化就化,于是喜欢鲜亮颜色的女孩子们,不想让漫漫长冬为这样的花儿所统帅,她们在深秋糊窗缝时,就在两层窗中间的隔层里,造了一个花园。
那是独一无二的梅园。
极北的房屋,为了抵御寒流,玻璃窗都是双层的。这双层窗,一拃间距。深秋时节,人们在用毛边纸或是废报纸糊窗缝时,会在二层窗间,放上二三十公分厚的保暖的锯末子,然后插几枝用蜡油捏成的梅花。
那时北方偏僻的山村大都没通电,蜡烛是我们的光明神。蜡烛通常红白两色,从供销社买来。
蜡烛将要燃尽时,烛芯气数已尽,侧歪了身子,人们只得吹灭蜡烛,留下烛头。女孩子们最喜欢那一块块润泽的蜡烛头了,尤其是红色的。我们会把它们珍藏起来,到了糊窗缝时,将收集到的蜡烛头,放到一个空的铁皮盒里,坐到火炉上融化了,一手擎着选好的形态妖娆的干树枝,一手在滚烫的烛油和凉水之间飞转,让干树枝瞬间成了干枝梅。
捏蜡花要眼疾手快,勇气也不能少。大拇指和二拇指要紧密团结,先是共同探入滚烫的烛油(有点赴汤蹈火的意味),然后赶紧撤兵,再探入事先备好的一碗凉水中,让沾在指尖的那层烛油,瞬间冷却而不失黏性,再飞速移兵至干树枝,随你选什么位置,以枝条为主心骨,大拇指二拇指对着它一捏,奇迹出现了,花瓣似的烛油从指尖脱落,一朵粉红娇嫩的梅花,灿灿绽放了!
一朵,两朵,三朵,七八朵,数十朵,干树枝瞬间春色贯通,梅花点点了!因为女孩手指粗细有别,再加上所蘸蜡油厚薄不同,蜡花有大有小,有胖有瘦,有深有浅。但不管怎么的,它们都是霜雪时节开得最烂漫的花儿!我们把这样的梅花,插在二层窗格芳香的锯末子上,它们就像开在金色的泥土里。这时你封上窗,一个冬天就有花儿看了。
这样的梅园什么时候消失呢?当寒风撤兵,春风长驱直入,把山岭涂抹上绿色,野花和庭院的花儿姹紫嫣红时,人们要开窗闻花香鸟语,破败的梅园也就成为春风中的垃圾,被清理掉了。
我很喜欢苏轼的那首《花影》:“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又教明月送将来。”花影在台阶摇曳,任凭什么扫把,也扫不开它。这日光和明月下永不消散的花影,就是时光,不管它穿越多少年,总会把美留在人的心头。就像我遥想逝去的花儿,无论是山间的,还是花圃和莱圃中的,却都是我们亲手在二层窗格打造的梅园,它们没有随着时光流逝而被遗忘,而是像风一样,一直吹拂着我的记忆,不让它沉睡。
哦,还忘了说,我父亲当年看我捏蜡花,还帮我修剪过干树枝呢。他会掰下一些枝条,让它变得疏朗,且斜斜地朝向一侧,好像拱着虾米腰。我嫌这样的花枝没有精神,老态龙钟的,撇进炉膛烧掉。他还叫我不要在干树枝上,捏那么多的蜡花,说花多了反而不受端详。我才不听他的呢,那时我和所有的女孩子一样,觉得花满枝头才美。等我到了父亲那般的年龄,真正懂得美以后,父亲已去了另一世界,再无人为我修剪那样的梅枝了。而且,我们也不再捏蜡花,村落通了电,我们不用蜡烛了。我们得到了永恒的光明,却失去窗格里的梅园了。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提到野花和花圃中的花儿“只开花不问结果,如热烈的情人,不计前程,恣意盛开”,写出了它们的自由奔放。
B.作者认为霜是花朵的“敌人”,因为霜的到来让花圃和菜圃的花朵凋零,但菜圃的花儿因结出果实得以在冬天存活。
C.为了抵御寒流,极北房屋在双层窗的隔层里用锯末子来保暖,女孩子们在此打造“梅园”,以抵御冬日的素白。
D.父亲曾建议“我”不要在干树枝上捏太多蜡花,但“我”因追求繁盛之美而未听从,这暗示了代际审美观念的差异。
5.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将绚丽的野花与莱圃的花进行对比,既突出了自然之美与实用之美的不同,又隐含了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B.描写蜡花制作过程时,“飞转”“眼疾手快”“紧密团结”等词,生动展现了女孩们的专注和灵巧。
C.结尾引用苏轼的《花影》,以“花影难扫”象征时光流逝中美的永恒,与文中“梅园”的消逝形成照应。
D.作者以“我们得到了永恒的光明,却失去窗格里的梅园了”收束全文,语言含蓄批判了现代文明的负面影响。
6.有人认为这篇文章的题目应该是“梅园”,你认为哪个题目好?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二、整本书阅读
7.下列各项中,对名著内容或解读的相关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很多歇后语与《三国演义》有关,比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鲁肃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等,这些歇后语都无比形象。
B.杜牧“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诗写的是赤壁之战,诗句涉及的两个人物是周瑜和曹操。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也是由《三国演义》“周瑜定计火攻曹操”的故事演化而来的。
C.朱光潜在《谈美书简》中提到,文艺作品不能对人物性格设置禁区,主角可以是英雄人物,也可以是所谓“中间人物”和“小人物”;但塑造人物可以歪曲人性,背离发展观点,主角可以是概念化、公式化或漫画式的。
D.朱光潜在《谈美书简》中提到,狂风暴雨、古松之类自然景物以及《红楼梦》里的林黛玉等这一类文艺作品形象,都令人起崇高之感;而微雨春风、小溪之类自然景物以及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等这一类作品都令人起秀美之感。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冬,十月,韩信、张耳以兵数万东击赵。赵王及成安君陈馀闻之,聚兵井陉口,号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韩信、张耳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路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勿与战。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野无所掠,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于麾下;否则必为二子所禽矣。”成安君尝自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曰:“韩信兵少而疲,如此避而不击,则诸侯谓吾怯而轻来伐我矣。”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广武君策,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戒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令其裨将传餐,曰:“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佯应曰“诺。”信曰:“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行,恐吾至阻险而还也。”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于是信与张耳佯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赵果空壁争汉旗鼓,逐信、耳。信、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见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禽赵王歇。诸将效首虏,毕贺,因问信曰:“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曰“破赵会食”,臣等不服,然竟以胜。此何术也?”信曰:“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诸将皆服,曰:“善!非臣所及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壁皆汉赤帜/见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
B.壁皆汉赤帜/见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
C.壁皆汉赤帜/见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
D.壁皆汉赤帜/见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
9.下列对文中加黑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与《石钟山记》中“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的“乃”意思相同。
B.然,与《项脊轩志》中“然余居于此”的“然”意思相同。
C.顾,与《种树郭橐驼传》中“去不复顾”的“顾”意思不同。
D.拊,与《孔雀东南飞》中“阿母大拊掌”的“拊”意思不同。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韩信与张耳带领汉军进攻赵国时,广武君曾经向成安君献出了退敌奇策,但是成安君认为自己的军队是正义之师,拒绝使用诈谋奇计。
B.韩信半夜派轻骑兵去引诱赵军出动,让士兵趁对方军营空虚时,迅速进入敌营,用自己的旗帜置换对方的旗帜,制造了敌营被攻占的假象。
C.汉赵两军激战很久以后,汉军的两位主帅装作逃跑,进入在水边列阵的军队中,此后两军继续激烈地交战,但是赵军依然不能打败汉军。
D.韩信认为汉军士兵并不是平时训练有素的,他们的战斗能力有限,将他们置于背水一战的境地将有助于激发他们的战斗积极性和战斗力。
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
(2)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路绝其辎重。
(3)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12.运用背水一战策略,表现出韩信哪些突出的军事才能?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秋声
陆游
人言悲秋难为情,我喜枕上闻秋声;快鹰下鞲①爪觜②健,壮士抚剑精神生。
我亦奋迅起衰病,唾手便有擒胡兴;弦开雁落诗亦成,笔力未饶弓力劲。
五原草枯首蓿空,青海萧萧风卷蓬;草罢捷书重上马,却从銮驾下辽东。
[注]①鞲:臂套。②觜:同“嘴”。
13.请把“我亦奋迅起衰病,唾手便有擒胡兴”翻译成现代汉语。
14.请结合诗歌分析诗人喜爱秋声的原因。
五、名篇名句默写
15.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2) ,讲信修睦。(《礼记·礼运》节选)
(3) ,何不改此度?(屈原《离骚》)
(4) ,旌旗蔽空。(苏轼《赤壁赋》)
(5)羌管弄晴,菱歌泛夜, 。(柳永《望海潮》)
(6)鸿雁长飞光不度,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7)行走于人世间,能够结交到知心好友是人生幸事。黄庭坚将“伯牙”“阮籍”的有关典故化为“ , ”二句,表现了失去知己后的百无聊赖。
六、语言文字运用
1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专家认为,实施离境退税“即买即退”等举措,有助于刺激国际游客在我国的消费,增强我国老字号产品的市场需求和生产供应。
B.在2025年世界田联接力赛首日比赛中,中国男子接力队在预赛中打破全国纪录,在获得2025年东京世锦赛资格的同时,也获得了当晚决赛资格。
C.通关便利性的提高使横琴的含“澳”量越来越足。据了解,截至到目前,在合作区就业生活居住的澳门居民已超2.6万人,注册的澳资企业已超6900家。
D.产自肇庆的“端砚”以“呵气成墨、滑入肌肤”的石质、独特的石品花纹以及巧夺天工的雕刻艺术位列众砚之首,备受历代文人墨客的推崇和珍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目前已知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汉字是“甲骨文”。甲骨文中很多字的字形看上去都很象图画。例如:,雨的甲骨文字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水滴下落的情形,那些线条如同细长的丝线,串起大小不一的雨点,潦潦几笔,便将雨水自天际洒落的动态表现出来。但是在漫长的历史中,汉字的字形在不断变化,为了便于书写,很多象形文字都渐渐变得不象形了。
汉字大致经历了甲骨文和金文、小篆、隶书、楷书几个主要的字体阶段,虽然也存在一些字形繁化的现象, ① 。甲骨文、金文和小篆称为古文字。由古文字变为隶书, ② ,书写起来更加方便,是汉字形体上最重要的两次简化。印刷术出现之后,汉字的字体就基本稳定下来,但是汉字字形简化的驱势始终没有停止。我们现在使用的简化字有不少是由古代传承下来的。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进行了几次大规摹的汉字整理和简化工作。今天我们在进行书面表达时,要坚持使用规范汉字。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所规定的6种情形可以保留或使用繁体字、异体字之外, ③ 。
17.下列选项中引号的作用,与画波浪线句子中的引号相同的一项是( )
A.翠翠心中那个古怪的想头“爷爷死了呢?”便仍然占据到心里有一会儿。
B.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C.他像是不喜欢“国民诗人”这个字的,都改成“民众诗人”了。
D.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
18.文段中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三处不同的并加以改正。
19.请从下列三个甲骨文中任选一个,仿照画线句子写一段话。
(典) (习) (天)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七、作文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41年,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议上作了题为《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主张将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
今天这个时代,我们的学习遇到了新情况,是否也面临改造的问题呢?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请结合你的生活写一篇文章。
要求:文体不限,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 2.C 3.①哲学要成为哲学并保持为哲学,须克服民族性特殊诉求,汉语哲学作为哲学,要超越汉语承载的民族性。
②哲学活动要把族群处境性问题升为追究哲学问题的切入口,超越处境与诉求特殊性,汉语哲学需超越汉语本身来开展哲学活动。
③汉语哲学不能是地方性哲学,要以对普遍性真理、原则的追求为前提,所以必须超越汉语本身,站在全人类立场思考。
4.B 5.D 6.示例一:“最是花影难扫”好。
①从内容看,文中既写了自然花草之影,如野花、菜圃花等,也写了窗格“梅园”的花影,还借苏轼《花影》深化花影(美)难以消逝的内涵,“花影”涵盖内容更丰富。
②从主题看,“花影难扫”象征美好记忆、时光中的美难以被遗忘,比“梅园”更能体现文章对美好事物留存心间的主旨。
③从艺术效果看,富有诗意,引发读者对“花影”含义的思考,激发阅读兴趣。
示例二:“梅园”好。
①从内容看,“梅园”是文章重要内容,女孩制作蜡花打造“梅园”的过程是描写重点,围绕“梅园”展开对故乡生活、亲情、美好记忆的叙述。
②从结构看,“梅园”是线索,串联起冬日制作蜡花、梅园的消逝、对父亲的回忆等内容,使文章结构清晰。
③从情感看,“梅园”承载着作者对故乡、童年、父亲的情感,以“梅园”为题更能直接体现情感寄托。
7.B
8.B 9.A 10.A 11.(1)从千里之外运送粮食,士兵们就会面带饥色;临时砍柴割草烧火做饭,军队就不能经常吃饱。
(2)希望您临时拨给我三万奇兵,从小路拦截他们的粮草辎重。
(3)农人把春天到了的消息告诉我,将要去西边的田地耕作。 12.①知己知彼,通过间谍了解赵军不用广武君计策,大胆进军。
②善于用奇,派轻骑兵换旗制造假象,扰乱赵军军心。
③因势利导,利用背水一战激发士兵斗志,让士兵“人人自为战”。
13.我也振奋起身,赶走衰老疾病(的状态),一唾手(一动手、轻易)便可擒获胡人。 14.①秋声能激发豪情,如“快鹰下鞲爪觜健,壮士抚剑精神生”,秋声让鹰和壮士都展现出豪迈状态,感染诗人。
②秋声唤起诗人报国之志,诗人虽衰病,却因秋声振奋,渴望擒胡报国,“我亦奋起祛衰病,唾手便有擒胡功”体现这点。
③秋声助成诗作,“弦开雁落诗亦成,笔力未饶弓力劲”,秋声激发创作灵感,让诗人写出有力量的诗作。
15.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选贤与能 不抚壮而弃秽兮 舳舻千里 嬉嬉钓叟莲娃 鱼龙潜跃水成文 朱弦已为佳人绝 青眼聊因美酒横
16.D
17.C 18.“象”改为“像”;“潦”改为“寥”;“摹”改为“模”(“驱” 改为 “趋”)。 19.示例(以“典”为例):“典”的甲骨文字形生动展现出双手捧着书籍(或重要物品)的情形,那些线条如同规整的边框,托举着中间的册页,寥寥数笔,便将尊崇、典籍的意味表现出来。 20.①但总体趋势是简化
②是汉字发展史上的重要变革
③应使用规范简化字
21.例文:
数字化时代的学习革命
1941年毛泽东同志提出“改造我们的学习”,这一号召穿越八十载光阴,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更显其预见性。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一场深刻的学习改造——不是对过去的简单修补,而是一场面向未来的范式重构。
我们生活在一个知识获取变得异常便捷却难以内化的时代。智能手机让我们可以随时查阅任何知识,但碎片化的阅读方式正在摧毁深度思考的能力;慕课平台提供了世界顶尖大学的课程,但完成率却低得惊人。我曾在放学路上用手机APP背了2000个英语单词,却在真正需要运用时大脑一片空白。这种现象被认知科学家称为“谷歌效应”——我们越来越依赖外部存储,导致大脑主动记忆的能力退化。法国哲学家贝尔纳·斯蒂格勒警告,数字技术正在导致人类的“认知无产阶级化”。当知识变得触手可及却难以扎根心灵,我们是否正在沦为信息的搬运工而非知识的建构者?
改造学习方式的核心在于重建人与知识的有机联系。我的表姐是位乡村教师,她让学生在观察昆虫生命周期后创作童话,在测量校园面积时学习几何,这种项目式学习让知识变得鲜活可感。明代思想家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认为真正的知识必须通过实践来验证和深化。芬兰教育体系之所以备受推崇,正是因为它打破了学科壁垒,强调现象式教学。在我的编程学习中,当我把枯燥的算法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时,那些抽象的代码突然有了生命。知识的价值不在于占有,而在于运用;学习的真谛不在于记忆,而在于创造。我们需要从“知道什么”转向“能做什么”,让学习回归其本质——改变行为、解决问题、创造价值。
更为根本的是,学习改造必须指向思维方式的升级。爱因斯坦说:“我们不能用制造问题时的同一思维水平来解决问题。”面对气候变化、人工智能伦理等复杂挑战,传统的线性思维已显不足。我的物理老师曾设计过一个实验:给每组学生不同的测量工具来计算重力加速度,结果每个组都得到了不同答案。这个实验教会我们,真实世界的知识往往具有不确定性,批判性思维比标准答案更重要。日本管理学家野中郁次郎提出的“SECI知识创造模型”强调,真正的学习发生在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持续转化中。当我们学会容忍模糊、拥抱不确定、建立跨学科连接,我们的大脑就完成了面向未来的“操作系统升级”。
站在文明转型的关口,学习改造不再只是方法更新,更是思维升级。当我们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建构,从机械记忆转向深度理解,就能真正驾驭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这场静悄悄的革命,终将重塑每个人的认知图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