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七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日,中国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任务探测器运抵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计划于2025年实施发射。按照计划,天问二号任务将通过一次发射,实施小行星2016H03伴飞、取样、返回和主带彗星311P伴飞探测等多项任务。
继天问一号探索火星之后,天问二号为何选择2016HO3作为新目的地?未来,它又会带回宇宙中怎样的秘密?
(一)
2016HO3小行星的名字听起来有些“冷冰冰”,但它的背后有一段有趣的发现故事。2016年,美国夏威夷的泛星计划巡天望远镜首次在浩瀚星空中捕捉到它的踪迹,这颗小行星也由此得名——2016代表发现的年份,HO3则表示小行星在4月下旬被发现的顺序编号。
2016HO3绕太阳公转周期为365.4天,与地球的365.25天几乎完全同步。对于这类与地球一起绕着太阳公转的小行星,科学家将其称之为“准卫星”。目前,地球附近的准卫星有5颗,其中2016HO3距离地球最近、运行最稳定。
天问二号为何选择2016HO3?据专家介绍,这类小行星保留着太阳系诞生之初的原始信息,是研究太阳系早期物质组成、形成过程和演化历史的“活化石”,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也有科学家推测,这颗直径约40—100米的天体,可能是某次远古撞击事件的抛射物,甚至可能与地球和月球存在“亲戚关系”。
为此,天问二号计划对2016HO3进行伴飞、测绘、遥感、采样,获取其热辐射状态、表面特征、密度、成分等信息。其研究结果有可能回答准卫星的起源以及轨道演化历史和未来趋势等科学问题,并为小行星乃至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过程提供科学依据。
(二)
天问二号的另一个探测对象是主带彗星311P,它于2013年被美国科学家探测发现。一开始,科学家在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发现了它,起初以为只是一颗普通的小行星,但经过进一步的细致观测发现,它不仅拥有小行星的稳定轨道,还长着六条“尾巴”——彗尾,就像孔雀开屏一样。
专家表示,对主带彗星311P进行探测,有助于了解小天体的物质组成、结构以及演化机制,填补太阳系小天体研究领域的空白。此外,311P的直径大约有480米,有观测结果显示,它可能还有一颗卫星。如果属实,311P便是少有的“双小行星”系统。天问二号届时将通过近距离探测,提供更直接的数据,解开311P的更多奥秘。
(三)
深空探测是全球科技竞争的制高点。2021年,天问一号成功落火,中国通过一次发射,实施火星环绕、着陆、巡视探测三大任务,在世界航天史上尚属首次。陆续取得的科学成果,丰富了人类对火星演化历史、环境变化规律、火星表面典型地形地貌成因等的认知。从月球到行星及小行星探测,中国深空探测正在走向更远、更深的新阶段,不断推动着人类对太阳系和宇宙的理解和探索。
在2025年发射天问二号之后,中国还将在2028年前后及2030年前后陆续发射天问三号和天问四号。其中天问三号作为中国第二次火星探测任务,确立生命痕迹探寻为第一科学目标,将突破火面采样、火面起飞上升、环火交会和行星保护等关键技术,实现火星样品返回地球的目标。天问四号则将对木星和木星的卫星进行研究,对木星空间和内部结构进行探测。
(摘编自刘晓《逐星问天,中国深空探测新远征》)
材料二:
2025年,中国航天又将迎来一个重要时刻——天问二号即将发射。
“天问”!我猜,其实很多人对这一名字并不陌生。2020年7月23日,天问一号由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天问”一词正是来源于屈原的诗篇《天问》。
屈原的《天问》,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以独特的形式,一口气提出了170多个问题,从宇宙的起源、天地的形成,到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无所不包。在那个科学技术尚不发达的时代,屈原凭借着非凡的想象和对真理的执着追求,试图探寻世界的本质,这种探索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天问二号”,则是现代中国航天事业的又一伟大创举。它是中国行星探测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对小行星进行探测等重大使命。
从屈原的《天问》到“天问二号”,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探索精神的传承与发展。这种精神,是对未知的好奇,是对真理的渴望,是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勇气。在古代,人们通过文学创作来表达对世界的思考;在现代,我们则借助科技的力量,将探索的脚步迈向更遥远的宇宙。
“天问二号”的每一次数据传输、每一个科学发现,都像是对屈原《天问》的回应。它告诉我们,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在探索的道路上,我们不仅要继承前人的智慧和精神,更要不断创新,勇于突破。同时,“天问二号”也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它代表着中国在航天领域的卓越成就,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就像屈原的《天问》曾经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一样,“天问二号”也将激励着当代中国人,在各个领域不断追求卓越,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摘编自陈明月《跨越千年的“天问”:从屈子诗章到航天壮举》)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2016HO3距离地球最近、运行最稳定,故科学家将其称之为“准卫星”。
B.“天问二号”的研究结果不仅为太阳系的形成还为准卫星的起源提供科学参考。
C.主带彗星311P有六条“尾巴”,但它既是彗星,又是“双小行星”系统。
D.“天问三号”将突破关键技术,以采集火星样品、探寻生命痕迹为目标。
2.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问二号”既有2016HO3的探测任务,又有主带彗星311P的探测任务。
B.“天问二号”选择小行星作为新目的地,展示了中国人民勇于创新的智慧和力量。
C.屈原通过文学创作来探寻世界本质,天问二号的科学发现回应了屈原的疑问。
D.“天问二号”的探索精神将激励中国人追求卓越,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努力。
3.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介绍了2016HO3小行星和主带彗星311P的发现过程及其主要特征,材料二则着重阐述了“天问”这一命名的文化渊源和精神内涵。
B.材料一在说明过程中运用了“活化石”“孔雀开屏”等生动形象的比喻手法,材料二将古今的“天问”对接,突出了中华民族探索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C.材料一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介绍了中国深空探测工程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规划,材料二则以“天问”为线索完整串联了从古至今的探索历程。
D.材料一在表达方式上主要采用了较为客观平实的说明性语言进行介绍,材料二则更多地运用了议论性较强的句子来进行阐述。
4.请给材料一的三个部分各拟一个小标题,每个标题不超过15个字。
5.请结合两则材料,从科学和文化两个角度简要分析“天问二号”任务的意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被雪覆盖
李海燕
那场雪下得可真大,从中午一直下到夜晚来临,又下到凌晨。整个世界都变成白色的了。
雪,没有阻止人们在这个夜晚出行,路上到处是戴着小红帽、手里拿着一束火花四溅的烟花的人。其实那不是真的烟花,是一种比真正的烟花还好看的电子烟花。远远望去,像天上的银河坠落在人间,无数彩色的星星在闪烁跳跃。
①我像一只鸟儿一样飞起来的那一刻,彩色的星星被一片雪白的光覆盖了。那是一束把我的视线完全吞噬的白光,就是在那束白光下,我飞离了地面,飞离了我的电瓶车,飞到那条路上。
当我醒过来的时候,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更不知道自己此时身在何处。我转动着眼珠子,努力地回想,我记得我在那个米线店里刷着永远也洗不尽的米线锅。我还记得今天店里忙得不可开交,来吃米线的人特别多,员工们忙得像上了发条的钟表,不得一分钟的闲暇。来的大多是年轻人,很多是中学生,他们戴着小红帽,手里拿着电子烟花,叽叽喳喳的,一张张冻得像红苹果一样的脸,满是欢喜。下班的时间延长了一个小时,我惦记着上高中的女儿。我每天要去学校接她下晚自习。女儿从我们那所乡村中学考上市里的重点高中后,我和老公就陪同女儿一起来到这座城市。
知觉的复苏让我感受到了剧烈的疼痛。我的记忆终于与飞离地面之前的情景衔接了起来。
店里卖完最后一锅米线,终于可以打烊了。我下班骑车回家,路上到处是雪,到处是人。为了早点回到家里,我躲开那条繁华的马路,选择了一条偏僻的路。几个年轻人在这条偏僻的路上打闹着,互相扔着雪团,突然其中一个人倒退着冲了过来,我猛地一转电瓶车的车把,车子滑向左侧。一道雪白的光正巧从一条胡同里窜了出来,白光带着一股巨大的魔力把我撞飞了。就在那一瞬间,我似乎看见车窗里一个男人惊恐的神情,还听见路边几声惊颤的呼叫,之后我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疼痛越来越强烈,像有无数条毒蛇围住我,一口一口地啃噬着我的皮肉,那些毒液慢慢地渗进我的皮肤、我的骨头、我的心脏里。心脏像一只困兽一样,在心室里不可遏制地战栗着。
雪越下越大,似乎要把我这具肉身彻底埋葬了才肯罢休。昏暗的路灯在雪中变得越发的昏暗。曾有两束白光由远及近,照亮了我和我身边的雪,光似乎犹豫了一下,还是走了。
求生的意识告诉我,我必须离开这里,就是爬也要爬到有人经过的地方,这里太偏僻了。那两辆车经过后,好长时间再也没有车来过。我使出吃奶的力气动了一下,浑身的骨头像散了架,根本无法支撑起我的皮肉。我发现能动的只有脖子。我抬起脑袋,看见了巷子尽头的那条马路,看见了马路上亮闪闪的路灯、过往的车辆、行走的小红帽和彩色的星星。我使出吃奶的力气喊了声“救命”,可喊出的声音却微弱得如同蚊子叫。一道道雪白的光在并不遥远的路上奔走着,来来往往,②却没有任何一道白光照进这条偏僻的小路。
雪还是那样铺天盖地地下着,落在我的身上、我的脸上,它们像麻醉剂,一点点埋住了我的疼痛。这期间好像有一辆车经过,我不知道是我的幻觉,还是真的。
夜,渐渐地向深处滑去,大雪仍然没有停下来,这条路的尽头,路灯依然明亮,行人和车子却渐渐减少了。我的头经过一次次抬起、落下的折腾后,最终抬不起来了。我能看的只有那漆黑的天空和不断飘落的雪。
雪,落在我脸上,开始还持续地融化着,后来能融化的只有眼睛上的雪了,我流出的眼泪还是热的。最后,世界在我的眼里模糊起来,我只能想象着落在我脸上的雪的柔软和纯白,就像我家南山草地上的白雪,软绵绵的,一个冬天都不化。只是落的时间久了,那雪会变得很坚硬,不再是当初软绵绵的雪了。
③我不再疼,也不再冷,甚至感到了温暖,像躺在一铺火炕上,身上盖着母亲的那床印花被子。印花被子蓝地白花,花是素描一样的白菊花,母亲亲手印染的。母亲逐年给拆洗的印花被子絮进新棉花,古朴的印花被子又厚又暖和。我看见父亲和母亲坐在火炕上,望着窗外面的白雪。
我看到一束火光,一束散发着陈旧棉花味道的火光,那是母亲那床印花被子燃烧起来的味道。暖暖的火光烘托着我向天空飞去。下面是一望无际的白。我看见女儿在出租屋里做功课,看见老公在工地上挥汗如雨,看见我的父亲和母亲穿着黑色的大褂子,坐在老屋里守着我。
我曾一度听到一首歌,一首耳熟能详的歌——《我在老地方等你》。谁在老地方等我?父亲和母亲?后来我想起来了,④那是我的手机铃声,在马路边上一次次唱起来,又一次次中断。
我,在绝望中彻底失去了意识。
后记:当我终于在医院里醒过来,我才得知自己被一名女司机救了。她没有留下姓名,只在我的衣兜里留下两千块钱。后来,我寻了她很久,甚至参加了电视台的一档寻找好人节目,她还是没有现身。我把自己的手机铃声设置成《好人一生平安》,到现在已经是第三年了。每当手机铃声响起,我都会想起那名女司机,然后不禁感叹一句:那场雪下得可真大,好多东西都被雪覆盖了。
(选自《天池小小说》,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对雪的描写,为故事设置了背景,也为下文“我”因雪天路滑遭遇车祸做了铺垫。
B.文中对年轻人的描写,如“戴着小红帽,手里拿着电子烟花,叽叽喳喳的”,展现出他们的青春活力,同时也衬托出“我”工作的疲惫。
C.“我”在车祸后的回忆中,多次提到女儿和老公,体现了“我”对家人的牵挂,也增强了故事的悲剧色彩。
D.小说结尾“我”把手机铃声设置成《好人一生平安》,表达了“我”对救命恩人的感激之情,以及对社会上所有好人的祝福。
7.下列对文中加序号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我”飞离地面的瞬间比作鸟儿飞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被撞飞时的状态,同时也暗示了“我”对自由的渴望。
B.②句中“却没有任何一道白光照进这条偏僻的小路”,既写出了“我”所处环境的偏僻和被人忽视,也象征着“我”在困境中得不到帮助的绝望。
C.③句“我不再疼,也不再冷,甚至感到了温暖”,这是“我”在生命垂危时产生的幻觉,温暖的感觉源于“我”对亲人、对家的思念。
D.④句“那是我的手机铃声,在马路边上一次次唱起来,又一次次中断”,手机铃声的响起与中断,暗示了外界与“我”的联系,也体现了“我”在绝望中的挣扎。
8.小说结尾处写道:“那场雪下得可真大,好多东西都被雪覆盖了。”请结合全文,分析“被雪覆盖的东西”有哪些深层意蕴。
9.小说采用“后记”的形式交代故事结局,这种叙事结构有何独特的艺术效果?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列子者,郑人也,与郑缪公同时,盖有道者也。其学本于黄帝、老子,号曰道家。道家者,秉要执本,清虚无为,及其治身接物,务崇不竞,合于六经。而《穆王》《汤问》二篇,迂诞恢诡,非君子之言也。至于《力命》篇,一推天命;《杨子》之篇,唯贵放逸。二义乖背,不似一家之书。然各有所明,亦有可观者。孝景皇帝时贵黄老术,此书颇行于世。及后遗落,散在民间,未有传者。且多寓言,与庄周相类,故太史公司马迁不为列传。
(刘向《列子新书目录》)
材料二:
缪公立于鲁僖三十二年,薨于鲁宣三年,正与鲁文公并世。列子书《杨朱篇》云:“孔子伐木于宋,围于陈蔡。”夫孔子生于鲁襄二十二年,缪公之薨五十五年矣。陈蔡之厄,孔子六十三岁。统而言之,已一百十八年。列子,缪公时人,必不及知陈蔡之事明矣。况其载魏文侯、子夏之问答,则又后于孔子者也。不特此尔。第二篇载宋康王之事,第四篇载公孙龙之言,是皆战国时事,上距郑缪公三百年矣。晋张湛为之注,亦觉其非,独于公孙龙事乃云:“后人增益,无所乖错而足有所明,亦何伤乎?如此皆存而不除。”大庆窃有疑焉。
因观《庄子·让王篇》云:“子列子穷,貌有饥色,客有言于郑子阳曰:‘列御寇,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国而穷,君无乃不好士乎?’子阳即令官遗之粟,列子再拜而辞。使者去,其妻曰:‘妾闻为有道者之妻子皆得佚乐,今有饥色,君过而遗先生食,先生不受,岂不命耶?’列子笑曰:‘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遣我粟,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受也。’其卒,民果作难而杀子阳。”观此,则列子与郑子阳同时。及考《史记·郑世家》,繻公二十五年杀其相子阳,即周安王四年癸未岁也。然则列子与子阳,乃繻公时人,刘向以为缪公,意者误以“繻”为“缪”欤?
虽然,大庆未敢遽以向为误姑隐之于心续见苏子由古史列子传亦引辞粟之事,以为御寇与繻公同时。又观《吕东莱大事记》云:安王四年,郑杀其相驷子阳,遂及列御寇之事。然后因此以自信。盖列与庄相去不远,庄乃齐宣、梁惠同时,列先于庄,故庄子著书多取其言也。若列子为郑繻公时人,彼公孙龙乃平原之客,赧王十七年,赵王封其弟胜为平原君,则公孙龙之事,盖后于子阳之死一百年矣。而宋康王事,又后于公孙龙十余年,列子乌得而预书之?信乎后人所增,有如张湛之言矣。然则刘向之误,观者不可不察;而公孙龙、宋康王之事,为后人所增益,尤不可以不知。
(叶大庆《考古质疑》)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大庆未敢A遽以向为误B姑隐之C于心D续见苏子由E古史F列子传G亦引H辞粟之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中指根本,与《种树郭橐驼传》中“其本欲舒”的“本”意思不同。
B.于,其用法与司马迁《鸿门宴》中“得复见将军于此”的“于”字用法相同,都是介词“在”的意思。
C.罪,名词活用为动词,与归有光《项脊轩志》“垣墙周庭”的“垣墙”用法不相同。
D.信,文中指的确、确实,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烟涛微茫信难求”的“信”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向认为,《力命》推崇天命,《杨子》主张放纵安逸,二者义理相悖,不似同一学派著作,但各有其思想价值。
B.张湛为《列子》作注,提到其中公孙龙的故事是后人添加进去的,没有大的错误,因此保留下来没有删除。叶大庆对这种做法不认同。
C.叶大庆认为《列子》书中记载的公孙龙和宋康王之事,发生在列子之后,他不可能预先记载这些事,因此断定是后人增补的内容。
D.面对子阳派人送来的粟米,身处困顿的列子果断谢绝,避免了可能的灾祸,体现了他对道义的坚守和对未来的预见。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孝景皇帝时贵黄老术,此书颇行于世。及后遗落,散在民间,未有传者。
(2)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遣我粟,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受也。
14.从材料二来看,叶大庆认为列子“乃繻公时人”,他的依据是什么?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遣兴①
陆游
西州落魄九年余,濯锦江头已结庐。谁遣径归朝凤阙,不令小住奉鱼书②。
尘埃眯目诗情尽,疾病侵人酒兴疏。寄语莺花休入梦,世间万事有乘除③。
【注】①诗人在蜀地任散职多年,颇适应蜀地生活,浑熙五年朝廷征召他还朝。②奉鱼书:恭敬地接受正式的任命诏令。鱼书,古代朝廷派发的鱼符和敕书,作为官员身份的凭证。③乘除:指事物的盛衰消长。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从时间和空间起笔,既点明诗人贬谪生涯之久,又暗含着对往昔仕途生活的感慨。
B.颔联中“谁遣”以反问语气表达对朝廷征召的意外,“奉鱼书”表达对朝廷起用自己的感激。
C.颈联以“尘埃眯目”喻现实困境,诗人的诗情因此受到摧残,身患疾病也使他无心饮酒。
D.“寄语莺花休入梦”劝美好春光勿扰,表现了诗人故作豁达实则无奈的情感,余韵悠长,令人回味。
16.有人评论放翁诗道尽了文人两难,本诗中作者面临怎样的两难处境?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学校计划在校园里栽种树木,有同学建议应遵循顺应树木天性的理念来种植,就如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 , ”两句强调的那样。
(2)小明在自己房间里有时自由自在地高声吟唱,有时深沉安静地端坐思考,就如同归有光《项脊轩志》中“ , ”两句话所形容的那样。
(3)当代青年需要正视失败和挫折,不能沉湎于过去,需要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 , ”所说那样向前看。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公元前2世纪浑盖之争登上历史舞台,一直到公元12世纪,学者们仍然在讨论浑天说和盖天说的孰是孰非。中国古人对天体结构问题的关注程度,由此可见一班。
纵观中国古代的这场旷世学术之争,我们发现,古人在这场争论中,秉持着一个重要原则:判断一个学说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其是否附合实际情况,而不是看其是否( ① )。比如,古人一直认为天地是由( ② ),如果承认这一前提,就得承认盖天说是正确的,因为阳气轻清,阴气重浊,( ③ ),重浊者下凝为地,这样所推出的,必然是盖天说所主张的宇宙结构模式。
除了不以先验的哲学观念为依据判断是非之外,浑盖之争在其他方面的表现也完全附合学术发展的实际情况。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主张的宇宙结构模式,与浑天说亦不一至,但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以佛教学说为依据,抢行要求人们放弃自己所信奉的宇宙结构学说的事例。宗教因素没有成为裁决浑盖是非,也没有因为人信奉某种宇宙理论而受到政治或宗教上的迫害。这些,无疑不是浑盖之争中值得肯定的地方。
(摘自《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有删改)
18.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文中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含错别字的词语并改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成语作为特殊的固定短语,其结构和意义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发展的过程中,有的成语改换了构成成分,如“揠苗助长”现在大多认为是“拔苗助长”;有的成语语义发生了明显变化,比如“明目张胆”,成语的感彩由褒义变成了贬义。《论语》中的成语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一部难得的经典,它在保留其深刻内涵的同时,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有的成语因为人们的错误使用而产生了变义,例如“好行小慧”出自《论语·卫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小慧指小聪明的意思,意为喜欢卖弄小聪明,然而在使用过程中,许多人将“慧”误用为“惠”,词义也就随着意思的改变而变为了喜欢施行小恩惠。
21.下列句子中的“小聪明”与文中画横线的“小聪明”在感彩上相同的一项是( )
A.他总爱耍小聪明,以为没人发现就好,结果害了整个团队。
B.关键时刻,他用小聪明解决了大问题。
C.别看他平时不声不响,其实肚子里装了不少小聪明。
D.爷爷笑着戳穿他的把戏:“你这点小聪明,还瞒得过我?”
22.成语演变的方式有四种:意义内容扩大、意义内容缩小、意义内容转移、词义褒贬色彩的改变。请任选两个方式,各列举一个成语,来说明其意义的变化。
例:美轮美奂,意义内容扩大。
原义:形容建筑物雄伟壮观、富丽堂皇。
扩展义:现也用于装饰、布置等美好事物。
变化点:由单项义演变出多项义,词义内容扩大。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前人总结修改文章的做法,一是“吟于口”,通过反复诵读来检查修改;二是“待于时”,写好后先放一放,等有新的想法后再修改;三是“求于友”,与师友切磋交流,虚心向别人请教。
其实,修改文章就如同完善人生,都要讲求方法。
以上材料给了你怎样的启发?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D 2.C 3.C 4.(一)从“准卫星”中研究太阳系历史。
(二)探测“主带彗星”,求解小天体奥秘。
(三)天问三号将寻找火星生命痕迹。 5.①科学意义:天问二号任务将探测小行星2016HO3和主带彗星311P,研究太阳系早期物质组成、形成过程和演化历史,填补小天体研究领域的空白,为人类了解太阳系和宇宙提供科学依据。
②文化意义:天问二号继承了中华民族探索未知的精神,体现了对屈原《天问》中探索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6.B 7.A 8.①现实的苦难:被雪覆盖的是“我”遭遇车祸后的痛苦与绝望,以及底层人物在城市中的艰难生存状态。
②人性的冷漠:雪掩盖了路人的忽视与车辆的离去,象征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疏离与麻木。
③生命的脆弱:雪既是事故的诱因,也象征命运的无常,突显个体在灾难前的渺小。
④希望的留存:尽管雪覆盖了许多苦难,但最终女司机的救助表明,人性的温暖仍未被完全掩埋。 9.①增加叙事完整性。后记补充“我”获救及女司机匿名留钱的情节,衔接正文危机与获救,让故事更完整、逻辑更顺畅。
②深化主题意蕴。女司机匿名救人、不求回报的行为,与正文肇事司机逃逸的冷漠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无名善意”的纯粹性,深化了对人性温暖与道德光辉的歌颂。
③产生留白。后记对女司机的身份、救助过程等细节未作展开,仅以“寻而未得”的简略叙事留下空白,引导读者思考“无名善举”的普遍性与价值,增强故事的余韵。
④形成突转。正文通过“无人施救”“手机铃声无人回应”等细节渲染绝望,后记以“女司机救助”实现情节逆转,形成“绝望—希望”的情感冲击,使故事更具张力,引发读者对“偶然善意改变命运”的感慨。
10.BDG 11.C 12.B 13.(1)在汉孝景皇帝时代,尊崇黄老学说,这本书在社会上很流行。后来逐渐失传,散落在民间,没有再被传承下来。
(2)国君并不是自己了解我。他因为别人的话才送我粮食,等到他要加罪于我时,也会因为别人的话。这就是我不接受的原因。 14.①列子书记载内容晚于郑缪公时代多年。列子书《杨朱篇》写到孔子围于陈蔡之事,从郑缪公去世到孔子遭遇陈蔡之厄相距100多年,如果列子是缪公时期人必然不知陈蔡之事。列子书中记载的魏文侯和子夏问答等事,也发生于孔子之后,晚于郑缪公时代。宋康王、公孙龙两人之事都发生在战国时代,更晚于秦穆公。
②《庄子》《史记》相为证明列子与子阳乃繻公时人。《庄子·让王篇》写到列子辞子阳粟之事,可知子阳与列子同时代。《史记·郑世家》里写到郑繻公二十五年杀死了子阳,由此可断定二人是郑繻公同时代人。
③其他文献的佐证。苏辙的《古史列子传》和《吕东莱大事记》皆将列子与郑繻公时期联系起来,进一步证实了其结论。
15.B 16.①去与留的两难处境。首联写诗人被贬多年,现在已在锦江边建庐而居。诗人虽已适应闲适的生活,但内心深处仍渴望回归朝廷,施展抱负。
②对朝廷征召的意外与对仕途前景的担忧。颔联“凤阙”和“鱼书”分别代指朝廷和任命文书。“谁遣”表达了对朝廷征召的意外,但“不令小住奉鱼书”透露出征召没有正式的任命文书和身份凭证,可能难以得到朝廷的重用,不免对仕途感到担忧。
③有超脱世事的豁达又对现实困境感到无奈。“尘埃眯目”喻现实困境。现实困境、疾病侵人让诗人内心充满无奈,“世间万事有乘除”表面是劝慰自己世事盛衰自有规律,实则流露出对现实困境的无奈接受和对未来命运的担忧。
17. 能顺木之天 以致其性焉尔 偃仰啸歌 冥然兀坐 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
18.①遵循先验的哲学观念;
②阴阳二气生成的;
③轻清者上浮为天。 19.宗教因素没有成为裁决浑盖是非的依据,也没有人因为信奉某种宇宙理论而受到政治或宗教上的迫害。这些,无疑都是浑盖之争中值得肯定的地方。 20.“可见一班”改为“可见一斑”;
“附合”改为“符合”;
“一至”改为“一致”;
“抢行”改为“强行”。
21.A 22.示例一:斤斤计较,意义内容缩小。
原义:“斤斤”指明察的样子,形容人明辨细微。
今义:仅用于贬义,指对琐碎小事过分算计。
缩小点:由中性词缩小到仅限于贬义。
示例二:明目张胆,意义内容转移或词义褒贬色彩改变。
原义(褒义):形容人有胆识,敢作敢为(《晋书》:“明目张胆,为六军之首”)。
今义(贬义):指公开肆无忌惮地做坏事。
转移点:从勇敢坦荡转移为肆无忌惮地作恶。
感彩:由褒义到贬义。
23.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