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濮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学业质量监测历史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濮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学业质量监测历史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19 15:19: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河南省濮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河南濮阳马庄遗址龙山文化层中出土有三角形鬼脸扁足鼎、红(灰)陶鬶、夹砂篮纹灰陶瓯、灰陶单耳杯等。从文化面貌分析,该文化层不但有河南汤阴白营龙山文化的同类器,还发现了不少山东龙山文化的同类器。据此可推断当时该地区( )
A.产生原始崇拜 B.出现贫富分化 C.居于核心地位 D.存在文化交流
2.下图为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形势图。下列历史现象可能出现于这一历史时期的是( )
A.中原与西域丝路的开辟 B.市场上出现大量纸币交易
C.士人借助科举改变命运 D.思想家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3.明末农学家徐光启在《农政全书》里详细地论述了栽培甘薯的方法。他还作《甘薯疏序》,在文中大力鼓吹甘薯种植,并多次从福建引种甘薯到松江、上海。这说明当时( )
A.高产粮食作物的推广种植 B.江南地区农业多种经营兴盛
C.西方农业科技知识的传播 D.农学著作编撰助推农业发展
4.1895年,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二书》中道:“诸夷以中国之易欺也,法人将问滇、桂,英人将问藏、粤,俄人将问新疆,德、奥、意、日、葡、荷皆狡焉思启。”这说明当时( )
A.维新变法运动蓬勃开展 B.中国面临严重民族危机
C.列强在华矛盾冲突加剧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
5.下图为1933年8月《红色中华》第103期第3版的《热烈要求增发二百万公债!》。这可用来说明( )
A.群众踊跃支持革命根据地建设 B.民族资产阶级积极兴办实业
C.国人支援国民政府对日本作战 D.官僚资本凭借权力聚敛财富
6.1965年,华东化工学院抽调干部、教师66名,高等教育部从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借调干部、教师8名,共74名专业人才,到四川省自贡市邓关镇参与华东化工学院西南分院的筹建工作。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内地经济发展缓慢 B.“大跃进”的掀起
C.“文化大革命”进行 D.三线建设的开展
7.《汉谟拉比法典》规定:“自由民于原野捕到逃亡之奴婢而交还其主人者,奴主应以银二舍客勒(单位)酬之。”“倘藏匿此奴隶于其家而后来奴隶被破获,则此自由民应处死。”这体现了《汉谟拉比法典》( )
A.重视人的自由平等 B.具有完备法律体系
C.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D.宣扬君主专制统治
8.《新全球史》中描述:“自533年始,他派大将贝利撒留进行远征活动,使意大利、西西里、西北非、西班牙南部等地区重新回到帝国的掌控之中。”这一描述可以用来说明( )
A.西罗马帝国的复兴 B.拜占庭帝国的扩张
C.阿拉伯帝国的广阔 D.俄罗斯帝国的兴起
9.古代玛雅祭司设计了一套成熟的历法和精巧的书写系统。他们十分了解天体运行,能够标绘出行星的运行轨迹,并预告日蚀和月蚀。他们发明了“零”的概念,计算出太阳年的长度是365.242天。这表明,古代玛雅( )
A.建立了神权国家 B.祭司阶层垄断文化教育
C.创造了灿烂文明 D.农业发展助推科技进步
10.1497年7月,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率领由四艘武装商船和170名水手组成的船队离开里斯本的港口。1499年8月,满载着黄金换来的胡椒和生姜的船队回到葡萄牙。这次航行( )
A.打开了直接联结欧亚海上贸易之门 B.开辟了欧洲到新大陆的航路
C.开辟了大西洋到太平洋的海上航线 D.证明了“地圆说”的正确性
11.1885年后,欧洲的商人、探险家、传教士在内的各路人士进入大大小小的非洲酋长或国王的“牛栏”和“王廷”,通过利诱、威逼、欺骗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等方式去求取协议。这说明( )
A.欧洲具有重视信誉的传统 B.列强加快了对非洲的瓜分
C.欧洲与非洲间贸易网建立 D.列强放弃罪恶的奴隶贸易
12.1905年,印度小资产阶级民主派派出许多工作者深入工厂,有的散发传单,有的在工人集会上讲演,还有的深入工棚,甚至到工厂做工。这些做法( )
A.为国大党的成立奠定基础 B.助推了反英斗争新高潮的出现
C.践行了非暴力不合作策略 D.是对殖民当局逮捕提拉克的反抗
13.1919年,德国人等到的并非所希望的“体面的和平”,而是一份“规定了德国的物质、社会、经济、政治和道德死亡”的和约。这说明( )
A.德国以体面方式结束了战争 B.和平运动在德国的日益高涨
C.国际联盟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D.巴黎和会对德国作出了严惩
14.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贸易总额降至242亿美元,比1929年减少2/3,退回到1919年的水平以下,其中美国下降70%,德国下降76%,法国下降2/3,英国下降2/5。这体现了( )
A.世界大战加剧国际局势紧张 B.亚欧战争策源地的最终形成
C.资本主义阵营内部矛盾重重 D.经济危机冲击资本主义世界
15.“冷战”期间,美国通过“美国之音”广播电台展开强劲的宣传活动,着力宣扬美国的民主形象,并传递美国对待世界重大问题的观点。美国的做法( )
A.强化了意识形态渗透 B.实现了对东欧的“和平演变”
C.加剧了美苏军事冲突 D.推动了美国霸权地位的形成
16.根据2022年世界银行国际债务统计,在当前非洲整体外债中,多边金融机构债务占28.8%,以西方金融机构为主的商业债权人债务占41.8%。这( )
A.展现了西方国家负责任的大国担当 B.延缓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发展
C.巩固了西方国家与非洲的同盟关系 D.推动了美苏冷战重心的转移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召开的部分会议及决议(或报告)内容
会议 会议及决议(或报告)内容
① “共产党现时最主要的任务是有系统的、有计划的、尽可能的在广大区域中准备农民的总暴动,利用今年秋收时期农村中阶级斗争剧烈的关键”,来发动和组织农民举行秋收暴动
②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导方针,反对任何教条主义的或经验主义的偏向”
③ “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决议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决议”
④ “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在城市工作中,“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团结其他劳动群众,争取知识分子……”,必须把恢复和发展生产作为中心任务。“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摘编自龚书铎主编《中国近代史1919—1949》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按时间顺序排列会议①②③,并阐述理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会议④召开的意义。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3世纪末著成的《马可·波罗行纪》问世后,对西欧思想界产生深刻影响。马可·波罗对中国繁华世俗生活的描述,引起受人文主义精神支配、以追求世俗生活为目标的有识之士对中国的注意。游记对中国的叙述是如此完美,这引起部分欧洲人的怀疑。保守人士对游记所写的中国人的世俗生活作了诬蔑性宣传,使西欧人对中国人产生偏见。17世纪中叶以前,人文主义者的中国观只是零星存在其作品中,大部分只提到中国地理上的概念或历史人物,还存在许多偏见和错误,未能形成研究中国的热潮。
17世纪下半叶西欧出版的有关中国的重要著作不下38种。这些著作的中国观初步具有客观公正的痕迹。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是德国人莱布尼茨。17世纪末18世纪初有关中国的争论已触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思想。莱布尼茨充分利用有关信息,实事求是地论述了中国文化,其深度和广度已大大超出同时代的欧洲人。18世纪以后,启蒙思想家在秉承人文主义者中国观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在欧洲思想文化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摘编自刘苏华《文艺复兴时期西欧人文主义者的中国观》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7世纪中叶以前西欧“未能形成研究中国的热潮”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7世纪下半叶西欧中国观的变化及影响。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0年以后,工业革命进入第二阶段。科学家进入工业研究的实验室,几乎所有的工业部门都受到科学的影响。科学的作用日益凸显,并逐渐成为大工业生产的组成部分,最突出的是电力、钢铁、化工三个部门。三大部门的技术带动整个工业的发展,并形成了新的技术革命,还出现了对现代社会影响深远的三大发明:汽车、飞机和无线电通信。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叶,现代科技通过各种方式从欧洲、北美向世界其他地方传播。
——摘编自马克壵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1925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工业化的方针。斯大林在这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明确指出:“使苏联从一个输入机器和设备的国家变成生产机器和设备的国家,从而使苏联在资本主义包围的环境下绝不会变成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附庸,而成为一个按社会主义方式进行建设的独立的经济单位。”尽管1925年提出了工业化方针,但工业化时期并没有正式开始。苏联工业化作为一个运动的全面开展始于1928年,即第一个五年计划。
——摘编自陆南泉《斯大林工业化道路再认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苏联工业化开展的背景。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为20世纪下半叶的图片及相关信息。
1960年,阿尔及利亚的反帝国主义起义,在达雷斯萨达穆斯林将欧洲人家中的家具搬到街上加以焚毁
1971年,美国军队中的老兵在国会前举行游行示威,抗议美国继续卷入越南战争
1986年,阿富汗难民逃到伊朗,加入了当代社会数十万难民的行列
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上开放签署《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据[美]罗伯特·E.勒纳《西方文明史》等整理
根据材料中一幅或多幅图片,并结合20世纪下半叶的历史,自拟论题并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C A B A D C B C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B D D A B
17.(1)时间顺序:③→①→②。理由:①“尽可能的在广大区域中准备农民的总暴动”“组织农民举行秋收暴动”是1927年中共八七会议确立的在农村开展秋收起义;
②“中国共产党以……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导方针”是1945年中共七大确立的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③“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是1923年中共三大确立的国共合作。
(2)意义:为党夺取全国胜利指明了方针;明确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为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建设提供了基本政策和理论基础;强调了加强党的建设。
18.(1)原因:与中国联系相对较少;保守人士的诋毁宣传;人文主义者对中国的偏见及误解;《马可·波罗行纪》过度美化引起怀疑。
(2)变化:对中国文化了解增多,触及中国传统文化核心;趋向客观公正。影响:有助于改观西欧人对中国的错误认识;促进了中国文化在欧洲的传播;促进启蒙思想发展。
19.(1)特点:科学与生产技术紧密结合;重工业、新兴工业发展突出;同时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或波及范围广);进程各具特色。
(2)背景: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业基础薄弱;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中;工业化方针的确立;斯大林领导地位的确立。
20.示例1:
论题:20世纪下半叶是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的时期。
阐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浪潮空前高涨。在亚洲,在印度人民反抗斗争的压力下,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在此前后,印度尼西亚、老挝、菲律宾、缅甸、锡兰等也纷纷独立,帝国主义在亚洲的殖民体系瓦解。在非洲,20世纪50年代,非洲大陆掀起民族独立风暴,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阿尔及利亚与法国殖民者进行武装斗争;到20世纪60年代末,非洲独立国家已达41个。拉丁美洲人民捍卫国家主权的斗争迅速发展。1945—1991年,全世界有90多个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世界殖民体系被摧毁。
综上所述,二战后亚非拉人民掀起了空前的民族解放运动,并获得独立,反映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是人类历史的巨大进步。
示例2:
论题:20世纪下半叶是人类迅速发展与面临挑战的时期。
阐释:20世纪下半叶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期。1960年,阿尔及利亚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起义,这反映了当时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1971年美国老兵抗议越南战争,反映了战争对美国的危害,体现了人们为争取和平的努力;1986年阿富汗难民问题,反映了战争造成了大规模人道主义灾难;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签署,反映了当时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也体现了人类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
综上所述,20世纪下半叶是人类迅速发展与面临挑战的时期。人们在追求民族独立、世界和平的同时,也面临着地区冲突、战争、生态环境恶化等严峻挑战。这些照片不仅记录了当时的历史瞬间,更深刻地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