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 营养物质的吸收
1.能概述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2.通过对小肠结构的观察和功能的分析,逐步确立生物学“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3.通过学习消化道中各器官的吸收,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自觉爱护自己的身体。
重点:明确小肠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难点:小肠分别与消化和吸收相适应的特点。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教师提出成语“酒囊饭袋”,请学生猜测该器官的名称。“肝胆相照”中肝和胆有什么联系 “酒肉穿肠过”肠对酒肉有怎样的作用 由生活中的成语引入,激发学生求知、探究的欲望。
二、新课讲解 探究新知 营养物质的吸收 1.出示营养物质的吸收部位示意图,请学生思考消化道内的营养物质的去向;根据营养物质的去向,请学生尝试描述吸收的概念。 学生观察思考,分组讨论、交流观察结果: (1)一部分营养物质进入消化道壁。 (2)吸收:食物中的水、无机盐、维生素,以及食物经过消化后形成的小分子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等,通过消化道壁进入血液的过程。 2.请学生说出具有吸收功能的器官有哪些 分析主要的吸收器官是什么 师生交流总结:胃能吸收少量的水和无机盐;小肠能吸收大部分的水、无机盐、维生素、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等;大肠能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 3.教师强调:小肠不但是消化食物的主要器官,也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 4.过渡:为什么小肠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 小肠有哪些结构特点与其吸收功能相适应 5.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小肠适于吸收营养物质的结构特点”探究活动,在探究过程中思考下列问题: (1)你用肉眼和放大镜分别观察到了什么结构 这些结构对于营养物质的吸收有什么意义 (2)为什么要把小肠放入清水中 学生仔细观察后回答: (1)用肉眼观察到小肠内表面有环形皱襞;皱襞上有许多绒毛状突起——小肠绒毛,可以大大增加吸收面积。 (2)放入清水中,小肠吸水后膨胀,有利于观察。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设置,突破重难点。
6.出示小肠皱襞和小肠绒毛示意图,请学生观察分析:小肠绒毛有何特点,对于营养物质的吸收有什么意义 学生观察交流:小肠绒毛壁很薄,只由一层细胞构成,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7.教师提问:小肠有哪些特点与吸收营养物质的功能相适应 师生交流,总结: (1)长: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成年人的小肠一般长5~7 m。 (2)大: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增大了小肠的表面积。 (3)薄:小肠绒毛中有毛细血管,小肠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 各种营养物质在小肠等处被吸收后,进入循环系统,最终随血液运往全身,供给身体生长发育和进行各项生理活动的需要,人才能健康地生活。 通过总结,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三、巩固运用 拓展提升 食管癌患者术后暂时不能进食,可以采用静脉输入全营养液的方法为细胞提供营养物质。全营养液的组成成分中不能含有哪些物质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 不能含有淀粉、蛋白质、脂肪等不能被吸收的物质。
第2节 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第2课时 营养物质的吸收
一、吸收的概念
吸收:食物中的水、无机盐、维生素,以及食物经过消化后形成的小分子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等,通过消化道壁进入血液的过程
二、营养物质的吸收部位
1.口腔、食管:基本没有吸收功能
2.胃:能吸收少量的水和无机盐
3.大肠:能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
4.小肠:能吸收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以及大部分的水、无机盐、维生素等
三、小肠适于吸收的特点
1.长:小肠很长
2.大:小肠内表面有皱襞和绒毛,大大增加了表面积
3.薄:小肠绒毛中有毛细血管,小肠绒毛壁、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层细胞构成
在学习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的关系时,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学生积极参与,思维碰撞出火花,总结出小肠适于吸收的特点,合作能力得到锻炼。吸收的概念比较抽象,部分学生理解仍有困难,说明在概念转化为通俗语言方面还有提升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