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 血液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5-2025学年生物学苏科版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4.1 血液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5-2025学年生物学苏科版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7-17 18:55: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节 血液
1.通过观察血液分层实验、显微镜下的血细胞形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实验分析能力。
2.通过认识各种血细胞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功能,形成正确的适应观。
3.通过说出血液中几种成分含量的正常值,学会解读血常规化验单,分析检测数据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
4.通过学习输血原则及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认同无偿献血的意义和价值。
重点:1.血浆的成分和功能。
2.三种血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的比较。
难点:1.红细胞运输氧气的功能。
2.解读血常规化验单,分析检测数据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生病了去医院,医生总会让我们去做个血常规化验。为什么医生可以通过血常规化验单的数据来判断我们的身体出现的状况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血液的组成及功能。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解 探究新知 (一)血液的成分 1.演示实验:观察血液的分层现象。 教师提出问题: 加抗凝剂的试管和不加抗凝剂的试管中血液分层现象有什么不同 血液的成分包括哪几部分 学生认真观察演示实验,并回答: 加抗凝剂的试管分为三层,不加抗凝剂的试管分为两层。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 教师总结:从演示实验中可以看到,加抗凝剂的试管中血液分为三层,上层是淡黄色半透明的液体,叫作血浆;下层呈暗红色的是红细胞;中间有很薄的一层白色物质,是白细胞和血小板。因此,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教师进一步提问:护士为患者抽血化验时,使用的一些试管中会加抗凝剂,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思考后回答:防止血液凝固。 2.展示制作的血浆成分的饼状图。请学生分析各组分所占的比例,尝试总结血浆的功能。 学生观察饼状图,分析各组分所占比例,明确血浆中含有大量的水分,以及蛋白质、葡萄糖和无机盐等。 师生交流总结:血浆有运载血细胞,运输营养物质和废物的功能。 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对血液成分有一个初步认识。 通过图片和提问,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为后面的内容打下基础。
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指导学生分组探讨:血清与血浆有什么区别 学生分组讨论后,师生交流达成共识: 血清与血浆颜色不同:血清黄色透明,血浆淡黄色半透明,而且血清中没有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是具有凝血功能的蛋白质。 3.指导学生观察人的血细胞涂片,讨论: (1)观察的人血细胞涂片中有几种血细胞 数量最多的是哪一种 (2)你是如何区分红细胞和白细胞的 学生在观察人的血细胞涂片的基础上回答: (1)有3种血细胞,数量最多的是红细胞。 (2)白细胞比红细胞个体大,红细胞是红色的。 教师重点指出:血细胞中数量最多的是红细胞;白细胞数量最少,个体较大;血小板个体最小,一般观察不到。 4.展示人的血细胞涂片和红细胞电镜图片,请学生仔细观察,说出红细胞的形态特点和结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红细胞的形态特点推断红细胞的结构特点。 学生观察后回答:红细胞呈两面凹的圆饼状。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 5.请学生自主学习教材第37页,思考:血液为什么是红色的 学生自主学习,回答:血液呈红色的原因是红细胞是红色的。 师生交流,总结出红细胞的功能。 6.播放视频,学生观看,思考问题:白细胞有什么功能 人体某处发炎时,它的数量又是如何变化的 学生观看后,回答:白细胞能吞噬病菌。 师生交流总结:白细胞有防御和保护的作用。人体某处发炎时,它的数量会增多。 7.出示血小板图片,引导学生说出血小板的形态特点,分析其功能。 学生观察图片后说出血小板的特点:形状不规则,没有细胞核。 8.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掌握血小板的功能。 9.教师提出:血常规是最基本的血液检验。血常规主要检验血液的细胞部分。血液中有三种不同功能的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通过观察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判断疾病,是医生诊断病情常用的辅助检查手段之一。 10.指导学生学习教材第38页血常规化验报告单。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该报告单中,血液的哪些成分出现了异常 (2)尝试分析该就诊者的健康状况。 学生观察血常规化验单,分组探讨,达成共识: (1)该报告单中血红蛋白含量低于正常值。 (2)该就诊者患贫血。 师生交流,强调:当血液里红细胞的数量过少,或者血红蛋白的含量过低时,血液携带氧气的能力下降,人会出现头晕、乏力、困倦、面色苍白等贫血症状,应适当多食用含蛋白质和铁的食物。 (二)血型与输血 过渡:血液被誉为生命之河,汩汩血液在蜿蜒的血管里流淌,支撑起生命的延续。一旦一个人由于某些因素造成失血过多,就会危及生命,需要及时输血。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9页,并提出以下问题: (1)一个成年人的血量是多少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讨论、回答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思考、归纳、小组同学间合作、交流、表达等能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强化探究能力、观察能力、归纳总结能力。 简单地学习关于血常规化验单的知识,便于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2)输血的原则是什么 (3)为什么提倡无偿献血 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并回答: (1)成年人血液总量通常为体重的7%~8%。 (2)输血一般应以输同型血为原则。 (3)无偿献血可以帮助失血者恢复健康。 教师补充: (1)一个体重为60 kg的健康人,体内的血液总量通常为4.2~4.8 L。血量相对稳定,有利于人体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一般情况下,一个人一次失血若不超过血液总量的10%,靠自身的调节,一段时间后可完全恢复正常。 (2)输血是将献血者的血液输入失血者体内。输血前应先对受血者和献血者的血型进行鉴定与配血。人类有多种血型系统,其中最基本的是ABO血型系统,包括A型、B型、O型和 AB型四种血型。输血时若血型不符,受血者体内的红细胞会凝集成团,阻碍血液循环而引起严重后果,甚至危及人的生命。 (3)血液的新陈代谢活动非常旺盛。一个健康成年人一次献血200~400 mL,献血者在献血后身体会自动调节,使血量很快恢复正常。适量献血不仅不会影响健康,还会刺激身体的造血功能。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获取、提炼信息的能力。 通过教师讲解关于输血与血型的知识,帮助学生认同献血的积极意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巩固运用 拓展提升 中国足球队在备战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时,在众多条件优越的地点中,最终选择昆明为集训地。你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这对运动员的身体机能会产生什么影响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 昆明属于高原地区,同平原地区相比,空气稀薄,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较少,在这种环境中集训,可增加运动员血液中血红蛋白的含量,从而增强足球运动员血液的供氧能力。
第14章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
第1节 血液
一、血液的成分
血液
二、血型与输血
血液对于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学生见到过血液,能够描述血液的颜色等特性,但对于血量、血型等不能直接观察到的特征显得陌生。本节课,在不同教学环节中运用演示、动手实验、生活实例,帮助学生学习、理解抽象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点是教师展开教学过程的基本点。学生已经具备的日常生活经验对于学习过程的开展和深入是非常重要的,应积极开发这方面的资源。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习内容贴近生活实际,有利于降低学习难度。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