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 血液循环
1.掌握体循环和肺循环途径、功能及血液成分变化,认同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其血液循环功能相适应。
2.理解在血液循环过程中的血液成分变化,构建物质与能量观。
3.通过学习血压与脉搏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健康,养成加强体育锻炼的习惯,认同生物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重点:血液循环的途径及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难点: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出示输液图片,提出:患肺炎的人需要静脉注射消炎药,药物注射到血管,为什么能够治疗肺部炎症呢 设计情境问题,大胆猜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解 探究新知 (一)血液循环的发现 过渡:哈维做了一个简单而又有效的绷带实验,他用绷带将上臂扎紧时,肘和腕处的脉搏就摸不着了,同时前臂的静脉鼓胀起来。表明血液从心脏经动脉流到静脉,再流回心脏。限于当时的条件,哈维并不知道血液是怎样从动脉流到静脉的,但他猜想动脉和静脉之间有一种血管。 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实验来验证哈维的猜想。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8页,了解实验步骤,明确本次实验的目的要求。 2.依据课本中的实验步骤,各小组讨论,设计完善实验方案。 3.进行实验: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 教师提示:(1)在实验过程中,提示学生注意移动培养皿,尽可能观察到小鱼尾鳍末端,找到毛细血管,它的管腔很细,红细胞一般单行通过,便于识别。然后边观察边移动培养皿,根据血流情况,分别找到小动脉和小静脉。 (2)在观察过程中,应时常用滴管往纱布上滴水以保持湿润,尽量使小鱼少受伤害。实验结束后,将小鱼放回鱼缸。 4.实验结束后,请学生尝试回答问题: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了几种血管 血液在各种血管中的流动情况有何不同 学生相互讨论问题:可以观察到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这三种血管。 师生交流后,教师重点指出:三种血管内血流的方向是动脉→毛细血管→静脉。 (二)血液循环的途径 过渡:我们已经知道了血液由心脏流向动脉,经过毛细血管流入静脉,再流回心脏,那血液循环的具体途径是怎样的呢 1.将学生每4人分成一个小组,每组领取一张作业纸(纸上设计出血液循环模式图,不标注名称),让学生通过讨论、思考,在作业纸上标出心脏和血管的名称,并用箭头标出血液流动的方向。 展示学生学习的成果,教师进行科学评价。 通过哈维发现血液循环的故事,激发学生进行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实验的兴趣。 通过小组实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通过学生互动,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他们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意识。
学生在作业纸上标出心脏和血管的名称,并用箭头标出血液流动方向。 2.出示“血液循环途径示意图”,思考:血液循环分为哪两部分 左心室和右心室的血液将会流向何处 学生尝试划分: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 3.展示血液循环图片和体循环视频,思考以下问题: 体循环的起点、终点及大致路径分别是什么 学生观看、思考、讨论、总结:体循环的起点是左心室,终点是右心房。路径为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身体各部分的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师生交流总结体循环的路径,同时强调:起点是心室的原因为心室收缩,把血液压入动脉,而静脉把血液送回心房,故心房是血液循环的终点。 4.展示血液循环图片和肺循环动画,思考以下问题: 肺循环的起点、终点及大致路径分别是什么 学生观察、思考、讨论、总结:肺循环的起点是右心室,终点是左心房。路径为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 教师补充:体循环与肺循环是同时进行的,并且通过心脏连通,组成一条完整的循环路线。血液循环为人体组织细胞不断运来营养物质和氧,运走二氧化碳等废物。 (三)血液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50页第4~7自然段。 1.教师讲解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 2.教师提问:在体循环的过程中,血液成分发生了变化,是因为发生了物质交换。接着出示动画演示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提出:如何进行物质交换 交换的结果是什么 学生思考、交流后总结:血液中的氧气和营养物质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细胞,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穿过毛细血管壁扩散进入血液。血液中的营养物质和氧气减少了,二氧化碳增多了。 师生交流总结:通过体循环,血液由动脉血变为静脉血。 3.教师提问:在肺循环的过程中,血液成分发生了变化,是因为发生了气体交换。接着出示动画演示肺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提出:如何进行气体交换 交换的结果是什么 学生思考、交流后总结:肺泡中的氧气穿过肺泡壁、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穿过毛细血管壁、肺泡壁进入肺泡,然后排出体外。 师生交流总结:通过肺循环,血液由静脉血变为动脉血。 4.教师总结:血液在人体内流动,将氧和各种营养物质等运输到身体的各个器官、组织,供组织细胞使用,并且将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运输到相应的器官而排出体外。 (四)脉搏与血压 1.过渡:2 000多年前,著名医学家扁鹊就已经用“切脉”来诊断疾病。我国传统医学上,用“望闻问切”来对病情进行诊断。其中“切”就是切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第50~51页关于脉搏的知识,解决以下问题: (1)什么是脉搏 在何处测得 (2)脉搏是怎么形成的 (3)脉搏的次数与心跳次数有什么关系 感受体循环过程及血液流动方向,将抽象思维转化成具体动态图像。通过举例,锻炼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同样的思路学习肺循环,提高教学效率,学生也更易理解。 通过问题引领和知识梳理,引导学生对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进行整体认知,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知识,在教材上标注出相关问题的答案。 教师小结:当心室收缩时,左心室的血液射入主动脉,主动脉壁扩张;当心室舒张时,主动脉壁回缩。主动脉壁一张一缩地搏动,像波浪一样沿着动脉壁向离心方向传播,叫脉搏。脉搏能反映身体机能状态,人体每分钟的脉搏次数,通常与心率是一致的。 2.过渡:高血压是当代社会的一种主要疾病,要了解高血压知识,必须先了解什么是血压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51页血压的相关内容,提问: 什么是高血压 什么是低血压 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知识,在教材上标注出相关问题的答案。 教师小结:一个人在安静状态下的收缩压如果多次超过140 mmHg或者舒张压多次超过90 mmHg,就认为是高血压;如果收缩压多次低于90 mmHg或者舒张压多次低于60 mmHg,则认为是低血压。 通过阅读教材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获取、提炼信息的能力,并对脉搏与血压有一个初步认识。 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以致用,在应用知识过程中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并提高灵活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三、巩固运用 拓展提升 室间隔缺损是一种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左、右心室之间有缺损(如图),缺损较大时会造成血液在心室之间流通。左、右心室之间缺损较大时,患者容易出现乏力等症状。主要原因是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 动脉血与静脉血混合,体循环为组织细胞输送的氧气减少。
第3节 血液循环
一、血液循环的途径及血液成分变化
二、脉搏与血压
本节内容既是本册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变静为动,化难为易,较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任务驱动下,学生主动观察,积极思考,发展智力,形成能力,顺利完成本节教学任务。在教学中,我们应尽量运用演示、探究实验、生活实例,帮助学生学习、理解抽象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