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 反射弧和反射的类型
1.结合实例概述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认同条件反射能使人或动物更好地适应环境。
2.描述反射弧的结构,归纳总结常见的感受器和效应器。
3.尝试完成测试“握手——握手”反射活动,增强与同学的合作能力,体验活动的乐趣。
4.体验训练小动物建立某种条件反射,认同条件反射需要非条件刺激强化和巩固。
5.了解大脑皮质的结构特点及功能,知道人体能对语言和文字建立特有的条件反射。
6.通过学习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明确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不断强化,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7.尝试训练小动物,增进与动物的情感,体会人与动物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
重点:1.理解反射的概念和反射弧的结构与功能。
2.区别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的主要特点,特别是理解建立条件反射的适应意义。
3.了解大脑皮质的形态结构特点与功能,特别是了解人类建立条件反射的突出特征。
难点:1.反射的概念和反射弧的结构与功能。
2.条件反射的特征和意义。
3.结合生活中的体验,使学生将具体、生动的认识进一步转变为抽象、概括的规律性认识。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出示两组图片:吃食物分泌唾液、膝跳反射和训练海豚表演、小狗钻火圈。提问:这两种反射有什么不一样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反射的类型。 通过生活现象、设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解 探究新知 (一)反射和反射弧 [展示]膝跳反射动画,并让学生亲自体验、观察。提出问题: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敲击膝盖某部位,小腿会有反应。 继续提问:我们把这种现象叫作什么呢 学生思考回答:反射。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91页内容,并提出问题: (1)什么是反射 (2)反射依靠什么来完成 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并回答: (1)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来自体内外的各种刺激作出的反应,叫作反射。 (2)反射弧。 教师补充:完成某一反射过程的结构,叫作反射弧。一个完整的反射弧由五部分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反射弧的五部分缺一不可,任何一部分受到损伤,都会产生调节障碍,因此,健康完整的反射弧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条件。 活动:测试“捏住直尺”反应要用多少时间。 学生按方法步骤进行活动,教师提出以下问题: (1)捏住直尺的反应活动是否属于反射 (2)比较受试者从第1次到第10次的测试数据,有什么样的规律 若比较在不同状态下的测试,你认为影响反应完成时间长短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比较不同受试者的测试数据,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说明你的理由。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小组交流并回答: (1)属于反射。 (2)开始几次时间较长,后来逐渐缩短,最后基本稳定。注意力集中程度和经验积累。 (3)不同的人完成同一反射所需时间不同,不同的人反应速度和反应能力不同。 教师补充:一般来说,反射弧上神经冲动传导得比较快,使人体能够及时、迅速、准确地实现调节。反射除了能通过骨骼肌运动对刺激作出反应之外,还能够通过平滑肌和腺体的活动来调节相应内脏器官的功能状态。例如,当口腔内一些感受器受到食物等造成的刺激时,也会通过神经调节使唾液腺分泌唾液,这称为唾液分泌反射。总之,神经系统就是通过每一个具体的反射活动来实现其调节功能的,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二)反射的类型 过渡:反射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有的简单,有的复杂。如何对它们进行分类呢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92~93页,提出问题: (1)什么是非条件反射 并举例说明。 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归纳问题的能力,最后共同得出结论。 通过动画、自身体验、自主学习,帮助学生建立反射和反射弧的概念。 通过测试“捏住直尺”反应要用多少时间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对反射的理解。
(2)什么是条件反射 并举例说明。 学生结合教材回答: (1)非条件反射是生来就具有的先天性反射,如眨眼反射。 (2)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学习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如望梅止渴。 教师补充:引起非条件反射的刺激称为非条件刺激,引起条件反射的刺激称为条件刺激。条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 合作探究:比较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完成下列表格: 比较项目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形成生来就具有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 通过后天的学习逐渐形成神经中枢大脑皮质以下(脑干和脊髓)大脑皮质刺激对感受器的直接刺激任何无关的刺激反射弧永久的、固定的暂时的、易变的适应性范围小,只适应不变的环境范围广,可适应多变的环境
通过交流活动,培养学生思考、小组合作、交流、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并对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有初步认识。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收集、获取知识的能力。 通过比较,加深对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理解。
三、巩固运用 拓展提升 材料:20世纪70年代初,人们做了一个实验,给狼提供掺有氯化锂的羊肉,摄入这样的食物后,狼会十分不适,并出现严重的呕吐现象。经过多次驯化,把狼与羊群放在一起,尽管狼十分饥饿,还是会尽量远离羊群。想一想: (1)狼吃了掺有氯化锂的羊肉后出现呕吐的现象,属于什么反射 (2)后来为什么会出现饥饿的狼远离羊群的现象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 (1)非条件反射。 (2)后来出现饥饿的狼远离羊群的现象,这是由大脑皮质上特定神经中枢参与完成的,通过长期生活经验的积累形成的条件反射。
第1节 人体的神经调节
第2课时 反射弧和反射的类型
一、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二、反射弧
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三、反射的类型
四、人类条件反射最突出的特征
能够对语言和文字的刺激建立条件反射
本节课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膝跳反射”的例子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反射的发生过程,帮助学生建立反射的概念和结构基础,即“反射弧的组成”,并引导学生了解反射弧的传导方向。课堂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联系生活实际,并提供大量反射的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区分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这样设计的优点是活动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学生参与课堂兴趣高,能引发学生主动思考并获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