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级高二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75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龙山文化时期,人们发明了安柄使用的石镰和蚌镰等新农具,可以把原来摘取禾穗改变为连秆收割。部分地区出土的收刈工具如石刀,不仅数量多,而且还有所改进,一般都加宽加长,刃部更加锋利。由此可知,龙山文化时期()
A.精耕细作农业形成 B.原始农业已经出现
C.阶级分化现象初现 D.经济发展水平提高
2.《尚书商书·盘庚》中记载“盘庚五迁,将治亳殷,民咨胥怨”。盘庚面对商王朝“五代九王”统治混乱、水灾频发等危机,通过占卜、动员、威慑等方式克服了反对意见,终于迁都于殷,实现了商王朝的中兴。此举()
A.扩大了商王的直接控制范围 B.确立了商王独尊的绝对权力
C.稳定了商代的社会政治秩序 D.规范了商王室王位继承秩序
3.《孟子梁惠王上》记载梁惠王对当时社会现象发牢骚问孟子“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这说明战国时期()
A.区域间贩运贸易日渐兴盛 B.政策调整加速了社会流动
C.小农经济冲击了等级秩序 D.兼并战争引发大规模移民
4.秦朝末年,陈胜、吴广以“大楚兴,陈胜王”为口号,聚集了大量支持者,揭开了反秦起义的序幕。在这场历史巨变中,最终来自楚地的项羽和刘邦,成为最高统治权的角逐者。经过楚汉战争,刘邦赢得了最终的胜利。据此,以下推断合理的是()
A.秦统一后未能有效实现国家文化心理的统合
B.秦朝在原楚国地区的统治比其他地区更残暴
C.知人善任是刘邦最终获取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D“楚”成为秦末凝聚所有反秦势力的文化符号
5.如表为文献对先秦至两汉时期儒生区域分布状况的记载。这一变化表明()
文献 记载内容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共列录先秦时期儒生七十七人,其中齐鲁人四十五人,约占58.44%
《史记儒林外传》 共列录西汉前期著名儒生三十九人,其中,齐鲁人二十八人约占71.79%
《汉书儒林传》 综合西汉一代著名儒生的区域分布,齐鲁人占45.60%
《后汉书儒林列传》 东汉著名的儒学学者,齐鲁人约占36.36%
A.儒生数量总体不断下降 B.齐鲁地区儒学发展衰微
C.儒学传播范围逐渐拓展 D.两汉时期儒学受到冲击
6.北朝时期,一些军事将领相互联姻,形成关陇集团,集团内部包括鲜卑贵族上层元、长孙、独孤诸族,也包括过去北方的门阀,如京兆韦氏、弘农杨氏等,还有迁徙到关陇地区的河东门阀,如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关陇集团的形成()
A.成为九品中正制的根基 B.保证了北方的长期稳定
C.加剧了南北政权的对立 D.顺应了当时的历史趋势
7.唐以前,上巳、清明、端午、重阳等节日主要与信仰、巫术及鬼神崇拜相关。到唐代,民众踏青郊游、聚会饮宴逐渐成为这些节日的重要内容。这反映了唐代()
A.庶民的社会地位提高 B.民众重视现世生活享受
C.商品经济占据优势地位 D.节日的信仰色彩消失
8.唐代宗时,中央置枢密使,并以宦者为之,负责“宣传机密诏奏,承受表奏,于内中进呈,若皇帝有所处分,则宣付政事堂及翰林院学士”,但为临时性机构。至德宗时逐渐制度化,其长官也被授予“掌机密”“知枢密”“典枢密”等衔。唐代枢密使的演变()
A.得益于封建专制皇权的强化 B.反映了君权遭到宦官的侵夺
C.推动了国家权力中心的转移 D.提高了中枢机构的运转效率
9.安史之乱后,为了弥补财政的亏空,唐政府先后出台了许多新的税收项目,使赋税制度越来越混乱。建中元年(780年),唐德宗在宰相杨炎的建议和推动下,对国家税收体制做出重大调整。调整后的制度()
A.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征税主要标准从财产转为人丁
C.增加了税收名目 D.以均田制为基础
10.两汉时期没有具体的个体”或“个人”观念,有的只是慈父“孝子”“仁君”“忠臣”等“角色化”的对“人”的代称。魏晋时期人们直接回到作为个人的“人”的内心之中,审视自己以及周围的一切。这一变化说明()
A.门阀政治影响力弱化 B.佛道思想融入了儒学
C.儒家伦理受到了挑战 D.地方教化已出现扭曲
11.北宋初年汴京城中有卖笔者,“其笔甚大,全用劲毫,号散卓笔,市中鬻者,一管百钱”,相比之下粮价“都下粟麦至贱......斗值十钱”。此类现象在当时社会并不足奇。这反映出宋代()
A.科举制丰富了市民生活 B.治国理念冲击社会生活
C.农业科技发展水平有限 D.理学日渐成为主流思潮
12.下图为元帝国构建示意图。据图可知,元朝()
A.行省制是对中央行政制度的创新 B.边疆治理呈现与内地差异化特征
C.实行中书省总领全国军务的制度 D.蕴含了多元统一的国家治理智慧
13.元代时,税粮以江南诸府为最,每年漕运东南之米数百万石。1297年,江南诸道御史大夫彻里认为“江浙税粮甲天下”。这反映了当时江南地区()
A.经济地位日益重要 B.经济出现转型趋势
C.商品经济不断发展 D.赋税负担逐渐加重
14.如表是宋代学者关于当时体育运动的论述。他们意在通过发展体育运动()
内容 人物
投壶可以治心,可以修身,可以为国,可以观人。 司马光
君子之射,以中为胜,不必以贯革为胜。 张载
夫学之有射圃,非曰不忘武备也,盖将以养德焉。 朱熹
A.改变积弱现状B.推动军事发展 C.渗透道德教育 D.提升人民体质
15.明之阁臣即使有理想,有主张者,也必须先勾结宦官不可,否则一切政事都受到宦官阻梗,不能上达皇帝,如张居正为一代能臣,其任首辅时亦要密结司礼太监冯保,才能策动当时的政事。据此分析明朝()
A.宦官制约阁臣强化皇权 B.宦官专权导致政治黑暗
C.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D.宦官权力比阁臣大
16.雍正年间,皇帝在《朱批谕旨》自撰前言中强调“耳目不广,见闻未周,何以宣达下情,洞悉庶务?”鄂尔泰虽是雍正最宠信的重臣之一,但雍正在给鄂尔泰之侄鄂昌奏折的朱批中告诫:“不可令一人知之,即汝叔鄂尔泰亦不必令知。”据此可知,密折制()
A.是中央了解地方的最有效途径 B.强化了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C.标志古代官僚体制的完善 D.使皇权专制达到了顶峰
17.清代《帝京景物略》记载:“正阳门外西河沿,街南多粮坊,商贩自通州漕运抵此;街北则茶楼酒肆鳞次,夜夜灯火如昼。其东巷专营皮货毡毯,西巷汇聚南北药材,四方客商各趋其市。”这反映了当时()
A.长途贸易的兴盛 B.工商业市镇繁荣
C.专业化市场的发展 D.抑商政策有所松弛
18.明末文人对江南才女的言论统计表(部分)
人物 作品 观点
李贽 《答以女子学道为见短书》 余窃谓,欲论见之长短者,当如此,不可止以妇人之见为见短也
赵世杰 《精刻古今女史》 海内灵秀,或不钟男子而钟女人。其称灵秀者何?盖美其诗文及其人也
陈兆仑 《生秋阁诗序》 诚能于妇职余闲,浏览坟素,讽习篇章,因以多识故典,大启性灵,则于治家相夫课子,皆非无助
该表说明当时江南地区()
A.经济发展冲击了思想界 B.民主启蒙思想已经萌发
C.程朱理学地位出现撼动 D.女权运动有实质性突破
19.《南京条约》签订后,道光帝、耆英等以为通过进一步与英涉”便可换取所谓“万年和好”,于是签订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等附件。同时,认为给予英、法、美等“片面最惠国待遇”,就可坐收“以夷制夷之利”。这反映了()
A.民族危机下救国方案的探索 B.统治阶层试图重构国际体系
C.对外关系渐向近代外交转型 D.晚清政府缺乏民族国家意识
20.晚清时期“天朝上国”观念盛行,多数士大夫对西方认识肤浅。但郭嵩焘在《使西纪程》中,详记西方政、经、文等情况,肯定西方议会、选举,认为西方富强源于政文先进,不止在技术。据此可知,当时()
A.清政府已全面西化 B.西方民主广泛传播
C.传统华夷观念彻底摒弃 D.部分人士深化对外认知
21.法国驻华公使施阿兰曾评价道:及时缔结的1895年6月20日条约,法、俄的影响在北京得到牢固地树立,这真正地开辟了我们殖民政策史的一个新纪元。这里的新纪元反映了()
A.西方国家加大了对华资本输出 B.法国占据侵华格局的优势
C.三国干涉还辽取得了胜利 D.中华民族的觉醒得以真正实现
22.钱穆曾指出,“清儒考证之学,盛起于吴皖而流衍于全国,独湖湘间被其风最稀”。在维新运动中,湖湘之人更关心经济、民政、吏治等实际问题,积极修建铁路、开办学堂、创办报刊。据此可知,湖南省维新运动()
A.以改善民生为核心内容 B.源于维新思想最先萌发
C.促成戊戌变法条件成熟 D.重视解决社会实际问题
23.1912年2月,南京临时政府公布的国歌称“亚东开发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山河普照......”此歌词体现了()
A.推翻腐朽清朝政府的民众意志 B.用西方思想改造传统儒家文化的趋向
C.实行民主共和的时代精神 D.把资产阶级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
24.民国初年,由于结社合法化,加之内阁政治前景的展现,各色各样的政党大量涌现。这体现出当时()
政党名称 代表人物及人员构成 活动
统一党 张謇、蔡元培;光复会、立宪派、旧官僚等 被袁世凯用金钱拉拢;张謇提供资源
共和党 黎元洪;旧官僚、立宪派等 合并统一党等团体,联合民主党组成进步党,与袁世凯政治结盟
民主党 梁启超;立宪派、旧官僚等 与共和党、统一党合并为进步党,梁启超舆论造势
A.同盟会的政治分裂 B.士绅垄断国家权力
C.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D.政治转型的复杂性
25.下表所示是《新青年》刊发的文章的分类统计情况。这反映出当时知识分子()
类型 篇数/ 篇 主要关键词 主要涉及的话题
政治 文化 174 政治、社会主义、劳动 民治、欧战、外交、革命、无产阶级、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研究等
哲学 思潮 285 马克思、哲学、人口 孔子、老子、庄子的思想哲学,国外哲学家的思想,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科学问题以及劳工问题,等等
社会教育 174 青年、女子、劳动 青年和女子问题、男女问题、人口问题、劳动和工人问题等
语言文学 510 文学、改良、戏剧 文学和戏剧的革命与改良、白话文、世界语、注音字母、汉字笔画等
A.已成为挽救民族危亡的主力军 B.肩负思想启蒙与社会改革重任
C.努力调和新旧文化之间的冲突 D.以传播马克思主义为奋斗目标
26.在19世纪的西方“劳动者”指的是产业工人。1920年在上海发起的中华劳动公会的宣言中则指出:“我们中国人对于“劳动”二字的观念很不明了.......这“劳动”二字是包含劳
力、劳心两类的人,如像医生、教员、新闻记者以及公司工厂充当雇员的人皆是劳动家,和作苦工的人是一样的。”这反映出民国初知识界()
A.探索改造社会的新路径 B.开始反思西方文明弊端
C.普遍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D.要求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27.据如表可知,这一时期南京国民政府()
南京国民政府军事与债务支出统计
年度(年) 金额(百万元) 占总支出的比重(%)
1929~1930 445 82.7
1930~1931 602 84.1
1931~1932 574 84.0
1932~1933 531 82.3
1933~1934 617 80.3
A.官僚资本膨胀B.注重经济建设 C.面临财政危机 D.积极准备抗战
28.1933年2月,苏区的对外贸易局设在增设的政府机构“国民经济人民委员部”下,后来还在福建省、江西省各县设立了外贸分局,在重要口岸设立了采购办事处,拓宽水陆贸易通道。苏区此举()
A.出于民族危机导致的经济困境 B.利于扩大苏维埃政府群众基础
C.提升了苏区的基层治理水平 D.促使国民政府实施经济封锁
29.1941年,在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上,党外人士李鼎铭提出“精兵简政”提案,经民主讨论后被采纳。边区政府还定期召开军政民代表大会,讨论军事部署与根据地建设。这些做法()
A.赢得了国内各党派的拥护 B.践行了革命统一战线原则
C.扩大了边区统一战线的范围 D.强化了根据地民主政治建设
30.1948年,西北局编印的《党员课本》中,所附入党誓词为“誓为共产主义,坚决奋斗到底。密切联系群众,不断努力学习。实行党的政策,服从党的决议。遵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倘有违反行为,愿受党的处分。”这一誓词()
A.展现了解放战争时期的需求 B.开创了入党宣誓的历史
C.促进了农民党员的增加 D.加速了战争战略反攻的到来
二、材料题(本题包括3小题,共40分,均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西周时代的丧葬制度,死者同族而葬,被称为“族坟墓”。由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墓地不能自由买卖,而是由专门的“冢人”分配墓地。王室家族的“公墓”既葬历代国君,也陪葬关系密切的大贵族。《周礼》记载“先王之葬居中”“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士居后”。
-摘编自李如森、刘云伟《试论战国族坟墓制度的崩溃与衰亡》
材料二秦始皇帝陵一陵独尊,占地规模十分巨大,陵区甚至达到五十多平方千米,过去是无力营建这种规模墓葬的。同时,寝殿、便殿、陵邑等附属设施也远较过去完备。
-摘编自赵化成《从商周“集中公墓制”到秦汉“独立陵园制”的演化轨迹》
材料三北魏以来,北方墓葬的墓室形制以弧方形墓为主,这种墓早期集中于鲜卑族生活地区,后来逐步扩散开来。在这些墓葬的随葬品中,有时会有一些稀罕的物件,比如北周李贤墓就出土了来自中亚巴克特里亚的鎏金银瓶和伊朗风格的玻璃器。
-摘编自倪润安《西魏北周墓葬的发现与研究述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墓地形制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始皇帝陵形制形成的背景。(7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稀罕的物件”出现在北朝墓葬中有关的历史现象,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墓葬形制变化的认识。(3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李鸿章创立新营制,仿照西法编练淮军。1862年,淮军组建洋枪队;到1868年8月“剿捻”结束时,淮军全部更换洋枪,率先完成向热兵器的过渡。19世纪80年代,李鸿章将淮军中的长夫(军队中长期征用的民工)发展为工兵,淮军增加了一个新兵种。至此,淮军已基本建成步、骑、炮、工等多兵种合成军队,这在中国兵制编制上是一个突破。李鸿章的国防思想是以海防为重心,淮军主力部队承担陆上防务。淮军与北洋海军相配合,建立起以环渤海防御圈为核心的近代国防体系。淮军作为清朝国防军的主力,在反侵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于昊《淮军与近代国防》
材料二辛亥革命后,中国陷入军阀混战,军队沦为私人工具。中国共产党从南昌起义(1927年)开始创建人民军队,提出“党指挥枪”原则。土地革命时期,红军以游击战为主要战术,依托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形成“工农武装割据”模式。古田会议(1929年)确立军队思想建设原则,强调军队为革命服务的性质。抗日战争时期,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与国民党合作抗日,从游击战向运动战过渡。同时,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系统阐述游击战与正规战结合,打一场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军队从游击战转向大规模阵地战,建立起野战军、地方军和民兵三级体系。
-摘编自黄玉章《中国人民解放军简史》
材料三改编之初,新四军主要立足江南寻求东向发展。在发展华中过程中,中共中央、中原局和东南局对新四军发展方向问题发生分歧,在实际斗争中形成以苏北为重点的发展格局。1941年2月,中共中央和华中局准备让新四军西向河南发展,但因敌情变化被迫终止。8月,华中局再次提出西向发展,中共中央考虑到国共关系而没有批准。1942年,基于抗战胜利的预期和掌握山东的需要,刘少奇要求新四军向山东发展,但因华中形势困难未能实现。1944年,为配合美军登陆杭州湾计划以及争取战后政局先机,中共中央布置新四军向西、南两个方向发展,由于兵力不足又改为以东南为主。
-摘编自黄志高《抗战时期新四军发展方向的选择与调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淮军在晚清发挥的作用。(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特点。(5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抗战时期新四军华中抗战的意义。(3分)
33.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框架(部分)
大一统的一元行政 “要在中央”、国家统一是我国古代大一统国家治理理念和治理体系的关键要素。
选贤任能 选用统治阶级所需要的人才是国家治理能力高低的关键。
“治安中国”与“华夷一家” 边疆与民族能否得到治理,是大一统国家能否安定的重要因素。
-摘编自卜宪群《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
围绕上述材料中内容,选取中国古代史的一个时期,就该时期的国家治理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12(分)
2023级高二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答案
历史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C B A C D B A A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D A C A B C A D D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A D C D B A C B D A
31.(1)特点:反映宗法分封体制;受井田制影响;等级色彩浓厚。(1点2分,2点3分,3点4分)
(2)背景:大一统王朝的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封建经济的发展;皇帝独尊理念的影响。(1点2分,2点4分,3点6分,4点7分)
(3)历史现象:中外交流。认识:墓葬制度是一定时期社会发展的反映;墓葬制度随时代发展而变化。(点1分,共3分)
32.(1)维护了清朝统治,延缓了清王朝的衰亡进程;率先引进西方先进武器装备,建立了新兵种,推动了军队近代化;淮军与海军配合,建立了近代国防体系,提升了清朝国防能力。(6分)
(2)明确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思想建军与政治建军相结合;呈现出军队性质的革命性与人民性;服务于中华民族的利益;拥有严密的组织体系和雄厚的群众基础。(1点1分,共5分)
(3)意义:配合了其他战场的抗战活动;沉重打击了日伪政权的统治;在华中敌后坚持抗战,大大振奋了民族精神;有利于提高中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心。(1点1分,4取3,共3分)
33.示例一
观点:西汉加强巩固大一统措施。
论述:西汉时期,国力强盛,消除了地方势力,实现了国家的统一;西汉初年推行郡国并行制,在西汉初年起到了维护中央集权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王国问题突出,汉武帝颁布推恩令逐步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同时汉武帝实行内外朝制度,削弱相权,加强了君主权力,推行察举制,刺史制度,有效地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思想上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了文化的统一,有利于维护自身统治。在边疆问题上,西汉时期设置西域都护,对西域地区采取军事管辖,扩大了汉的版图。总之,汉武帝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示例二
观点:唐朝通过多种举措实现了有效的国家治理,推动盛世局面出现。
论述:唐朝时期,政治上强化大一统行政:唐朝前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相互分工又相互制衡,提高了行政效率,同时加强了中央集权,保证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有利于国家政令的统一推行,维护了大一统局面。地方上,在州县两级制基础上,设道作为监察区,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督,保障了中央对地方治理的有效性。人才选拔上,选贤任能,完善科举制度,通过分科考试选拔人才,打破门第限制,为国家选拔了大量有才能的官员。这些人才来自不同阶层,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治理能力,如狄仁杰、姚崇、宋璟等,他们为唐朝的政治清明、经济发展贡献了力量。民族治理华夷一家”,唐朝统治者推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尊称为“天可汗”。在边疆地区,通过设立都护府、都督府等机构进行管理,如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等,有效管辖边疆地区。同时,采取和亲、册封等方式加强与少数民族的联系,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汉藏民族的友好交流与融合,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稳定,为国家的安定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综上所述,唐朝在政治、人才选拔、民族治理等方面采取的有效措施,实现了国家的有效治理,铸就了大唐盛世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