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
教学 目标 1.时空观念:通过《太平天国运动形势图》和大事年表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 2.唯物史观:通过分析太平天国的两个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内容与作用,比较二者并对其进行评价。 3.历史解释: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思考和认识农民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 4.家国情怀:近代中国农民阶级面对列强的侵略和清政府的压迫,毅然举起太平天国的大旗展开斗争,铸就了这场规模宏大的农民战争。
重点 难点 重点: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难点:评价《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教法 学法 以“教学评一致性”教法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法、探究法、小组合作讨论法、绘制图示法、史料分析法进行教学。
导 与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人民英雄纪念碑——金田起义浮雕、货币》(见课件)。教师:1851年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将农民起义推到了历史的最高峰。太平天国运动是怎样爆发的 它为什么能够迅速发展起来 太平天国颁布了哪些纲领性文件 这些纲领性文件有哪些内容 太平天国为什么在14年后又覆亡了呢 现在我们来学习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揭开谜底吧。 教师随笔
二、新课讲授 板块一 洪秀全与金田起义 1.阅读材料(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发生的历史原因有哪些。 答案:(1)鸦片战争的失败,进一步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随着剥削的加重,统治阶级与劳动群众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农民的反抗斗争不断在各地发生。 (2)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3)个人原因:洪秀全于1843年创立拜上帝会,并前往广西传教。 2.观看《金田起义》视频(见课件),识读图片(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讲述金田起义是如何爆发的。 答案:爆发: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武装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 3.识读图文资料(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说说永安封王的概况,分析其影响是什么。 答案:(1)概况:攻克永安后,洪秀全(天王)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东王以下诸王均受东王节制。 (2)影响:太平天国初步建立起政权组织。 过渡语:我们常说,打天下容易,治天下难。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采取了什么措施 板块二 定都天京 1.识读图片(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概述太平天国定都天京的背景、结果及意义。 答案:(1)背景:①1852年春,太平军从永安突围北上,先后围困桂林、长沙,攻克武昌。②1853年春,太平军放弃武昌,分水陆两路,沿长江东下。 (2)结果:1853年3月,太平军攻占南京,改名为天京,作为都城。 (3)意义:标志着太平天国正式建立起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 2.识读图文资料(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指出《天朝田亩制度》中分配土地的方法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如何对其进行评价 答案:(1)方法: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2)目的: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3)评价:①反映了千百年来农民要求得到土地的强烈愿望,对于发动和鼓舞广大农民起来参加反封建斗争起了积极作用。②带有浓厚的空想色彩,在长期的战争环境下未能推行。 3.观察《太平天国运动形势图》(见课件),识读图片(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说说太平军为什么要进行北伐和西征,讲述各自的概况,分析上述行动的意义。 答案:(1)原因:为推翻清朝统治和巩固政权。 (2)概况:①北伐军曾逼近天津,最后全军覆没。②西征战场取得了重大胜利。 (3)意义:到1956年,太平天国控制了从湖北武昌到江苏镇江的长江沿岸城镇,掌握了安徽、江西、湖北东部和江苏部分地区,军事上进入全盛时期。 过渡语: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在军事征战和制度建设上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洪秀全等太平天国领导人开始享乐腐化,争权夺利,一场席卷太平天国的暴风雨即将开始。 板块三 天京陷落 1.观看视频《天京事变》(见课件),识读图片和示意图(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分析天京事变发生的原因,指出发生时间,讲述其过程,理解其影响。 答案:(1)原因: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领导人开始享乐腐化,争权夺利。 (2)时间:1856年秋。 (3)过程:东王杨秀清逼洪秀全封他为“万岁”,意图篡位。结果引发天京事变,杨秀清被杀,韦昌辉被处死,石达开率部出走,太平军损失惨重。 (4)影响:天京事变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2.识读图片(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说说为改变不利局面,天京事变后,洪秀全是如何重新建立领导核心的。效果如何 答案:(1)政治上:洪秀全封洪仁玕为干王,总理朝政;洪仁玕写成《资政新篇》,未能付诸实践。 (2)军事上:提拔陈玉成、李秀成等一批青年将领。他们协同作战,先后取得一系列胜利,但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军事上的不利局面。 3.识读图文资料(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归纳《资政新篇》的主张是什么。其结果如何 答案:(1)主张: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 (2)结果:受当时历史条件限制,未能付诸实践。 4.识读年代尺和图片(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指出太平军遭到中外反动势力的哪些反扑。 答案:(1)1860年,湘军包围安庆,陈玉成和李秀成率部救援失败,安庆陷落。 (2)李秀成率太平军攻克杭州,进逼上海,遭到华尔洋枪队和李鸿章所部淮军的抵抗和反扑。 (3)1862年,湘军围困天京,李秀成回师救援,最终未能解除湘军对天京的威胁。 5.观看视频《天京陷落》(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指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标志是什么。 答案:1864年夏,天京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6.识读图文资料(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有哪些,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答案:(1)原因:①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太平天国无法提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的腐败,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②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2)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由于阶级的局限性和时代的局限性,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7.阅读材料(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答案: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规模宏大的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壮烈篇章。 8.结合所学知识,探究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哪些新的特点。 答案:(1)起义背景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起义形式新——利用外来基督教思想。 (3)治国方案新——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4)担负任务新——反封建同时反侵略。 (5)失败原因新——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结束语: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洪秀全在科考失意后毅然走上反清道路,发起了长达14年、席卷大半个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但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建设“人间天国”的美好理想最终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进攻的炮火中被炸得粉碎。历史是一面镜子,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勇敢肩负起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在实现中国梦的征途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赢。
板书 设计 太平天国运动
当堂 达标
教学 反思 本课内容较为繁杂,要在一个课时内将所有知识点完整讲述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可将《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作为重点进行讲解,让学生明白太平天国运动“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原因以及给我们的历史教训。其他内容则以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学习为主,但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必须要由教师引导,花费的时间较多,再加上背景、经过和《资政新篇》的讲解,时间还是较为紧凑。因此,在对于知识点的取舍上,还需要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