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洋务运动和边疆危机
教学 目标 1.历史解释:理解“洋务派”“洋务运动”“早期现代化”的含义。 2.时空观念:了解洋务运动所处的时代背景,了解美日侵略台湾、左宗棠收复新疆和中法战争的过程。 3.家国情怀:通过学习洋务派早期现代化探索的活动,培养放眼世界的心态和积极进取的精神;通过学习台湾人民抵抗美、日侵略,左宗棠收复新疆,冯子材抗击法国侵略的相关史实,感悟他们身上的爱国精神,认识到新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唯物史观:运用辩证思维对洋务运动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价。
重点 难点 重点:洋务运动的内容和历史作用;19世纪中后期边疆危机的表现;中法战争。 难点:评价洋务运动;理解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中法战争清政府不败而败的原因。
教法 学法 以“教学评一致性”教法为主,结合图示法、史料教学法、情境创设法、小组讨论法进行教学。
导 与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鸦片战争清军战舰》《甲午战争清军战舰》图片(见课件)。教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在这两场战役中清军的战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为什么清军的装备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一向夜郎自大的清朝统治者为什么会一反常态,使用西方的军事装备呢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第4课《洋务运动和边疆危机》。 教师随笔
二、新课讲授 板块一 洋务运动 1.识读图片(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指出19世纪50—60年代的清政府面临怎样的内外局面。 答案:局面:内忧外患,即内有农民起义,外有列强侵略。 2.识读图文资料(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指出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的主张是什么。 答案: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3.识读图片(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分析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4.识读图片(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指出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有哪些。他们在何时进行了洋务运动 其口号是什么 答案:(1)主要代表:洋务派在中央以恭亲王奕?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为代表。 (2)时间: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 (3)口号:“自强”“求富”。 5.识读图文资料(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指出李鸿章认为中国在哪一方面远落后于西人。为解决这种状况,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是如何做的 答案:(1)方面:武器落后。 (2)具体做法:从19世纪60年代起,以“自强”为口号,先后创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近代军事工业。 6.识读图文资料(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说说洋务派官员遇到了什么新问题。为解决此状况,洋务派做了什么工作 答案:(1)新问题:缺乏人才。 (2)具体做法:兴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设立翻译馆,翻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等。 7.识读图片(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概述洋务派是如何发展民用企业的。 答案: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提出“求富”的主张,开办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近代民用企业。 8.识读图片(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列举洋务派建立新式海陆军的史实。 答案:(1)陆军:从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开始组建新式洋枪队,淘汰传统兵器,采用西式兵操练兵,清朝军队的武器和战术逐渐发生变化。 (2)海军:①到19世纪80年代,初步建成福建、广东、南洋和北洋(规模最大)等海军。②1885年,清政府成立海军衙门统一协调指挥。③1888年,北洋舰队正式成军。 9.阅读材料(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归纳洋务运动的作用。其地位如何 答案:(1)作用:中国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交通运输业等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地位: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 10.阅读材料(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分析洋务运动难以摆脱破产厄运的原因。 答案:(1)外国势力的挤压。 (2)清政府内部腐败。 (3)洋务派单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没有变革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 11.阅读材料(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分析这段话反映了李鸿章的哪一观点。你怎样看待他的观点 答案:(1)观点:洋务运动仅仅单纯地学习西方先进军事技术,而不从根本上变革制度,就像是纸糊的老虎,无法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最终难免破产。 (2)评价:在不改变封建专制制度的前提下,进行一些早期现代化的改革,试图以此维护封建统治,自然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其改革也不可能取得质的飞跃。李鸿章似乎也深知这一点,故此一说,是有其道理的。但洋务运动毕竟走出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实质性的第一步,在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推动中国生产方式的变革等很多方面还是具有许多“开拓性”的地方。 过渡语:洋务派只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没有改变落后的封建专制制度和思想,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与此同时,西方列强对我国边疆地区虎视眈眈,敌寇蚕食,边防告急,如何应对边疆危机呢 板块二 美、日侵略台湾 识读图文资料(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讲述美、日是如何侵略台湾的。 答案:(1)美国侵略台湾:19世纪60年代,美国军舰进犯台湾,遭到当地人民坚决抵抗。此后,美国转而支持日本侵略台湾。 (2)日本侵略台湾:日本侵略台湾以琉球事件借口。1874年,日军进攻台湾南部。日本难以取胜,在英、美等国的“调停”下,从中国勒索白银50万两后撤兵。 过渡语:正当清政府与日本交涉台湾之时,俄、英两国又趁火打劫,入侵我国新疆地区,造成西北边境危机丛生。 板块三 收复新疆 1.阅读史料(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了解西北边疆危机有哪些。“海防”与“塞防”之争是怎么回事 答案:(1)西北边疆危机:①1865年,中亚浩罕国军事头目阿古柏率兵入侵新疆,占领南疆大部分地区和北疆部分地区。英、俄两国无视中国主权,支持阿古柏侵略新疆。②1871年,俄国出兵占领新疆伊犁地区。 (2)“海防”与“塞防”之争:直隶总督李鸿章认为海防重而塞防轻,主张将塞防经费移办海防。陕甘总督左宗棠认为“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力主收复新疆。清政府采纳左宗棠等人的意见。 2.观看《左宗棠抬棺率八万湘军收复新疆》视频(见课件),识读《清军收复新疆形势图》等图片(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谈谈左宗棠是如何收复新疆的。 答案:(1)1875年5月,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2)1876年,左宗棠指挥清军刘锦棠部入疆,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先收复北疆,然后攻克达坂城等地,挺进南疆。 (3)在新疆各族人民支持和拥护下,清军于1878年消灭阿古柏侵略势力,收复除伊犁地区以外的新疆领土。 (4)清政府通过艰难的外交谈判,收回被俄国侵占的伊犁地区大部分领土。 3.识读图片(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回答,清政府是如何管理西北边疆的 有何历史意义 答案:(1)管理:1884年,清政府改称西域为“新疆”,建立新疆行省。 (2)历史意义:加强了中央对新疆的管辖,巩固了西北边防,维护了边疆稳定和国家统一。 过渡语:收复新疆粉碎了英、俄吞并分裂新疆的阴谋,巩固了西北边防,加强了新疆与内地的联系,维护了边疆稳定和国家统一。但是在19世纪中后期,还有一个欧洲强盗正用贪婪的目光窥视着我国资源丰富的西南边疆!为实现其罪恶阴谋,它先并吞越南,进而引发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三次侵华战争——中法战争。 板块四 中法战争 1.识读《中法战争形势图》和图文材料(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概述中法战争的背景、爆发、主要战事和结果。 答案:(1)背景:①19世纪中后期,法国侵略越南后,又将矛头指向中国。②驻扎在中越边境的黑旗军首领刘永福,应越南邀请,率部助越抗法,多次取得重大胜利。 (2)爆发:1883年12月,法国对驻守越南北部的清军发动进攻。 (3)主要战事:①1884年,法国舰队在马尾突袭福建水师,清政府被迫对法宣战。②法军占领基隆,进犯淡水,督办台湾军务大臣刘铭传率部反击,取得胜利。③1885年初,冯子材率军取得镇南关大捷,收复谅山等地,扭转了战局。 (4)结果:清政府以胜求和,在天津签订中法《越南条款》,承认越南受法国“保护”,同意中越边界开埠通商,中国以后修筑铁路要同法国人“商办”等条件。从此,法国的势力侵入中国云南、广西。 2.识读图文资料(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说说清政府是如何管理台湾的。有何历史意义 答案:(1)管理:1885年,清政府决定撤销台湾府,建立台湾行省。 (2)历史意义:加强了台湾的海防地位,强化了对台湾的治理,推动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结束语: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清政府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先后提出“自强”“求富”的口号,倡导和推行了洋务运动。这一运动,虽未使中国走向富强,但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从而使古老的中国开始顺应世界潮流——在现代化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与此同时,19世纪中后期,列强加紧蚕食中国边疆地区,中国出现边疆危机,如美、日侵略台湾,阿古柏侵略新疆和俄国侵占新疆伊犁地区,中法战争等。
板书 设计
当堂 达标
教学 反思 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节点。因此在本课的讲述中,要围绕“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进行讲解。通过对文字、图片等资料的讲解和分析,让学生理清基础知识的脉络,理解洋务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重要作用。同时,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正文及相关史事的内容,了解边疆危机,培养学生维护国家统一的意识。在今后的教学中,也要改进存在的问题,如课堂活动较少、对知识点的过渡不够灵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