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辛亥革命
教学 目标 1.历史解释:通过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和作用,理解这部宪法在中国历史上的价值和进步意义。 2.时空观念:识读《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图》,了解武昌起义的过程,分析辛亥革命的发展形势;梳理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过程。 3.家国情怀:通过了解孙中山为创建民主共和国所作的贡献,树立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4.唯物史观:体会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缔造共和的伟大意义;通过讨论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革命性和软弱性的表现,认识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得出资产阶级不能救中国的结论。
重点 难点 重点:武昌起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二次革命。 难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意义;评价辛亥革命。
教法 学法 以“教学评一致性”教法为主,结合图示法、史料教学法、情境创设法、小组讨论法进行教学。
导 与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和小故事(见课件)。教师:1961年,辛亥革命50周年的集会上,末代皇帝溥仪感慨万分地对熊秉坤说:“感谢你的第一枪,它帮我从一个神变成了一个人,由一个皇帝变成了共和国的公民。”这个“第一枪”指的是什么事件 溥仪为什么会从“皇帝”变成“公民” 现在我们来学习第9课《辛亥革命》,揭开上述谜底。 教师随笔
二、新课讲授 板块一 武昌起义 1.阅读材料(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说说武昌起义的条件、时间和起义主力。 答案:(1)条件:①清政府调湖北新军镇压保路运动,武昌空虚。②在同盟会反清革命思想影响下,湖北革命组织文学社与共进会积极谋划起义。 (2)时间:1911年10月10日。 (3)主力:湖北新军中倾向革命的士兵。 2.观看视频《武昌起义》(见课件),识读《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图》和相关图片(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讲述武昌起义的过程,说出起义在全国的发展情况。 答案:(1)过程: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首先起义→夺取军械库→进攻总督衙门→占领武昌全城→汉阳、汉口胜利→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 (2)发展: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 过渡语:武昌起义之后,各省纷纷独立,中国革命形势一片大好。为了整合革命力量,迫切需要成立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在这种情况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板块二 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识读图文信息(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指出选举的临时大总统是谁。 答案:孙中山。 2.识读图文信息(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概述中华民国成立概况,分析其意义。 答案:(1)概况: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2)意义: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
导 与 学 过 程 3.识读图文信息(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指出中华民国成立后的重大变化有哪些。 答案:(1)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改用阳历。 (2)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副总统——黎元洪。 (3)成立临时参议院:由各省会议代表任参议员。 4.识读图文信息(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时间及目的。 答案:(1)颁布时间:1912年3月,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目的: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5.结合教材知识,归纳《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地位和意义。 答案:(1)主要内容: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法院行使司法权,司法独立等。 (2)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3)意义: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过渡语: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其目的就是以法律手段约束即将出任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维护民主革命成果。但实际情况是这样吗 板块三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 1.识读图文信息(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说说中华民国成立初期革命党人面临的局势。 答案:武昌起义成功后,出任清政府内阁总理大臣的袁世凯,奉命率军南下镇压革命。湖北军政府迫于压力与袁世凯交涉,力图通过和平方式早日实现共和。 2.识读图片(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指出袁世凯是如何一步步窃取革命果实的。 答案:(1)第一步: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在袁世凯的逼迫下,清廷发布退位诏书,宣统皇帝退位,清朝统治结束。 (2)第二步: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3)第三步:1912年4月,孙中山正式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3.结合教材知识,说说袁世凯成功窃取革命果实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实力弱小。 4.阅读材料(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分析二次革命发生的背景有哪些。 答案:(1)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公然背弃誓言,一再破坏《临时约法》。 (2)1912年8月,宋教仁等以同盟会为基础,组成国民党,在第一届国会选举中占据明显优势。 (3)1913年春,宋教仁遇刺身亡。 5.观看《二次革命》视频(见课件),识读图文信息(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概述二次革命的过程。 答案:袁世凯下令罢免由国民党人担任的江西、广东、安徽三省都督,并密令北洋军南下。孙中山和黄兴等被迫发布讨袁宣言和通电,二次革命爆发。 6.阅读材料(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指出二次革命的结果,分析二次革命失败的原因。 答案:(1)结果:二次革命很快被袁世凯镇压下去(失败)。 (2)原因:南北双方军事力量悬殊,国民党力量涣散。 教师随笔
导 与 学 过 程 7.阅读史料(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答案:(1)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2)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 (3)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8.识读漫画和材料(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局限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结束语:辛亥革命的一声炮响,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因此,辛亥革命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转折点,其对于封建体制的冲击、社会生产力的推动、进步意识的弘扬、风俗习惯的革新都是空前的。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创立了亚洲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开始了中国的新纪元。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了中国第一个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推动了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二次革命失败说明中国民族民主革命仍将负重前行。 教师随笔
板书 设计 辛
亥
革
命
当堂 达标
教学 反思 本节课主要讲述的是新军发动武昌起义取得成功。通过教学能让学生知晓革命的曲折性和复杂性,知道革命烈士为了自己的革命理想,为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进行顽强的斗争。通过图片资料的展示和诱导式教学、分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了解、理解知识点,同时强化学生分析史料解答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提高的地方,比如可以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让学生直观感受英雄人物的精神,从而进行情感上的教育。再者,问题式教学的核心价值是自主、合作、探究,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既要有学生个体的自主思考探究,又要有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