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1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17 16:52: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1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教学 目标 1.历史解释:通过阅读教材及相关史料,简述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和国民党统治的覆灭等基本史实。理解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胜利之间的关系。理解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2.时空观念:通过识读《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形势图》《三大战役示意图》,感受人民解放战争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 3.家国情怀:通过学习三大战役的胜利,认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通过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认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4.唯物史观:通过解放区土地改革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认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认识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重点 难点 重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渡江战役;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难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教法 学法 以“教学评一致性”教法为主,结合图示法、史料教学法、情境创设法、小组讨论法进行教学。
导 与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见课件)。教师:毛泽东的这首七律诗不仅表明了人民解放军锐不可当,使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表达了统一中国、维护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的心声。渡江战役是如何发起的 渡江之前江北广大地区是怎样解放的 现在我们来学习第21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教师随笔
二、新课讲授 板块一 解放区土地改革 1.阅读材料(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分析抗战胜利后,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答案:(1)土地占有不均,土地制度极不合理,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赢得人民解放战争的需要。 2.识读图文资料(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归纳解放区土地改革的时间、文件、内容、总路线和成果。 答案:(1)时间:1947年。 (2)文件:《中国土地法大纲》。 (3)内容: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乡村全部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4)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5)成果:解放区土地改革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土地、农具、耕畜、房屋等。 3.识读图表、歌曲等信息(见课件),结合教材知识,分析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答案:(1)使农村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2)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4.识读年代尺(见课件),分析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不同的土地政策的原因及其出发点。 答案:(1)原因:革命形势、国情的变化(主要矛盾的变化)。 (2)出发点:维护人民的利益。 过渡语: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那么,在土地改革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是如何瓦解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呢
导 与 学 过 程 板块二 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1.识读图片(见课件),阅读材料(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说出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的时间、领导人、参战部队和意义。 答案:(1)时间:1947年夏。 (2)领导人物:刘伯承、邓小平。 (3)部队: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 (4)意义:直接威胁南京、武汉,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2.识读图表(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依据图示回答,为什么说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答案:经过连续作战,人民解放军先后歼灭国民党军精锐200多万人,迫使国民党军队主力退守沈阳、北平、徐州等孤城,被动防御作战。 3.观看视频《解放战争之三大战役》(见课件),识读《三大战役示意图》(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讲述三大战役的概况。 答案:(1)辽沈战役:时间:1948年9月—11月。地点:东北。部队:东北野战军。将领:林彪、罗荣桓。战术:“关门打狗”。意义:解放东北全境。 (2)淮海战役:时间:1948年11月—1949年1月。地点: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部队: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将领: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战术:“猛虎掏心”、中间突破。意义: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获得解放。 (3)平津战役:时间:1948年11月—1949年1月。地点:华北。部队: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将领:林彪、罗荣桓、聂荣臻。战术:“瓮中捉鳖”、分割包围。和平解放的城市:北平。意义: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4.识读图片信息(见课件),分析平津战役中,中国共产党为什么采取和平解放北平的策略 答案:(1)和平解放能减少人民伤亡,是人心所向。 (2)保护北平城市和文物。 (3)有利于为其他战场的国民党将领率部转向人民的一方提供良好的范例。 5.识读图表(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分析三大战役的历史意义。 答案: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6.观看视频《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见课件),识读图片(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归纳渡江战役的时间、结果和意义。 答案:(1)时间:1949年4月。 (2)结果:横渡长江,解放南京(4月23日)。 (3)意义:宣告国民党反动统治覆灭,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7.阅读材料(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取得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答案:(1)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以及中共中央的正确战略决策与英明指挥。 (2)国民党官僚资本主义集团经济腐败,不得民心。 (3)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正确决策赢得全国民心,解放区土地改革使中国共产党获得农民广泛拥护。 (4)国统区民主运动有力配合了人民解放战争。 过渡语:随着人民解放战争即将胜利,中国共产党需统筹政治、经济和社会建设方针。为此,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是中国共产党在军事胜利、建国筹备、形势变化等多重压力下的必然决策,旨在解决从革命战争向国家建设转型的核心问题。 教师随笔
导 与 学 过 程 板块三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1.识读图片(见课件),阅读材料(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说出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时间、地点、内容。 答案:(1)时间、地点:1949年3月,河北西柏坡。 (2)内容:①确定了全国胜利后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②决定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向城市,党的奋斗目标是把中国逐渐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③毛泽东强调,全党同志务必继续保持谦虛、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2.阅读材料(见课件),归纳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答案:(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胜利,它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地位和外患频仍、长期战乱、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 (2)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 结束语: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开始在解放区推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革命胜利提供了保障。1947年夏,为了实现人民解放和国家统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解放军发动了战略进攻,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南京、武汉。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渡江战役宣告国民党反动统治覆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能在3年多的时间里,打败国民党军队,用事实再一次向世人证明:得民心者得天下。
板书 设计 人民解放
战争的胜利
当堂 达标
教学 反思   本堂课可通过战役示意图和动画示意图,带领学生了解人民解放军是怎样一步步解放各个地区,走向最后的胜利的。亦可在教学过程中,播放相关的影视片段,特别是人民支援人民解放战争的场景,让学生直观感受当时人民解放军和人民一条心,与国民党军队进行战斗,以增强学生爱党、爱国、爱家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