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宣城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名句名篇默写
1.补写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读古诗文,不但要读语言,更要读思想感情。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以“① ,② ”的比喻婉转含蓄地表达了自己从政的心愿——希望得到举荐;《蒹葭》中主人公面对眼前“③ ,④ ”的景象,发出了“所谓伊人,在水之湄”的喟叹。
(2)一些古诗名句写景,很好地抓住了景物特征。《桃花源记》中的“⑤ ,⑥ ”两句形象地描绘了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景象;《小石潭记》中的“⑦ ,⑧ ”两句生动地写出了溪流的曲折,时隐时现。
二、名著阅读
2.名著阅读。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1)这段激动人心、被千千万万青年人引以为座右铭的文字,出自苏联作家 的小说《 》。小说成功的塑造了 (主人公)这一无产阶级英雄形象。
(2)作为一部闪烁着崇高的理想主义光芒的长篇小说,在主人公的身上凝聚着那个时代最美好的精神品质—— 、 和顽强奋斗的高贵品质。
(3)读了这部名著,除了主人公外,还有哪个人物给你留下深刻印象?该人物有什么性格特征?
三、基础知识综合
3.学校开展了“家国天下·薪火相传”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问题。
我们以语言为舟楫,溯历史长河而上,观家国大义,悟担当之重,在方寸文字间触摸民族的筋骨与温度。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中华文明始终将家国情怀①juān刻在文化基因中。我们通过语言实践,感悟家国担当,传承民族精神。
历史的脊梁,由无数平凡英雄铸就。“ 甲 ”是孟子对士人的期许,“ 乙 ”是文天祥留给后人的精神丰碑,“天下兴亡, 丙 ”则呼唤每个普通人的责任。
从深圳蛇口“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改革呐喊,到当代少年在实验室里凝望宇宙的灼灼目光——家国情怀,始终是中华文明绵延千载的精神根系。
它不仅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更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个人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当下的中国正阔步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上,青年们应该坚决②摒弃袖手旁观的消极观念,主动肩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juān( )刻 ②摒( )弃
(2)结合语境,选出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
A.赤子之心 B.匹夫有责 C.兼济天下
甲 乙 丙
(3)文中划线句存在语病,请把正确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4)小深为本次活动拟写了一副对联,请你将对联补全。
上联:一腔热血酬家国 下联:
(提示:从“少年立志”“笔墨文章”等角度切入,注意对仗工整)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姜田深处
崔红玲
①初秋的姜田郁郁葱葱,微风拂过,似是碧绿的湖面摇起了波浪,摇成了一幅起伏的水墨画。几只叫不出名字的鸟雀盘旋在姜田上方,水墨画瞬时又多了几分灵动。站在姜田深处,听姜叶摩挲的声音。又感觉每棵姜苗都亮开了嗓子,喊来了风,喊来了鸟儿,喊来了勤劳的姜农……
②10年前的这个时节,我也曾来过这个村庄,那时的姜田还是这儿一小块、那儿一小块,中间被玉米、蔬菜等田地分隔开,零散地分布着,远没如今接连成片后这般壮观。
③每一块姜田里都有农民在劳作。附近,几位头戴草帽、身着汗衫的姜农,正手扶农机在姜田中穿行,所过之处,新土翻向两侧的姜苗根部,开成一道土沟。他们的汗衫上印着“生姜种植基地”的字样,走得再近些,发现还印着一行字:“撸起袖子加油干,土里刨出金疙瘩”。
④趁着姜农们休息,我和他们聊了起来。一位瘦高姜农指着姜田笑呵呵地说:“人勤地不懒,只要伺候好它们,一亩地能刨出万把斤生姜哩。按低价一斤8元钱算,一亩也有8万多元,可不是能刨出‘金疙瘩’吗?”
⑤一位壮实姜农也加入对话:“人家老吴就靠创建‘金疙瘩’,盖起了小楼,开上了好车。你看他那喜滋滋的样子!”听了这话,瘦高姜农也亮起了壮实姜农的家底:“你老张也没差啊,这几年两个孩子都在城里买了房,还每年都搞全家游,又是下江南,又是上东北,听说今年准备去趟云南?”
⑥说笑间,我得知瘦高姜农姓吴,壮实些的姓张。说起生姜,老张侃侃而谈:“俺们这儿祖祖辈辈都种姜,鼻尖凑近泥土都能闻到姜味儿。这一带古时候叫怀庆府,所以这儿的姜也叫怀姜。怀姜好啊,丝儿细、色儿黄、味辣鲜香、耐煮不烂,古时还作为贡品哩。”
⑦正说着,老张的儿子从姜田深处走了过来。老吴向我介绍:“别看小张年轻,种姜可是一把好手,比我们这种些了大半辈子的都强!”我不由得多打量了小张两眼;小伙子三十出头,穿着一身运动服,戴着宽檐遮阳帽,五官精神,给人的第一印象便是精干、踏实。
⑧“很多年轻人都不愿和土坷垃打交道,南下北上地去打工,你咋说去?”我笑着问他。
⑨“人各有志吧。我就想把家乡的怀姜美好,种出名堂!”小张挠挠头,有些腼腆地回答。
⑩小张告诉我,他爷爷那辈,田里种的姜也就亩把,到他父亲那里发展到近4亩。那时种姜不成规模,管理全靠人工,加上姜价低,可以说力气没少使,也赚不了多少。他接手后,一咬牙,贷款承包了20亩地,添置了水肥一体化滴灌设备、喷灌机、开沟机等,搞起现代化种植。如今,贷款早已还清,姜田也发展到了70多亩,来年还准备再扩上几十亩。这几年政策好,当地的产业配套也越来越完善。姜出土后直接就能被加工企业拉走,摇身变成怀姜糖膏、怀姜茶、怀姜酱等产品。村里的年轻人思想活泛,又是开淘宝店,又是搞直播带货,怀姜名气越来越大,姜农的收入也水涨船高。
小张感慨道:“如今,怀姜在我们这儿可是名副其实的致富姜!”
老吴接住话茬:“咱们村集体也种姜,年底给村民们分红。村民们兜里有余钱,闲下来的时候,跳跳舞、旅旅游,过得那叫一个舒坦!”说着,伸手一指,“那儿就是我们村!种姜种出了好日子,村里的姑娘都不想往外头嫁!”
我抬头望去,姜田远处隐约可见的村庄,立于淡淡秋色中,漫出抚慰人心的浓浓烟火气。再将目光收至面前水墨画一般的姜田,姜农们还在田间忙活,年长者脸上镌刻着抚不平的沟壑,记录着过往农事的不易。而他们手中的现代化机械,正耕种着当下的丰饶和幸福……
(选自《人民日报》)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补充交代了“我”曾来过这片姜田,通过今昔对比,写出“我”的惊讶与赞叹。
B.第⑤段通过姜农之间的对话展现了生姜种植给当地村民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C.第⑥段通过老张华丽的语言,传达出当地姜农们对自己所种植的生姜充满自豪之情。
D.第 段的景物描写淡雅朦胧,充满着烟火气息,文章读来真切自然,富有生活情趣。
5.文中“撸起袖子加油干,土里刨出金疙瘩”,“金疙瘩”的含义是什么?
6.请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初秋的姜田郁郁葱葱,微风拂过,似是碧绿的湖面摇起了波浪,摇成了一幅起伏的水墨画。
7.文章标题“姜田深处”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材料一:
①安徽省宣城市泾县是宣纸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国宣纸之乡”。近年来,当地立足文化资源优势,逐渐改变以造纸、卖纸为主的传统产业,推动宣纸产业,与全域旅游、文化创意等深度融合,打造集宣纸传统制作技艺展示、文化旅游、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旅游园区.中国宣纸小镇成为文旅融合的靓丽新名片.
②据统计,2024年中国宣纸小镇游客量超过41万人次,总营收1897万,带动宣纸销售、文旅、文创、餐饮、酒店等相关产业就业超过850人,
(节选自《“穿越”宣纸小镇看千年宣纸焕发新生》新华网2025年03月19日)
材料二:
①记者:未来如何延续“出圈”势头
②王卫东:博物馆的IP化不仅依赖于它所展现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更重要的是如何让人们与博物馆建立情感连接、激发情感共鸣,让游客从参观者转变为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
③我们搭建了徽文化“活态传承”平台,推出徽墨描金、鱼灯制作等体验工坊,在节假日定期上演非遗鱼灯、洪琴草龙表演;在博物馆内设置了专门的多媒体展示区,通过AR、全息影像等科技手段将徽州故事生动呈现给游客;定期邀请歙县徽文化研究专家、高校学者等为游客深度解读徽文化.
(节选自《安徽徽州历史博物馆:让文化传承有年轻的“心跳”》新华网2025年04月03日)
材料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领域国际交流合作,用实际行动为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借助人工智能、VR、5G等技术,文化遗产能够跨越时空限制,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走向世界,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力与影响力。推动文化遗产“走出去”与“引进来”,并非简单的文化输出与输入,而是一种双向的交流与互动。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要注重传播中国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和精神内涵,让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除了传统的文物保护技术交流和联合考古,还应积极拓展在文化遗产管理经验分享、公众教育、旅游开发可持续模式探索等领域的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文化遗产保护标准的制定,加强与各国在标准协调方面的沟通,减少因标准差异带来的合作障碍,共同推动全球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
(摘编自《协同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建设》,《文汇报》2025年1月12日)
材料四:
①2025年春节,“人类非遗版”成为一大亮点,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度融入春节文化。
②不过,在这股热潮背后,“泛非遗化陷阱”的风险也不容忽视。一方面,非遗被过度符号化,沦为商业流量的附庸。像一些景区把传统剪纸变成流水线生产的“网红打卡道具”,完全背离了非遗手工技艺的精髓。另一方面,非遗内涵被抽空,民间技艺被包装成毫无特色的“国潮IP”,甚至出现“万物皆可非遗”的怪象,网红奶茶、电子游戏等都贴上非遗标签,只为获取文化资本。这种泛化现象掩盖了非遗“活态传承”的本质,长此以往,传统文化恐被消费主义吞噬。
③非遗的创新性转化是动态、双向的过程,既要让传统文化形式在现代社会焕发光彩,也要让文化精神在当代人群中引发共鸣。真正的非遗传承要从“保护一展示”的单向模式转向“意义共创”的互动过程。当下非遗热度高涨,一些打着非遗旗号的不良项目却趁机出现,比如迷信祭祀活动、污染严重的落后工艺、坑蒙拐骗的表演、低俗的劝酒节目等。我们必须警惕两种极端:一是将传统文化神圣化,二是以创新之名解构文化基因。
(摘编自《警惕“泛非遗化陷阱”,让非遗在创新中传承发展》光明网2025年2月10日)
8.下列对四则材料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中国宣纸小镇是当地打造的集宣纸传统制作技艺展示、文化旅游、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旅游园区。
B.安徽徽州历史博物馆在馆内设置专门的多媒体展示区,并通过科技手段将徽州故事生动呈现给游客,这些做法搭建了徽文化“活态传承”平台。
C.借助技术推动文化遗产“走出去”,不仅能提升文化遗产的影响力,还能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
D.为了避免陷入“泛非遗化陷阱”,我们应将所有非遗项目都进行商业化开发,从而将经济收益最大化。
9.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安徽省推动传统文化传承的两种主要途径。
10.材料一中的划线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据统计,2024年中国宣纸小镇游客量超过41万人次,总营收1897万,带动宣纸销售、文旅、文创、餐饮、酒店等相关产业就业超过850人。
11.结合以上材料,谈谈如何才能更好地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化和传承发展。
五、文言文阅读
【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
【乙】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圣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①,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
——《兼爱》
【注释】①篡:掠夺。
1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选贤与能。与: ②不独子其子。子:
③除去天下之害。害: ④人之与人之相贼。贼:
13.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
14.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2)然则天下之利何也?
15.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从习总书记的话和甲乙两文中,我们知道从古至今,我国人民都在追求着理想的社会,请你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说说古代人民追求的“大同”理想社会有着怎样的特点。
六、作文
16.阅读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中,哪吒面对命运的不公,没有选择屈服,而是勇敢抗争;敖丙在家族使命与正义之间艰难抉择,最终选择了正义。他们的故事引发了人们对成长、责任、价值观等问题的思考。
请以“成长路上的抉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提示和要求】
(1)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2)文中不要透露你个人的身份信息;
(3)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
安徽省宣城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蒹葭萋萋 白露未晞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斗折蛇行 明灭可见
2.(1) 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奥斯特洛夫斯基)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保尔·柯察金(保尔)
(2) 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 钢铁般的意志
(3)示例:冬妮娅。冬妮娅对爱情的追求明朗热烈,性情也活泼,仿佛灿烂春光中的一朵玫瑰,刚刚盛开,沉醉于爱情和世界的幻想,对所有的美好充满了爱恋,信任。(其他人物,言之有理即可)
3.(1) 镌 bìng
(2) C A B
(3)它不仅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4)示例:万里长风卷壮怀/半卷诗书写赤诚
4.C 5.“金疙瘩”既指生姜,因为怀姜产量高、价格好,能给姜农带来可观的收入;也指姜农通过种植生姜过上的富足生活,如盖小楼、买车、孩子在城里买房、全家旅游等。 6.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姜田比作碧绿的湖面和起伏的水墨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姜田在微风拂过时的动态美和色彩美,表达了作者对姜田景色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7.①“姜田深处”指的是姜田的深处,是姜农劳作的地方,体现了姜农们在田间辛勤耕耘的场景。②“姜田深处”象征着姜农们的希望,这里承载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种植生姜,他们过上了富足的生活。③“姜田深处”蕴含着乡村的发展变化,见证了怀姜产业从零散到规模化、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展现了乡村振兴的成果。
8.D 9.①文旅融合,以传统文化带动和促进相关产业发展。②搭建平台与科技助力,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情感共鸣。 10.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通过列举中国宣纸小镇的游客量、就业人数、总营收等数据,直观、准确地介绍了中国宣纸小镇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带动就业的情况,使说明更具说服力。 11.①文旅融合,传播传统文化;②借助科技手段,让传统文化“走出去”;③注重文化内涵的传承,避免过度商业化;④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增强公众参与度。
12. 同“举”,推举 以……为子 灾害,祸患 残害 13.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 14.(1)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2)那么天下的利是什么呢? 15.①人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安居乐业;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④人与人之间关系融治等。
16.例文;
被撕碎的参赛证
教室后排的公告栏前围了不少人,红底黑字的“科技创新大赛”报名表在风中轻轻晃动。我盯着那行“限报一项”的小字,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口袋里还揣着文学社的征文启事,截稿日期就在明天。
“选科技啊,你那个智能浇水器不是快成了吗?”同桌撞了撞我的胳膊,“上次物理老师还说,拿奖能加中考分呢。”我没说话,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口袋里那张写满诗句的草稿纸。那些关于月光、麦田的句子,是晚自习时躲在课本后偷偷写下的,像藏在心底的星星。
回家路上,书包里的电路板硌得后背生疼。那个智能浇水器,我已经琢磨了三个月,从画图纸到焊接线路,手指被烫出好几个水泡。可每次深夜趴在桌上改代码时,目光总会不自觉地飘向桌角那本摊开的诗集。
“妈觉得科技比赛更实际。”晚饭时,妈妈把一块排骨夹进我碗里,“写诗能当饭吃吗?”我扒着米饭没应声,窗外的月光刚好落在作业本上,像一行没写完的诗。
第二天早读课,我把两份报名表都摊在桌上。科技大赛的表格里,“项目简介”一栏已经填得密密麻麻;文学社的表格还是空白,只有右下角画了个小小的月亮。广播里传来通知,说两大赛事的报名截止时间都是上午十点。
上课铃响时,我突然抓起科技大赛的报名表,狠狠撕成了碎片。纸屑落在地上,像撒了一把碎雪。同桌惊得瞪圆了眼睛,我却像卸下了千斤重担,转身在文学社的表格上写下名字,笔尖划过纸张的声音,清脆得像春天的冰裂。
我最终没写出什么惊人的诗句,只拿了个鼓励奖。但那天放学,我第一次在日记本上写下:“原来成长不是选别人眼里最好的路,而是敢走自己心里最想走的路。”后来那个智能浇水器被我拆了,零件做成了一个小小的书架,专门用来放我的诗集。
偶尔翻到那本盖着鼓励奖印章的证书,我总会想起被撕碎的参赛证。成长路上的抉择,从来不是计算得失的算术题,而是听从内心的指南针。就像那天,我听见心底有个声音在说:去追那束光吧,哪怕它微弱得像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