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题卷
八年级历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6页,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满分5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本试卷上不要答题,请按答题卡上注意事项的要求,直接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选择题(共20小题,20分)
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字母代号涂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1.下面是某同学设计的年代尺,其中①处中国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可概括为
A.政权巩固,社会过渡 B.探索建设,曲折发展
C.改革开放,伟大转折 D.崭新篇章,民族复兴
2.下表中农民货币收入的变化主要得益于
项 目 1949年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收入 收入 收入 收入
农民净货币收入(亿元) 68.5 87.4 111.4 127.9
人均净货币(元) 14.9 18.7 23.6 26.8
A.土地改革解放了生产力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C.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 D.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大力援助
3.据统计,1949年之前,中国77%的工业总产值集中在沿海地区,而20世纪50年代,苏联援建中国的“156项重点工程”中有55%的投资和75%的新厂房集中建设在内陆地区。这说明“一五”计划对中国的影响在于
A.增强了国防力量 B.优化了工业布局
C.推动了中苏建交 D.实现了产业升级
4.20世纪50年代,河南省鲁山县某剧团排演了《苏殿选和互助组》一剧后,许多农民提高了思想认识,纷纷转入常年互助组。下列史事与该剧内容密切相关的是
A.开国大典 B.土地改革
C.抗美援朝 D.三大改造
5.下面两个纪念章共同见证了新中国
A.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社会主义的全面建设
C.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 D.国有企业的大力改革
6.下面是小平同学在阅读教材时做的笔记。据此判断,他阅读的内容是
1.《论十大关系》 2.中共八大 3.社会主义总路线 4.“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5.八字方针
A.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B.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C.人民生活方式变化 D.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7.九(1)班同学设计了“走进劳动模范,追求时代精神”的主题板报。“ ”处的内容应是
焦裕禄 时代精神: 雷 锋
A.开天辟地、敢为人先 B.不畏强暴、血战到底
C.视死如归、宁死不屈 D.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8.1978年5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发表,开始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1992年初,邓小平到南方视察,发表一系列重要谈话。这些事件
A.标志着拨乱反正的完成 B.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征程
C.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D.深化了经济体制的改革
9.下表中《人民日报》报道的标题共同反映了
日 期 标 题
1979年1月1日 《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
1979年1月7日 《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奋斗》
1979年1月9日 《切实抓好三中全会精神的传达和学习》
1979年1月14日 《建立严格责任制促进农业大增产》
A.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B.经济特区的建立
C.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D.国有企业的转型
10.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右面对联的横批应为
A.翻身解放
B.合作社好
C.多快好省
D.联产承包
11.下图是上海在不同时期发行的粮票与股票。它们从本质上反映出
A.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广
C.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扩大 D.边陲小镇蜕变为经济特区
12.据下图可知,我国
A.农村经济改革逐步推开 B.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深化
C.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D.内陆经济特区广泛设立
13.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多年来,中国向44个最不发达国家提供免关税待遇,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接近30%,让全世界共享中国发展红利。这说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A.适应了文化多样性 B.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C.维护了世界的和平 D.推进了社会信息化建设
14.下表是小山同学整理的历史学习资料。他学习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中共十五大 邓小平理论
中共十六大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中共十八大 科学发展观
中共十九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 B.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C.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曲折探索 D.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15.“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材料评述的是
A.香港回归 B.中日建交
C.澳门回归 D.汪辜会谈
16.到2017年底,我国治理沙化土地1.26亿亩,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这主要体现了我国
A.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B.能源结构调整逐渐加快
C.科教兴国战略稳步推进 D.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17.从2008年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到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灾害、甘肃舟曲泥石流灾害,以及2020年新冠疫情,人民军队都发挥了主力军和突击队的作用。这说明人民军队
A.武器装备得到了更新 B.积极维护世界和平
C.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D.注重加强自身建设
18.1969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说,如果没有中国这个拥有7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基于此,尼克松
A.支持中国经济发展 B.放弃争夺世界霸主
C.谋求改善中美关系 D.承认只有一个中国
19.在西方发达国家技术封锁和苏联撕毁合同的情况下,中国的科学技术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人民解放军指战员的攻坚克难、共同努力,1964年10月16日,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材料强调我国发展尖端科技立足于
A.发展经济 B.改善民生
C.争取外援 D.自力更生
20.1962年,为进一步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我国举行了第一届电影百花奖评选活动。仅靠寄信投票,举办方就收到11万多张选票。这反映出当时
A.电视走进千家万户 B.群众积极参与文化生活
C.社会面貌焕然一新 D.电影制作水平迅速提高
非选择题(共5小题,30分)
2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继承的是一个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的烂摊子,生产萎缩,物价飞涨,民生困苦。中国人民有没有能力把生产恢复起来,这是一个严峻考验。新中国虽然得到苏联和东欧等国的承认和支持,但美国拒绝承认。中国人民能否冲破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政治孤立和经济封锁,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以建设国家,这是又一个严峻考验。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材料二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时所面临的国内外严峻形势。(2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国内人民支援抗美援朝战争的方式。(3分)
(3)综合以上探究,对于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你有何感想 (1分)
2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和平解放初期的1951年,西藏经济规模极小,只有1.29亿元,经过50年的发展,已经扩大到了2001年的139.16亿元。西藏和平解放初期,全区人均生产总值只有114元,1989年突破1000元。到了2001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了5324元,经济发展水平跃上了更高的台阶。
——摘编自喜饶尼玛《西藏百年史研究(全3册)》
材料二 1988年9月,邓小平曾提出“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即“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1995年9月,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突出地提出了区域协调发展的问题。1999年9月,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支持中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藏和平解放以来的经济发展变化。(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藏地区经济发展变化的原因。(2分)
(3)综上所述,概括影响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2分)
23.(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巴黎和会上,列强无视中国的正当要求,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全部转给日本。消息传到国内,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引发了五四运动。中国代表最后拒绝在条约上签字。华盛顿会议期间,中国代表提出,《凡尔赛条约》有关中国山东问题的内容,损害了中国利益,应予以取消,出于削弱日本在华势力的考虑,美、英两国对中国的要求表示支持。加之中国人民坚持斗争,中国收回了在山东的大部分权益。
——摘编自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年版》
材料二 他在亲自起草的补充发言中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有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2卷(1949~1978)》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能够收回在山东的大部分权益的原因。(2分)
(2)材料二中的“他”是谁 中国在这次会议上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3分)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新中国外交的认识。(1分)
24.(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截至2018年,我国邮路和快递服务网路单程长度达到3944.8万公里,拥有各类营业网点27.5万处,分别是1949年的56倍和10.4倍。经过70年大规模建设,基本形成航空、铁路、公路等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综合利用,连接城乡、覆盖全国、连通世界的现代邮政和快递服务网络,群众用邮便捷性显著提高。
——摘编自2019年10月15日中国交通报《看70年邮政业发展巨变》
材料二 1981~1991年,运输邮电业的基建投资占我国全部基建投资的比重由9.1%上升到15.6%;1979年,国家开始改变邮运组织形式与方式,1998年,国务院把邮电局拆分为邮政局和电信公司,邮政开始独立运营;2006年至今,中央到地方的邮政、通信管理机构更加完善。
——摘编自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49年以来我国邮政事业取得的成就。(2分)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邮电事业发展的原因。(3分)
(3)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邮电事业发展给你带来的影响。(1分)
25.(6分)阅读下面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摘编自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国历史地图册》八年级下册
2024—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
八年级历史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A A B D A B D C C D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B B A C D C C D B
二、非选择题
21.(1)国民经济濒于崩溃;帝国主义国家孤立中国。(2分,每点1分,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2)青年踊跃参军;工人积极生产;民众示威游行。(3分,每点1分,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3)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彰显了人民群众的伟力。(1分,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也可)
22.(1)经济规模扩大;人均生产总值提高;经济发展迅速。(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2)党和国家的重视;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支持;东部地区的带动。(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3)社会秩序;经济基础;国家政策。(2分,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23.(1)五四运动的影响;中国外交的努力;列强之间的纷争;中国人民的斗争。(2分,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2)周恩来。(1分)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2分,每点1分,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3)新中国外交成就的取得得益于恰当的外交政策。(1分,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
24. (1)服务网络的里程增长迅速;营业网点数量增加明显;邮政和快递服务网络更加便捷;科技含量提升。(2分,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符合题意其他答案也可)
(2)科技进步的支撑;国家对邮电事业投资力度的加大;邮电业的管理体制改革。(3分,每点1分,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3)示例:快递业务更加便捷,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互联网下单并上门取件发件。(1分,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25. 等级建议
一等 (6~5分) ①题目恰当,观点明确; ②史实运用正确; ③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二等 (4~2分) ①题目恰当,观点较为明确; ②史实运用基本正确; ③条理较为清晰,语句较为通顺,表述较为完整。
三等 (1~0分) ①立场不正确或题目不恰当,观点不明确; ②史实运用不正确; ③条理不清晰,语句不通顺,表述不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