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人教版新教材第一章 从世界看中国
第二节 人口 (世界人口大国、人口分布不均)教案
一、核心素养目标
区域认知
学生能够运用中国人口分布图,精准识别我国人口分布的区域差异,清晰阐述黑河 ——腾冲线两侧人口密度、数量等方面的显著不同,深入理解我国不同区域人口分布格局的形成缘由,构建起系统的区域人口分布空间概念。
借助地图和资料,学生可明确我国不同省级行政区的人口规模及分布特点,分析区域人口特征与当地自然、社会经济环境的关联,提升对不同区域人口状况的认知水平。
综合思维
通过剖析人口增长数据、人口分布特征及其与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引导学生从多维度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的视角,综合思考人口问题,培养学生跨学科分析问题的能力,深刻领会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机制。
组织学生探讨人口分布不均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如人口密集区与稀疏区在经济发展模式、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差异,促使学生学会全面考量地理因素,提升逻辑思维与知识整合能力。
地理实践力
开展小组合作活动,如 “校园人口小调查” “模拟人口普查” 等,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会收集、整理和分析人口相关数据,熟练运用地理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动手能力与信息处理能力。
鼓励学生在小组讨论、成果展示中,积极发表观点,分享思考过程,
培养团队协作能力与沟通表达能力,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紧密融合。
人地协调观
引导学生探究人口数量、分布与资源、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人口合理分布对实现人地协调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通过对我国人口政策的学习与讨论,让学生理解政策对协调人地关系的关键作用,增强对国家人口问题的关注和责任感,形成科学的人口发展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我国人口数量及增长趋势。学生需明确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通过分析不同时期人口数据,掌握人口增长特点,了解人口增长趋势变化。
我国人口分布特点及原因。学生要牢记黑河 ——腾冲线,准确描述我国人口东多西少的分布特点,并能从自然环境(地形、气候、水资源等))、社会经济(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工业布局等)方面深入分析成因。
理解我国人口政策的演变及意义。学生要清晰把握我国计划生育、三孩政策等人口政策的调整历程,明白政策出台背景,阐述政策对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人口增长趋势变化的复杂原因及人口政策动态调整的依据。人口增长受社会经济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改善、政策导向等多种因素影响,人口政策调整需综合考量人口结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等,内容复杂,学生理解难度较大。
全面分析我国人口分布不均对区域发展的多方面影响。人口分布不均与区域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影响,涉及多个地理要素相互作用,学生需具备较强综合分析能力,才能深刻理解人口分布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复杂关系。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系统讲解我国人口增长趋势、人口分布特点、人口政策等核心知识,确保学生构建起扎实的基础知识框架,为后续探究学习筑牢根基。
小组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分组深入探究人口增长、人口分布相关问题,如剖析人口增长过快或过慢带来的影响、探讨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及应对策略等。通过小组讨论、资料分析、成果展示等活动,充分激发学生思维活力,培养团队协作与问题解决能力。
直观演示法:借助中国人口分布图、人口增长折线图、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教具,生动呈现我国人口分布格局、增长态势等,让学生直观感受人口特征,增强空间认知与理解。
案例分析法:结合具体实例,如某地区因人口增长带来的资源压力,或某区域人口分布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等,引导学生分析人口与自然、经济的相互关系,加深知识理解与应用。
角色扮演法:安排学生分别扮演不同地区的 “人口代表”,介绍当地人口状况,并探讨人口问题及解决办法,以生动有趣形式,助力学生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5分钟)
展示图片与数据:播放一段国庆假期热门景点人山人海的视频,展示春运期间火车站拥挤人群的图片,呈现 2025 年春运数据: “2025 年春运
期间,40 天内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高达 90.2亿人次,较较2024 年同期增长 7.1%,创下历史新纪录。”
提问引导: “同学们,从这些热闹非凡的场景和惊人的数据中,大家能直观感受到我国人口具有怎样的特征呢 为何会出现春运这样大规模的人口流动现象 这背后反映出我国人口在数量、分布等方面有着怎样的秘密 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开启今天关于我国人口的探索之旅。”
(二)世界人口大国(12 分钟)
人口数量认知
数据呈现:展示 2020 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我国人口总数约为 14.12 亿(不包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人口数)”,并对比世界人口排名前五位国家的数据,着重指出 “世界上大约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个是中国人”,让学生直观感受我国人口数量的庞大。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我国人口数量如此庞大,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鼓励学生从资源、环境、就业、教育、交通等多方面思考。讨论结束后,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教师总结人口众多带来的利弊,如劳动力丰富利于经济建设,但资源消耗大、就业压力大等问题也随之而来。
人口增长分析
回顾概念:引导学生回顾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人口自然增长率 ==出生率 -死亡率)。
展示图表:呈现我国不同时期人口数量及自然增长率变化折线图,让学生观察人口增长趋势。提问: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我国人口增长在不同阶段有怎样的特点 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些变化 ”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讲解,我国人口增长经历了不同阶段,社会经济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改善使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加快;而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人口增
长速度得到有效控制。
深入探讨:提出问题 “假如一个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数,这意味着什么 对该地区会产生哪些影响 ”,激发学生深入思考人口增长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三)人口分布不均 (15 分钟)
人口密度概念
实例引入:以班级为例,假设教室面积为 [X]平方米,班级有 [Y]名学生,计算班级的 “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 ==人口总数 ÷ 面积)。教师提问: “我们已经算出了班级人口密度,那大家想一想,如果将我们班的人口密度与我国西部地区人口密度相比,可能会存在怎样的差异 ” 引导学生理解人口密度是衡量人口分布的重要指标。
明确概念:给出人口密度的准确概念及单位(人人/平方千米),强调其在反映人口分布疏密程度上的作用。
人口分布特点及原因
展示地图:呈现 “中国人口密度图”,引导学生观察不同颜色代表的人口密度差异。提问: “同学们,仔细观察地图,我国人口密度在空间分布上有怎样的特点 ”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我国人口分布东多西少的显著特征。
探究原因:将学生分成小组,发放资料,包括我国地形分布图、气候类型分布图、主要工业城市分布图、交通线路分布图等,让学生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两方面探讨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小组讨论后,推选代表展示探究成果,从地形平坦、气候适宜、水源充足、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等角度阐述东部人口密集的原因,以及西部自然条件恶劣、经济相对落后导致人口稀疏的缘由。教师补充完善,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特殊案例分析:展示一些人口分布特殊地区的资料,如新疆的绿洲地
区人口相对集中,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巩固对人口分布影响因素的认识。
(四)小组展示与评价 (10 分钟)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推选代表,向全班展示关于人口增长或人口分布探究成果。展示形式多样,可制作 PPT 结合图表、数据讲解;绘制思维导图,现场介绍分析思路;或通过角色扮演,模拟不同地区交流,阐述人口问题及解决办法。展示过程中,要求代表清晰表达观点,其他小组成员可补充说明。
提问与评价:其他小组学生认真倾听,提出疑问、发表见解。教师引导从内容准确性、分析全面性、展示创新性等方面评价。如对某小组分析人口增长原因存疑,可提问依据的数据来源及分析方法;对展示形式新颖小组,给予肯定与鼓励。教师对学生疑问及时解答,引导深入思考。
教师总结评价:教师全面总结各小组表现,肯定优点与创新,指出不足与改进方向。对分析深入、展示精彩小组高度评价,对积极参与、有独特见解学生单独表扬。梳理各小组观点,完善知识体系,强调人口问题的重要性及人地协调发展的必要性。
(五)课堂总结(33分钟)
知识回顾: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重点,提问: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我国人口相关知识,谁能说说我国人口数量、增长趋势、分布特点分别是怎样的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有哪些 ” 邀请学生回答,强化记忆。
强调意义:再次强调我国人口特征对国家发展的深远影响, “我国庞大的人口数量和独特的人口分布,既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了解这些知识,有助于我们理解国家政策,树立正确的人口观,为实现人地协调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希望大家通过今天学习,对我国人口问
题有更深刻认识。”
(六)布置作业(22分钟)
个人作业:让学生选择我国一个省级行政区,如广东省或青海省,分析该地区人口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写一篇 300 字左右短文,要求结合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因素阐述。
小组作业: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份关于 “我国人口问题与对策” 的手抄报,内容涵盖人口增长、分布问题及应对策略,图文并茂,下节课展示交流,培养学生团队协作与知识整合能力。
五、教学资源
教材:2024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材。
地图: 中国人口密度图、中国地形分布图、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中国交通线路分布图、中国省级行政区图等,可准备纸质地图供学生课堂观察,也利用电子地图软件在多媒体展示,方便标注、演示。
多媒体资源:展示我国人口相关图片、视频,如人口普查场景、不同地区人口生活画面;人口增长、分布科普视频;相关新闻报道、政策解读视频,用于辅助教学。
自制教具:简易人口密度演示模型 (用不同颜色方块代表不同人口密度区域)、代表不同地区的卡片(标注人口特征、发展概况)。
网络资源:推荐地理科普网站(如中国国家地理网)、政府统计部门网站(获取人口数据)等,供学生课后查阅资料,深入了解我国人口及相关知识,拓展学习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