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三节 《民族》 中华民族大家庭、民族分布特点 教案-人教版(2024)地理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章第三节 《民族》 中华民族大家庭、民族分布特点 教案-人教版(2024)地理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7-17 18:01: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 人教版新教材第一章 从世界看中国
第三节 《民族》 (中华民族大家庭、民族分布特点))教案
一、核心素养目标
区域认知
学生能够运用中国民族分布图,精准识别我国各民族的分布区域,清晰阐述不同地区民族分布特点,理解民族分布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的关联,构建系统的民族分布空间认知体系。
借助地图和资料,学生可明确不同省级行政区的主要民族构成,分析区域民族分布与当地自然、人文环境的内在联系,提升对不同区域民族状况的认知水平。
综合思维
通过分析民族构成、分布特点及其与自然、社会经济要素的关系,引导学生从多个地理要素相互关联的视角,综合思考民族问题,培养跨学科分析能力,理解民族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
组织学生探讨民族文化与地理环境的适应性,如傣族竹楼与湿热气候的关系、蒙古族游牧文化与草原环境的联系等,促使学生学会全面考量地理因素,提升逻辑思维与知识整合能力。
地理实践力
开展小组合作活动,如 “民族文化调研” “民族分布拼图” 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收集、整理和分析民族相关资料,提升运用地理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团队协作与沟通表达能力。
鼓励学生在小组讨论、成果展示中,积极发表观点,分享思考过程,培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地理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
人地协调观
通过探讨民族文化与地理环境的适应性,以及民族平等、团结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各民族和谐共处、尊重文化差异、合理利用资源的重要性,树立人地和谐共生、民族团结共进的理念。
引导学生理解我国民族政策对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实现人地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增强对多元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我国的民族构成,明确我国由 56 个民族组成,掌握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人口占比情况,知晓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
我国民族分布特点, 即 “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能在地图上准确指出各民族主要分布区域,尤其是少数民族聚居区。
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了解部分民族典型的风俗习惯、传统节日(如傣族泼水节、蒙古族那达慕大会、汉族春节等)、特色艺术(如维吾尔族舞蹈、藏族唐卡等)和传统民居(如蒙古族蒙古包、傣族竹楼等))。
教学难点
理解我国民族分布特点形成的原因,涉及自然环境(地形、气候、资源等)、历史发展(民族迁徙、融合)、社会经济(生产方式、经济交流)等多方面因素,较为复杂。
体会各民族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即不同民族文化如何适应其所处的地理环境,以及民族文化对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系统讲解我国民族构成、分布特点、民族政策等核心知识,
确保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框架,为后续探究学习筑牢根基。
小组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分组探究民族文化特色、分布成因等问题,如讨论 “傣族竹楼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东北地区少数民族分布与资源开发的联系” 等,通过小组讨论、资料查阅、成果展示等活动,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团队协作与问题解决能力。
直观演示法:运用中国民族分布图、民族文化图片、多媒体视频等直观教具,展示我国民族分布状况、多彩文化,让学生直观感受,增强记忆与理解。
案例分析法:结合生活实例,如云南民族多样性与旅游发展、内蒙古草原畜牧业与蒙古族文化传承等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民族问题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游戏教学法:设计 “民族文化猜猜猜” “民族分布大挑战” 等游戏,将民族知识融入趣味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掌握。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5分钟)
播放视频:播放一段展现我国各民族欢庆节日的精彩视频,画面中既有汉族热闹喜庆的春节,舞龙舞狮、张灯结彩;又有傣族泼水节上,人们相互泼水祝福,水花飞溅;还有蒙古族那达慕大会,骑手们策马奔腾,热闹非凡。
提问引导: “同学们,在这段充满欢乐与活力的视频里,我们看到了不同民族各具特色的庆祝场景。大家仔细想想,我国究竟有多少个民族 这些民族在我国各地是如何分布的 又有着怎样独特的文化魅力呢 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同走进中华民族这个温暖的大家庭,开启今天的民族探索之旅。 ”
(二))中华民族大家庭(12 分钟)
民族构成讲解
知识讲授: “同学们,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由由56 个民族共同组成。其中,汉族人口数量最多, 约占全国总人口的 91.11%%%, 其他 55 个民族被统称为少数民族, 占全国总人口的 8.89%%%。 ”
互动提问: “大家知道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哪个吗 ” 引导学生思考回答,揭晓答案是壮族。接着展示少数民族人口数量排名前几位的民族及数据,让学生对少数民族人口规模有初步认知。
民族平等强调
政策解读: “在我国,各民族一律平等,这是非常重要的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具有同等的地位。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各民族都享有平等的权利。”
举例说明:列举少数民族代表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积极参与决策、各民族地区经济共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得到大力保护和传承等实例,让学生理解民族平等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三))民族分布特点(15 分钟)
分布特点讲解
展示地图:呈现 “中国民族分布图”, 引导学生观察不同颜色、图例代表的民族分布区域。提问: “同学们,仔细看看这幅地图,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呈现出怎样的特点呢 ” 让学生初步观察并尝试描述。
总结特点:总结我国民族分布 “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的特点。解释 “大散居” 是指各民族广泛分布在全国各地,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地区也有汉族居住; “小聚居” 是说在一些地方,少数民族相对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形成较小的聚居区域; “交错杂居” 则
强调各民族相互交错分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以新疆为例,既有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又有汉族及其他民族居住,各民族在生产生活中相互交流、相互融合。
分布成因探讨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发放资料,包括我国地形、气候、资源分布图,以及民族迁徙、经济发展相关资料。布置任务: “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两方面,探讨我国民族分布特点形成的原因。” 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巡视各小组,适时引导启发,如提示学生思考 “山区和平原对民族分布可能产生怎样不同的影响 ”“古代丝绸之路对沿线民族分布有何作用 ”
小组汇报:小组讨论结束后,推选代表汇报讨论成果。从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适合少数民族发展特色农牧业,形成小聚居;平原地区利于大规模农业生产,吸引众多民族散居等自然因素,以及历史上民族迁徙、贸易往来促进民族融合,形成交错杂居;现代经济发展,人口流动频繁,进一步强化这种分布格局等社会经济因素进行阐述。教师对各小组汇报进行点评、补充, 完善学生认知。
(四))小组展示与评价(10 分钟)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推选代表,向全班展示关于民族文化特色或分布成因探究成果。展示形式多样,可制作 PPT 结合图片、视频讲解,如展示某少数民族传统服饰制作过程及与当地环境关系;绘制思维导图,现场介绍民族分布成因分析思路;或通过角色扮演,模拟不同民族交流场景,阐述民族文化差异与融合。展示过程中,要求代表清晰表达观点,其他小组成员可补充说明。
提问与评价:其他小组学生认真倾听,提出疑问、发表见解。教师引导从内容准确性、分析全面性、展示创新性等方面评价。如对某小组分析
民族文化与环境关系存疑,可提问依据的资料来源及分析逻辑;对展示形式新颖小组,给予肯定与鼓励。教师对学生疑问及时解答,引导深入思考。
教师总结评价:教师全面总结各小组表现,肯定优点与创新,指出不足与改进方向。对分析深入、展示精彩小组高度评价,对积极参与、有独特见解学生单独表扬。梳理各小组观点,完善知识体系,强调民族团结、尊重民族文化差异的重要性。
(五)课堂总结(33分钟)
知识回顾: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重点,提问: “同学们,今天我们深入了解了我国民族相关知识,谁能说说我国民族构成情况、民族分布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 邀请学生回答,强化记忆。
情感升华:再次强调我国 56 个民族如同石榴籽一样紧密团结,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推动国家发展。 “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希望大家在今后生活中,尊重各民族文化,维护民族团结,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六)布置作业(22分钟)
个人作业: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少数民族,查阅资料,了解其独特的文化习俗(如饮食、服饰、节日等)),写一篇 300 字左右短文介绍该民族文化特色,阐述文化与当地环境的关系。
小组作业: 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份关于 “中华民族一家亲” 的手抄报, 内容涵盖我国民族构成、分布特点、文化特色及民族团结重要性,图文并茂,下节课展示交流,培养学生团队协作与知识整合能力。
五、教学资源
教材:2024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材。
地图:中国民族分布图、中国地形分布图、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中国资源分布图等,可准备纸质地图供学生课堂观察,也利用电子地图软件在多媒体展示,方便标注、演示。
多媒体资源:展示我国各民族文化特色的图片、视频,如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庆典、特色艺术表演、传统民居建筑等;民族分布科普视频;相关纪录片片段,用于辅助教学。
自制教具:简易民族分布拼图(标注主要民族聚居区)、代表不同民族的卡片(标注民族特色、分布区域))。
网络资源:推荐地理科普网站(如中国国家地理网)、民族文化研究网站等,供学生课后查阅资料,深入了解我国民族及相关知识,拓展学习视野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