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一节地形 第一课时 地势西高东低,呈现三级阶梯 教案-人教版(2024)地理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章第一节地形 第一课时 地势西高东低,呈现三级阶梯 教案-人教版(2024)地理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7-17 18:04: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 人教版新教材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地形第一课时(地势西高东低,呈现三级阶梯)教案
一、核心素养目标
区域认知
学生能够运用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精准识别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的特征,清晰阐述各级阶梯的海拔范围、主要地形类型及分布区域,构建系统的地势空间认知体系。
借助地图和资料,学生可明确不同阶梯上主要地形区的位置及特点,分析区域地势特征与当地自然、人文环境的内在联系,提升对不同区域地势状况的认知水平。
综合思维
通过分析地势特征与气候、河流、交通等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引导学生从多维度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的视角,综合思考地势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跨学科分析能力,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组织学生探讨地势三级阶梯分布对我国水能资源开发、农业生产布局、人口分布等方面的影响,促使学生学会全面考量地理因素,提升逻辑思维与知识整合能力。
地理实践力
开展小组合作活动,如 “制作地势模型” “绘制地势剖面图” 等,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会运用地理工具和方法,提升收集、整理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锻炼动手能力与信息处理能力。
鼓励学生在小组讨论、成果展示中,积极发表观点,分享思考过程,培养团队协作能力与沟通表达能力,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紧密融合。
人地协调观
通过探究地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如何因地制宜利用地势发展经济,让学生认识到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地势资源的重要性,树立人地和谐共生的理念。
引导学生理解我国在地势利用方面的政策和措施,如水利工程建设、山区农业发展等,增强对国家地理环境的关注和责任感,形成科学的资源利用观。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的特点,学生需牢记各级阶梯的平均海拔、主要地形类型,能在地图上准确指出阶梯分界线及各阶梯主要地形区。
我国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等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地势影响水汽输送、河流流向、水能资源分布,以及对交通线路布局、农业生产类型的制约。
教学难点
理解地势特征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影响的原理,涉及大气环流、水循环、能量转换等复杂知识,学生理解难度较大。
综合分析地势三级阶梯分布在不同方面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利弊,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知识迁移和辩证思维能力。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系统讲解我国地势特征、阶梯划分、影响等核心知识,确保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框架,为后续探究学习筑牢根基。
小组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分组深入探究地势对气候、河流等的影响,如讨论 “为什么我国大江大河大多自西向东流”“地势阶梯交界处水能资
源丰富的原因” 等问题,通过小组讨论、资料分析、成果展示等活动,充分激发学生思维活力,培养团队协作与问题解决能力。
直观演示法:运用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多媒体视频等直观教具,生动呈现我国地势起伏状况、阶梯分布格局,让学生直观感受,增强空间认知与理解。
案例分析法:结合具体实例,如三峡水电站建设利用地势落差、西部地区交通建设面临的地势挑战等,引导学生分析地势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加深知识理解与应用。
模型制作法:安排学生小组合作制作简易地势模型,直观展示地势三级阶梯分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势特征,提升动手能力与空间想象能力 。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5分钟)
播放视频:播放一段从我国西部青藏高原到东部沿海地区的航拍视频,画面中先展现青藏高原高耸入云的雪山、广袤的高原;接着是地势逐渐降低,出现山脉、盆地相间分布的景象;最后呈现东部平原一望无际、河网密布,以及繁忙的港口。
提问引导: “同学们,在这段精彩的航拍旅程中,我们从西部到东部,看到了地形和地势的巨大变化。大家仔细回想一下,视频里的地势呈现出怎样的变化趋势 这种地势变化又会给我们的生活、国家的发展带来哪些影响呢 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同揭开我国地势的神秘面纱,开启今天的学习之旅。”
(二)地势特征讲解(12 分钟)
展示地图:呈现 “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图上不同颜色代表的海拔高度。提问: “同学们,观察这幅地图,从颜色变化上,
你们能看出我国地势大致呈现怎样的分布规律 ” 让学生初步观察并尝试描述。
总结地势特点:总结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解释地势是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我国西部多为高山、高原,海拔高,颜色较深;东部多为平原、丘陵,海拔低,颜色较浅。以青藏高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对比两者海拔差异,强化学生对西高东低地势的直观感受。
引入地势剖面图:展示 “沿北纬 36° 地形剖面图”,指出这是将地面沿一定方向线垂直投影形成的,能更直观地展现地势起伏。提问: “从这幅剖面图中,大家能看出我国地势从西到东有什么明显特征 ”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三)三级阶梯介绍(15 分钟)
划分阶梯:详细讲解我国地势呈三级阶梯分布,明确各级阶梯的分界线。在黑板上绘制简单示意图,标注昆仑山 ——祁连山 ——横断山脉为第一、二级阶梯分界线,大兴安岭 ——太行山 ——巫山 ——雪峰山为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
阶梯特点讲解
第一级阶梯:介绍第一级阶梯平均海拔在 4000 米以上,主要地形区是青藏高原和柴达木盆地,强调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冰川广布。展示青藏高原雪山、冰川图片,让学生感受其地势之高。
第二级阶梯:说明第二级阶梯海拔在 1000 --2000 米,主要地形类型为高原和盆地,如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等。展示各高原、盆地景观图片,描述其地形特点,如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塔里木盆地沙漠广布等。
第三级阶梯:讲解第三级阶梯海拔多在 500 米以下,以平原和丘陵为主,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东南丘陵等。展示平
原上农田广袤、丘陵起伏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其地形特征。
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发放中国地形空白图,让学生在图上填出三级阶梯分界线、主要地形区,并标注所属阶梯。小组完成后,互相检查、纠错,教师巡视指导,最后选取小组代表展示成果,进行点评。
(四)地势影响探究(15 分钟)
对气候的影响
引导思考:提出问题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对气候有什么影响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提示从水汽输送角度思考。
原理讲解:小组讨论后,讲解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湿润气流深入内陆,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丰沛降水。以我国降水分布规律为例,说明东部沿海降水多,向西北内陆递减,与地势引导水汽输送密切相关。
对河流的影响
展示现象:展示我国主要河流分布图,提问: “同学们,观察这些河流流向,有什么共同特点 为什么会这样 ” 引导学生发现我国大江大河大多自西向东流,思考与地势的关系。
分析原因:解释因为地势西高东低,河流受重力作用,顺着地势自高处向低处流,所以我国河流多自西向东注入海洋。同时,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向低一级阶梯时,落差大,水流湍急,水能资源丰富。以长江三峡为例,说明利用地势落差建设水电站,开发水能资源。
对交通的影响
案例分析:呈现我国铁路、公路交通线路分布图,以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交通线路密度对比为例,提出问题 “为什么我国东部交通线路密集,西部相对稀疏 地势对交通建设有什么影响 ” 让学生分组讨论。
总结影响:总结地势对交通的影响,东部地势平坦,交通建设成本低、
难度小,有利于交通线路布局和建设,所以交通发达;西部地势起伏大,地形复杂,交通建设面临诸多困难,成本高,导致交通相对落后。但在地势阶梯交界处,虽然建设难度大,但可利用地势开发水能,建设水电站,带动当地交通等基础设施发展。
(五)小组展示与评价(10 分钟)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推选代表,向全班展示关于地势影响探究成果。展示形式多样,可制作 PPT 结合图表、数据讲解,如分析地势对某地区农业生产布局影响;绘制思维导图,现场介绍地势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影响的分析思路;或通过角色扮演,模拟不同地区交流,阐述地势带来的利弊及应对策略。展示过程中,要求代表清晰表达观点,其他小组成员可补充说明。
提问与评价:其他小组学生认真倾听,提出疑问、发表见解。教师引导从内容准确性、分析全面性、展示创新性等方面评价。如对某小组分析地势对交通影响存疑,可提问依据的资料来源及分析逻辑;对展示形式新颖小组,给予肯定与鼓励。教师对学生疑问及时解答,引导深入思考。
教师总结评价:教师全面总结各小组表现,肯定优点与创新,指出不足与改进方向。对分析深入、展示精彩小组高度评价,对积极参与、有独特见解学生单独表扬。梳理各小组观点,完善知识体系,强调理解地势特征及其影响对认识我国地理环境和发展的重要性。
(六)课堂总结 (33分钟)
知识回顾: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重点,提问: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我国地势相关知识,谁能说说我国地势特点、三级阶梯分布情况,以及地势对气候、河流、交通有哪些影响 ” 邀请学生回答,强化记忆。
强调意义:再次强调我国地势特征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
影响着我国的气候、河流、交通等方面,对国家经济发展、人们生产生活意义重大。 “了解地势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祖国地理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希望大家通过今天学习,对我国地势有更深刻认识。”
(七)布置作业(22分钟)
个人作业:让学生选择我国一条重要河流,如黄河或珠江,分析其流经的地势阶梯,以及地势对河流流速、水能资源、流域内经济发展的影响,写一篇 300 字左右短文。
小组作业: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份关于 “我国地势与经济发展” 的手抄报,内容涵盖地势特征、对经济各方面影响及应对策略,图文并茂,下节课展示交流,培养学生团队协作与知识整合能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