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公转的特征重点考点 专题练 2026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备考

文档属性

名称 地球公转的特征重点考点 专题练 2026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备考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45.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7-17 17:44: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地球公转的特征重点考点 专题练
2026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备考
一、单选题
2024-2025年度徐州(34°N,117°E)的供暖时间为2024年11月21日至2025年3月10日;哈尔滨供热时间为2024年10月20日至2025年4月20日。读“地球运动位置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徐州供暖期间,地球公转到( )
A.①②③之间 B.②③④之间 C.③④①之间 D.④①②之间
2.哈尔滨比徐州供暖时间长,主要原因是( )
A.纬度较高 B.能源丰富 C.人口众多 D.经济发达
下图示意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PQ表示地球公转轨道上的两个特殊点,则图中字母L和S代表的角的度数为( )
A.20° B.23.5° C.30° D.66.5°
4.当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位于P点时,我国正值( )
A.春分日 B.夏至日 C.秋分日 D.冬至日
5.在地球越过P点后的两个月时间内,太阳直射点( )
A.在北半球向北移动 B.在南半球向北移动
C.在北半球向南移动 D.在南半球向南移动
北京时间2024年10月30日12时51分,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入驻中国空间站。未来将对天舟八号货运来的月壤砖进行太空暴露实验,为月球基地建设打好基础。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航天员乘组入驻中国空间站时( )
A.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并向南移动 B.北京昼长夜短且昼渐短
C.新一天的范围西半球约占1/4 D.北京当日的昼长大约9个小时
7.月壤砖在太空暴露24小时经历多次日出日落的原因是空间站( )
A.自转速度慢于地球公转速度 B.自转速度快于地球自转速度
C.公转速度慢于地球公转速度 D.公转速度快于地球自转速度
下图中,XOY为地轴,MN为赤道,EF、E′F′为回归线,ST、S′T′为极圈。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若黄赤交角减小,图中哪些度数将增大( )
A.∠XON B.EF的纬度
C.ST的纬度 D.∠XOM
9.若此图为冬至日,则太阳光线与图中哪条线垂直( )
A.MN B.EF C.E′F D.OT
下图为昆明(25°N,103°44'E)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绘制的“某月18日太阳高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该日可能是( )
A.3月18日 B.5月18日 C.7月18日 D.9月18日
11.兴趣小组基于图中坐标绘制昆明未来一周内太阳高度日变化曲线,发现( )
A.甲点上移,丙点右移 B.甲点下移,乙点左移
C.甲点上移,乙点右移 D.甲点下移,丙点左移
在地球公转过程中,若以地球为参照系,可看到太阳在黄道上运行。下图是天赤道与黄道的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2.每年的芒种节气(6月5日前后),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3.太阳位于甲、乙两处时( )
A.日地距离相同 B.地球公转速度相同
C.同一地点昼长变化趋势相同 D.同一地点昼长比较接近
火星冲日是指火星运行到地球的背后,地球居中,火星、地球和太阳三个天体在一条直线上排列时的现象。我国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火星冲日天文观测,2025年1月16日至春节期间都是观测火星冲日的最佳时机。如图为1月16日兴趣小组绘制的北极星光线和正午太阳光线位置关系示意图,∠β比∠α大32°。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该中学地理兴趣小组所在的城市最可能是( )
A.哈尔滨(126°E,45°N) B.北京(116°E,40°N)
C.上海(120°E,30°N) D.海口(110°E,20°N)
15.该地理兴趣小组进行火星冲日天文观测期间经历的节气是( )
A.冬至 B.大寒 C.小寒 D.春分
北京时间2024年10月30日11时,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完成对接,开始了为期6个月的太空之旅。空间站的运行受地球公转速度的影响,若地球公转速度加快,则会使空间站所受引力增大,为保持轨道稳定,空间站需要增大推力,反之则减小。完成下面小题。
16.神舟十九号在轨运行期间,空间站推力大小的变化为( )
A.先增大后减小 B.一直增大 C.先减小后增大 D.一直减小
17.当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完成对接时,则( )
A.南极点上出现极夜现象 B.德黑兰(51°E)旭日东升
C.伦敦与北京的日期相同 D.广州(113°E)日影朝东北
2025年3月2日(农历二月初三)日落后,浙北某中学生在学校天文台观测到“七星连珠”的天文奇观。下图为该学生绘制的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8.该天文奇观难得一见,主要因为各天体运动时( )
A.自转周期不同 B.轨道不在同一平面
C.公转方向不同 D.公转周期不同
19.观测时,日月位置关系示意正确的是( )
A. B.
C. D.
20.此次“七星连珠”发生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 B.长江中下游平原洪涝灾害严重
C.该中学所在地区昼长夜短 D.月球和太阳对地球引潮力较大
读“局部地区大气环流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左图乙地的气候特点是( )
A.冬季温和湿润 B.终年寒冷干燥 C.夏季高温多雨 D.终年炎热干燥
22.据右图可知( )
A.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 B.甲风带冬季影响我国中部地区
C.受丙风带影响我国多伏旱天气 D.地中海沿岸冬季受丙风带控制
二、综合题
23.图中的两条虚线,一条是晨昏线,另一条两侧大部分地区日期不同;此时地球公转速度较慢。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P点的纬度及此刻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
(2)写出这一天地球上极夜的范围。
(3)若此日以后地球公转速度继续加快,太阳直射点将向什么方向移动?北半球白昼将怎样变化?
(4)此时,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是什么?
24.下图左图为某日日照图,阴影部分为夜半球,空白部分为昼半球,虚线表示极圈。右图为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光照图反应该日北半球节气为 ,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
(2)此时,C点日出时间为 点,昼长为 小时,E点的地方时为 时。
(3)此时地球位于公转轨道中的 点(填右图中序号),此日后半年内公转速度的变化情况是 。
(4)此日,左图中A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是 ,出现极昼现象的地区是 。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A B B C C D C D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C D D B A C D B D
题号 21 22
答案 D A
1.B 2.A
【解析】1.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地球在①位置时北极地区为极昼现象,故时间为夏至日(6.22),③位置时北极地区为极夜现象,故时间为冬至日(12.22),因此可判断②为秋分日(9.23),④为春分日(3.21)。徐州的供暖时间为2024年11月21日至2025年3月10日,因此开始时间位于②③之间,结束时间位于③④之间,故供暖期间地球公转到②③④之间,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哈尔滨位于中国东北,纬度显著高于徐州。纬度越高,太阳高度角越小,接收的太阳辐射越少,冬季气温更低且寒冷期更长,而徐州冬季较短且气温相对较高,供暖需求自然减少,A正确;能源储量影响供暖成本,但并非决定供暖时长的主因,B错误;人口规模影响供暖需求总量,不影响供暖时间,且徐州人口密度更高,C错误;经济水平可能影响供暖设施质量,而且徐州经济较发达,故供暖时长无直接关联,D错误。故选A。
【点睛】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大气环流、地形、海陆位置、洋流、下垫面物质、人类活动等。
3.B 4.B 5.C
【解析】3.读图可知,P位置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Q位置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L和S代表的角度为南北回归线的纬度,即黄赤交角的大小,为23.5°,B正确,ACD错误。故选B。
4.当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位于P点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为北半球的夏至日,B正确;春秋分太阳直射赤道,AC错误;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对应公转轨道的Q点,D错误。故选B。
5.P位置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地球越过P点后的两个月时间内,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并向南移动,至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是:春分,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后北移,直至6月22日(即夏至)到北回归线。夏至,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此后南移,直至9月23日(即秋分)到赤道。秋分,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后继续南移,直至12月22日(即冬至)到南回归线。冬至,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此后北移,又在次年3月21日(即春分)回到赤道。
6.C 7.D
【解析】6.北京时间2024年10月30日,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9月23日前后秋分直射赤道后,太阳直射点南移,至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且继续向南移动,A错误;太阳直射南半球时,北京昼短夜长,B错误;北京时间(120°E)12:51,则180°经线的地方时为12:51+4h=16:51,零时线(北京西侧12小时h51分位置,经度差约193°)的经度为73°W,因此,新的一天范围是73°W向东至180°,共跨经度253°。西半球的经度范围是20°W向西至160°E,因此,西半球中新的一天的经度为73°W向东至20°W和160°E向东至180°,共跨经度73°,约占1/4,C正确;北京(北纬40°)冬至日昼长约为9时9分,该日昼长达一年中最短。10月30日,位于秋分日之后一个月左右,北京昼短夜长,但昼长长于9小时,D错误。故选C。
7.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地球昼夜更替周期为24小时,空间站绕地球公转,由于空间站公转速度很快,导致一天中,空间站绕地球飞行很多圈,每绕一圈就经历一次日出日落,导致空间站及其上的月壤砖在太空暴露24小时经历多次日出日落,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由于地球的自转,不同经度具有时间差异,一般来说,经度每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相差1°,地方时相差4min。
8.C 9.D
【解析】8.结合所学知识,黄赤交角的数值决定回归线的数值,回归线的纬度与极圈的纬度互余。∠XON和∠XOM为地轴与赤道平面的夹角,二者为垂直关系,不受黄赤交角的影响,AD错误;EF是回归线,黄赤交角减小,回归线的度数也减小,B错误;ST是极圈,其纬度值等于90°减去回归线的度数,由于回归线的度数减小,极圈的度数将增大,C正确。故选C。
9.太阳光线与晨昏圈所在平面垂直。结合所学知识,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此时北极圈及其以内地区出现极夜,晨昏圈与极圈相切,T为晨昏圈与北极圈的切点,即OT位于晨昏圈所在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D正确;MN位于赤道平面,EF位于北回归线所在平面,E′F与赤道平面的夹角为23°26′,与晨昏圈所在平面的夹角为43°08′,这三条线均不位于晨昏圈所在平面,不会与太阳光线垂直,ABC错误。故选D。
【点睛】黄赤交角即为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决定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范围,以此确定回归线的度数,回归线的度数与极圈的度数始终为互余的关系。
10.B 11.A
【解析】10.从图中可知该日昆明正午(北京时间12:00时当地地方时约11:00左右)太阳高度约为 80° ,代入公式 H=90°-|纬度差|,可计算出直射点纬度为15°N;太阳直射点每月移动约 8°(23.5°×2÷6个月),5月18日距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约2个月,直射点约在 15°N,B正确;3月18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以南,A错误;7月18日直射点已从23.5°N南移,向南移动小于8°,相比5月18日,可能性较小,C错误;9月18日直射点接近赤道,D错误。故选B。
11.5月18日未来一周内,太阳直射点继续向北移动。对于昆明来说,太阳直射点离昆明越来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会变大,所以图中的甲点(正午太阳高度)会上移,BD错误;由于太阳直射点北移,北半球昼变长,日出时间提前,昆明地方时日出提前,而图中横坐标是北京时间,昆明地方时与北京时间的时差不变,所以对应北京时间的日出时间(乙点)会左移,日落时间推迟,对应北京时间的丙点会右移,A正确,C错误。故选A。
【点睛】正午太阳高度:H=90°-|纬度差|(纬度差是指某地的地理纬度与当日直射点所在纬度之间的差值)。
12.C 13.D
【解析】12.地球自西向东围绕太阳公转,因此若以地球为参照系,可看到太阳在图中所示的黄道上逆时针方向运行。6月5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直射点往北移动,位于夏至日之前。读图可知,分别连接甲、乙和地心,可判断甲乙两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排除AB;分别连接丙、丁和地心,可判断丙、丁两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通过连接丙、丁之间的中点与地心可知该中点位置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较丙、丁两点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更高,说明丙丁之间中点位置为夏至日,芒种节气(6月5日前后)位于夏至日之前,丙位于夏至日之前而丁位于夏至日之后,因此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是丙,C正确,D错误。故选C。
13.分别连接甲、乙和地心,可判断甲、乙两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通过连接甲、乙之间的中点与地心可知该中点位置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较甲、乙两点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更高,说明甲、乙之间中点位置为冬至日。甲乙两位置关于冬至日对称分布,因此两点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位置相同,同一地点昼长比较接近,D正确;地球在1月初位于近日点,甲乙两位置并不关于近日点对称分布,因此甲乙两地日地距离不同,地球公转速度也不同,AB错误;甲位于冬至日之前,而乙位于冬至日之后,同一地点昼长变化趋势不相同,C错误。故选D。
【点睛】太阳直射点向哪个方向(南、北)移动,哪个半球(南、北半球)就昼变长夜变短,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14.D 15.B
【解析】14.读材料可知,∠β比∠α大32°,即∠β-∠α=32°,且读图可知,∠β+∠α=180°-108°=72°,可计算出,∠β=52°,∠α=20°。在北半球,观察北极星的仰角等于当地的地理纬度,从图中可知,北极星光线与地面的夹角为当地地理纬度,即当地地理纬度为∠α,即20°N,所以,该中学地理兴趣小组所在的城市最可能是海口(110°E,20°N),D正确,排除ABC。故选D。
15.冬至日是12月22日左右,小寒是1月5-6日左右,大寒是1月20-21日左右,春分是3月21日左右。已知观测时间是2025年1月16日至春节期间,1月16日处于大寒节气附近。综上,该地理兴趣小组进行火星冲日天文观测期间经历的节气是大寒,B正确,排除ACD。故选B。
【点睛】北极星仰角和当地纬度的关系是北极星的仰角就是当地的地理纬度。纬度为0(赤道),则北极星在北方地平线上,仰角为0度;纬度为90度(北极点),则北极星在头顶,仰角为90度。把地心、观测点、北极星作一个平面,则地球可以看作一个圆。当地的纬度就等于观测点与赤道平面的夹角,与北极星的夹角是相等的,所以北极星的仰角等于当地纬度。
16.A 17.C
【解析】16.一月初为近日点,近日点上公转速度最快,所以对空间站引力最大,故推力也应最大,在神舟十九号在轨运行期间,先靠近近日点再远离近日点,空间站推力大小的变化为先增大后减小,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7.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完成对接时,太阳直射在南半球,南极点上会出现极昼,A错误;当北京时间为10月30日11时,德黑兰位于东三区,比北京晚5个小时,为6时,该日德黑兰昼短夜长,太阳晚于6时日出,此时还没有日出,B错误;伦敦位于零时区,比北京晚8个小时,为10月30日3时,伦敦与北京处于同一天,C正确;此时太阳位于东南方向,广州日影朝向西北,D错误。故选C。
【点睛】根据开普勒定律,地球是在椭圆轨道上绕太阳公转的,太阳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这样就出现了近日点(一月初)和远日点(七月初),以太阳为焦点,地球运动单位时间扫过的面积相等。近日点地球公转速度快,远日点地球公转速度慢。
18.D 19.B 20.D
【解析】18.自转周期不同主要影响天体的昼夜交替和表面特征,但并不会直接影响天体在天空中的排列位置,A错误;太阳系八大行星轨道几乎在同一平面,B错误;八大行星公转方向相同,都是自西向东,C错误。“七星连珠”是指七颗天体在天空中排成一条直线的现象,由于各天体的公转周期不同,它们的运动速度和轨道位置各异,因此要同时满足七颗天体在一条直线上的条件非常罕见,D正确。故选D。
19. 题干中提到观测是在日落后进行的,这意味着太阳已经在地平线以下,而月亮仍然在地平线以上;根据题干中的日期(农历二月初三),月亮处于上弦月阶段,上弦月时,月亮的右半边被阳光照亮(月面朝向),左半边则是黑暗的,AC错误;上弦月时,太阳落山后升起,午夜前后落下,B中的图示符合上弦月的日月位置关系,D中的图示与上弦月的日月位置关系不一致,B正确,D错误。故选B。
20.无科学证据表明“七星连珠”天文现象会干扰电离层或引发气候异常、海啸等现象,A错误。此次“七星连珠”现象出现在3月2日,此时长江中下游平原还未进入雨季,河流水位较低,发生洪灾概率极小,B错误。此次“七星连珠”现象出现在3月2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浙江昼短夜长,C错误。潮汐主要受月球和太阳引力影响,农历二月初三,月球、地球、太阳几乎在同一直线上,引潮力相对较大,D正确。故选D。
【点睛】“七星连珠”是一种罕见的天文现象,指的是七颗行星在天空中几乎排成一条直线。这种现象之所以罕见,主要是因为各行星的公转周期不同,导致它们在同一时间出现在同一方向上的概率非常低。
21.D 22.A
【解析】21.观察图片信息,左图乙地位于30°N附近,终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气流下沉,降水稀少,终年炎热干燥,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2.观察图片信息,右图中乙气压带位于30°纬线附近,两侧气流辐散,且明显向左偏转。结合所学知识,乙应为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甲为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带,丙为南半球盛行西风带。图中副热带高气压带位于30°纬线以北,是气压带风带北移的结果,表明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A正确;甲风带(东南信风带)位于南半球,对我国中部地区没有直接影响,B错误;伏旱天气出现在我国江淮一带,是副热带高压控制江淮地区造成的,与丙风带无关,C错误;地中海沿岸受北半球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冬季受北半球西风带控制,与南半球的丙风带无关,D错误。故选A。
【点睛】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下:在冬至(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23°26′S)上,此时北半球的白昼最短,夜晚最长;冬至后,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北移动,逐渐到达北回归线(23°26′N)的位置,通常在夏至(6月21日前后)时达到最北点。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在南北回归线之间,跨度约47度,影响着不同地区的季节和气候变化。
23.(1)70°N,(120°W,20°N)
(2)70°S及以南的地区
(3)太阳直射点会逐渐向南移动;白昼逐渐变短
(4)由20°N向南北两侧递减
【分析】本题以地球侧视图为资料,涉及了直射点、昼夜范围、直射点移动方向和正午太阳高度等知识,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了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详解】(1)结合图中晨昏线在赤道与经线的夹角为20°,因此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为20°。此时地球公转速度较慢,推测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北半球昼长夜短可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因此太阳直射点纬度为20°N。结合图片可知,夜半球的中央经线为P点所在经线,因此应为0时经线,另一条两侧大部分地区日期不同,所以另一条虚线为180°经线,图中半球被经线平均分成了6份,两条经线之间相差30°,P点所在经线在180°经线以西相差120°,进而求出P点所在经线为60°E,即60°E地方时为0时,据此可计算得知12时的经线为120°W,因此直射点的坐标为(120°W,20°N)。图中晨昏线在赤道与经线的夹角为20°,P点为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因此为P点的纬度70°N。
(2)结合第一题分析可知,目前太阳直射纬度为20°N,南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极昼极夜的最低纬度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互余,故极夜的范围为70°S及以南的地区。
(3)结合公转速度可知,1月为近日点,公转速度较快;7月为远日点,公转速度较慢。若此日以后地球公转速度继续加快,结合太阳直射纬度为20°N,说明此日是在7月以后,因此太阳直射点会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的白昼会逐渐变短。
(4)由于此时直射纬度为20°N,20°N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因此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由20°N向南北两侧递减。
24.(1) 冬至 (23°26'S,60°E)
(2) 4 16 0/24
(3) ① 先变快后变慢
(4) 66°34' 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
【分析】本题以日照图和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为材料,设置4道试题,涉及节气判断、太阳直射点坐标、地方时与昼夜长短计算、公转位置与速度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及极昼极夜范围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地球运动相关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蕴含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左图中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南极上空视角),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昼,可判断北半球节气为冬至(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坐标: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23°26'S);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为昼半球中央经线,图中60°E为昼半球中央经线,故太阳直射点地理坐标是(23°26'S,60°E)。
(2)C点日出时间与昼长:图中相邻经线经度差为30°(360°÷12),地方时相差2小时。A点位于赤道,地方时为6时(晨线与赤道交点)。C点所在经线与A点所在经线经度差30°,且C点在A点西侧,地方时为4时;C点位于晨线上,日出时间为4时,昼长=(12-日出时间)×2=(12-4)×2=16小时。E点地方时:E点位于夜半球中央经线,地方时为0时(或24时)。
(3)公转位置: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地球公转接近近日点(1月初),右图中①位置对应冬至日,②为秋分,③为夏至,④为春分。公转速度变化:此日后半年内,地球先向近日点(1月初)移动,公转速度变快;过近日点后向远日点(7月初)移动,公转速度变慢,故变化情况是先变快后变慢。
(4)A地正午太阳高度:A地位于赤道,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根据正午太阳高度公式H=90°-纬度差,则H=90°-|0°-23°26|=66°34'。冬至日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